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谯区

南谯区 Nanqiao 滁州市南谯区 南谯 南谯区历史沿革 南谯区地理环境 南谯区物产资源 南谯区人口 南谯区行政区划 南谯区交通 南谯区经济 南谯区社会 南谯区文化 南谯区旅游 南谯区城市荣誉


南谯区,安徽省 滁州市市辖区,滁州市市政府驻地,位于安徽省东部,苏皖两省交界处,滁州市境东南部,长江三角洲西部。1993年1月18日建区,成为滁州市两个市辖区之一。南谯古为 棠邑,后置 顿丘县,奠定政区雏形。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区域,南谯区处在沿海向内地的过渡区域,是开发 皖江和东向发展的前沿地带。 南谯区是 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 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 合肥经济圈重要成员城市,南京市江北门户,国家级 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 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2019年7月,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春秋战国时期,南谯区境为棠邑,秦汉三国时期,曾先后为全椒县、武城县、下邳国等,两晋时期属顿丘县,575年(陈太建七年)移盱眙的北谯州于新昌城(今滁城),始称南谯州...

详情

南谯区地名网_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资料简介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介绍

南谯区,安徽省 滁州市市辖区,滁州市市政府驻地,位于安徽省东部,苏皖两省交界处,滁州市境东南部,长江三角洲西部。1993年1月18日建区,成为滁州市两个市辖区之一。

南谯古为 棠邑,后置 顿丘县,奠定政区雏形。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区域,南谯区处在沿海向内地的过渡区域,是开发 皖江和东向发展的前沿地带。 南谯区是 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 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 合肥经济圈重要成员城市,南京市江北门户,国家级 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 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

2019年7月,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

春秋战国时期,南谯区境为棠邑,秦汉三国时期,曾先后为全椒县、武城县、下邳国等,两晋时期属顿丘县,575年(陈太建七年)移盱眙的北谯州于新昌城(今滁城),始称南谯州。隋为新昌县,后改为清流县,为滁州治。明初省县入滁州,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为滁州直隶州。

1912年实行省管县,废滁州为滁县。

1993年1月18日,南谯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

1982年撤销滁县,改设滁州市。

1992年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地建市,撤原 滁州市,分设南谯、 琅琊两区。

区政府初设在原滁州市政府所在地(滁城东大街125号)。

2007年5月31日,南谯区完成镇村两级区划调整工作。经过调整,全区18个乡镇、街道、管理区调整为8个镇、2个街道;152个村减少到74个;乡镇平均规模由1.5万人扩大到2.7万人,村级平均规模由1776人扩大到3649人。其中:撤销大王镇,设立大王街道;撤销施集乡,设立施集镇;撤销城郊乡,并入南谯街道;撤销黄圩乡、汪郢乡,并入乌衣镇;撤销三官集乡,并入沙河镇;撤销皇甫乡、常山乡,并入章广镇;撤销花山乡,并入施集镇。

2010年5月13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将南谯区南谯街道(4个社区、7个村,面积83.67平方千米,人口3.35万人)整建制划归琅琊区管辖,并更名为西涧街道,街道办事处仍驻西涧路1号;将琅琊区清流街道的银花东村、银花西村、新建、紫薇南路、湖心路、徐岗6个社区和花园、陡岗、红庙3个村(面积8.02平方千米,人口8.145万人)划归南谯区腰铺镇管辖。调整后,南谯区由2个街道、8个镇变为1个街道、8个镇,面积由1242平方千米降为1187.11平方千米,人口由27.88万人增加为32.68万人;腰铺镇辖8个社区,10个村,面积112.98平方千米,人口10.74万人,镇政府驻地不变【6居3村实际划归龙蟠社区服务管理中心】。

同年,将南谯区沙河镇的三官社区和邓坝、新集、秋桐3个村(即原三官集乡行政区域,约35平方千米)划归琅琊区西涧街道托管。

南谯区位于 滁州市东南部,南临长江,与南京市 浦口区山水相连,隔江与南京主城遥望,地处长江北岸, 淮东要冲,东经117’50’至118’30’,北纬32’05’至32’36’。

