浍北村

浍北村 浍北村地理位置 浍北村经济状况 浍北村气候特征 浍北村传统饮食 浍北村方言 浍北村礼仪风俗 浍北村自然资源 浍北村村内企业 浍北村发展重点 浍北村产业扶贫


安徽 濉溪县 南坪镇浍北村浍北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型村落,位于南坪镇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8公里,东与路东村以路为邻,南倚浍河,同南坪村隔河相望,西接壤于朱口村,北侧连着半铺村,全村人口2890人,户数813户,散居着10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7164亩耕地,面积7.5平方公里。村支部下辖6个党小组,81名党员。该村位于南坪镇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8公里,东与路东村以路为邻,南倚浍河,同南坪村隔河相望,西接壤于朱口村,北侧连着半铺村浍北村坐落在浍河北岸,全村3400多人,7000多亩小麦 。该村工业经济发展不快,没有规模型企业,以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2007年4月区划调整后,新的村班子重新确定经济发展思路,从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入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本村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广地...

详情

浍北村地名网_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南坪镇浍北村资料简介
  浍北村是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南坪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4062110721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40621。浍北村与南坪村、黄沟村、钱铺村、大王村、蒋湖村、街西村、坪西村、朱口村、葛圩村、半铺村、路东村、老家村、桃花村、香山村、任集村、庙台村、任圩村、太平村、耿庙村相邻。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南坪镇浍北村介绍

安徽 濉溪县 南坪镇浍北村

浍北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型村落,位于南坪镇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8公里,东与路东村以路为邻,南倚浍河,同南坪村隔河相望,西接壤于朱口村,北侧连着半铺村,全村人口2890人,户数813户,散居着10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7164亩耕地,面积7.5平方公里。村支部下辖6个党小组,81名党员。

该村位于南坪镇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8公里,东与路东村以路为邻,南倚浍河,同南坪村隔河相望,西接壤于朱口村,北侧连着半铺村

浍北村坐落在浍河北岸,全村3400多人,7000多亩小麦 。该村工业经济发展不快,没有规模型企业,以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2007年4月区划调整后,新的村班子重新确定经济发展思路,从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入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本村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广地膜和复式种植,扩大粮食作物的高科技含量,把一产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扩大养殖业规模,坚持走自繁自养之路,降低养殖成本和市场风险,是浍北村又一发展举措,猪、牛、羊以及家禽和水产养殖的兴起已成为浍北村区域特色的板块经济优势。

蒸蒸发展的各项事业正改变着浍北村的面貌。

该村地处淮北平原腹地,又处在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上,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地势平坦。

死面锅饼,是淮北地区一种常见的面食,尤其在农村较为常见。死面锅饼,做法和地锅鸡中锅饼一样,只是稍厚点,除了白面的,还有玉米面的,豆面的,杂面的,一般在炖鸡、炖猪肉的锅里贴。

馍是北方人的主食,淮北人都惯好吃馍。与百善硬面大卷齐名的面食就是南坪杠子馍。南坪杠子馍是长溜溜

杠子馍的圆柱状,外形酷似杠子,馍的名称也就由此而来。杠子馍选料严格认真,所用的面粉必须达到细、干、白、筋、香的标准。南坪杠子馍自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那是其他人学也学不来的。在和面、赶制和蒸笼等方面都十分讲究,恰当的温度调适,保证面发得透,发到火候。南坪杠子馍发面的方法为传统的酵母发酵法,功夫主要在和面上。发好的面团比较松软,然后要用杠子千百次地碾压,不停地洒上面粉,面团也就越来越硬,做出来的馍十分筋道。木柴加地锅进行笼蒸。杠子馍味道纯正,软硬适口,色泽漂亮。

烙馍是皖北的一种食品,类似煎饼又和煎饼不同。烙馍是用未发酵的面粉和成柔软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厚度约0.1厘米,直径约30厘米左右的圆形薄饼。在一块圆形中间稍微突起的铁板上烙熟的,一般管这种铁板叫

做“鏊”。烙馍吃起来柔韧、筋软、有嚼头,既压饿,也有健齿作用。小孩子有时候会拿它卷些白砂糖吃,味道很可口。也有卷馓子吃的习惯,里面脆,外面软,相当美味。后来又发展出了水烙馍和菜合子。水烙馍的做法差不多,只是用锅蒸熟的而已。菜合子是用两片未烙熟的薄面饼,中间加上韭菜、菠菜、荠菜、大白菜或者南瓜丝,再加上鸡蛋及盐油调味品后,放在鏊上烙熟即成。不但美味可口,而且营养全面,深受濉溪南坪人民喜爱。

