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县镇

蕲县镇 祁县镇 蕲县 蕲县镇建制沿革 蕲县镇行政区划 蕲县镇地理环境 蕲县镇自然资源 蕲县镇人口民族 蕲县镇交通 蕲县镇经济 蕲县镇社会 蕲县镇旅游景点


蕲县镇隶属于宿州市 埇桥区,位于埇桥区南部,距市区约22公里,南与大营镇、永镇乡毗邻,东南与 固镇县的湖沟镇接壤,东北与 大泽乡镇 连结,北部与 桃园镇相邻,西南是 濉溪县的南坪、双堆两个乡镇。截至2014年,全镇总面积约102.93平方公里,全镇下辖14个村及一个社区,207个自然庄,人口8.2万人,其中镇区人口约5万人。在蕲县古城内外及其周边,有众多的名胜古迹:西上航,东上航,桥上阁,鱼赶集,观星台,金銮殿,二龙戏珠,隐王庙,象窝,古战场,七十二连营等等。西周大分封时在蕲地设立诸侯国。春秋末年,蕲地属宋。 战国时期蕲地属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在全国建立郡县制度。蕲地设县名 蕲县,属泗水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泗水郡改为沛郡,郡治相城, 蕲县隶属沛郡。<...

详情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所有城乡结合区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介绍

蕲县镇隶属于宿州市 埇桥区,位于埇桥区南部,距市区约22公里,南与大营镇、永镇乡毗邻,东南与 固镇县的湖沟镇接壤,东北与 大泽乡镇 连结,北部与 桃园镇相邻,西南是 濉溪县的南坪、双堆两个乡镇。

截至2014年,全镇总面积约102.93平方公里,全镇下辖14个村及一个社区,207个自然庄,人口8.2万人,其中镇区人口约5万人。

在蕲县古城内外及其周边,有众多的名胜古迹:西上航,东上航,桥上阁,鱼赶集,观星台,金銮殿,二龙戏珠,隐王庙,象窝,古战场,七十二连营等等。

西周大分封时在蕲地设立诸侯国。春秋末年,蕲地属宋。 战国时期蕲地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在全国建立郡县制度。蕲地设县名 蕲县,属泗水郡。

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泗水郡改为沛郡,郡治相城, 蕲县隶属沛郡。

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沛郡改为彭城郡,蕲县隶属 彭城郡。

汉宣帝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彭城郡复改为沛郡;蕲县隶属 沛郡。

王莽建新朝(公元9年),在 蕲县设蕲城郡。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沛国分置谯郡, 蕲县废郡隶属谯郡。

三国魏,蕲县属谯郡。三国后期蕲县属 魏国汝阴郡。

西晋初年,蕲县属谯郡。

南朝宋,在蕲县设置谯郡;南朝齐时在蕲县设北谯郡;南朝梁时在蕲县设置蕲城郡。北魏蕲县为南兖州。北朝齐后期在蕲县设置 仁州,并析置龙亢郡。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谯郡辖 蕲县。

武帝永明九年(491年),改蕲县为 蕲城郡。

北齐文宣帝天保二年(551年),复置 蕲城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蕲城郡废。隋炀帝大业初,仁州废复为蕲县,隶属 彭城郡。

唐太宗贞观年间蕲县隶属 徐州。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将 毂阳(今固镇南)并入蕲县。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置 宿州,蕲县隶属之。

文宗太和三年(829年), 宿州废。

七年(833年)于蛹桥复置宿州。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宿州建为保靖军节度使,属 淮南路。蕲县属淮南路。

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蕲县属 淮南东路。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废蕲县,并入 宿州,隶属归德府(今商丘)。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宿州先后改属临濠府、中立府、凤阳府。

清顺治二年(1645年),置 江南省,宿州改属江南承宣布政使司,蕲乡隶属 宿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宿州改为 宿县。蕲县为宿县16个辖区之一。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宿县湖沟设第六区署,蕲县集属宿县第六区署。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日伪多种政权并存,归属错综复杂。共产党领导的 抗日民主政权所辖蕲县地区先后归宿蒙、宿灵、宿怀县领导;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3月,蕲县属宿南区抗日民主政府管辖;日伪政权蕲县归属 湖沟。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 蕲县属国民政府宿县湖沟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 蕲县属宿怀县宿南区,区洽蕲县集。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怀远县与宿怀县合并,1945年划归宿怀县的蕲县区归属 宿县。

