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巷镇

柳巷镇 柳巷镇基本信息 柳巷镇历史沿革 柳巷镇故事传说


柳巷镇,隶属于安徽省明光市,位于明光市北部、淮河南岸,与 江苏隔河相望,和五河、泗洪、盱眙三县毗邻。面积近59.92平方公里。全镇下辖8个行政村,分别为:丁坝、陶桥、淮宁、浮山、义集、桃溪、里涧、柳巷,面积分别为(公顷):554.89,1176.90,543.44,887.04,632.52,435.82,763.46,452.85,共计5446.92公顷。共有35个自然村,现住宅用地704.6公顷,耕地3424.06公顷。常住人口24813人(2017年) 。柳巷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绿树成荫,岸柳成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陆交通方便快捷。境 内有广袤平原盛产优质小麦、大豆,有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东西涧水面养殖鱼肥水美。苇编、柳编、长毛兔三大产业大放异彩。 淮河特产“淮王鱼”享誉海内外,浮山八大景(仙人洞、钓鱼台、莲花池、仙牛脚、裂马缝、饮马池、风波亭、迎水寺)等令人...

详情

柳巷镇地名网_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柳巷镇资料简介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柳巷镇介绍

柳巷镇,隶属于安徽省明光市,位于明光市北部、淮河南岸,与 江苏隔河相望,和五河、泗洪、盱眙三县毗邻。面积近59.92平方公里。全镇下辖8个行政村,分别为:丁坝、陶桥、淮宁、浮山、义集、桃溪、里涧、柳巷,面积分别为(公顷):554.89,1176.90,543.44,887.04,632.52,435.82,763.46,452.85,共计5446.92公顷。共有35个自然村,现住宅用地704.6公顷,耕地3424.06公顷。常住人口24813人(2017年) 。

柳巷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绿树成荫,岸柳成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陆交通方便快捷。境 内有广袤平原盛产优质小麦、大豆,有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东西涧水面养殖鱼肥水美。苇编、柳编、长毛兔三大产业大放异彩。 淮河特产“淮王鱼”享誉海内外,浮山八大景(仙人洞、钓鱼台、莲花池、仙牛脚、裂马缝、饮马池、风波亭、迎水寺)等令人神往,有待进一步开发。南北朝时期的浮山堰遗址申报省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柳巷是淮河岸边地名,分为大柳巷和小柳巷,大柳巷位于淮河北岸,属于今江苏省泗洪县,现在叫四河乡;小柳巷位于淮河南岸,属于今安徽省 明光市,现在叫柳巷镇。

明光市柳巷镇境内有一座历史遗址——浮山堰遗址,位于淮河三峡之一浮山峡上。古代浮山堰属于军事设施,是南北朝时期淮河上修建的拦河大坝,是淮河历史上第一座用于军事水攻的大型拦河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坝工程。梁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萧衍为夺回被北魏占据的寿阳(今安徽省寿县),派康绚主持在浮山筑坝壅水以倒灌寿阳城逼魏军撤退,以达到收回寿阳城目的。

据史料记载这淮河上首次拦河工程动用军民20万人施工。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今泗洪县潼河山),相距1600米。从两端开始填筑土方,准备在中间合龙。由于工程选址处于淮河下游,水流湍急,困难重重,浮山堰历时两年才最终建成。这个水利工程对魏军构成了严重威胁。蓄水不久,寿阳城即被水围困,魏军被迫弃城上山。浮山堰筑成后淮河被切断,上游数百里方圆内内一片汪洋,水位还不断上涨,几乎与堰顶持平,随时都有溃堤危险,下游地区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虽有以水代兵工程,但梁军一方面对付魏军的骚扰一方面要设法防洪,要保护浮山堰安全,必须把淮河上游的水分流出去。于是梁军就利用魏军怕淹的心理,向魏军宣传说梁军不怕打仗就怕有人把水泄掉。魏军果然中计,开始凿山泄水,于是浮山堰水库就有了两条溢洪道。其中一条在泗洪县峰山乡塔河村前,据说解放初期尚可看到遗迹。这两条溢洪道是我国水库建设史上最早记载。虽然分流溢洪,但浮山堰依然难逃厄运。

在修筑浮山堰过程中,梁朝付出了巨大代价。他们从徐、杨二州征发民夫,每4户出一人;浪费铁器几千万斤;砍伐大量树木做木成笼,装土填河;施工中死人无数。浮山堰的典型之处在于它以进攻敌人开始,却以害己告终。因其造成的影响巨大,所以记载最为详细,也就为后人了解当时的情况提供了有利条件。浮山堰工程的规模在当时是举世无双的,据估算,其主坝高30—40米,形成的水域面积估计约有6700多平方公里。总蓄水量在100亿立方米。浮山堰主副坝填方约200多万立方米。这几项指标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位。坝高往往是水利工程技术水平最直接的表现。国外的土石坝至12世纪才突破30米高度,比浮山堰晚了600多年。浮山堰的建成还突出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惊人的力量和气概。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度,浮山堰只存在了短短4个月就被大水无情冲垮,但它在世界水利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具有长远借鉴意义。