该村百姓平时以手擀面为主食,面条源于汉代,据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是大众的重要主食之一,并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面条的品种越来越丰富,但家常手擀面却被忽视了,取而代之的是市场上包装好的挂面,但是口感不低手擀面。

该村隶属安徽省濉溪县,而濉溪地处黄淮平原,濉溪方言属于中原文化。濉溪的口音与宿州几乎相同,与徐州、商丘、阜阳、蚌埠等周边地区相通,但其个性仍很鲜明。在上述周边地区,你只要一张嘴,当地稍有经验的人就能把你区别开来 。

婚嫁礼俗,境内各地大同小异。

一、说媒

旧社会男女婚姻全听命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成婚,先由男家父母通过媒人持庚贴至女家说亲,谓之“求婚”。女家同意后即将庚贴留下,并把女儿的年庚八字交于媒人带回,以便请算命先生占算二人是否合婚。

二、过启

过启古称“纳采”。男女年庚八字占算合婚,双方同意结亲后,男方即可向女家“过启”。启上写有“白玉种良田,千年合好;红丝牵绣幕,百世良缘”字句,以示诚意。遣媒人择定吉日带丝带2副、针2包、线2团、红布6尺、银耳坠2副及酒、鱼、肉、鸡、糕点等聘礼送至女家。女家收下聘礼,除回送男家笔、帽等物外,另写“回启”。启贴上写有“兰桂同荣,山河永固;阴阳定位,地久天长”的语句,以示允诺。

三、看日子

过启之后,男方请来“算命先生”按双方生辰进行“推算”,择定迎娶吉日,俗说“看日子”。大都选择二、四、六双日。喜日定后,用红纸写上书贴,再遣媒人送至女家求娶。此后,双方家中则忙于筹备结婚事宜:男家备新房,置衣物,给新娘做红衣(谓之“上轿红”),并约好鼓乐、彩轿等。女家为女儿做嫁妆,添置衣物等。嫁妆多少随家庭条件各异,多为4件、8件、13件。

四、迎娶

成婚前一天,男家门前张彩挂红,贴上喜对联。鼓乐、彩轿发至女家,谓之“过轿”。有一男孩压轿前往,后面跟着两个抱鸡的,先抱去一只公鸡,回时女家送一只母鸡一同抱回,以求吉利。轿杆上挂猪肉一块,谓之 “离娘肉”。富豪之家还备有三洋枪、对子马、金瓜钺斧朝天蹬,鸡鸭鹅笼高提灯等。女方亲朋都到女家送礼,俗称“添箱”。出嫁女子则少吃饭食,谓之“饿嫁”,母亲还要向女儿交待一些婆家规矩。晚饭后,唢呐鼓乐齐奏,至中夜。

次日凌晨,出嫁女子则梳妆打扮,穿上男方送来的“上轿红”,谓之“上头”。由女方叔伯或兄长背上轿子,也有用椅子抬到轿前上轿的。关上轿门后,嫂子要端来一碗面水泼向轿腿,俗谓:“泼出去的水,嫁出门的女”,以示能安分守己过日子。这时?女家要送给轿夫“上轿礼”,否则,轿夫迟迟不发轿。轿起登程,要鸣炮奏乐,新娘往往放声哭出村外。女之兄弟两人随轿左右送行,谓之“押轿”,半途方回。陪办的嫁妆由人抬着一溜排开跟随其后。沿途遇村、桥、庙宇、岔路口则燃放爆竹驱邪。

五、拜堂

花轿来至男家村前,要放炮迎轿。轿至大门口,男家还要给新娘“下轿礼”。新郎至轿前,朝之三揖,谓 “拜轿神”。然后由女傧两人搀扶新娘出轿,由“胭粉客”引路,慢慢走在由两条芦席轮番铺垫的路上,使之脚不沾土。此间,由男家兄长抓着盛放在竹筛中的红枣、花生、核桃、栗子、杆草等物不住往新娘头上、身上抛撒,谓之“撒帐”。至香案前,新郎、新娘分左右站定,由赞礼主持先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入洞房。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蒙头红”,意为“新人见面、称心如意”。

