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谷村

管谷村 管谷村管谷村简介 管谷村“管谷湾”与“颍上” 管谷村管谷村的未来畅想 管谷村管谷村名人


管谷村位于安徽省颍上县建颍乡境内,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公元前723~前645)的出身地,也是齐相鲍叔牙(?~公元前644年)的出生地。位于颍上县城北约10公里,颍河右岸的河湾中,今建颍乡管谷村。据颍上县志记载:殷商时代,管叔鲜保纣王子(实为监督)与之密谋叛乱,周公旦平叛杀叔鲜。叔鲜后裔避难潜逃,有一支逃到下蔡(历史上颍上地理区域的一部分一直与今天的凤台县一部分在行政区划上合合分分,所以,“下蔡”并非单指今天的凤台县)颍河右岸水甘土肥、民风淳朴的谷家庄,有一富翁鲍老留管严定居下来,结成知己,管严娶谷氏,戊午年(公元前723年)生管仲。鲍老有子叔牙。两人结兄弟,年轻时共同经商、从军,后到齐国做官,管仲为相时,回家探母,发现农乡洪涝成灾。经管母提议,管仲开沟活水,变水害为水利。百姓安居乐业,五谷丰登。人们为了纪念谷老太太和管仲的功绩,把生他养他的地方叫管谷村。 管...

详情

管谷村地名网_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建颍乡管谷村资料简介
  管谷村是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建颍乡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4122620021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41226。管谷村与祁庙社区、新庄村、迟沟村、二龙村、顺河村、丁楼村、圩沟村、林拐村、吴东村、李老家村、陈屯村、范岗村、王海村相邻。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建颍乡管谷村介绍

管谷村位于安徽省颍上县建颍乡境内,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公元前723~前645)的出身地,也是齐相鲍叔牙(?~公元前644年)的出生地。位于颍上县城北约10公里,颍河右岸的河湾中,今建颍乡管谷村。

据颍上县志记载:殷商时代,管叔鲜保纣王子(实为监督)与之密谋叛乱,周公旦平叛杀叔鲜。叔鲜后裔避难潜逃,有一支逃到下蔡(历史上颍上地理区域的一部分一直与今天的凤台县一部分在行政区划上合合分分,所以,“下蔡”并非单指今天的凤台县)颍河右岸水甘土肥、民风淳朴的谷家庄,有一富翁鲍老留管严定居下来,结成知己,管严娶谷氏,戊午年(公元前723年)生管仲。鲍老有子叔牙。两人结兄弟,年轻时共同经商、从军,后到齐国做官,管仲为相时,回家探母,发现农乡洪涝成灾。经管母提议,管仲开沟活水,变水害为水利。百姓安居乐业,五谷丰登。人们为了纪念谷老太太和管仲的功绩,把生他养他的地方叫管谷村。 管谷村风采 (3张)

此地流传着很多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司马迁《史记》记载:“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东晋著名学者张湛(处度)《〈列子〉注》记载:“管仲鲍叔并颍上人也”。

“颍上”二字的含意究竟是什么?很可能就是对“管谷”湾的地貌特征的描述。譬如古人有“海上生明月”、“江上数峰青”等诗句。“海上”、“江上”均指水中央之意。管谷湾是一个由土圩子和颍河(古称颍水)合围成的一个居住点,面积约二、三平方公里,沿河、沿堤一些台子上世代居住着人家。颍河到此有一个很大的弯曲度,从西北向东南正好绕过它,如果乘船从上、下游远远望去,确实感觉郁郁葱葱的管谷湾就像在颍河的中央一样,给人一种“颍(水)上有管谷”的感觉。作为大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司马迁和张处度产生了“颍上出管仲”和“颍上出鲍叔”的判断和表述,从视觉、感性和表意的角度,应是再贴切不过的。

“颍上”的另一种解释是当时的县城慎城在颍河北岸,“上北下南”,也说得过去,但与解释为“颍水的上游”一样,有乖本义。

由于这里确实是管仲的故里,所以孔夫子来拜谒过,留下了文地春风的遗迹。在清顺治时期《颍上四至地图》上,这里还标有“文地庙”和“管谷庙”。如果以上说法是对的,司马迁和张处度也应当到过。不同在于孔子似乎走的是陆路,而司马迁和张处度走的可能是水路。

民国时的《颍上县志》记载:“县北二十里,颍水流域,老泗溜北,相传管仲家于此。今余故址,中高外下,地为陈姓所有……管子裔之居颍者,今有二处:一新河口东管台子;一阳台湖南管台子。”

