堨田村

堨田村 堨田村堨田村 堨田村堨田村历史 堨田村堨田村景色与变化


堨田村,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地处本县西乡,坐落发源于黄山光明顶的丰乐河畔。东距县城约十公里,南临芜屯公路和皖赣铁路,西与岩寺古镇 毗邻,北靠三台山。是一个历史悠久、文风昌盛,名贤辈出,名胜荟萃的古村落。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堨田村列入第五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堨田古称湖田。相传古代为一片莽莽苍苍的湖荡,有白龙神居湖中。一日有黑蛟精来犯,拟占据其巢,白龙力战不胜,且获重创。遂夜托梦于篁墩程某将军,求助一矢,射其头缠黑巾者。翌日,将军立于三台山巅,果见有黑白两少年斗于水上,遂引弓搭箭射其头缠黑巾者,创其股而遁,白龙神亦因伤重而身亡。岁月沧桑,湖水渐涸,遂建村焉。有(五言古诗)“家乡野史”为证:沧桑经变乱,草舍结湖中 。射蛟台犹在,遗恨失擒龙。南北朝时南朝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新安内史吕文达倡建吕堨于西溪...

详情

堨田村地名网_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堨田村资料简介
  堨田村是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41021104204,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41021。堨田村与郑村、潭渡村、向杲村、棠樾村相邻。

郑村镇行政区划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堨田村介绍

堨田村,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地处本县西乡,坐落发源于黄山光明顶的丰乐河畔。东距县城约十公里,南临芜屯公路和皖赣铁路,西与岩寺古镇 毗邻,北靠三台山。是一个历史悠久、文风昌盛,名贤辈出,名胜荟萃的古村落。

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堨田村列入第五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堨田古称湖田。相传古代为一片莽莽苍苍的湖荡,有白龙神居湖中。一日有黑蛟精来犯,拟占据其巢,白龙力战不胜,且获重创。遂夜托梦于篁墩程某将军,求助一矢,射其头缠黑巾者。翌日,将军立于三台山巅,果见有黑白两少年斗于水上,遂引弓搭箭射其头缠黑巾者,创其股而遁,白龙神亦因伤重而身亡。岁月沧桑,湖水渐涸,遂建村焉。

有(五言古诗)“家乡野史”为证:沧桑经变乱,草舍结湖中 。射蛟台犹在,遗恨失擒龙。

南北朝时南朝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新安内史吕文达倡建吕堨于西溪南附近丰乐河上。拦河筑坝,开浚水渠数十里,南达岩寺,北通堨田。堨田数千余亩水田得堨水灌 溉,抗旱、排涝效能大为提高。为纪念吕堨开创成功,故村名由湖田改为堨田。吕文达自此定居堨田,为吕氏居堨始祖。由此推算,自湖田改名堨田以来,即有将近1500年历史。

堨田村姓氏十分繁杂,古有主姓“十大姓”,按当时传统排列:汪、鲍、郑、吴、胡、程、朱、吕、谢、蒋。汪、鲍、郑、吴、胡五姓在湖田时即在此定居,程、朱、吕、谢、蒋五姓在湖田改名堨田后迁入居住,其中汪、鲍、郑为大姓中的大姓。汪姓最后的排辈为:明、政、嘉、邦、达,恩、锡、受、天、长。鲍姓最后的排辈为:日、起、东、方、瑞,中、天、运、际、熙。郑姓的排辈为:士、廷、应、光、文,承、社、永、守、明。以上十大姓在本村均建有宗祠,另外还有数量众多的社屋、厅屋等。各祠堂规模宏大,在农业集体化年代,祠堂等公共房屋被用作生产队仓库,先后遭拆建改造,原祠堂面貌已荡然无存。文革时期,各族宗谱在破“四旧”时均遭毁灭,且老一辈人大都谢世,各主姓氏迁入始祖,迁入原因,自何处迁入等均已无从查考。

堨田村田地广袤,土质肥沃,水利条件优越,为我县产粮大村之一,粮食自给有余。因此引来本县南乡与本省安庆等地大批农民来此租种田地,该部分人后来大都定居堨田,成为本村客姓,主要姓氏为:汪、程、郭、琚、江。

清道光年后(约公元1850年前后),由本县富堨“汪仁瑞堂”迁居堨田始祖汪广桂(81世)起,至公元1950年约壹百年间,五代人口发展到壹百多人,并在堨田建有支祠(即现在堨田小学前身),排辈为:广、道、承、家、训,敦、伦、立、本、源;心、存、昌、厚、业,贻、泽、复、延、年。成为当地最大客姓,其发展形势当时已超过所有主姓。