待亲朋满座、宾客盈庭之际,新郎、新娘再同到香案前,向亲朋尊长一一跪拜,大家送给“磕头礼”。礼毕,再酒宴开始,亲朋欢聚一堂。

六、洞房

酒宴过后,由两个儿女双全的妇女为新郎新娘铺床,把早已准备好的红枣、栗子等物置于铺盖之下,意为 “早立子”。然后为新娘“开脸”,由妯娌们用红丝线将新娘脸上不规则的毛发揪掉,边揪边唱:“揪脸人不怠慢,揪脸还得红鸡蛋。红鸡蛋,满脸转,今年喝喜酒,明年吃喜面。”妯娌嬉闹,煞是有趣。晚上,不论长辈、晚辈、年龄大小,均可闹新房,谓之“三天不分大小”。待闹房人退后,新郎拜过双亲及长辈才可回房就寝。好事者,常藏于室内或门外窃听窃看二人谈话与举动,以资谈笑。

七、认祖 拜三朝

新婚第三天,新郎新娘由妯娌们陪同前往男家祖坟祭拜,谓之“认祖”。然后回家拜见长辈、平辈,受拜者均需送新娘“磕头钱”,称“拜三朝”。是日,新娘兄弟多前来会见,告知回门日期。

八、回门

三朝后,大都选择婚后第六天,新郎、新娘同往女家拜见岳父母和女方亲友,谓之“回门”,女家盛宴招待“贵客”。午后则回,不准在娘家过夜。至此,婚嫁即告结束。

以上系建国前后县境内婚嫁礼俗之大略。除此之外,境内还有其他婚姻杂俗。

童养媳。俗称“团儿媳妇”。旧时,穷苦人家将无力抚养的童年女孩许给人家为妻,因年小不能举行婚事,故养在男家。待女孩长至16岁后,便完婚,谓之“圆房”。建国以后,此俗禁绝。

寡妇改嫁。旧时,寡妇改嫁倍受谴责,认为有失贞操。要受到婆家各种刁难、凌辱,连各式礼仪也被废除,不能坐轿,不放炮,不宴请宾客。有的被公婆转卖他人,如不从则施行抢亲。

招女婿。旧称“入赘”,俗称“招养老女婿”。有女无男孩之家,为传宗接代,继承家业,故招婿为子。旧社会,应招为婿者多被人歧视,特别是女家父母死后,女方叔伯多给予刁难,无法继承家业,甚至有的被赶出家

两换亲。两家男子因家贫无力娶妻,又均有姐妹未嫁,则互换成亲,称“两换亲”。这种婚姻多不遂心愿,为此哭闹者甚多,有的则以死抗婚。后此俗渐除,但未绝迹。

民国以来,机关、学校少数人中始兴自由结婚。婚仪较简单,新郎新娘以鞠躬答谢来宾,然后宴客。但民间多数仍沿用旧习。自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男女婚姻才得到自主。一般经人介绍,双方先见面,再互到家中相看,中意后,再定亲。有些青年不须别人介绍,双方在共同的生活劳动中,建立了感情,自由恋爱。包办婚姻的习俗已逐渐革除,寡妇再嫁为政府所提倡,不再受人歧视。今日男女恋爱婚姻,不计钱财,重在品德,重在相敬相爱。婚礼也不遵循旧俗,坐轿逐步改为徒步和坐车。出现了茶话结婚、旅行结婚和举行集体婚礼的新风尚。80年代以后,又提倡“女娶男嫁”,男至女家落户受到欢迎,权利平等,不再受到歧视和刁难。

近几年,少数家庭出现了父母干涉儿女婚事的不良现象,而且索要彩礼之风渐盛。彩礼,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还要男方置办高级衣物、盖新房。男方为娶亲往往负债累累,“喜”事变成了“愁事” 。

一、催生

女子婚后第一胎,临产前一月,娘家备上红糖、鸡蛋送至婆家,名日“催生”。婆家以红鸡蛋馈赠。

二、报喜

孩子生后第三天(也有七天的),父亲即去孩子外婆家报喜。生男孩则带书1本(红绳系之)、红糖2斤、单数红鸡蛋若干;生女孩则带红花1朵、红糖2斤、双数红鸡蛋若干。外婆见到礼物即知生男生女。然后回赠红糖2斤、母鸡1只,称“开生”。

