仙踪镇

仙踪镇 仙踪镇简介 仙踪镇地理位置 仙踪镇景色宜人 仙踪镇资源优势 仙踪镇发展前景 仙踪镇人口资源 仙踪镇农业经济 仙踪镇社会事业


仙踪镇,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位于含山北部,属原 巢湖市级中心镇,总面积174.26平方千米(2017年),辖16个 行政村,3个社区, 332个 自然村,总 人口60447人(2017年)。塔古路穿街而过,公路网络化、交通便捷,是一个文化积淀极其深厚的古镇,民风淳朴,厚可载物。境内山水成趣,相得益彰。公益林绵延数百里,树木葱郁,层峦迭嶂,春日百花争艳,蜂飞蝶舞;夏日枝繁叶茂,鸟语蝉鸣;秋日霜染丛林,红叶点缀;冬日云雾缭绕,苍松傲雪,可谓“有风松涛吼,无雨水长流”。长山水库,系全市最大的中型 水库,微风轻拂,波光粼粼,细雨飘落,薄雾空蒙。境内另有数十座小型水库,为仙踪镇塘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尤其是长山水库的渔业品牌认证,是当地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阖上历史的帷幕,仙踪镇党委、政府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在拼搏中强化发展,坚持工业强...

详情

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仙踪镇所有特殊区域

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仙踪镇介绍

仙踪镇,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位于含山北部,属原 巢湖市级中心镇,总面积174.26平方千米(2017年),辖16个 行政村,3个社区, 332个 自然村,总 人口60447人(2017年)。塔古路穿街而过,公路网络化、交通便捷,是一个文化积淀极其深厚的古镇,民风淳朴,厚可载物。

境内山水成趣,相得益彰。公益林绵延数百里,树木葱郁,层峦迭嶂,春日百花争艳,蜂飞蝶舞;夏日枝繁叶茂,鸟语蝉鸣;秋日霜染丛林,红叶点缀;冬日云雾缭绕,苍松傲雪,可谓“有风松涛吼,无雨水长流”。长山水库,系全市最大的中型 水库,微风轻拂,波光粼粼,细雨飘落,薄雾空蒙。境内另有数十座小型水库,为仙踪镇塘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尤其是长山水库的渔业品牌认证,是当地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阖上历史的帷幕,仙踪镇党委、政府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在拼搏中强化发展,坚持工业强镇、商贸活镇、生态美镇的工作理念,统筹推进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不久的未来,必将以和谐仙踪、安康仙踪、生态仙踪、人文仙踪展现在世人面前。

仙踪镇位于 含山北部中心位置,属市级中心镇,镇域面积174.26平方千米(2017年), 仙踪镇 (3张) 其地理位置优越,距南京、合肥、芜湖等大中城市不足100公里,历年商贾云集,是含山的次中心镇,含北经济、政治、商贸、文化中心,仙踪集镇的发展将带动整个含北,辐射人口达10万之多。 镇2007年度国内生产总值11.5亿元,实行利税1.2亿元,仙踪镇财政收入4494万元。投资5.6亿元新建的润基水泥公司第二条生产线已于08年9月份投产,另外以建材、机械制造为支柱产业的工业集中区迅速发展。

一个工贸型、生态型城镇正在迅速崛起。

仙踪镇位于含山北部,属市级中心镇,总面积174.26平方千米(2017年),辖16个行政村,一个社区,一个 居委会,222个 自然村,总 人口60447人(2017年)。仙踪镇北接河刘,东临昭关,西界居巢,塔古路穿街而过,公路网络、交通便捷,是一个文化积淀极其深厚的古镇,民风淳朴,厚可载物。

境内山水成趣,相得益彰,更是仙踪的两大自然资源。六衡公益林绵延数百里,树木葱郁,层峦迭嶂,春日百花争艳,蜂飞蝶舞;夏日枝繁叶茂,鸟语蝉鸣;秋日霜染丛林,红叶点缀;冬日云雾缭绕,苍松傲雪,可谓“有风松涛吼,无雨水长流”。长山水库,系全市最大的中型水库,800亩的水面,灌溉面覆盖全镇60%的农田,微风轻拂,波光粼粼,细雨飘落,薄雾空蒙,另有多座小型水库,为仙踪镇塘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资源,鹅、鸭养殖,鱼、蟹养殖,尤其是长山水库的渔业品牌认证,是当地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土地 仙踪镇总面积174.26平方千米(2017年),农用地12562.58公顷,建设用地2346.9公顷,未利用地3115.4公倾,土地利用率82.72%。

