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水镇

临水镇 临水镇建制沿革 临水镇行政区划 临水镇人口 临水镇历史文化 临水镇地方特产 临水镇风景名胜 临水镇著名人物


临水镇位于安徽省六安市 霍邱县西北,坐落于大别山余脉古壁山下,濒临 淮河,两省三县的结合点,西部与沿淮重镇 三河尖镇接壤,北部与阜阳市隔河相望。全镇下辖16个行政村、138个村民组和1个街道,淮河从临水镇流经皖西。 临水镇山水环绕,历史悠久、景观秀丽,就像皖西淮河岸边的一颗明珠,古老,秀美,闻名。2017年,临水镇行政区域面积8811公顷,常住人口65807人 。临水镇古称为阳泉。早在西汉时期,就在此建立了阳泉县。据清同治八年《霍邱县志》记载:“因‘城在古泉水之南,故名阳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淮南康王幼子刘庆为六安王。《汉书·地理志》记载:“六安国,县五,蓼、安丰、安风、阳泉、雩娄。”《江南通志》记载:“阳泉县,魏时废。”南北朝梁普通七年,于阳泉古城内立决口县【古决水(今史河)入淮之口】。大通三年,改为临水县。临水之地名始于此。《太平寰宇...

详情

临水镇地名网_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临水镇资料简介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临水镇介绍

临水镇位于安徽省六安市 霍邱县西北,坐落于大别山余脉古壁山下,濒临 淮河,两省三县的结合点,西部与沿淮重镇 三河尖镇接壤,北部与阜阳市隔河相望。全镇下辖16个行政村、138个村民组和1个街道,淮河从临水镇流经皖西。 临水镇山水环绕,历史悠久、景观秀丽,就像皖西淮河岸边的一颗明珠,古老,秀美,闻名。

2017年,临水镇行政区域面积8811公顷,常住人口65807人 。

临水镇古称为阳泉。早在西汉时期,就在此建立了阳泉县。据清同治八年《霍邱县志》记载:“因‘城在古泉水之南,故名阳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淮南康王幼子刘庆为六安王。《汉书·地理志》记载:“六安国,县五,蓼、安丰、安风、阳泉、雩娄。”《江南通志》记载:“阳泉县,魏时废。”南北朝梁普通七年,于阳泉古城内立决口县【古决水(今史河)入淮之口】。大通三年,改为临水县。临水之地名始于此。《太平寰宇记》记载:“南北朝时,梁武帝北伐中原,认为此处为长淮要冲,宜驻军屯粮,把其改设为决口县。因为地理位置较好,当时此处的航运业比较发达,河内航舵迷津,樯桅如林。便利的交通带来商业的繁荣,鄂豫苏皖的大贾巨商多云集于此交易。”

唐时期,统治者加强了对此地的重视与开发,太宗皇帝指派大将尉迟敬德驻守过此地,并专任梁武帝时建立的庙宇----圆觉寺的监修。北宋大将狄青为镇压山东王伦、张海等农民起义军,曾长期在临水陈村驻守,并建造狄青幕府。

随着社会变革,民国34年(1945年)撤区并乡时,临水并入三河尖镇(时三河尖镇隶属霍邱县)。民国36年(1947年)冬,建立三河尖联防区,临水又恢复了原建制,设为临水乡,直到民国38年(1949年)三河尖撤并。1956年霍邱县对区、乡进行一次较大撤并,临水被设为周集区临水乡。1958年临水又改为临水公社,1968年10月又和蒋集、朱港并为黄岗公社。1972年1月至12月恢复区委建制,实行党委一元化领导(不设区政府),临水并为冯井公社。1973年1月各区大公社相继分开,恢复小公社,于是就成立了临水公社。1983年3月公社体制改革,政社分开,11月25日全县公社改为乡,临水设立乡人民政府。1986年撤临水乡建临水镇。1992年撤区并乡时,由原临水镇、李集乡合并为现临水镇至今。