三、送米面

孩子生后12天,外婆家则备上小孩衣物及红糖、鸡蛋、米花、馓子和几段彩幛等,装在专门用来送米面的盒子里,贴上写有“×月×日喜封”的红对联抬着送去,以示贺喜。外婆和亲朋数人同去。尊辈要一一送给婴儿“见面礼”。主人将所送衣服、彩幛悬挂于门楣之上。中午,点燃炮竹,设宴款待来客。宾客去时,要送馒头和红鸡蛋之类,以示谢意。婴儿外婆一般留下住几日,如若有事不能留住,须脱一件褂子留下。

四、接满月

婴儿满月,外婆家要去人把女儿和婴儿一同接回住上10天半月,谓之“接满月”。去时,婴儿脸上要抹点黑灰,回时脸上搽点白粉,俗称“黑脸去,白脸来,婴儿越养越富态”。外婆还要送一只“铰头鸡”,用一块红布挖孔套在鸡脖子上。也有送“铰头羊”的。不管是鸡是羊,只许饲养,不兴宰杀。旧时,头胎生女孩,娘家多在28天“接满月”,有“接得早,生个小(指男孩)”之说。

五、揭花疤

婴儿多在年内种花,即种牛痘。旧时种花为险期,要用红布条挂于门前避邪。伤疤愈后,外婆家送红糖和红点馒头祝贺婴儿安全“过关”,俗称“揭花疤”。

旧时,贫穷人家子女多无力抚养,加之重男轻女,故有弃婴和溺婴的现象存在。建国后,人民生活改善,妇女、儿童受到法律保护,这种现象已不多见。诞生习俗,民间依然盛行 。

旧时,人到60岁便可称“寿”。生日那天要庆贺一番。建国前,富家祝寿较为隆重。做寿时,家中设寿堂,张灯结彩,悬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对联。堂中置案,摆供果,燃烛焚香。拜寿时,寿者坐予正堂,子女亲朋依次礼拜。一般人家做寿,多为送礼品祝贺,不举行仪式。穷苦人家一般不做寿。而地方豪绅常以庆寿为名,广发寿帖,索取财礼。建国后,境内仍保留为老人做寿的习俗,但不是每年都做,多在66岁、71岁、73岁时做寿。

一、六十六

老人66岁生日时,女儿和至亲好友备上66个红点馒头、66个扁食或水饺、6斤6两猪肉,以及糕点、酒之类礼物前往祝寿。俗称“六十六吃块肉”。女儿所送数量一般超过66个,以祝老人延年益寿。另外还给老人添新衣。老人家中设宴招待亲朋。

二、七十一

“人活七十古来稀”,老人活到70岁即为大寿了。本地大都在老人71岁生日时为其祝寿,因有“七十一吃只鸡”之说。所以女儿和亲朋前来祝寿必备鸡1只,馒头、扁食各71个。

三、七十三

俗说“七十三,吃个鲤鱼猛一窜。”旧称“七十三不死鬼来缠”,老人吃条鲤鱼,即可度过生死关。因之老人73岁生日时,女儿和亲朋都备鲤鱼1条及馒头、扁食各73个为老人祝寿。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本地为老人祝寿已形成风气。现时城乡祝寿礼物已时兴蛋糕、长寿面,少数农村仍沿用旧俗 。

老人死去,称“正寝”,丧事则称“白事情”。旧时均用棺葬,俗称“坟葬”,丧礼甚是繁琐。

一、送终 报丧

老者临终,家属到场送别,咽气后,即烧纸箔,谓之“烧落地纸”。替死者抹身、梳头、更衣后,将尸体移至堂前(靠左边),覆以被单,同时烧香焚纸点油灯。在路口烧毁死者被褥、席草之类,门上贴白纸,门前插白幡,以示邻里。然后向亲友报丧。

二、人殓 守灵

棺木放置屋正中,将死者殓入棺木。入殓时,死者背垫铜钱,口含铜钱,手拿饼子,脸蒙1纸。棺头点长明灯,置1小罐,插筷1双,谓之“密封罐”。地上放1土盆,谓之“老盆”,以备亲属吊唁烧纸之用。孝子轮流侍守棺侧,朝夕不离。亲友前来吊孝,由孝子跪迎,跪送。若来者为女眷,则由死者儿媳或女儿至孝堂跪迎。