全镇农田基本保护面积6509.66公顷,保护区5个、保护片27个,基本农田保护率达88.62%,。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后,山区和岗丘区的大片土地水土流失得到了遏制。林地占镇域面积的29.7‰。

仙踪镇有丰富的优质水资源,滁河流经仙踪镇境内7.2公里。镇域有一座国家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0座小(二)型水库和1939口当家塘,全镇的地下水源也十分丰富,集镇、农村拥有深水井6580口、压水井257口(含仙踪、姚庙、河刘集镇)。骆集行政村黄六村的大、小龙洞,六衡行政村的清河,金洼行政村的北张土井,常年不断流出清澈的、含有各种微量元素的矿泉水。

矿产 仙踪镇探明的矿产主要有石灰石、无烟煤和铁矿石。

适用建材的石灰石储量达6.8亿吨,主要分布在八熊、东洪行政村的狼洞山、黄山东麓的张塘、黄六、张洼、六衡等行政村的山场和镇区东面的青山。生产水泥的石灰石储量3.8亿吨。2003年12月安徽省润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9亿元在牛头山下兴建了润基水泥厂, 2005年11月底正式投产,年产水泥100万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2005年,黄六、张塘两个山场发展初具规模,累计开采各种石料4000多万吨。

无烟煤主要分布在镇区南面的牛头山。1975年原仙踪镇兴建了仙踪煤矿。三十多年来,累计开采无烟煤100多万吨。

铁矿石主要分布在长山山脉构山段(原姚庙乡双林行政村)。

农业坚持压粮扩经,压水扩早,压常规种植扩规模种植,推广“一棉一油一

稻”,初步建立起万亩优质油生产基地和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提高科技含量,走科技兴农之路。无公害蔬菜生产和“地膜五早”在仙踪镇也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并以点带面,全面推广高效复合种植模式。

引进资金150万建成金针菇生产基地,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纵深发展。另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做山水文章,发展山羊养殖和塘口经济,统一供种、统一技术规程,提高养殖户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工业以建材、煤炭开采为主。矿产资源C+D级烟煤,储量丰富,达130万吨,优质石灰石以及耐火粘土分布广泛,并成功引进浙江达仁集团投资兴建安徽省润基水泥厂,是该镇的龙头企业,占地面积465.6亩,总投资6亿元,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2条。现正处于建设中,场面壮观、宏大,可望于今年年底产出。

1988年,仙踪镇(含原仙踪、姚庙、河刘三乡镇)人口为62305人,其中男32268人,女30037人,农业人口59073人,非农业人口3232人。2005年底,全镇人口为64628人,其中男33640人,女30994人,农业人口60730人,非农人口3898人。

60447人(2017年)。

种植业

种植业是仙踪镇赖以生存的产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种植一季稻沤田面积大。七 仙踪镇 (3张) 十年代末,改沤田扩种双季稻。千方百计扩大复种指数,沤水田面积逐年减少。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早稻、双晚面积两个百分之百。

九十年代中期至2004年,种植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达到协调发展。2005年底,仙踪镇(含原姚庙、河刘两乡镇)种植杂交中稻29600亩,棉花增加到17400亩。

种植业结构调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仙踪镇(含原仙踪、姚庙、河刘三乡镇)3万亩沤水田基本上改成了麦稻二季田。

1988年以后,全面推广农业新技术,引进、扩种和普及农作物新品种,不断调整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棉花、油菜“两育两栽”的高产配套技术和地膜玉米栽培技术。

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仙踪镇一稻一油的种植模式全面铺开,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且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至2005年,全镇优质稻种植面积29600亩,棉花种植17400亩,其它经济作物5000亩,粮经作物种植比例为1.32:1。

农业机械应用

1988年,农民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休养生息,经济仍然比较困难,排灌机 仙踪镇 (2张) 械的水泵很少,使用的是木犁、木耙、木水车,一个村民组(生产队)也只有一两台手按式喷雾器,一至两台的脚踩脱粒机;肥料及秸杆运输靠肩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农业机械推广使用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好势头。除了七、八十年代兴建的16个抗旱排涝电力机站外,至2005年底,全镇16121户拥有大小水泵12138台,耕田机3010台,土地翻耕,运输基本上实现机械化,农用喷雾器所有农户都有。水稻收刈告别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全镇每年中稻收获季节要组织100-150台收割机抢收,近3万亩中稻只需10-15天就收割结束,农产品及肥料运输,除山区少数村庄外,都是农机运输。