公元1958年10月7日新安江水库库区移民由县政府安置在堨田村共计201户,753人,是迁入客姓最多的一次。从本县正口、武阳迁入,姓氏以凌、张、王、江、姚为主。

堨田村历代名人辈出,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北宋重臣吕端(吕端自幼在堨田长大,后其父在山东任职,遂随父赴任,定居山东)。吕端从一名州县地方官吏,逐步升至枢密直学士,朝中宰相和参知政事,官居天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吕端为官四十年,为相四年,办事持重稳当,公道廉洁,不傲不贪,两袖清风,深得百姓称道。宋太宗称他“大事不糊涂”。毛泽东主席曾引此典故称叶剑英元帅“吕端大事不糊涂”。(毛泽东借此评价叶剑英,本意是指长征途中在巴西时,当张国焘意欲解决中央红军,叶剑英及时报信,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后来在粉碎“四人帮”中又发挥了关键作用。毛泽东的这句话真是恰如其分,看似未卜先知,实际是对部下的深刻认识)。吕端是从堨田村走出去的杰出人物之一。

一代文圣,南宋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其高祖系堨田朱氏,后其一脉迁居婺源。朱熹继承和发扬了二程和佛教、道教思想,集一代理学之大成。创建并讲学于紫阳书院,其“道之正统”思想延绵数百年。朱熹一生著作颇丰,集注了《四书》、《楚辞》等,其力主抗金,反对议和的爱国思想,深得世人称道。

歙县远在明代有不少书画名家,其中有位专研佛像,卓有成就,深负盛名,声震朝野,他就是堨田的郑重,字重生,号无者,当时名画家丁云鹏就很赏识他的画像,推郑重为赵伯驹化身,遂又号千里。明万历年间他和黄山的开山和尚普门同赴金陵,他绘法海图进呈,皇帝大为赞许,除赐宴东宫外,更赐金、锦,还拟待诏中翰之职。可他潜心净业,以方外力辞还山,其淡泊明志如此。

歙县作为徽商的发源地,堨田村历代在外经商的富商巨贾不乏其人。“汪仁瑞堂”作为清末民国堨田村最大的徽商,在江苏、浙江等地开设有商铺数十家。其中在苏州开设的“汪瑞裕茶号”总店设在苏州最繁华的商业街观前街正中,与玄妙观正对面,在阊门等繁华地区另设分店三处,并在苏州建有规模相当的栈房,设有茶叶精加工作场,每天有几十人在内拣茶、制茶,有专门储藏茶叶的仓储,长年派人在天津坐庄,茶叶由天津港销往海外。

北京“安徽会馆”之规模在各省驻京会馆中首届一指。胡仲恺作为最后一任馆长,负责会馆工作数十年,帮助安徽老乡解决在京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困难,直至1949年会馆撤消离职。

“渡江侦察记”的电影家喻户晓,电影里智勇双全的侦察大队长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象,侦察大队长的生活原型人物章尘,原名章洪炳,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在家乡参加新四军,英勇抗日。解放战争时,渡江前昔,奉第三野战军的命令,率侦察大队渡江侦察,为渡江战役的胜利立了大功,成为名垂青史的渡江英雄。曾任上海警备区政委。

堨田村地形呈倒扣锅底形,村中心高,四周低。从过去的风水角度来看,不能聚财,故在规划建村之时设计有二条水圳围绕整个村庄,以“聚风积财”,水圳的水源来自庄目,北水圳从上鲍起,流经后街、芦阳段,从龙源巷下丰乐河。南水圳自鲍祠起,流经汪塘,从上横街折向中街在龙源巷口与北水圳汇合共同流向丰乐河。南、北两条水圳全由块石砌成,临圳住户门前与交叉路口均有小桥、水埠,长年清水盈盈,川流不息,不但便于村民通行,洗涤,更是起到防火、排涝作用。1960年为消灭血吸虫病灭钉螺时水圳被填埋。

三台山麓原有古塔一座,吕氏族人居住塔之四周,时称山下吕。康熙五十七年六月,久旱,忽逢暴雨,山洪暴发,吕氏族人房屋尽被淹没,逃往塔内避难,洪水继续暴涨,冲毁农田、房屋无数,最终导致塔倒人亡,漂淹人畜不计其数,吕氏一族由此几乎消亡殁尽。