1958年9月,蕲县人民公社成立,公社管委会治所设在 蕲县集。

1961年10月,重建蕲县区,驻地 蕲县集。1969年2月,区划调整,新的蕲县 人民公社建立,驻地蕲县集。

1992年3月,宿县并人宿州市(地辖市),蕲县镇隶属 宿州市。撤区并乡建蕲县镇,驻地蕲县集。

1999年11月, 行政区划调整,蕲县镇隶属宿州市埔桥区。

明在 蕲县集设立乡署,下辖:蕲县集、南坪集、罗家集、大营集、小刘村集、褚家集、张家集、杨集、袁家集、太平集、湖沟集、任桥集、棠棣铺集、陈沟集、李家沟集、蒿沟集、初兴集。

清 光绪时蕲乡所辖37集:桃园集、东坪集、南坪集、忠义集、蕲县集、小刘村集、双堆集、高家口集、芦沟集、永镇集、尚庙集、单家口集、官沟集、大营集、罗家集、公平集、湖沟集、陈家集、项桥集、绘河集、杨家集、洪沟集、双桥集、赵家集、清忠集、褚家集、姚家集、瓦町集、蒿沟集、南义兴集、棠棣铺集、溧涧铺集、兴隆集、水池铺集、花庄集、任桥集、三里湾集。

中华民国(1912年)成立,蕲县是国民 政府宿县16个区之一。

1934年蕲县是国民 政府宿县第六区(区署驻地湖沟集)下辖的一个保。日本侵占湖沟后,湖沟伪政权仍控制蕲县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共产党领导的宿南区,下辖蕲县乡、蕲南乡、袁楼乡、官沟乡、桃园乡、浍北乡、浍南乡、刘圩乡。

1945年8月至1948年11月,蕲县是 国民政府湖沟区下辖的一个乡,即蕲县乡。

1949年2月宿县 解放,成立蕲县区,下辖:桃园、刘村、蕲县、蕲南、浍南、浍北、刘圩、袁楼、尚庙、大营、朱庙、方店、奶奶庙、宋桥、阎店、 永镇等乡。

1949年6月至9月, 蕲县区区划有所调整,下辖:桃园、刘村、蕲县、蕲南、浍南、浍北、刘圩、袁楼、永镇、尚庙、大营、朱庙、方店、奶奶庙、阎店、宋桥、东南、西南等乡,另外还有现属固镇县的2乡1镇。

1949年10月,蕲县区区划调整,下辖:浍南、浍北、蕲南、 蕲县、尚庙、朱庙、永镇、大营、方店、袁楼、刘圩、桃园、刘村、奶奶庙、西南、东南、宋桥、阎店、漕坊、赵庙等20个乡。

1950年3月,将所属漕坊乡、赵庙乡划属 濉溪县双堆区。

1950年9月,将所属桃园乡、刘村乡、奶奶庙乡、西南乡、浍北乡等5个乡划归新建的桃园区;宋桥乡、阎店乡、东南乡划归新建的二铺区。

1951年10月, 蕲县区增设石桥、三官、龙王庙、瓦坊4个乡,至此蕲县区下辖14个乡。同年12月乡合并,设立大营、永镇、蕲县3个大乡。桃园撤区后,桃园、刘村、东坪3个大乡并人蕲县区。后又将原宿县城郊所辖的东南、西南两乡并人蕲县区。

1958年9月,蕲县人民公社成立,辖原蕲县区的 蕲县、桃园、东坪3个乡。

1960年,蕲县人民公社同大营 人民公社合并成立新的蕲县人民公社,下辖蕲县、灯塔、团结、袁楼、戴庵、白衣庵、东坪、王湾、桃园、光明、耿湾、韩圩、永镇、方店、瓦坊、关湖、大营、陈里、狼湖、孙白等20个大队。