临水镇辖临水、小店、吴台、三郢、司圩、关庙、李楼、侯郢、陈村、赵台、王岗、老郢、张郢、傅台、刘园、张庙、狮子口、魏岗、洪圩、张楼、潘庄、何庙、李圩23个村委会。

临水镇位于安徽省六安市 霍邱县西北,坐落于古壁山下,濒临 淮河,两省三县的结合点,西部与沿淮重镇 三河尖镇接壤,北部与阜阳市隔河相望。

霍邱县临水镇

临水镇属北亚热带,在中国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温暖,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较长,四季分明。冬夏两季,均在120天左右,春秋两季各在60天左右。同时,天气多变,降 水量年际与月际之间变化较大,容易形成旱涝灾害。历年常见旱涝同年。

临水镇植被多为人工栽培或次生。镇内高岗上非耕地灌木丛中有映山红、酸枣、棠棣、杓杞、黄荆条等。常见的草类有白茅草、 狗尾草、 蟋蟀草、山药、半夏、狼毒、石蒜等。人工栽培的乔木有马尾松、杉木、麻栗、栓皮栎、青岗栗、板栗、枫杨、油桐、漆树、茶树、梧桐、椿、榆、楝、楸、梓、杨、槐、柳、桃、李、杏、梅、梨、苹果、石榴、柿以及毛竹、刚竹、元竹等。灌木有紫穗槐、冬青、女贞等。低洼处有河柳、杞柳、荆条、荻柴、芦苇等。耕地上的自然植被,杂草有 蒲公英、小蓟、牵牛子、车前草、苍耳、野荸荠、剪子股、看麦娘、野苜蓿、辣蓼草、茼蒿、王不留行、 三棱草、稗草、 牛毛毡、席草等。

镇内拥有丰富的 铁砂和 黄沙资源,铁砂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由镇政府出面与 淮南的客商在商洽中;黄沙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近几年的规范管理,已经形成规模,成为周边县乡城市建设的重要原料基地。

2017年,临水镇常住人口65807人 。民族以汉族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临水镇近年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一是工业经济发展迅速。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聚力发展,铭刻着临水印记的杞柳编织和白酒酿造迅速发展为全镇的支柱产业。现已是“杞柳编织,纵横全球获效益;白酒酿造,香飘万家赢口碑”。二是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道路、水利设施不断完善;集镇规模实现扩张。文化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实现了有线电视村村通。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新建了临水镇卫生院,设备、医务人员齐全,村村设有卫生室,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如火如荼开展。

做为农业大镇,临水镇是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临水大葱连片栽植,集中外运,以“猪—鱼—林”为模式的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做为工业强镇,临水镇招商引资、工业发展硕果累累。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聚力发展,铭刻着临水印记的白酒酿造和杞柳编制成为该镇两大支柱产业。因为地处大别山脉,淮河之滨,拥有丰富优质的地下资源,是酿酒的好原料,所以自古就有酿制白酒的习惯,更有“飞鸟闻之化为凤,游鱼喝了变成龙”的动人传说。

稻、小麦、杂粮、特色农业有杞柳、花生、蔬菜、境内在临水山顶上,有始建于明洪武24年(公元1391)圆觉寺(又名西大寺),院内有寺僧栽种的古银杏树,是本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临水镇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8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5l元,同比增长31.6l%。创规模工业总产值113784万元,同比增长55.5%;实现财政收入1453.8万元,同比增长3.65%:税收收入1099.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额10480万元,同比增长82.9%;招商引资额3520万元。同比增长175%。

2010年。临水镇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乡镇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综合考核三等奖”、“发展民营经济先进乡镇”、“发展粮食生产先进乡镇”殊荣。临水镇张楼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农业经济】临水镇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有一条泉河,河底有黄砂、铁砂、长年供农民捞砂致富。王岗湖、侯郢圩是本镇水稻主产基地,小店圩是玉米、花生、杞柳的主产区。2010年镇领导高度重视农业生产,重点狠抓老宅基地复垦工作。扩大耕地面积236亩。全镇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11’7600亩。总产量59559吨。同比增长3.04%;其中水稻栽插面积58395亩,总产值35589吨:小麦播种面积5640亩,总产值23970吨;杞柳[白条]21800吨。全镇畜牧业生产槽头兴旺。年出栏生猪31000头,牛3620头。山羊12010只。年出栏鸡5.2万只,鸭ll万只,鹅4.1万只。禽蛋总产量2610吨;肉类总产量4320吨,同比增长3.57%。水产品产量2141吨,同比增长1.95%。全年农业收入6515万元。林业收入1165万元。牧业收入6230万元。渔业收人1650万元。服务业收入265万元。外出务工经商人员11328人。农民纯收人增加31.61%。