村中现存古桥两座:“普济桥”俗称“大石桥”,长160米,宽6米,为丰乐河上现仅存的四座古桥之一,亦为堨田村的水口。两岸古木森森,整座桥用赭石砌成,七孔六尖,两岸道路均用白石板铺就,并用白色石柱、石板作为护栏,古称“金桥银路”。桥南有一高墩,称“禹王台”,旧时墩上筑有禹王宫,并有石塔一座,四周围有石栏杆,与对岸的竺溪禅寺遥遥相望。“通济桥”,因在观音堂附近,又称“观音桥”,桥北头原有土地庙。两桥均建于明朝年间,现在仍是堨田、梅村、西村交通的主要桥梁。

“朱家林”位于后街口,占地面积三十余亩,原有数百上千年历史需数人合抱的参天古树六十余株。“朱家林”原名“张家林”因朱熹回乡祭祖时曾在此林中讲学,因而得名“朱家林”该名称一直延续至今。在大跃进年代人民公社社员吃食堂时大部被伐作柴薪烧掉了,其中最大的一棵巨木于1969年冬被采伐。从此,结束了“朱家林”的命运。

“朱家坦位于全村中心地带,即倒扣锅底的锅脐眼上,坦呈东西走向长方形,面积约为四亩,朱家坦地势高枕,建村以来从未遭受过洪涝侵扰,历来为堨田村居住环境最佳的地段。”“朱家坦”顾名思义,原为朱姓家族居住的地方,坦东有“朱氏宗祠”。随着历史的变迁与家族的兴衰,至清末民国,朱家坦之北面与西面均成为“汪仁瑞堂”的大片徽派宅园。

“朱氏古井”在堨田小学之西侧,重修于清乾隆,因井旁有观音庙,故又称“观音井”。庙内有青石雕刻观音像 一尊,因该井水质特别清纯,即遇大旱年份从不干涸,观音庙因此香火兴旺。破“四旧”时庙被拆除,现井已废弃,但古井圈等遗迹尚存。

丰乐河南岸在清朝末年由汪仁瑞堂开设“德源”油坊,规模较大,加工食用油与工业用油。解放后由国家经营,后因交通不便而搬迁至岩寺。

丰乐河上原有水碓两座,肩负着千百年来为全村村民舂米磨面的功能,上世纪六十年代仍在运作。后因机器碾米、磨面的迅猛发展而被淘汰。

堨田作为文化古村,居民文化修养素深,对尊重知识、培养人才这一方面一向极为重视。宋淳熙年间的崇正书院,后该书院改为崇正西子学堂,曾盛极一时,清开设的私立崇正学堂、求是学堂。民国开设的私立尚志完小、竹林初小、树滋初小等,莫不纷纷建立,可谓文风昌盛。现在的“堨田小学”在解放时由“第二中心国民学校”转为“堨田完全小学”,后为“堨田中心小学”,现为“堨田小学”(六年制),今在校生294人。

建于宋代的竺溪禅寺坐落在村东古石桥以下,左为崇正书院,右为先贤祠,倾圮于清中期后。

村西原有师姑庵,但建造年代不祥,上世纪八十年代尚有部分遗迹。

建于明代的观音堂坐落在通济桥以上,占地数亩,规模宏大,原有三件宝:紫铜钟、象皮鼓、沉香木雕的千手观音。该观音堂倾圮于1958年3月11日特大风雹中。观音塑像、象皮鼓去向不明,紫铜钟四面均有“皇明万历”铭文,现藏歙县博物馆。

“双石碑”竖立在三台山南麓,上有碑顶,下有碑托,双碑并立,高大壮观,碑文记载“吕堨”开凿始末,文革时被盗毁。

为方便过往行人与在田地里劳作的农民休息与遮风避雨,村外路傍建有各种式样的路亭、朱坊亭(上有匾额“两溪接壤”)、小里亭、王口亭、三官殿(旧有关帝像,对联为:白马乌牛引出丹心一点,青龙偃月劈开鼎足三分)、上庙、下庙、土地庙、红庙、八角亭、六风亭等十余处。现除三官殿尚存(但已面目全非),其余各亭在农业学大寨时均被拆除,材料用作兴修水利,地基改为田地。