至2005年底,仙踪镇排灌机械使用率100%;翻耕机械作用率82%;植保机械使用率100%;收获机具使用率85%;农产品加工机械使用率100%;肥料运输机械使用率95%。

农业新品种广泛推广

廿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前,仙踪镇农作物早稻是“五热”、“六热”,中稻是老扬籼,棉花是小籽棉,油菜是白菜型,花生是瘫秧子,山芋是小红皮,旱杂粮也都是传统老品种。农作物产量低,好年景,中稻亩产也只有八、九百斤,油菜籽亩产200斤左右,籽棉亩产二、三百斤。

1977年引进杂交稻汕优系列,棉花“徐棉553”、“泗棉2号”、花生“海花一号“等优良品种。1988年以后,农业部门逐渐淘汰了水稻高产不优质的汕优系列杂交稻品种,推广引进协优、特优和两优系列高产优质的杂交稻品种;推广“秦油二号”品种。

1995年以后,推广油菜华杂系列:中油杂2号、蓉油8号、皖油9号、绵油11号、12号等高产优质的甘蓝型油菜,逐步淘汰使用了10多年的“秦油2号”等杂交油菜品种。二十一世纪始,又大力推广德优系列新品种。蔬菜也有90%以上由农技部门提供良种。

为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仙踪镇利用广播、墙报,举办专题培训班或以会代训,印发农科宣传资料,建立示范片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宣传水稻、棉花、油菜高产栽培技术。举办“水稻栽培”、“稻改棉”、“油瓜稻”、“油瓜豆”模式栽培和“甘蔗、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油菜菌核病防治”、“秸草还田”、“优质油菜秋发冬壮栽培”等农技培训班。

2005年,仙踪镇农民种的是优质杂交稻、优质棉花和优质油菜品种,90%以上农户实行旱育稀植,100%的棉花、油菜实行了育苗移栽。

示范片和生产基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后,仙踪镇陆续建立了优质水稻示范基地1000亩;建立杂交油菜示范基地1000亩;建立了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1000亩;建立草莓示范片50亩;建立棉花育苗移栽示范片1000亩;建立杂交玉米示范片100亩;建立日本山芋生产基地300亩和500亩旱育抛秧高产田;建立5000亩优质油、优质棉“两育两栽”高产示范片以及鹅、鸭、鱼立体养殖基地,山羊养殖基地。

1998年在大范行政村申庄自然村推广塑料软盘旱育秧62亩;在张塘行政村小张村建立82.7亩棉花高产示范片, 2005年底,原河刘镇(骆集乡)棉花面积达7000多亩,这是建国以来所没有的。建立优质油料生产基地四块,即:在原河刘镇境内沿塔古公路两侧各250米,面积为3000亩;沿黄六村部至再安路两侧各200米,长近6公里,面积为2000亩;沿金汤村部至张洼村公路两侧和张洼行政村全境面积为2000亩;沿骆集粮站至邵集行政村王桥村公路两侧各150米,长5.5公里,面积为1800亩,共8800亩。优质稻生产基地确立再安行政村万亩滁河联圩。

在张塘、金汤、骆集、邵集、大范、张洼等六个行政村毗邻地带建立2500亩优质红打瓜生产基地,挂靠巢湖冷库在高张行政村建立20亩日本南瓜和金徐行政村50亩青刀豆生产基地;以张洼行政村为龙头建立300亩日本山芋生产基地;在大范行政村建立60亩地膜甘庶生产基地;在张洼、岗胡两行政村建立300亩地膜花生生产基地;在张渡行政村建立400亩“油瓜稻”模式栽培生产基地。

2005年底,仙踪镇已核准国家2个万亩优质粮、一个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

订单农业(公司+农户)