由于千百年的河水侵蚀,河道的位移,管谷湾里的鲍家庄,已经被分割到颍河的左岸,金属于黄桥镇新庙村。因此,今天的管谷湾可能要比春秋时的管谷湾,地盘小了许多。

管谷村人杰地灵、鸟语花香,三面环水,一面被颍河大坝围住,成了一个平原中的“盆地”,因此也被称之为“管谷湾”、“顾庙湾”。这里的村民勤劳朴实、认真上进、为人正直。管谷村里乡政府建颍有4公里左右,距离县城颍上约8公历。管谷村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勤劳朴实的农民辛勤耕作,种地耕作,主要以蔬菜大棚为主打,辅以家禽养殖,部分村民出外打工谋生。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豆、玉米、红芋、马铃薯、西红柿、黄瓜、西瓜、酥瓜、香瓜、芹菜、大葱、大白菜等等。管谷村的蔬菜大棚全县闻名,更是全乡镇的放心“菜篮子”,可以说建颍乡的人几乎都吃过管谷村的大白菜。

管谷村过去还有两座寺庙,和两处古井,管谷庙和文地庙,据说文革时期被拆了,上面来了车拉走了寺庙里的大钟和其他有价值的东西。畅想未来,管谷村可以建造一个管仲和鲍叔牙的出生旅游胜地,结合管谷村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三面环水,一面大坝)建造一个以名人出生地和农家乐为主打的新型农村旅游村,还可以旧地重建寺庙,修缮古井,以水做文章,建立水路、陆路,发展现代旅游、打造农家乐等,为颍上再添一处闻名全国的旅游胜地。

(前723一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谥号敬,因以敬仲称之。 颍上人(今县北10公里管谷村)。春秋时 杰出的政治家。出身贫寒,早年与鲍叔牙游,合伙经商,因母老家贫,常受鲍叔牙资助,成为挚交。 齐襄公乱政时,助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位,失败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上卿,尊称“ 仲父”。

他治齐40年,对内政、经济、军事都进行了全面改革,制订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略。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论点,把礼、义、廉、耻看做国之四维,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他还在庶民中选拔人才,予以破格提升,重视奖勤罚惰。并合理划分行政区域,把行政组织同军事编制相结合,统一军政领导,增强国防力量。从此,国力大振。对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著有《管子》一书,共86篇,今存76篇。

颍上人(晋张处度《列子·力命》注:“管仲、鲍叔牙并颍上人”),生卒年月无考,是春秋初期齐国德高望重的大夫,晚年被封为相国,以知人著称。

青年时与管仲是同乡好友,深知管仲的为人和才能,始终以礼相待,处处照顾,成为莫逆之交。

后因齐国内乱,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奔莒,管仲随公子纠奔鲁。及襄 公被杀,小白得内援回国,被立为齐君(即齐桓公),拟任鲍叔牙为相,鲍叔牙从大局出发,却而不受,并力劝桓公释管仲之囚,任管仲为相,自己甘居其下。管仲也很尊重鲍叔牙,他常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公元前645年,管仲、隰朋相继去世,齐桓公再三请他为相,他才受任,在治理国政中,仍继续施行管仲的政策,使齐国保持霸主的地位。后来人称颂高尚而亲密的友谊为“管鲍之交”。他分金、让贤的美德传为千古风范。

1917年出生于安徽省颍上县 建颍乡管谷村。1931年春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军后曾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二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方面军第十师第二十九团排长,第十二师三十六团副连长、连长,参加了鄂豫皖及川陕根据地的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第七六九团三营十一连排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区队长、第一分校队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旅第十三团营长、第十五团副团长、代团长,参

加过夜袭阳明堡、百团大战和解放烟台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胶东军区第五师第十八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第二十五师参谋长、烟台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新六师参谋长。参加过孟良崮战役、临朐、南麻战役,解放烟台和青岛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三十二军第九十四师参谋长、副师长。1950年10月,在任步兵第九十四师参谋长时,随该师归建第二十七军赴朝作战,后任该军第八十一师副师长,曾参加长津湖战役、五次战役。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一师师长、副军长、军长、浙江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副兵团职待遇),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党内历任团、师、军、省军区党委书记,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是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官俊亭同志因病于2003年1月11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6岁。

周边幼儿园

颍上县建颍乡谐管谷尕小学附属幼儿园 地址: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

周边景区,

管子故里 地址: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管谷村管子故里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管谷村管子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