鲖城镇

鲖城镇 鲖城镇概述 鲖城镇地理与气候 鲖城镇经济建设 鲖城镇历史沿革 鲖城镇历史人物 鲖城镇古迹 鲖城镇民俗


鲖城镇,隶属于 安徽省 阜阳市 临泉县,位于临泉县西部,距临泉县城26公里,东与 白庙镇,南与 姜寨镇,西与 关庙镇毗邻,北部与河南省项城和沈丘接壤。S 102省道穿境而过,西与106国道相连,是阜阳市的西大门。南北交通干线鲖新路,与河南项城新桥镇相接,成为皖西北、豫东南的交通要道之一。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鲖城镇 鲖城镇原名鲖阳城,是一个历史古镇,“鲖”是字典上一个仅有的地名专用字。全镇总面积48平方公里,现辖19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总人口5 .4万人,耕地面积4.38万亩,常住汉、回两族人民。鲖城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雨量夏季偏多。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鲖城以农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红芋为大宗;经济作物以油菜、芝麻、棉花为主,另有麻、薄荷、花生。瓜果蔬菜品种繁多,一般随季上市出售。林木主要有杨、柳、桑、槐、椿、桐、楝等。 详情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鲖城镇所有镇中心区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鲖城镇介绍

鲖城镇,隶属于 安徽省 阜阳市 临泉县,位于临泉县西部,距临泉县城26公里,东与 白庙镇,南与 姜寨镇,西与 关庙镇毗邻,北部与河南省项城和沈丘接壤。S 102省道穿境而过,西与106国道相连,是阜阳市的西大门。南北交通干线鲖新路,与河南项城新桥镇相接,成为皖西北、豫东南的交通要道之一。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鲖城镇 鲖城镇原名鲖阳城,是一个历史古镇,“鲖”是字典上一个仅有的地名专用字。全镇总面积48平方公里,现辖19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总人口5 .4万人,耕地面积4.38万亩,常住汉、回两族人民。

鲖城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雨量夏季偏多。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鲖城以农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红芋为大宗;经济作物以油菜、芝麻、棉花为主,另有麻、薄荷、花生。瓜果蔬菜品种繁多,一般随季上市出售。林木主要有杨、柳、桑、槐、椿、桐、楝等。

鲖城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设有鲖阳县,南朝宋永初元年,刘裕移新蔡郡于此,称“北新蔡郡”。至明末清初,发展成为阜阳县西四镇之一,是商贾云集、贸易繁荣的大集市。民国24年〈1935年〉,临泉建县,正式定名为鲖城。新中国成立后,划为鲖城区。五十多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鲖城镇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全面进步,已成为方圆数十里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的中心,成为阜阳市的西部重镇。

鲖城镇早在1992年就聘请阜阳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对镇区各项用地进行全面勘察,请阜阳市城建局进行科学规划,形成了鲖城镇集镇建设总体规划,并报经临泉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于1994年,被上级定为副县级建制镇。1998年又根据发展需要进行了局部调整,作了修建详细规划。并设立了村镇建设办公室,负责城镇建设工作。

鲖城集镇现有人口2.1万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2.6平方公里,是临泉西部最大的集市。辖鲖城、鲖阳、鲖东、鲖西4个居委会。集镇的规划建设已形成格局;S102省道从集中心穿街而过近2.5公里,南北中心大街及幸福路、鲖阳路均为柏油路面,回民街、火星街为砂礓路面。修建下水道2400米,电力通迅设施齐全。1993年建成使用的日供水量2000吨的自来水厂,铺设供水管道6000多米,90%的居民已使用自来水。1995年新建35千伏变电所一座,输送白庙、关庙周边乡镇。

全镇有初中2所,小学22所,其中初中38个班,在校学生3800多人,小学129个班,在校学生7300多人,入学率100%。中心卫生院一所,现拥有15个科室,主治医师5人,医师30人,医士30人。有线电视台覆盖整个集镇,电信、邮政大楼各一座。全镇程控电话由原来3个乡镇集资建成500门发展到目前本镇3200门。网络宽带已经架设到村,农村建起了农民网吧,2005年同城先锋网开通,为全镇铺设了信息网络平台。数字移动通迅和覆盖全镇及周边乡镇。

镇区内有投资450万元兴建的金龙商场一条街,有占地面积120的工业小区;有占地40多亩的木材专业市场两处;有占地面积80多亩的水泥制品厂三个;还有百货、白棉、肉食蔬菜、钢材、水泥、燃料、燃气等专业市场,日成交额300万元以上。