1961年10月,重建蕲县区,下设 蕲县、大营、永镇、桃园、东坪、浍南6个公社。

1969年2月,蕲县区撤销,原蕲县区所辖的蕲县、浍南2个公社合并为蕲县 人民公社,并将浍南公社的常湖大队、张许大队划归新建的大营公社;将东坪公社的许寨、李寨、白衣庵、忠义大队划归蕲县公社。

1979年12月,原蕲县人民公社改建为 蕲县区,下设蕲县、浍南、团结、白衣庵4个公社。

1981年1月8日,中共宿县县委决定撤销蕲县区设蕲县 公社,浍河以南归属大营区,白衣庵公社4个大队及浍河以北地区归属桃园区。蕲县公社管辖蕲县、邱园、沈寨、徐桥、灯塔、龙王庙等村。1981年1月26 13复设蕲县区,辖蕲县公社、周寨公社(团结公社)、白衣庵公社和浍南公社。

1984年5月, 公社改称乡。蕲县区下辖蕲县、白衣庵、浍南、团结4个乡。

1992年撤区并乡,置蕲县镇,下辖29个行政村: 蕲县村、灯塔村、徐桥村、邱元村、龙王庙村、沈寨村、单寨村、团结村、石桥村、曹塘村、袁桥村、周王村、吴谢村、白陈村、八里村、戴庵村、王楼村、刘圩村、袁小寨村、大江村、袁楼村、袁大桥村、马桥村、许寨村、李寨村、白庵村、新王村、忠陈东村、忠陈西村。

截至2014年,蕲县镇下辖14个村及一个社区, 即蕲南矿社区 蕲县镇 (4张) ,许寨村、白安村、忠陈村、 徐桥村、灯塔村、袁小寨村、团结村、邱元村、大江村、刘圩村、白陈村、周王村、代安村、蕲县村。

蕲县镇位于宿州市埇桥区南部,东经117°02′ 、北纬33°27′, 距市区约22公里,南与大营镇、永镇乡毗邻,东南与固镇县的湖沟镇接壤,东北与西寺坡镇连结,北部与桃园镇相邻,西南是濉溪县的南坪、双堆两个乡镇。全镇总面积约102.93平方公里。

蕲县镇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一般年份日照时数较多,最高气温达40℃以上,最低气温在一20℃以下。年平均气温14.4°C,无霜期210天左右。一般年份夏季炎热多雨,多盛行东南风、南风和西南风。冬季寒冷,雨雪较少,多盛行西风、西北风和东北风。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最高可达1500毫米左右,最低不足600毫米。由于受冬夏季风强弱影响,气温、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容易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

蕲县镇地处黄淮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20.8—23.2米。

蕲县镇 (3张) 2006年蕲县镇有耕地面积77387亩,占总面积的51%,人均耕地1.4亩,道路、交通用地2825亩,占总面积的1.8%。2006年底随着蕲南、蕲东两大煤矿的开采,塌陷区逐年扩大,耕地减少。

蕲县镇生物资源丰富。植物资源主要有林木、花卉、农作物、野生植物等,动物主要有野生动物、家畜家禽、鱼类、昆虫类等。

蕲县地下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高岭土(耐火粘土)和煤矸 蕲县镇 (2张) 石。 煤炭资源丰富,至2014年,境内煤炭探明储量5.4亿吨,境内年产260万吨的蕲南煤矿、年产200万吨的蕲东煤矿。

至2014年全镇人口8.2万人,其中镇区人口约5万人。

蕲县镇人口中有 汉族、 回族、 苗族、 白族、 哈尼族、 土家族、 布依族、 黎族、 佤族、 藏族、 壮族、 彝族等12个民族,主要是汉族,少数民族多是来自外地同本地青年结婚的人。

蕲县镇境内,206国道纵贯镇区南北,合徐高速公路飞跨蕲县西部。 2006年后蕲县镇陆续修建了206国道至袁君圩;206国道至小寨;206国道至袁大桥;蕲高公路至周寨、北张家;蕲高路至袁桥;206国道至邱寨;206国道至吕楼;门南至文城等乡村道路。除了塌陷区外,都修建了水泥路面,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庄庄通公路,初步改变了乡村交通晴通雨阻的状况。