南谯区地形全貌为丘陵地,自西北向东西倾斜,西、西北和西南属山区,约占52%,最高点是 大柳镇的“北将军”山,海拔为399.3米,是全市最高峰。北部、东部、南部起伏较小,属丘陵缓坡地带,约占43%,东南 圩区地势较低,约占5%。区境内有 滁河、 清流河,大沙河、 小沙河等河流,中小型水库190余座,其中 沙河集水库(姑山湖)为安徽省十大水库之一,有效灌溉面积38.4万亩。 南谯风貌 (4张)

南谯区气候为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摄氏15度,历史上最低气温是摄氏零下23.8度,最高气温摄氏41.2度。年均降雨量1031毫米,年最大降雨量1549.5毫米,年最小降雨量589毫米。年无霜期215天,常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夏季多为东南风,冬季多为 西北风。

南谯区境内群山环抱,松竹叠翠,天蓝水清。有鹭鸟等珍稀动物,有琅琊榆、滁州水竹、油桐等珍稀树种,中药材达几百种。

南谯区有 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及皇甫山自然保护区,古 清流关遗址(已在开发),新石器遗址卜家墩,花山彩云洞等。 交通 (2张)

全区拥有耕地70多万亩,山场39万亩,水面18万亩,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发展较快,盛产稻、麦、油菜,棉花。蔬菜,茶叶、水产、水禽、蔺草、板栗、杜仲等,是国家确定的产粮大区, 渔业致富重点区。土特产品驰名中外,盛产的滁菊为全国四大名菊之首,史载于《 本草纲目》, 南谯茶在明代被列为 贡品席蔺革制品出口日本和东南亚,乳制品多次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

南谯区已探明并正在开发的矿产资源有 绢云母、石灰石、麦饭石、花岗岩、陶土、矿泉水等。其中绢云母矿石储量超亿吨,探明的储量已达3000万吨,储量大、品位高、用途广,极具开采价值。高品位石灰石储量丰富,可供大型水泥企业使用或用作优质石料加工。

2014年年末户籍人口为25.9万人,较上年增加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万人,农业人口19.8万人,年末常住人口25.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3.1万人,城镇化率50.59%。全年人口出生率10.36‰,比上年上升0.04个千分点;死亡率4.76‰,下降0.3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5.6‰,上升0.47个千分点。

南谯区东与 来安县交界,南与 全椒县相接,北与 明光市毗邻,东南和南京市浦口区相连,西部与肥东县搭界,在滁城周边的7个乡镇(办)与 琅琊区紧密相连,全区总面积为1271平方公里,东西长60.8公里,南北宽56公里。南谯区下辖龙蟠街道办事处、大王街道办事处、乌衣镇、腰铺镇、沙河镇、珠龙镇、施集镇、大柳镇、章广镇、黄泥岗镇 。

龙蟠街道

下辖红庙社区、花园社区、陡岗社区、新建社区、紫薇南路社区、湖心路社区、徐岗社区、银花东村社区、银花西区社区;

大王街道

下辖十八里店社区、石庙村、林楼村、大王村、荇塘村;

乌衣镇

下辖乌衣社区、锦绣湖社区、柯湖村、法华村、红山村、新华村、袁庄村、双庙村、白庙村、吕赵村、汪郢村、黄圩村、吴港村、大同村;

腰铺镇

下辖腰铺社区、担子社区、范桥村、二郎村、朱岗村、梅卜村、姑塘村、万桥村、东陈村;

沙河镇

下辖沙河社区、龙亭社区、新塘村、油坊村、白米村、草王村;

珠龙镇

下辖清流社区、珠龙村、北关村、陈王村、广卫村、木庄村、兴珠村、官塘村、三富村;