全镇在以农业为主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营。近年来,推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压缩劣质收入低的农作物,积极推广优质高产作物的发展,建成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和芝麻基地,提高农民收入。养殖业发展迅速,全镇有规模养殖户560户,分布在重点养殖10个村。无公害养殖已成为该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全镇企业已发展297个。企业人数已达2000多人。芝麻专业市场辐射数百公里,经营户近百家。同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也在我该镇迅速兴起,集镇有三个宾馆及三十多家餐饮店,美容美发、洗浴等服务行业业生意兴隆,2005年,招商引资建成首家县城级别的“百家福超市”。总投资200万元的永峰宾馆是一家集餐饮、娱乐、洗浴为一体的高标准、高质量的综合服务行业。工业形成了制革、冷冻、粮油加工、丝绸针织、建筑、建材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正朝着集约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鲖鱼:鲖鱼古之贡品,盛产于鲖城护城河而得名,状如鲤鱼,体形美观,鳞片金黄,鳍尾鲜红。其肉质成蒜瓣型,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鲖鱼有补胎、健胃、消肿、止泻之功效,为鱼类之佳品。古往今来,远近客人都以品尝鲖鱼为快。相传清朝康熙皇帝吃了鲖鱼煮 鲖蒜,治愈了多年的胃病。关于鲖鱼,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鲖城一带久旱无雨,沟干河枯,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艰难,在城河河底搭台唱戏,叩头求雨。一日,来一黄袍道人,口中念道:“地河通天,只要心坚。”百姓齐跪在地,求其祈雨。黄袍道人来到河底,掘土见水,掬水入口,朝空中一喷,顿时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如注,很快沟满河平。人们欢声雷动,在雨中狂欢劲舞。须臾,云开雾散,雨过天晴。寻找那道人,只见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从城河腾云而去。百姓都认为老道是巨龙所化,遂对空叩拜,那金龙回首俯视,巨身一抖,几片金鳞落入河中。从此,古鲖阳城河便有了全身金黄的鲖鱼。

鲖蒜:盛产于鲖城集西头火星街一带,古代鲖城又一贡品。鲖蒜九叶,又名九叶云香草。紫红皮、小四瓣,蒜头呈扁圆状,像狗牙。捣碎后汤如米汁,味道鲜美,辛辣十足,营养价值也颇高。鲖蒜蒜汁可以连兑三次水而辛辣依旧,享有“鲖城蒜辣掉蛋,两口难吃一头半”之美誉。鲖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死蒜”,早晨调制的酸汁,到晚上仍味鲜如初,没有臭味。鲖蒜可以作为药用,有治痈疽,解百毒、止疼痛之功效。患红白痢疾者,只要把四至五头鲖蒜放在火里烧熟,早晚吃下,两天既愈。常吃鲖蒜,能增食欲、强体质、治病疮。群众有“吃鲖蒜,疮不见”之说法。据传,东汉明帝封其表弟阴庆为鲖阳候,阴庆将鲖阳城的特产鲖鱼煮鲖蒜进贡明帝,明帝食后,对其香辣共济、味鲜可口而大加赞赏。自此鲖鱼、鲖蒜为每年进贡之珍品。

鲖城镇位于临泉县西部,处东经115°11′至115°15’,北纬33°30’至34°15’中间,东、南、西分别与白庙镇、庞营乡、关庙镇毗邻,北分别与河南省项城市和沈丘县接壤。境内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6.5公里,总面积48平方公里。

境内属准北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海拔38.5米—43米。西北稍高,东南渐底,自然坡降1/8000—1/10000。大顾庄西十字河与双龙沟接连处,洼地约1500亩,称为老龙窝,昔日十年九不收,非涝即旱,古语有“提起老龙窝,两眼泪索索”之说,近年来,疏通河道,兴修农田水利,老龙窝已成良田。东西流向的自然河有十字河、双龙沟,人工河有临鲖河。土壤砂礓黑土类中的普通沙黑土亚类,有黑土属(青黑土种、黑土种和黄黑土种)和黄土属(青黄土种和黄土种)

鲖城镇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冬季干冷有雪,多北风、西北风;春季温暖多南风、西南风;夏热多雨,每年6月上旬进入梅雨期;秋季多东北风、北风。四季比较温和,平均气温高于22°C为夏季,低于10°C为冬季,在10°C—22°C之间为春秋季。霜期从每年10月下旬到次年3月中旬,为140天左右,无霜期约为210天左右。适合小麦、玉米、黄豆、红芋等农作物的生长,境内还种植有多种油料作物、经济作物、林木、果树、花卉、药材、蔬菜等。

鲖城镇农业历来以种粮、油、棉为主,兼其他经济作物和养殖业。

旧社会,少数地主占大量土地,耕田者是小农个体经营,生产方式落后,加之官府搜刮,地主盘剥,灾害频繁,农民收入极少。

建国后,1951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嗣后,由互助组、农业初级社,农业高度社到人民公社,完成了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合作化,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料公有制,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