1999年,河刘粮贸公司首次和再安行政村签订了水稻新品种‘绿稻24’1100亩的种植收购合同。2000-2005年,河刘粮贸公司及外地有关单位每年在原河刘镇范围内与农户签订“两优”系列高产优质杂交稻种植合同3000-5000亩。与县种子公司签订棉花F1代制种3000亩。与巢湖冷库及沈巷嘉谊食品有限公司签订日本山芋1813亩收购合同。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形成了土地转移集中连片种植,涌现了种粮大户。2004-2005年全镇承包100亩以上(习惯亩)种植优质水稻的有11户,承包10亩以上种植水稻、5亩以上种植棉花的1435户。

林 业

仙踪镇山场面积5.3万亩,分布在长山、葛集、六衡、东洪、八熊、玉皇、江淮、金洼、骆集、张塘、邵集、岗胡等12个行政村,公益林面积为31056亩(其中国家级2671亩,省级4325亩),退耕还林1.6583万亩,自2000年以后,全镇建绿色长廊53公里,林网17公里,封山育林2702亩。

森林权属变更 五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末。山林权基本上属于大队和生产队两级所有,有的地方归生产队所有。1981年下半年至1982年4月,仙踪镇(原仙踪、骆集、姚庙三乡镇)根据国家 “定山权、定林权、定自留山”的规定,在10个行政村48个有林自然村完成了1680户林业三定,颁发了林权所有证和自留山使用证, “三定”山林面积50037亩,解决了山林权属纠纷,促进了林业发展。

1995年以后,行政村对一些山场的使用权实行租赁承包,全镇有13个林业生产大户共承包荒山3000多亩,邵集和岗胡行政村将620亩光秃秃的岭岗租赁给全椒县一位个体户,栽意杨树11000多棵,租期20年。

发展林业 开展全民植树造林活动。实行 “包山场,包时间,包质量”造林。发动妇女、青年、学校师生、机关干部、街道居民营造三八林、青年林,几经反复,全镇绿化了3000万亩。至

2005年,全镇田旁植树达60多万棵。每年“3.12”植树节,组织机关干部、学校师生、街道居民义务植树约30多万棵。宜林山场基本绿化以后,出台了封山育林措施,加强山林管理。同时建成长江防护林2702亩

退耕还林 自2002年开始,仙踪镇认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至2005年经县林业部门验收,退耕还林面积16583亩,有马尾松、杉木、国外松、意杨、国槐、板栗、茶叶、油桃等20015亩,森林覆盖率约29.7%。

为了加强林木保护与管理,镇政府成立森林防火指挥部,以青年干部、基干民兵组建防火小分队,制定岗位责任制度,有林村及山场四周成立防火防盗联防组织,确定专人负责。充分利用广播、标语,印发宣传资料,广泛宣传森林法及森林防火的地方性法规,提高群众的森林防火防火意识。有林山场开辟防火道16公里,设立望火台3个,配备风力灭火机12台、防火服15套,扑灭工具120件。同时抓好松毛虫、松针综合症、松蝎天牛、松杉立枯病等防治工作。

养殖业

畜禽主要饲养牛、猪、羊、驴。

饲养主要用于耕田,不能耕田则宰食。1988年全镇饲养2753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2005年耕牛饲养减少到1234头。

生猪 仙踪镇自实行生产责任制度,生猪饲养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是仙踪镇生猪饲养发展较快时期,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一头猪,后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粮价上涨,许多人说:“千瓢水万瓢糠辛辛苦苦养一睥不如打工一个月”,生猪饲养量一年比一年少,至2005年全镇饲养生猪只有2534头,比1988年减少10810头。

山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许多养羊大户卖掉山羊,从事别的行业。1988年养羊1988只,2005年全镇养羊3084只。本地槐山羊,体形小,重量轻,产肉率低。仙踪镇2000年引进了杂交波尔山羊1代,与本地槐山着杂交。

本地品种,体形瘦小,四肢发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作运输工具,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驴逐渐被淘汰。

家禽主要饲养鸡、鸭、鹅:

:本地鸡,体形小,生长慢,肉质鲜美,主要是家庭零散饲养,1988年养鸡287516只,廿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一些地方在积极推广塑料大棚饲养土鸡的同时,引进了罗曼蛋鸡、三黄肉鸡、麻鸡。至2005年全镇养鸡483810只。

:本地麻鸭,生长快,肉质鲜美,后引进江苏昆山麻鸭、樱桃肉鸭和巢湖麻鸭。1988年饲养96664只,2005年饲养32681只。

:本地白鹅,生长期长,单只重量轻,后引进了无为、盐城、六安等优良白鹅品种,虽生长期较长,但单只重量达3.5-4公斤。1988年饲养66182只,2005年饲养21116只(鹅鸭饲养均受到2004年发生狗禽流感疫病影响)