施集镇

下辖施集社区、孙岗村、井楠村、荣誉村、花山村、龙蟠村、丰山村、河东村、杨饭店村、明张村、大林村、李集村;

大柳镇

下辖大柳社区、横塘村、曲亭村、华严庵村;

章广镇

下辖章广社区、元松村、孟洼村、马厂村、胡集村、章广村、皇甫村、太平村、常山村、陆岗村、鸦窝村;

黄泥岗镇

下辖黄泥社区、张浦郢村、祝郢村、万郢村、唐庄村、广山村。

铁路
   京沪铁路纵贯南谯区, 京沪高速铁路在南谯区设 滁州站,宁洛 高速公路、滁马高速公路穿越南谯区。
   公路

104、312 国道及滁全、滁定、滁章、滁乌等公路四通八达;乡村公路晴雨通车。水路有 滁河, 清流河直通长江,均设有港口、码头,距全国最大的内河港 南京新生圩20公里;距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50公里。

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6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40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13.6亿元,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为23:57.7:19.3。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2.2%。人均GDP达26597元,比上年增加1938元。

2014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5.45万人,比上年增加0.45万人。其中,乡村从业人员数10.9万人,城镇就业人员4.5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7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2.9万人。年末全社会劳动生产率44595元,比上年增长5.5%。

2014年财政收入13.9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11.4%。全部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10.37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增值税2.23万元,同比下降24.7%;营业税2.8万元,同比下降3%,企业所得税2亿元,同比增长35.2%。

2014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3815公顷,比上年减少12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2550公顷,扩大567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917公顷,减少780公顷;棉花种植面积2736公顷,增加20公顷;蔬菜播种面积3372公顷,扩大71公顷。

2014年粮食产量25.67万吨,比上年增产0.87万吨,增长3.5 %。其中,夏粮7.3万吨,增产0.26万吨,增长3.76%。秋粮18.35万吨,增产0.59万吨,增长3.3%;油料产量19.9万吨,增长3.73%。棉花产量0.3万吨,增长1.3%。

2014年肉类总产量1.9万吨,增长2.2%;禽蛋产量0.35万吨,增长3.9 %,奶类产量0.4万吨,增长4.4%;水产品产量2.2万吨,比上年增长4.9%。

2014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9.4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5%;农用拖拉机26776台,比上年下降5%,其中农用大中型拖拉机1036台,增长8.5 %;排灌动力机械3750台,比上年下降0.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6万吨,比上年下降45%。农村用电量3640万千瓦时,下降3.5 %,全年农田水利灌溉面积是28.8千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8.38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53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10千公顷。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4家,较上年净增8家,增长6.89%,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78222万元,增长11.1%。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294356万元,增长12.6%;轻工业增加值83865万元,增长5.9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增加值7217万元,增长4.4%;集体企业增加值7448万元,增长12%;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5395万元,增长5.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328681万元,增长13.7%;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11912万元,下降27%;其他企业增加值17570万元,增长7.1%。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11.1亿,同比增长20.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8.5亿元,同比增长29.2%。

2014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大米下降1.33%,服装下降41.2%,地板增长81.2%,水泥增长0.04%,改装汽车增长15.7%,发电量增长54.4%。

2014年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50431万元,增长11.3%;实现利税总额242608万元,增长11.7%,其中利润200018万元,增长11.8%。

2014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年末资质以上建筑企业9户,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21.32亿元,比上年增长35.2 %。

批发和零售: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亿元,同比增长13.4%。分城乡统计,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4亿元,增长13.3%;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亿元,增长13.8%。分规模统计,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为20.32亿元,同比增长18.9%;限额以下消费品零售额0.68亿元,同比下降72%。分消费形态统计,餐饮收入1.5亿元,增长17%;商品零售额19.5亿元,增长16.6%。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和家用电器音像制品类商品消费增长较快,其中汽车类商品销售额64962.9万元,同比增长62.6%;家用电器和音像制品类实现销售额9654.2万元,同比增长26.0%。