1958年,刮起“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瞎指挥生产风、干部特殊化”,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造成严重缺粮。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洗劫中,生产管理混乱,产量下降,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落实了党对农村的经济政策,实现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了经济改革,发展产品生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智慧得到充分发挥,科学种田得到迅速普及,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粮食亩产量从1980年的550斤,到2002年增加到1000斤。

本镇植树造林因地制宜,植有用材林、经济林和少量竹林。建国后,有所发展,沟河两岸,村旁路边,宅前屋后广植树木。20世纪50年代葱茏茂盛。

1951年植树121000棵。1956年合作化以后,树木折价入社,归集体所有。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归生产队管理、经营。1958年至1960年因大炼钢铁、大办食堂,烧柴困难,砍伐殆尽,大多成了光秃庄。1961年以后,为实行大地园林化,扩大树林面积,重视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生产。

1979年,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由承包者管理;嗣后谁植树谁收益。制订护林公约,沿路百米建一护林房。在原鲖城区西南部建苹果园600亩,植苹果树9700棵。嗣后,八里槐乡沿临鲖路南侧地段植树10000余棵。1980年植树604000棵,育苗407亩。1985年,植树945000棵,育苗831亩。植树、育苗朝着优质树、果木、风景林木方向发展。

本镇历来就有饲养家畜家禽的传统习惯。家畜主要有牛、马、骡、驴、猪、羊、兔、猫、狗;家禽主要有鸡、鸭、鹅、鸽、鸳鸯。

1962年,实行三级核算,队为基础,促进了家畜家禽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单纯强调“以粮为纲”,挫伤了农民养殖业的积极性,饲养业一度受到抑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发展了农民家庭饲养业。1980年,饲养耕畜的农户占总产的75%;饲养猪的农户占总户的68%;饲养羊的农户占总户的25.2%;98%的农户饲养鸡;也有些农户养鸡、鸭、鹅、兔、蜂等多种。

1986年后,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截止到2002年,家畜家禽饲养量达35万只(头)。主要养殖典范有:大顾庄顾洪顺成立同源无公害养猪协会,会员670人,遍及全国各地,协会基础母猪6000头,年产优质二元母猪2万头,三元育肥猪8万头。鲖城居委会以魏二喜养牛场可存栏750头,年销售上千头,二喜养牛协会年销售优质肉牛近万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对外开发对内搞活和富民政策的鼓舞下,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区属、镇属企业发展迅速,1985年底,已发展15个,职工630人,固定资产100万元以上,流动资产近千万元。2000年以来,鲖城镇始终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到2002年,全镇企业发展到30多家。主要有:皮革加工、面粉加工、食品加工、服装加工、冷冻、麻油加工及芝麻优选等。皮革加工业曾经因为治理污染关停整顿,鲖城镇领导阶层及时研究措施,加大治污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和皮革生产工业园区,2005年,投资200万的临泉县制革工业集团公司、临泉县第一制革厂、鲖城镇福星制革厂相继复工投产,鲖城镇皮革生产已经开始重振雄风。

鲖城古名鲖阳。夏、商、周三代属豫州,春秋时属楚国。秦属陈郡寝县。汉置鲖阳县,属豫州汝南郡。三国属魏。晋至隋代,先后建属豫州汝阴郡、新蔡郡、淮阳郡。唐代鲖阳县归河南道颍州汝阴郡沈丘县。明属直隶凤阳府颍州。清属安徽省颍州府阜阳县,清末为阜阳县西四镇。民初属安徽省阜阳县。民国24年(1935)年临泉建县,改名鲖城镇,属临泉县第一区。划为大联保。

1939年,大联保改为乡、镇,划为鲖城镇、孙楼乡,各辖11个保。鲖城镇辖彭马庄、刘小楼、蒋庙、杨刘庄、刘老家、毛明、连王庄、潘寨、李营、小孙庄、鲖西城等11个保。孙楼乡辖孙楼、魏营、刘庄、袁庄、八里槐、张庄、曹庄、姚庄、土楼、蒋楼、陈庄11个保。

1947年至1949年2月,划为14个行政村。1947年解放,设鲖城区,属豫皖苏边区第四分区泉南县所辖。1949年3月,撤销泉南县,鲖城归临泉县所辖,行政村改为乡。

1952年8月,东南洼马庄、庞营、大韩庄、大顾庄四乡划归黄岭区,本区将范围缩小仍划为14乡,即鲖城、小袁庄、牛庄、魏营、姚老庄、李腰庄、骆马庄、潘寨、清凉寺、雷庄、乡官、大刘庄、韩庄、韩老家。

1955年,东南四乡划回,合并为6个乡。

1957年,为水利纠纷,经国务院批准,将本区西部的白杨村、黄庄、闻庄3个自然村划归河南省项城县贾岭区,同时将贾岭区的冷庄、张小庄、邢营、杨楼、李方庄、张楼6个自然村划归本区。原6乡划为鲖城、乡官、小袁庄、梨园4个乡。