教 育

学前教育 1988年后,仙踪镇(含姚庙、河刘两乡镇)三所中心小学和34个村完小、初小都设有学前班,根据学前班人数多少,有的单独开班,有的复试教学。仙踪小学设有幼儿园,仙踪、姚庙、河刘利用集镇条件,兴办了私立幼儿园。

2005年,仙踪镇公办幼儿教育开设41个班,在校幼儿1060人,专职幼儿教师38人。私立幼儿教育时办时停, 6个班,在校幼儿147人,教师8人。

小学教育 1988年前,仙踪镇小学教育基本上保持了一村一所小学(完小附设带帽初中班)的模式,少数偏远地区还设有单班,在校生7009人。教育教学设施简陋,教室有的租用民房,有的是土改时期收归国有的祠堂及没收地主的房屋。

1996年国家实施 “双基”教育工程,仙踪镇的农村小学教育事业有了较快发展,教育教学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投入964万元,新建校舍15528m,改造学校危房9522m,小学占地面积由1988年63690.5 m发展到2005年的202474 m。2005年各村小学实施了远程教育,配制了电脑、彩色电机等教学设备,在校小学生6914人。

中学教育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仙踪地区只有1所初级中学,原姚庙、骆集、谢集公社中心小学和完小附设初中班,每年在校初中学生300人左右。

1965年河刘初级中学建立,在校学生28名,一名公办教师、一名代课教师。

1970年,仙踪初中增设两年制高中部,1984年改为三年制,招生范围由原来的仙踪地区扩大到清溪地区。

1975年姚庙初级中学创办,1988年在校学生450余人,1996年在校学生810人,教职工43人,投入80万元兴建1幢2700 m能容纳15个班级的教学楼和理化实验室,2005年在校学生1032人。

2004年,河刘初中投入30多万元兴建了两个电脑室和一个多媒体教室,安装64台电脑,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实施远程教学工程,至2005年,学校开设了16个班级,在校生1056名,教职工56名,毕业率和升学率都是100%。

2005年仙踪中学初中部23个班级学生1600人,建有3个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1个多功能厅,一个多媒体教室,3个微机室拥有电脑168台。高中部28个班级1800多名学生。2004年和2005年高考本科达线分别为54人和72人,居全市同类中学之首。

卫 生

医院 仙踪镇有仙踪中心卫生院、河刘卫生院和姚庙卫生院3所医院。

1961年秋,仙踪镇卫生院成立。1993年,仙踪镇卫生院更名为仙踪中心卫生院。2004年春,姚庙乡并入仙踪镇,姚庙乡卫生院挂牌为仙踪镇姚庙卫生院。2005年底,河刘镇撤并入仙踪镇,河刘卫生院保留,单独核算。仙踪中心卫生院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一级甲等综合性医疗机构。1988年,占地面积4200M,医疗用房(含门诊、住院及其它辅助科室)1300M,医疗设备落后。有职工3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人,中专学历8人,只有5名医生的初级职称,病床20张。1997年,投入70多万元兴建了1000M的门诊楼,固定资产由1988年的56万元,增加至2005年的近320万元,有病床50张,各项功能设施、手术室房设备齐全。通过巢湖地区专家一级甲等医院验收。2005年营业收入达170万元。有职工48人(医技人员42人,占全院职工的88%),其中大专以上学历8人,中专学历23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35人。

河刘卫生院的前身是骆集卫生所, 1961年秋成立骆集公社卫生院, 1986年、1991年骆集卫生院两次投资14万多元在河刘街道沿合宁公路兴建了一幢500M集门诊、住院、办公、职工住宿一体的医院楼房,更名为河刘卫生院。同时,设立再安、骆集两个卫生分院。

1988年,河刘卫生院占地面积达1100M,医疗用房830M,医疗设备简陋。有职工18人,其中中专学历10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7人,病床10张。2000年,投入160万元在河刘街道沿古塔路兴建了一幢三层850M的门诊楼和150M病房,新增病床26张;兴建了900M的水泥道路、花圃和厕所等。同时投入27万元购置了B超机、200MAX光机、多导智能胃电图、心电图机、脑彩超、脑电图机、自动生化仪、牙科治疗机、麻醉机、眼科器械、综合手术床。病房、化验室、操作台以及手术房、产房、药房内的设备全部进行了更新和添置。2005年,卫生院投入84万元兴建了400M的住院楼(含配套设施),病床增至38张。有职工2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4人,中专学历10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4人。2002年5月由骆集迁址河刘新院址。