传说,大柳巷和小柳巷的来历就源于世界先例浮山堰工程,这里有一段传奇故事。

梁武帝开始派材官祖恒、水官陈承伯二位将军负责此项工程。祖、陈二位受命后,前往浮山峡实地察看地形,一致认为这里淮河水面狭窄,且淮水漂疾汹涌,沿岸沙土松散,难以垒堰,强硬筑堰是劳民伤财之举,工程合拢无期,成功无望。为此他们力劝萧衍放弃筑坝计划,另谋他策。梁武帝萧衍一听大怒道:“滴水可成墒,锹土可成山,自古有兵来将挡,水来土堰之说,岂有筑不成坝的道理,分明是二位存有异心,想坏我大事。”萧衍为表筑坝决心,杜绝再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就命令左右卫兵将祖、陈二位捆绑起来,斩首示众。杀了祖、陈二将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出反对意见了。

因萧衍夺取寿阳心情非常迫切,一意孤行,手下将领只得听命,他们从徐州、扬州一线征集民夫,每20户抽5人,共征集民夫15万多人,加上5万多士兵达20多万人。民夫们不论是酷暑严寒,昼夜不停地挖土垒坝。随着垒坝合拢的接近,河水越长越高,越来越凶猛。一笼笼土石倾倒下去,很快就被汹涌的河水冲到数十丈之外。1600米大坝几个月就完成了,而几十米缺口却长时间无法合拢。

于是有人献计,用铁铸成巨形大锅,锅内装进土石,沉入水底,可挡住河水。萧衍觉得可行,立即派人调集生铁十几万斤,铸成铁锅沉入水中,很快就被冲到下游,结果仍然无济于事,汹涌的河水如同猛兽,滔滔东去,不听控制,无法驯服。

梁武帝萧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整天焦躁不安,食不甘味。萧衍脾气越来越坏,为了尽早合拢围堰,实现自己军事策略,常常亲自上堤监工,办法想了一个又一个,负责工程的大臣被杀了一批又一批,稍有不顺眼的就斩首抛入河中,但依然不能奏效。

时值天寒地冻,民夫终日劳累,吃不饱,睡不好,累死、冻死、饿死、病死的成千上万,不计其数,死了就被扔进河水里,家人连尸首都找不到,许多父母失去儿子、妻子失去丈夫、小孩失去父亲,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惨不忍睹。

这时工地上有两个工匠,是一对孪生兄弟,哥哥叫大柳相,弟弟叫小柳相,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俩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事儿,会有更多的财产浪费在大坝上,会有更多的民夫死在这项工程上。为保护其他民夫,便主动向萧衍请缨,愿献出生命,跳入合拢处,钉成“井”字形木桩,迅速填进土石,促使大坝合拢,早日完成浮山堰工程。

萧衍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就死马当着活马医,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火速派人砍伐树木,开山采石,一切准备妥当,柳氏孪生兄弟每人抱着两根长长的木桩义无反顾地跳入凶猛的河中。只听“咚”的一声巨响,人们看见大柳相、小柳相跳下去一瞬间,身体突然变大,重重的砸了下去,牢牢地堵在大坝中间缺口之上,猛如蛟龙的淮河水不仅突然断流,竟然调转水头向回冲去,四根粗大木桩深深扎进大坝缺口泥中。岸上众多民夫和士兵趁着这个空档,拼命将将事先准备好的树桩石块、土袋子迅速填进坝口,不一会大坝合拢了,挡住了水流。大柳相、小柳相也被埋在的土石之中。时间正好是梁天监15年(公元516年)4月10日,历时整整18个月的浮山堰工程终于宣告完成。

大家都认为是大柳相、小柳相这对孪生兄弟的壮举感动了上苍,才让淮河水一时断流的,是大柳相、小柳相救了他们,要不是大柳相、小柳相用生命堵住缺口,还要有许多民夫死在工程上。为了感激大柳相、小柳相,为了彰显大柳相、小柳相兄弟义举,让后人世世代代记住大柳相、小柳相的恩德,大家自发在沿坝栽上了许多柳树,以示永久纪念,并把泗洪沿河的一个村子叫大柳相,浮山向东沿河的一个村庄叫小柳相。

后来这个地方遍地是柳树,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一排排,一行行柳树,就象街巷,因为谐音,人们叫着叫着就就把大柳相、小柳相叫成了大柳巷、小柳巷了。大柳巷、小柳巷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淮河岸边较大的集镇和渡口。泗洪的大柳巷改叫四河乡,明光的小柳巷已成为柳巷镇了。

周边行政单位

柳巷镇里涧村敕军央役退褐人服务管理站 地址: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

周边中学

柳巷中学 地址: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柳巷中学(柳义路北)

周边政府机关

明光市柳巷镇政府 地址: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中心路柳巷镇政府柳巷镇委

周边诊所

厦门海沧林华婷内科诊所 地址:中心路与091县道交叉口东50米

周边培训机构

明光市浮山学校 地址: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柳巷镇浮山街道

周边乡镇

柳巷镇 地址: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