外贸:201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509.4万美元,同比增长25.3%;其中出口3440.4万美元,同比增长69%,进口69万美元,同比下降86.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818元,较上年增长156.7%。

旅游:2014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6万人次,同比增长30%,实现旅游业总收入6.29亿元,同比增长30%。

金融业:2014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3亿元,比上年增加7.6亿元,增长11.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7.1亿元,增加8.1亿元,增长16.5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9.2亿元,较同期增加11.45亿元,增长24%,其中短期贷款54.4亿元,增长26.2%;中长期贷款4.7亿元,增长11.6%。

南谯区三产增加值由“十五” 末的3.97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1.1亿元,年均增长22.8%;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6.4%,较2005年提高了4.9个百分点;三产对GDP贡献率不断提高,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

滁州市有 皖东地区最大的枢纽便电所,与 华东电网相连,投资近30亿元兴建的60万KW 蓄能电站即将投入使用,电力资源十分丰富.滁城日供水能力20万吨,南谯境内有蓄水量超亿方的大型水库一座,中小型水库遍布全区,有五个滁城卫星镇与滁城并网供水; 西气东输管道经过滁州并向城区输送天然气;市区五大市场相继建成开业,一批涉外宾馆投入使用,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会计审计、法律咨询服务等中介组织日趋活跃。

滁河、清流河治理进程加快,水利建设成就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完成水利投入3.35亿元,相继完成滁河、清流河应急加固和标准堤建设42.1公里,改造电力排灌泵站1600千瓦,新增、改善排涝面积6.82万亩,两河防洪能力显著提高;完成1座中型水库和29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另有7座小型水库正在加紧施工;建成各类饮水工程14处,解决安全饮水人口9.42万人。

2014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89.9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工资性收入8003.6元,增长7.7%;经营性收入5624元,增长16.9%;财产净收入971.3元,增长10.6%;转移净收入2291元,增长10.6%。

南谯区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乌衣、腰铺、担子,使之成为全区重要经济增长点, 乌衣镇被列入全省重点中心 建制镇、全国乡镇企业合作示范镇。 沙河镇、三官集乡正向国土资源部申报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并申请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乌衣、担子、腰铺、大王已成为环滁卫星重点乡镇。发展环境明显优化。4年累计投入1.65亿元,高规格规划建设南谯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达4.5平方公里,并实现“三通一平”,产业承载和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南谯工业园升格为 省级工业园。组织实施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项目119个,新增耕地13368亩,争取土地“挂钩”项目1400亩,在认真执行国家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基础上,为该区储备了大量建设性用地。为94家已建企业报批土地2410亩,依法收回闲置土地423亩,充分发挥了土地效益。投入30万元,开通并改版南谯网站,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加强。深入开展了“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评议工作和机关效能建设,工商、税务、土地、物价、电力、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服务意识和水平明显增强,营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

全区各乡镇实现自来水供给,其中大王、腰铺、乌衣、担子、南谯办等乡镇实现了直接从滁城管网接水。小城镇镇区内主街道全部实现硬化,慎区道路总长75公里,面积68万平方米。程控电话,无线寻呼,移动电话网遍布全区,实现村村通电话。有16个乡镇架设了有线电视。

南谯区4年实施科技项目50项,全区企业共投入技改资金5600万元。滁菊研究所、滁菊规范化高产栽培及加工工艺研究分别进入中国科协科普惠农计划项目和国家、省“星火计划”,4个项目获省级科技成果鉴定,3家企业进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行列。2005年被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区。

2014年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中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幼儿园36所,入园儿童8423人;小学24所,专任教师982人,在校生13359人;普通中学14所,专任教师588人,在校生7559人。