姚庙卫生院的前身是姚庙联合诊所,1969年,建门诊室手术室11间240M,添置了50WAX光机和显微镜,住院病房5间,病床12张。1997年,投资75万元兴建766M门诊楼,投资5.5万元购置了B超机和万能手术床1台。2004年投入20万元兴建520M的住院楼,设置了输液厅,更换和添置了必要的医疗设备和器械。2005年,姚庙卫生院占地面积由1988年的不足800M增至1700M,医疗用房面积达1346.8M,在职职工15人,其中大中专学历10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1人。有内科、外科、儿科、妇科、防保站、中西药房、手术室、B超室、化验室、放射室、中西医结合科、肠道门诊、儿童健康门诊等。院长杜世明在国家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常见中成药失效判断》获部级论文奖和国际优秀论文奖,在德国柏林召开的国际卫生大会上宣读,收入德国波恩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医药与传统医学国际交流经典》。

村级医疗卫生组织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以公社为单位,各大队先后成立了医疗室,办起了农村合作医疗。村医疗室配备1?2名赤脚医生,坚持一根针一把草,中西医结合为农民防病治病。由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完善,逐步解体,赤脚医生经县卫生行政部门考核考试,符合条件的,发给乡村医生资格证书,就地从事乡村医疗防疫工作。

2005年底,仙踪镇境内除了仙踪、姚庙、河刘三所卫生院外,有行政村医疗室36个,从医人员41人。村级医疗室的医疗使用面积2520M,年均治疗患者3.5万人,年均防疫2.9万人。经县卫生行政部门批准,2005年,仙踪镇还有个体诊所5个,病床13张和2家药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05年仙踪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50737人,参合率83.64%,补助1244人,补助报销医药费金额为

1044629.4万元。

计划生育

1979年,根据上级有关部门要求,仙踪镇招聘三名计生专干(原仙踪、姚庙、骆集三乡镇各一名),1989年乡镇设立 “计划生育办公室”。配备1名主任或副主任主持工作,另聘1-2名计划生育干部。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男主任,1名女保健员。实行 “乡聘、村用、县管”。1998年,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撤消了计划生育常抓小组(小分队),镇计划生育工作步入 “宣传教育为主,经常性工作的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的下一步正常管理渠道。2005年底,农村综合改革,镇计划生育办公室配备主任1名,4名副主任和13名工作人。镇计生服务所配备5名专业技术人员。行政村(社区)配备一名计生专干(由村妇代会主任兼任)。

计生基础设施 1989年镇计生办和其它办公室合并办公,人流、引产等手术到县医院或县计生服务站做,每年开展的计生会战育龄妇女实施结扎,请外地医生在乡镇卫生院进行。

1997年5月原仙踪、姚庙、骆集三个乡镇计生服务所,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了开展四项手术所需器械,可以正常进行育龄妇女上环、取环和人流等计生服务。

2002年6月,原仙踪、姚庙、河刘三乡镇安装了乡级育龄妇女信息管理软件,实现了县乡两级计生联网。2003年,原仙踪、河刘、姚庙三个乡镇实现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全市各级计生、各部门之间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目标。

2005年,乡镇合并后成立的仙踪镇计生办(所)用房16间,占地面积420M,建筑面积300M,设有B超室、微机室、咨询诊断室、手术室等,有B超机4台、微机3台、手术室内配有空调,四项手术设备器械齐全,可实施计生常规手术。27个行政村(社区)计生服务室(人口学校)平均建筑达50??100 M,计划生育必备器材齐全。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 原河刘、姚庙两乡镇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一直位于全县计生工作的先进行列。1995年原河刘镇被省计生委授予“计划生育先进单位”,2000年、2001年、2002年原姚庙乡连续两年获全县计生第一名和第二名,原河刘镇连续两年获全县计生第三名和第二名,2002年原仙踪镇获全县计划生育第一名。六衡行政村2002年被省计生委、计生协会表彰为全省计生协会先进村,2003年旗山行政村被巢湖市政府授予“关爱女孩,改善生活环境”先进单位。2005年1月省电台第一时间栏目组到旗山村采访“关爱女孩”工程,3月,省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组到旗山村历时20天拍摄六集计生宣传片《咱们村里的独女户》,于当年“五一”期间连续播出,社会反响热烈。