【工业发展迅速】临水镇属全省100个产业集群专业镇之一。2010年,临水镇工业集中区已建成,位于镇政府北侧。总规划建筑面积5000亩,现已完成投资建设1000亩。水、电、路、通讯、宽带、有限电视六通一平。已入住企业4家,签约准备入住企业4家。霍邱县兴业家私有限公司,现有员工160人,总经理马家义与香港利源有限公司合资,总投资1500万元,主要经营桌、椅、床垫生产、销售业务。当年达产后,创产值6000万元,营业收入5600万元,缴纳利税1200万元。投资2000万元,建设临水自来水厂。建成后可供4个乡镇居民和矿区职工用上放心水。截止2010年底,临水镇已与明鑫实业有限公司,深圳明鑫有限公司,华安达彩印厂,临水就业有限公司,香港广元雨伞厂,北京水浮动力机厂等6家企业达成意向投资协议。

全镇现有初级中学2所,在校中学生1486人,在职教师120人。村级小学18所。在校小学生3016人,在职教师152人。

临水镇古称“阳泉”,因汉朝时在此设“阳泉郡”而得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里记载;“阳泉县,汉置,南朝宋时废”。《太平环宇记》曰:“南北朝时,梁武帝设决口县,后改为临水县。当时临水县航运业发达,河内航舵迷津,樯桅如林。便利的交通带来商业的繁荣,鄂豫苏皖的大贾巨商多云集于此交易”。

临水酒产自有千年酒乡之称的霍邱临水古镇。临水地区酿酒始于唐、显于明、兴于清,一直延续至今。唐贞观年间,临水就有“酒坊数十处,居民愈千户”。而“临水玉泉”的取名,则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临水地区柳编工艺产品业十分有特色。

临水镇自古就有一庵一坊二寺三阁九庙之说。一庵是指地藏庵,一坊是指节妇宁氏牌坊,二寺是指圆觉寺和千佛寺,三阁是指文昌阁、魁星阁和建星阁,九庙包括东岳庙、祖师庙、城隍庙、关帝庙、三官庙、龙王庙、火神庙、财神庙、华佗庙。

这一庵、一坊、二寺、三阁、九庙、都有传奇的故事。

圆觉寺,又名西大寺,坐落于古壁山西端的西山顶,它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时,唐朝贞观年间重修,太宗皇帝曾任命大将尉迟敬德监修。现今临水粮站的大仓(原圆觉寺的大雄宝殿)正脊檩上仍写有“敬德重建”四个大字。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钦命钦差黎大人、内史梁丙进督修圆觉寺。从动意设计,批拨钱物,选派僧员,调配工匠画师,雕塑佛像等等,统统经大明皇帝下旨,由朝廷直接掌管,并钦定圆觉寺为凤阳皇庙大龙兴寺的下院。

修建后的圆觉寺富丽堂皇,气势雄伟,殿宇辉煌,佛像庄严。

明朝正德四年(1509年)重修一次,规模较前扩大,有天王殿、大佛殿、僧舍等共97间,并供奉有明太祖画像和接引佛铜像,其他佛像43尊,它们神态各异,千姿百态。重修后的寺院比以前更显清静和伟岸。这样持续200余年,名扬遐迩,香火旺盛,直到明末寺院焚毁。

到了清代,在康熙三十五年,乾隆三十年、三十八年、同治八年先后复建重修几次。

寺后面有一石鼓,击打的声音清越远闻。寺旁有接引古铜像一尊,身高2丈4尺。寺西南边有一座“三尺殿”,只有三尺高,殿内有一尊一丈二尺高的佛像,端庄慈祥。此殿面对史河背靠西山,当地有这样的说法:“三尺高的庙,一丈二尺高的佛”。很多人听后很费解,其实看后的人都会恍然大悟,庙是建在山坡上,而佛像是立在山脚的石壁上。