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撤区,成立鲖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1年9月,恢复区,设鲖城区公所,划为鲖城、姚寨、刘小楼、庞营4个人民公社。其中,鲖城人民公社辖鲖城、鲖阳、潘寨、冷庄、八里槐、郭庄、大马庄、王土楼、李腰庄和袁庄10个生产大队。

1969年,撤区并社,并为庞营、鲖城两个人民公社。鲖城人民公社辖鲖城、周庄、八里槐、前王庄、刘小楼、王土楼、李腰庄、彭马庄、小袁庄、牛庄、姚老庄、姚寨、辛庄、潘寨14个大队。

1979年8月,恢复区,鲖城区下辖鲖城、小袁庄、姚寨、李王楼、毛明、韩老家、八里槐、庞营8个人民公社,74个生产大队。

1983年,人民公社改为乡,鲖城区设7乡1镇,1个直属园艺场。

1985年东起八里槐乡杨营、陈赵庄、代老家,与此黄岭区白庙乡接壤;西至关庙,与河南省贾岭乡交界;南至流鞍河,与姜寨区相邻;北到姚寨乡冷庄、候营,与河南省项城县新桥和沈丘县交界。

1992年2月撤区并乡。原鲖城区辖7乡1镇,撤并后由原鲖城镇、李王楼乡和三桥乡合并统称鲖城镇,下辖23个行政村(含4个居委会),64个自然村,47272人,土地43904亩,镇址设在原鲖城公所所在地(现驻地)。

毕卓

毕卓,字茂世,晋朝鲖阳(今鲖城)人,少年时豁达豪放,很有才华。公元321年被尚书郎胡毋辅之推荐为吏部郎。因当时朝政腐败,加上“八王之乱”,权柄你争我夺,杀杀砍砍,国无宁日。他为保身,扮成一个不问政事,不爱权势,饮酒自乐的人。与胡母辅之、攸放、攸孚、谢鲲、羊曼、光逸、桓彝结为好友,时称“八达”。他曾夜间醉后盗邻人之酒被缚于酒瓮边,天亮时主人见是毕吏部,大惊,解缚谢罪。而他却大笑:“让我闻一夜的酒香,多谢了。”并让其打酒再饮,大醉而归。

至今民间仍有“瓮边醉倒毕吏部,马上扶归李太白”的劝酒对联。他曾说:“得酒数满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执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还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自此衰矣。”于是自题一匾于门首:“游息书屋”。后来当上了行止秉正、统帅有方的温峤将军的平南长史,协助温峤做了很多有益之事,直至死去。国画大师齐白石曾有《毕卓盗酒》画作,并题:“宰相归田,囊中无钱。宁可为盗,不肯伤廉。”

鲖阳古郡 在鲖城镇北郊,因面临鲖水之阳而得名。这里地垫很高,陶片瓦砾俯拾皆是,城池规模清晰。在此出土有大量的古代文物,如陶壶,陶鼎、铜镜、石馨及战国时楚国的黄金货币等。

鲖阳早在两汉、魏、晋时就曾两次设郡。一次在南朝封宋永初元年(420年)元月,刘裕废东晋称帝,改国号宋,将新蔡郡设在鲖阳。30年后,又将郡移至汝南。另一次在南朝宋升明三年(479年)四月,萧道成废宋,改号齐,将新蔡郡改为北新蔡郡,仍设在鲖阳。

毕卓墓 在鲖城镇1千米处,高4米,周长80余米,宏伟威严。墓内分为正室、后室、西室、东室。全为青砖结构,墓砖上刻有鸟花纹。毕卓为晋朝鲖阳人,曾任吏部郎。因嗜洒如命,醉盗领家酿酒而传笑古今。1958年,当地群众掘墓取砖,曾挖出大量五铢铜钱和一只洒壶,及一“吉士夫人”的砖刻。

老枸桔树 在鲖城镇古鲖阳城遗址处。相传为元朝未年大将察罕铁木尔在鲖阳城建花园时所植,至今已有660余年的历史。

每年的二月二十五古会,是鲖城集第一个庙会,也是鲖城集最热闹的时候。大戏唱起来,杂技耍起来,龙灯 二月二十五古会 (2张) 舞起来,各地客商云集,货棚林立,方圆几十里的老少爷们纷至沓来,有钱的没钱的,来凑个热闹,看个风景。小孩看猴,老人听戏,姑娘小伙们随意逛逛、发发短信;朋友聚在一起,三元两元吃点凉皮,喝点小酒;亲戚招待亲戚,叙叙家长里短,说说小孩考学,牵牵月老红绳。生活多姿多彩,酸甜苦辣皆在其中,相聚时刻,其乐融融。

周边乡镇

鲖城镇 地址: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