仙踪镇人口综合节育率由1989年的78.5%增至2005年的92.74%;出生率由1989年的22.9%降至2005年的9.69%;人口增长率由1989年的12.78%降至2005年的5.78%。计划生育工作由过去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步入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集镇文明创建

1988年前,仙踪集镇建筑面积11万M,只有一条老街,水泥路面长400米左右。1989年,集镇开发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新建二层以上楼房26万M, 2034户农户入住集镇。常住户增至2500户,人口增多11000人,集镇规模扩大了,环境卫生管理难度增大了。镇政府把治理集镇 “脏乱差”作为了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确定一名党委成员负责,成立了隶属镇文明办的城管机构和环卫队伍,出台了《创建文明集镇的有关规定》,将仙踪集镇划分八个责任区,建立垃圾收集站25个,镇城管办和街道居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环卫人员每天清晨、傍晚清扫垃圾,集中运送。

先后投入50多万元在镇区建3座固定垃圾池,改造和新建冲水式公厕5座;镇区下水道排水网采用φ400MM-φ600MM水泥砼管铺设21千米,镇城管办先后购置运送垃圾板车9辆,农用汽车1辆,洒水车1辆,改造污水塘2口,污水沟5条。

为解决集镇居民饮用水问题,1988年,投入18万元在仙踪街中心建了一个300吨储水池,从长山水库将水引到仙踪。1993年兴建了一座日产2000吨的自来水厂,居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仙踪集镇老街街面宽约6米,路况不好。1988年后,镇政府结合开发,先后投入47万元,新建水泥砼路7条, 4.4公里,其中仙中路宽20米,镇区道路铺装率86%,既改善了集镇的交通状况,也改善了环境卫生。

仙踪集市贸易繁荣,10天逢4个集。1993年镇政府兴建了一个占地178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大棚, 2003年采取股份制办法又兴建了一个占地2448 M的农贸市场。内设家禽、猪肉、蔬菜、豆制品、百货、水产品等8个交易平台123个摊位,确定一名专职卫生人员负责农贸市场内的垃圾清除和环境卫生。

为美化环境,仙踪集镇实施了绿化、亮化、美化工程,1996年,原仙踪镇投入4万元更新仙踪老街两侧2.3千米的法国梧桐,栽植15000棵广玉兰、香樟树等,成活率达99%。2000年古塔路修通后,又投入10多万元,在道路两侧兴建长2100米,共2500M的绿化带,内植小黄杨、金叶、女贞、扇森等苗木。在老街、中南街、富民街、沿河街等街道安装路灯56盏。2002年在古塔路两侧安路灯82盏,总照明路长4500米,年耗电5500千瓦。2003年在仙踪、谢集路与古塔路的三角带,建公共绿地500M,在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江淮桥两端建绿地700M,在全市25个中心镇考核中获三等奖。2005年镇区绿地面积达4.8万M,人均绿地4 M。

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环境卫生治理仍然缓慢,缺乏措施和力度,改水改厕工作难以推进,村内杂草垃圾甚多,农药瓶、袋到处可见,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文化体育

文 化

1983年4月,人民公社改为乡镇人民政府,公社文化站更名为随之更名为仙踪镇、姚庙乡和骆集乡文化站。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经常被拉做中心工作。1988年后,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先后转为国家干部,不再从事专职的文化工作。

2001年春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文化站与乡镇广播站合并,有线电视划归县网络公司,成立了文化广播站(简称乡镇文广站)。属乡镇政府的二级事业单位,配2-3人。

2005年12月,农村综合改革,原仙踪镇、河刘镇文广站撤消,成立了踪镇文化广播站,在岗3-5人。

公社文化站,起初主要是搜集一些地方民间传说、故事及传统的文化剧目如门秧、秧歌、山歌等,自编一些文艺节目上报县文化馆,有时,还组织和协助村庄文艺演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乡镇文化站的工作增加了文化市场管理,帮助行政村兴办青年民兵之家(图书馆),协助、指导和组织中、小学开展文体活动,组织业余创作人员开展业余创作,围绕乡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辟黑板报和橱窗等宣传。原仙踪、姚庙、骆集三乡镇共有14个行政村兴办了青年、民兵之家,有图书4000余册。