院内有一株千年银杏树,主干圆周长达五米有余,枝高百尺,冠幅达200平方米。据说此树为尉迟敬德当年监修圆觉寺时亲手所植。虽历经千年,主树干已空,但银杏树仍然枝繁叶茂,挺拔苍翠,结出的白果比一般白果大一倍。同样大小的另一株银杏树在西山脚下建星阁(北梢门)外百米处的地藏庵,痛心的是五八年大炼钢铁时被砍伐作为燃料。

19世纪50年代初,圆觉寺被改为粮库,很多文物又陆续遭到了破坏,现遗存房屋10多间。

千百年来,圆觉寺经历风风雨雨,数度兴衰,目前寺院虽然残旧,但盛名不衰,并以其古迹名胜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临水镇区域的中部有个马场村,分前马场和后马场,是古时专门养马的地方。前后马场相距有两公里,可见当时规模之大。随着时代发展,马场早已消失,但名字依然沿用至今。

从马场向北,直到王岗村的东部,沿湖边接连建七十二座砖瓦窑,称为“七十二连窑洞”,至今还有很多处窑基遗址。传说这些窑是为建阳泉县城而立。后来建狄青府时,所需砖瓦也由此连窑提供。

在临水镇的三郢村和杜牧庄之间有一处大土堆叫马家鼓堆,传说是明皇后马娘娘的墓地。高数十米,占地几亩。1968年淮河发大水,大堤从三郢村决口,汹涌的湍流直冲马家鼓堆,但到达马家鼓堆后一分为二变成两股急流分南北绕马家鼓堆向东流去。水涨鼓堆长,可是洪水始终没有淹没鼓堆的顶部,杜牧庄、三郢村几百多人在上面逃难,躲过一劫。从此,这便成了当地人心中的圣地,每逢过节,总有很多人来此祭拜。

民国二年(1913年),以蒋紫攀为首在临水镇东岳庙创办霍邱西部地区第一所学校——敷文学校,后改为敷文高级小学,是当时近20年间西乡重要的高等小学,也是霍邱县第二所高等小学(第一所是县城的高等小学),为祖国培养出不少人才,国民党高级将领蒋炎(1897-1951年,少将旅长,皖第三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以及共产党中央委员、安徽省委书记王光宇等均为该校的学生。民国二十年(1913年),因军阀混战,盗匪蜂起,时局动荡不安而停办。

临水镇境内有瓢把山、磨盘山和古壁山,三山造型各异,一座像水瓢的把手,一座似磨盘一般,一座像屏壁一样,故山名由此得来。瓢把山上奇石竞秀,树木葱翠,花香鸟语,寂静清幽。此山盛产青石、块石和磨刀石,同时山上生长72种中草药。磨盘山上刺槐漫山遍野,春天里,整个小山就成了槐花的世界,整个古镇都沐浴在馨香之中。古壁山上民房林立,映在绿树丛中,放眼望去,青山绿水映民舍,蓝天白云飘炊烟。临水镇的西边有史河、泉河,北面有淮河,轻轻流淌,好似一条条灵动的青色绫罗腰带。整观古镇,可谓是青山翠叠,碧水环绕,景观秀丽,风光怡人。

临水镇自古就有八景之说,清同治八年《霍邱县志》就记载了“史河晚渡、日落独屏、古壁雨信、阳泉雾现、地藏沉浮、神钟自鸣、两岸来潮、万姓朝岳”这八景。临水的八景之说源于南宋时的画家朱迪,他曾以潇湘处山水为题材,画有八幅得意之作,得到当时皇帝赵括的亲笔御书八景组诗,从此八景便更加名声大震,流传开来,后人便以八景为时髦,仿之颇多。为此,清末秀才吴藩臣(临水人,教育世家,1870-1954年,余海云的老师)见临水之美景,难抑制心头的兴奋之情,赋诗八首,时人便以这八首诗的标题分别作为临水八景的名称。