随着蕲南、蕲东、桃园等煤矿的建成投产,为解决煤炭外运问题,1992年开始,国家投资兴建从涡阳青町车站到津沪铁路芦岭车站的青芦铁路。青芦铁路在白庵村人蕲县镇,穿过新王、忠陈西、沈寨、邱园、龙王庙等六个村,在忠陈西和沈寨村两村之间跨越浍河铁路大桥。为运煤方便先后又修建通往蕲南、蕲东、桃园三个矿的运煤支线,总长约18公里。在蕲县境内设立宋庄、蕲南、前邱寨三个车站。

蕲县镇自古以来是以农业为主,只有少量的手工业作坊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比较著名的是新王村宋庄的陶器制造业。 第一产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小麦亩产一般在800斤左右,最高达1000斤;玉米亩产一般在1000斤左右,最高可达1500斤;黄豆一般亩产200斤左右,最高达300斤左右。有50%以上农户既经营粮食作物又栽培蔬菜,现在已有40户渔民集捕捞、养殖、水上运输为一体,成为新型渔民。林业产值已上升到占农业总产值的5%。 第二产业到2007年底,全镇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企业共有50个,产值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1个。 第三产业截止2005年7月末,一般性存款余额已超亿元大关。 存款余额达915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6900万元。 2006年至2011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5.5亿元增加到35亿元,年均增长23%;财政收入由2006年的386万元增到2011年的1500万元,年均增长25%。

20世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机械化程度迅速提高,各类化肥完全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粮食产量同解放前相比翻了几翻,小麦亩产一般在800斤左右,最高达1000斤;玉米亩产一般在1000斤左右,最高可达1500斤;黄豆一般亩产200斤左右,最高达300斤左右。蔬菜栽培在蕲县是很有特色的产业,蕲县集周围多个村庄有50%以上农户既经营粮食作物又栽培蔬菜,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浍河里只有3户渔民以捕鱼为生,现在已有40户渔民集捕捞、养殖、水上运输为一体,成为新型渔民。林业在解放前没有形成规模,农民只在房前屋后栽植很少的树木,1978年以后,随着高产树种引进,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林业有了较大发展,林业产值已上升到占农业总产值的5%。

蕲县镇20世纪50年代合作化开始后出现集体所有制的社办企业。社办企业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20世纪70年代出现现代工业,有代表性的如蕲县镇农具厂。该厂利用机械生产,主要产品是空气锤、弹花机、汽车拖挂等。改革开放以后,蕲县镇充分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大招商服务力度,保持乡镇企业的良好发展势头。20世纪90年代以后,蕲南、蕲东两大国营煤矿相继建成投产,实现了采掘机械化、装备现代化、办公自动化。到2007年底,蕲县镇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4.2亿元,创利税3000多万元,全镇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企业共有50个,产值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1个。

1952年6月,宿县以南设一个人民银行流动服务组。1956年该组固定在蕲县。1963年,服务组改为蕲县营业所。1980年,改名为中国人民银行宿县支行蕲县营业所。1999年11月以后,称中国农业银行埔桥区支行蕲县营业所。 蕲县信用社始建于1956年,是一家面向“三农”服务,依法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合作金融机构,所辖一个营业部,一个分社,职工18人,截止2007年末各项中国建设银行宿州市分行蕲县分理处,于1995年5月18日经宿州市人民银行批准,对外开办规定的金融服务业务。截止2005年7月末,一般性存款余额已超亿元大关。 存款余额达915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6900万元。

蕲县镇 (3张) 20世纪末,柳元小学、曹塘小学、团结小学各建教学楼一栋总计1900平方米,袁楼小学建校舍21间525平方米。1999年蕲县中学建教学楼一栋4000平方米,至2005年底总共建4栋教学楼、3栋学生宿舍楼和3栋教师宿舍楼,总面积26000平方米。2006年蕲县初级中学新建教学楼一栋5500平方米。2007年7月,蕲县镇中心幼儿园自筹资金20万元,改建校舍建一栋二层教学楼20问528平方米,当年11月竣工交付使用。进入21世纪,各校教学设施逐步完备。每所中学和蕲县小学都有实验室、电脑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器材室。蕲县中学还配有语音室。另外蕲县中学、蕲县初级中学还配有医疗室。一般小学都有图书室、仪器箱和体育器材室。至2007年,全镇各学校拥有藏书50万册、电脑200台、投影仪100多台、广播器材27套、电视机25台,校校有录音机、VCD、幻灯机:中学短侍英语教师都配备录音机。