历代古墓无数,在文革年代尽被破坏盗掘,无一幸存。村中原有一巨碑,上刻“鬼神坛”三个大字,据传为本村鬼魂聚会场所。

“潭上居”位于本村上源尽头,为明郑重故居遗址,但现仅留地名,已无遗迹可寻。

“石狮”位于与下路口交界处,古石狮一对,雄居村之东首,狮前为一石砌长方形水塘,狮后为一大片瓦砾废墟,近傍有被毁的牌坊基石、八角亭等。此处究竟祭祀何人?建于何朝?毁于何代?惜已无从考证。惟剩古狮一对,仍在向后人展示着它曾经的辉煌。

现村中仍遗存明、清古建筑房屋数十幢。规模较大的有“汪仁瑞堂”大厅(因梁、柱皆用白果树,又名“白果厅”)。1938年新四军北上抗日到达岩寺,当年的支队司令陈毅元帅在"汪仁瑞堂"大厅厢房居住了数月时间,并在朱家林大树下召集群众集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鼓动群众参加新四军投身抗日救国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唐式宗、罗卓英、上官云相、陶广等也都先后到过堨田)。

吴也愚老屋(因观戏楼呈凹字形,戏台呈凸字形,故又名“凹凸山房”),建于清光绪年间(约公元1875年前后),宅院内建有戏台、宽11米,深4.5米,台高2米,三开间,台前饰以“平安吉庆”图案,并建有观戏楼,观戏楼通往戏台的走廊,楼前空场长8.6米,化妆室建于空场右侧。整个戏园对有限的空间作了巧妙的安排。

明“进士第”、旗杆大屋、鲍家大屋、胡家大屋等各有特色。

汪承讠咸大屋(抗日战争时期该房子曾被用作“中美合作所”,至抗日战争胜利美国教官离开,堨田至岩寺沿河老公路为"中美合作所”建造,该道路为最早的村级公路)。

《竹林诗集》为宋汪硕儒先生著。先生别号竹林,堨田人,他的诗集里有吟咏“堨田八景”诗八首,从诗的内容来看,当时“堨田八景”十分有名。(按堨田八景引自郑长礻是先生遗作,但汪家耀先生遗作笔记堨田有十景,经考证,确有十景,今从十景说)。经实地考证,虽经岁月沧桑,历史变迁,但仍依稀可辨,现将“堨田十景”录于后:

1、“射蛟台览胜”。射蛟台位于三台山三个山峰中之最高一峰。峰顶平如台,可容纳数十人,相传为篁墩程将军射蛟处。立于射蛟台,俯瞰堨田全村,尽收眼底。东可及徽州府城,问政山白屋点点,隐隐约约。南可览罗汉山、石耳山,莽莽苍苍。西能见岩寺古镇全貌,历历在目。北可望黄山诸峰,巍峨险峻。

2、“竹林清幽地”。宋汪硕儒就唐翰林掌书汪凝绩避乱时在堨田建书楼原址重构的竹林隐居,坐落后街口,现堨田小学一带。其遗址部分仍为汪氏子孙居住,但“绿竹猗猗”的美景已有所变迁。

3、“芦阳绿野田”。坐落后街过去的芦阳段(现称十亩段)。这儿绿野茫茫,阡陌一碧,纵横无际,而台山笠水,长桥远塔,历历在目,耕读之余,游憩其间,情趣为之盎然。

4、“汪塘夜月皎”。月塘在汪祠前,约半亩大,呈半月形,下用条石砌成,上有石柱石板护栏。塘水潜通堨水,澄清见底,游鱼可数。每逢月色溶溶波光粼粼之际,不仅有“水天一色”的感觉,而且天上玉蟾,塘中月影互相辉映,蔚为奇观。遗憾的是汪塘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填埋为晒场,已面目全非了。

5、“吕冢朝云烟”。坐落在汪祠汪塘左前侧。是吕堨创建人南朝梁新安内史吕文达暨夫人郑氏之墓。该墓气魄宏伟,除有巨碑外,传闻尚有石人石马并有石桌石凳。文革前,吕堨管委会每逢清明节必有管理人员前来扫墓。此一古迹,文革中墓石被掘,坟被平毁。现在墓上已被建了民房,令人不无沧桑之感。

6、“古圣斋堂铎”。坐落下街,俗称观音堂。斯前额首有许国题写的《慈云福地》大匾一块,堂中有江东之题写的《水月西荫》大匾一块。堂内神佛很多,而观音像尤为美观。晨昏例必敲钟,声震四野。特别是纪念唐张巡、许遄二公平定安史之乱,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必做“保安”戏,戏台就在观音堂前,四方商贾云集,游人如鲫。