1997年、1999年、2003年含山县举办全县文化艺术节,文化站组织队伍创作30多个节目,参加县调演。黄梅小戏“计生合同”、“女儿也是传后人”,小品“家庭新风”、“上访”,话剧“晚婚办厂”、“最后一户”受好评。

香港、澳门回归、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和建国54周年的文艺晚会,演出的节目有乐曲、男、女声独唱、舞蹈、小话剧、喜剧小品、黄梅小戏、庐剧、京剧折子,还有吉它,弹唱、笛子独奏等20多个节目。

原仙踪镇利用重大节日举办文艺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成立了兼有健身性质的仙鹤协会、夕阳红文艺宣传队,并设有腰鼓队、秧歌队、龙狮队。这支由政府牵头,群众自发组织的群众文艺宣传队活动正常,群众称赞。

农村电影放映 仙踪、姚庙、骆集三个公社于1972年1月成立了农村电影放映队,每个公社配备2-3名经过县文化部门集中培训上岗的电影放映员。人员由公社管理,报酬由公社支付。放映机械是8.75MM放映机和脚踩发电机,后来换成16MM电影放映机。实行巡回放映。从1972年1月至1983年12月的12年时间,原仙踪、姚庙、骆集三个公社放映队累计放映18100场,观众达821万人次。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巡回放映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电影队入院放映。原仙踪镇电影放映队划归仙踪农具厂管理,仙踪农具厂将厂房改建成950座的影剧院,实行售票放映。原姚庙、骆集两支电影放映队利用七十年代公社兴建的大会堂(大礼堂)售票放映。骆集电影队在做好入院放映的同时,坚持农村放映。

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农村电影放映逐渐衰退,1993年,原仙踪、姚庙两支电影放映队基本停止放映,骆集电影队1995年也结束了放映。

文化市场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仙踪镇的文化市场自1988年后逐渐活跃起来,九十年代后涉及的有:图书、录像、音像制品、花卉、庐剧团、网吧、书画、美术摄影、摄像、卡拉OK、音乐茶座等11个门类,专业户有31户。2000年后,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人数增多,文化市场消费水平大大降低,一些文化专业户改行。2005年,仙踪镇有网吧3家、游戏厅2家、音像制品5家,书报刊3家、打字复印5家、图书1家共6个门类17个文化专业户。

文化市场由县文化主管部门管理,乡镇文化部门协管。多年来,仙踪镇严把文化专业户的初审关,积极配合支持、参与县文化部门开展文化市场管理。

体 育

仙踪镇是含山县的“体育之乡”, 1997年原仙踪镇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体育先进乡镇”;2002年被安徽省体育局授予“安徽省全民健身示范乡镇”;2005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单位”。

群众性体育活动持之以恒

仙踪镇群众性体育活动主要项目以篮球和田径为主。以青年教师成立的“怒涛”篮球代表队;以青年基干民兵组成的“人民武装”篮球代表队;以在外地读书的返乡青年学生组成的“友谊”篮球代表队;小学教师与青年农民组成的“星火”篮球代表队和年龄较大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组成的“萌芽”篮球代表队,结合各自的工作、学习、劳动特点,牺牲休息时间,开展训练和比赛,还经常广泛地与邻县一些乡镇、学校、单位进行比赛。这些篮球代表队活动的场地、设施都是自力更生,活动经费自理,常年活跃在仙踪和仙踪周边地区大地上。

1988年-2005年仙踪镇开展较大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主要有:历年“五四”篮球比赛,中小学运动会,庆祝“国庆”和迎香港、澳门回归篮球比赛,组织社会上篮球运动爱好者和仙踪中学、河刘中学的教师、学生对抗赛,和友邻外县球队友谊赛,组织篮球、足球队多次去东关、运漕、清溪、河刘环峰等地交流球技,开展友谊比赛,同时中、小学体育设施、设备和体育健身器材等都得到了改善。

周边

仙踪镇渔骺彖再安 地址: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

周边景区,

马鞍山 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

峰山禅寺 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
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

周边综合医院

含山县人民医院 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环峰镇仙踪路和长山路交叉处
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环峰镇仙踪路和长山路交叉处

周边乡镇

仙踪镇 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

周边村庄

马桥 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

邵集村 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