1990年区站购设一台50W调频发射机,使四个乡使用了区站发出的调频信号,各乡调频接收区站信号。1992年撤乡,区改镇,29个行政村成立广播放大站,镇往各村传送广播信号。1996年有线电视开通,至今全镇已安装有线电视1200多户。2007年安装一台发射机、498只喇叭,建成无线调频广播台,实现村村通广播。

1998年8月18日,辖区内蕲南矿医院开诊,现有床位62张,医务人员56人。医院主要为矿职工服务,同时也面向社会为蕲县乃至周围各乡镇患者服务。截止到2007年底,全镇有个体诊所70多家,从集镇至农村遍布全镇。个体诊所医疗技术参差不齐,大多是经过蛹桥区卫生局考核批准的合法经营者。

西上航,位于蕲县老街南头,沿浍河北岸向西约100米至200米处,是一处新石器时期遗址,遗址面积约有1000平米,上面叠加着各个时期的生活遗物。自新石器之后还发现有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生活遗迹。据考证得知,古代先民多傍水而居,西商行遗址就位于浍河北岸,即浍水之阳,浍河是一条天然河流,水面宽阔。过去的陆路交通不便,交通都以水运为主,河流相当于古代运输的大动脉。这里曾经是蕲县城南一古代延续数百年的码头,因而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货物集散地,像集市一样可以进行贸易往来,影响很大,形成一定的行市。因而称作“行”,即随行就市。至于称为另外一“航”,据说货物都是船舶从这里运出运入,出航归航而来,所以西上行也叫西上航。

观星台,位于蕲县大街北头,内城东南角。观星台,是古代先民用来观测天象,预测天气的一古老的气象建筑设施。下面用土夯成高台,台上有阁楼一座,阁内设有观测天象的古老仪器。阁楼上有一木制圆台,人可以站长在圆台上,观星斗,望日月。据说建于西周末年诸侯国时期,是诸侯王国的天文设施。传说为备垓下之战,刘邦驻军蕲县时,经常与军师一同登临观星台,观测星象,预测天气。有一天刘邦观星回来,下令军民备足一月的柴草,众人不解其意。萧何问曰:大王,这是为何?刘邦说:天机不可泄露!依令照办即是。果然没两天,秋雨连绵,一直下了一个多月。这个故事,后代也有古诗佐证。诗曰:浍水滔滔西北来,汉王基业步云开,盖世英雄今已负,空留昔日观星台。观星台历时两千余年,阁楼设施都不复再,而今遗址尚存,遗址上建有蕲县变电所。

隐王庙,位于蕲县集浍水南岸的戴庵村,与蕲县古城隔河相望。庙建于何时,已无从查考。隐王庙虽不复存在,但遗址尚存。

遗址上有棵红果树,据说已经一千多年,还很茂盛生长着,被当地人尊奉为神树,也是蕲县著名的景点之一。1958年,苏联史学家来蕲县考察古城,专程到隐王庙观赏红果树。上世纪80年代初,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也慕名专程到隐王庙观赏红果树。

象窝,位于蕲县古城西徐桥南靠近浍河的地方。传说是范王坐蕲县时,交趾国(现在越南境内)供来一头大象。大象是热带动物,喜水源充足的地方,所以范王就遣人把大象散养于县城西门浍水岸边。大象擅掏洞戏水,河湾一带被大象掏了许多窟窿,人们便把这一带称为象窝。象窝周边水草丰茂,岸柳成行,河滩上白鹭与仙鹤成群。有古诗云:往事如烟岁月寒,赏今怀古意缠绵,千秋胜迹知多少,象去窝空不复还。

周边政府机关

埇桥区蕲县镇灯塔村村民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灯塔村

周边中学

安徽省宿州市蕲县中学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206国道

埇桥区蕲县初级中学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G206(烟汕线)

周边小学

蕲县镇第二小学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X037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X037

周边乡镇

蕲县镇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