南谯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指标水平超过省颁标准, “两基”工作位于省、市前列。 乌衣中学、章广初中、 第二幼儿园争创市级示范高中、市农村特色初中、 市一类幼儿园获得成功,职业教育连续三年获全市第一名。4年共投入2212.95万元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新建校舍62517平方米、消除危房41601平方米,顺利完成中小学校一期危改任务,受到省危改办表彰。

南谯区开展了计划生育五项清理和人口性别比专项整治工作,查处了一批“两非”案件,较好地稳定了低生育水平,计生管理工作进入全省一类县(市、区)行列。2006年,投入23万元在腰铺镇自行开展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并经积极争取,已列入了2009年全省试点县(市、区)。投入350万元完成南谯有线电视台机房建设,40套电视节目已传输至全区所有乡镇;创办《滁州日报·南谯新闻》,宣传手段不断增强。全区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较大进步。

南谯区境内“南唐建关,以御北师”的 清流关、因南唐大将 皇甫晖驻军而得名的 皇甫山、明代驻军的广武卫等地,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清流关下方圆百里,曾为古战场之域。后周将领 赵匡胤破南唐 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关,遂克 滁州,为建立宋王朝奠定了基业。明末农民起义军 李自成部与明兵部侍郎卢象升部激战于清流关、珠龙桥、广武卫,兵马填沟委壑,珠龙桥下河水为之赤。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部合力于 乌衣,大败清钦差大臣德兴阿、都统胜保。南谯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区域,南谯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挺进皖东,建立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境内是其主要区域之一。中共苏皖省委、新四军四支队司令部等抗日军政机关先后驻境内皇甫乡。刘少奇、张运逸、徐海东、罗炳辉、邓子灰等领导人曾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

1939年12月中旬,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在皇甫乡瓦屋薛召开中原局第一次会议。当月下旬,新四军四支队在司令员徐海东指挥下,取得了周家岗战斗胜利,粉碎了日寇向路西根据地的第一次“大扫荡”。抗战时期,南谯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农民抗敌协会、青年抗敌协会、妇女抗敌协会等抗日群众组织,送子参军、送夫参军,组建自卫队奋起抗日。

1938年(民国27年)3月,皇甫乡中共秘密党员薛宗元(薛慕柳)等去六安县寻找中共组织。取得联系后,中共安徽省工委派员到境内组建中共滁县特别支部,驻地花山,开展敌后抗日工作。民国28年,建立中共珠龙桥直属区委员会,直属中共苏皖省委领导。

民国29年2月,中共滁县委员会成立,同年3月成立滁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施家集),领导民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结集重兵进攻淮南津浦路西地区。在敌强我弱情况下,区境党员干部和地方武装力量虽然遭受严重损失,但始终没有停止战斗,民国37年初,在区境西部恢复党组织,开展敌后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渡江作战,滁县先后出动民工5万余人次(主要为区境人民),组成担架队、运输队、支援前线。

1949年元月,区境人民终于迎来了彻底解放。南谯这一革命老区,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全区有562名英雄儿女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在这块土地上英勇献身的烈士虽难以统计,但他们的丰功伟绩与伟大的革命精神,一直激励着南谯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新中国建立后,区境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了反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一系列运动。基层政权的建立使生产迅速恢复与发展,各届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业。其间虽有“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的一些挫折和失误,但历史的车轮并没有停止前进,境内的各项事业仍在曲折和艰难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拔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古郡南谯处处勃发盎然生机。

皇甫山 滁州市郊西北的皇甫山,因五代时期 南唐在此抵御 后周,留下很多传说与遗迹而闻名遐迩。1992年,国家林业部批准皇甫山为 国家森林公园,吸引众多游人,使之名扬省内外。皇甫山原来叫曲亭山,因南唐大将 皇甫晖曾屯兵于此,称皇甫驻军山,后简称 皇甫山

卜家墩遗址:新石器时期的卜家墩遗址,位于滁州市南谯区大王镇庵前村卜家庄,现为安徽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2019年7月,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

2019年9月21日,入围安徽省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区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