1、张敬尧(1881年——1933年),字勋臣,临水镇三郢村人,1896年投身行伍,曾入 北洋新军随营学堂,1906年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在北洋军中任职。历任陆军第六师十一旅二十二团团长、北洋军第三混成旅旅长、江西 南昌镇守使、陆军第七师 师长、护国军第二路军司令等。1917年任苏皖鲁豫四省交界剿匪督办,旋调任察哈尔都统。1918年3月—1920年6月任湖南省督军,因贪婪成性,遭到当地军阀、土豪的反对被迫辞职。此后他又分别在 吴佩孚、 张宗昌、 张作霖部下任司令、军长等职。1932年与板垣勾结,参加伪满州国政府,拟任伪平津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密谋在天津进行暴动,策应日本 关东军进占平津。1933年5月7日,国民党派蓝衣社锄奸,在北平东交民巷的 六国饭店将其刺杀。

2、王光宇(1919年——),学名王元乾。临水镇张楼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就读于 颍上县 甘罗村教育社、上海 山海工学团。1936年,十七岁的他在临水镇余海云老先生创办的私塾读书,五年级至六年级,在临水东岳庙校长卢萧南开办的敷文高级小学读书,1938年参加廿八工作团并当首长,从事革命工作。后来由于形势紧张,被迫从临水转移,途经河南,去阜阳等地,继续参加抗日活动。历任中共霍邱县委宣传部长,皖东北直属区区委书记, 县委组织部长,泗东、泗宿 县委书记。永城县委书记,地委民运部长,肖、永、砀一工委书记,豫、皖、苏第三地委副书记,阜阳 地委书记,安徽省委秘书长,农工部长,安徽省委 书记处书记、副省长,省革委生产指挥组副组长,省委常委,省革委副主任,省委副书记、省委书记,安徽省第六届、第七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中共八大、十一大、十二大、十七大代表,十一届、十二届 中央委员,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3、沈家仕(1938年——),临水镇小店村人,1938年11月生,1962年9月参加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沈家仕从潘台小学读书开始,能吃苦,钻研精神强,学习成绩一直优异。1962年毕业于皖南大学(今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历任物理系教研室副主任、学校党委办公室秘书,校党办副主任兼物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党办主任、校党委委员,学生工作处处长,校长助理兼校长办公室、外事办公室、侨务办公室主任,校秘书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长,校党委书记。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和学校管理工作,曾结合党政管理工作实践,撰写并发表论文数十篇。1989年晋升为高级职称。1998年1月当选安徽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安徽省第一届行政管理学会理事、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安徽省高师教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安徽百科全书》主编之一。

4、潘同春(1958年——),临水镇小店村人,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现任华安达〈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1977年应征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83475部队服役,1981年退伍后任临水镇小店村民兵营长。1986年创办小店柳编厂,后发展成为现在的安徽华安达集团。1995年12月,被评为“全国优秀退伍军人”。1999年8月,被团中央、科技部授予“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光荣称号。2005年4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安徽省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安徽省国际商会副会长,安徽省民营文化企业协会会长。

5、孙鸣九(1958--),孙明久,孙鸣鸠、号古壁山人,法号:释果藏。毕业于淮南教育学院中文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无锡书法艺专。原安徽省霍邱县文化馆业务馆长,系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书法师、安徽省书法协会会员、安徽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理事、中国乡土文学社理事、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会员、世界艺术家联合会会员,中国北方诗书画研究院高级书法师。

6、张孝玉,1982年生,安徽霍邱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六安美协淮西艺术研究会秘书长,霍邱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阜阳市颍州区书画院院长。

临水风景 (8张)

周边派出所

霍邱县临水派出所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临水派出所(霍邱县临水镇政府东南)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09:00-17:00

周边诊所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临水镇卫生院 地址:六安市霍邱县工业大道与荷花路交叉路口西侧

周边乡镇

临水镇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

周边村庄

临水村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临水镇

吴台村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

张楼村 地址:六安市霍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