三、出殡 安葬

死者全家都穿白色孝服,亲属多给死者扎纸物;死者为男,则扎纸马、纸人;为女,则扎彩轿、纸人。另扎4筒彩幡。亲友奠仪以纸箔为主,交厚者多送挽幛(6尺黑布)。至第三日晚上,由两人抬土罐,内装面汤,带上端菜托盘,全家人随之,哭入附近神庙,或村外十字路口,俗称“送汤”。祷告后,打碎土罐,举家痛哭,尽哀始还。出殡前,打开棺盖,让全家与至亲围棺一睹死者遗容,然后封棺出殡。棺起身,长孙持白幡引路,孝子摔碎“老盆”,持哀棍领棺下地。家属亲友持纸人、纸马、幡幛等随后。本地有女眷不能随棺下地的习俗。至墓地,长子引棺先绕墓穴向左向右各转3圈,然后引棺入穴。葬毕回家,宴谢吊唁亲朋。次日,孝子到送礼各家叩头“谢孝”。

四、圆坟

葬后第三日,全家同往墓地,添土筑墓,并焚烧纸箔,围坟跪哭,称为“圆坟”。

五、守孝

老人死后,儿女要穿孝3年。百天之中,孝子见人不分长晚辈,均向人叩头,以示行孝。守孝期间有3忌:百日内不剃头;3年元宵节不蒸灯;3年春节不贴红对联<当年不贴,第二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黄对联) 。

一、野生动物

野生兽类有野兔、野猫、獾狗、刺猬、松鼠、黄鼠狼等。50年代,东北部山区(后划归淮北市烈山区)有狼出现。1981年,在浍河和闸河各捕到1只扬子鳄。

鸟类有野鸭、野鸡、野鸽、喜鹊、斑鸠、大雁、鹌鹑、啄木鸟、猫头鹰、燕、麻雀、布谷鸟、黄鹂、鹞、鹰等。

虫类有蛇、青蛙、蟾蜍、蜥蜴、蝎子、蟋蟀、土鳖虫、蚯蚓、蜈蚣等。

鳞类有鲤鱼、草鱼、鲫鱼、鲇、青、鲢、鳙、鲩、鳊、鳜、黄桑鱼、赤眼鳟、乌鱼、黄鳝、白鳝、鳖鲦、泥鳅、戈鱼等。

甲壳类有龟、鳖、虾、蟹。

贝类有蚌、螺、蛤蜊。

二、野生植物

林木科类有黄连木、山槐、朴树、楸树、白榆、山枣。

草类有刘寄奴、寻骨风、竺锦草、杜衡、败酱草、金牛草、金佛草、浮萍、鸭跖草、铁苋菜、猫眼草、瞿麦、益母草、柴胡、车前草、小蓟、透骨草、旱莲草、扁蓄、翻白草、龙葵、叶下珠、六月雪、瓦松、凤尾草、马齿苋、大蓟、夏枯草、地丁、泽兰、薄荷、爬根草、扁扁草、毛抓秧、腥腥草、掐不齐、苜蓿、三棱草、节节草、打鼓条、毛草叶、红腚猴、蚂蚱膀、万根草、蒲草、灰灰菜、羊蹄棵、面条菜、涩拉秧、苍耳、王不留行、蒲公英、绞股蓝、蒺藜、青蒿、苗扫帚、红蓼草、蓑衣草、鬼针草、牛蒡、小蒜、富苗秧、菟丝子等 。

芹菜,西洋菜,谷子,栗子,油桃,洋蓟,芫荽叶,菠菜

铜,碲银矿,铝,翡翠

酒厂,玻璃钢制品厂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村庄道路难行,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该村王家庄,庄内道路坎坷,每逢下雨天气,道路难行。

濉溪县南坪镇大力扶持有条件、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采取入股经营、园区就业、特色产业、光伏发电、建设扶贫车间等方式,充分调动全体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积极性,努力形成镇有主导产业、村有富民项目、户有增收门路的产业增收新格局。

合作社带动保脱贫。村与合作社签订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协议,合作社按照投资额7%的收益分红上缴村集体,分红收益由村发给贫困户实现全覆盖。 浍北村保成蔬菜合作社利用扶贫资金建大棚18个,共70亩,带动贫困户5户,有4名贫困人口在大棚打工。贫困户惠要好今年年初建棚,到2018年5月初营业额已达到3.5万元,全年有望收入6万元以上。

周边

南坪镇浍北村貊役退葡汉军人服务站 地址: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

周边机关单位

濉溪县南坪镇浍北村务监督委员会 地址:淮北市濉溪县

周边小学

濉溪县南坪小学 地址: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南坪镇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南坪镇

周边村庄

浍北村 地址:淮北市濉溪县

镇北村 地址:淮北市濉溪县

北湖南村 地址: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