7、“竺溪禅寺泉”。据史载寺建于宋淳熙年间,坐落大石桥北以下,左为崇正书院,右为先贤祠,祀宋五子(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寺后有清泉潺潺不绝注入寺前的千尺深潭如同瀑布奇观。现遗址大部分为田地,部分改为民房及电灌站。

8、“蓉菰段牧笛”。蓉菰段为吕堨北渠的一段。坐落鲍祠外的田野里,也象芦阳段一样绿野盈眸,构成一幅天然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此处为牧童放牧必经之路,牧童们常结伴骑犊而归,横吹短笛,亦嘹亮,亦清幽,极为悦耳。现在机耕代替了大部分畜力,减少了耕牛,结伴而牧难得一见,笛声杳然。

9、“菖蒲滩钓川”。就在大石桥前侧。其下有多处深潭,素为鱼类潜藏之所,在深潭以下有一大片荒滩,生长着无数菖蒲。一般钓鱼者无不到此垂钓,一秆在手,百尺悬兮,其乐无穷。而今,徽州区化工城污水败坏水质,菖蒲已不多见,鱼类也随之绝迹了。

10、“禹王台夜游”。禹王台位于普济桥南端。夜登禹王宫,但见桥、月无尘,渔灯、碓火忽明忽灭,慈云梵钟、竺寺书声相答,朗朗入耳,未尝不令人概然。

端午节“跳钟馗应起源于堨田,自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流传大约有400多年历史了,除特殊历史原因外,数百年来从未中断过这项民俗活动。“跳钟馗”何以能够长盛不衰,代代相传。据传村民们为了驱祟祝吉,认为钟馗可以驱鬼魔保平安。另外的原因因本地自古便是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地区(血吸虫病过去群众称之为“大肚子病”,“俗谚大肚象畚箕,神仙也难医”),群众为了送瘟神,在那种年代只有请出钟馗捉鬼魔了。

名符其实的历史文化古村“堨田”,古代雅称为“湖田”。虽说历经世事沧桑,文物早经倾圮,遗迹所剩无几。然而到达这儿纵目遥望,一座座新颜旧貌的徽派建筑,屏风墙鳞次栉比,一条条大街小巷宽敞整洁,引人入胜。

1961年11月由安徽省水利厅来我村筹建黄山市第一个电灌站“国营安徽省歙县堨田电力排灌站”,为省重点工程,同时在堨田设立指挥部,负责设计施工。28千瓦电动机组四台套,水渠规划从堨田到西村、西王村、吴溪、棠樾,设计灌溉6000亩。

1962年正式通高压电,同年电灌站建成并调试成功。 1984年7月1日堨田村沿河中心地带开始在丰乐河上规划建造新大桥,1985年7月1日竣工,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通车剪彩典礼,各级领导与三千多群众参加了庆典活动,桥上与两岸遍插彩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从此结束了从村中到对岸需绕道村东大石桥或摆渡过河的历史。促使南岸大规模发展。

自1986年起,历年铺设水泥街道路面5500余米。

1994年县血防站宣布我村消灭了血吸虫病,从此送走了肆虐数百年的瘟神。

2003年自来水总管铺设完成,2004年开始安装入户,自此村民饮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阳光普照神州大地以来,拨乱反正的种种措施深得人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村民收入年年递增,生活节节上升。

本地的特色农业主要有:“歙县荸荠”,产地在堨田,以其光泽鲜艳,肉质脆嫩,汁多渣少,皮薄味甜而闻名于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销售极盛时期,杭州娃哈哈、肖山等罐头食品厂每天从堨田调运荸荠数十吨,给村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桑蚕业近年来发展较快,现以初具规模。

新建葡萄基地,引进技术与优良品种,鼓励村民发展自营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真可谓:老一辈创伟业功盖千秋 后来人建新村造福万代!

2010年11月并村后,现在的堨田村由梅村村、祥里村、原堨田村组成,现有30个村民小组,1306户,3678人,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党员155名。并村后,村部设在堨田村,堨田村部为中央第一批村部建设项目。村主要产业以劳务输出、种植业、第三产业为主。该村与徽州区交界,有着很好的工业辐射效益。

周边

歙县郑村镇堨田村啪京魂役退军人服务站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周边内部楼栋 房地产

堨田村新村-42号楼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下路口

堨田村新村-30号楼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路口新村

周边诊所

歙县五和居中医诊所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堨田村

周边党派团体

歙县郑村镇堨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地址:黄山市歙县进厂道路

周边乡镇

郑村镇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周边村庄

堨田村 地址:黄山市歙县

郑村 地址:黄山市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