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桥镇

千人桥镇 千人桥镇基本概况 千人桥镇镇名由来 千人桥镇历史沿革 千人桥镇水利资源 千人桥镇人文历史 千人桥镇乡风民俗 千人桥镇集镇建设 千人桥镇行政辖村 千人桥镇人口数据


千人桥镇位于舒城县东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杭埠河与丰乐河之间。辖21个行政村、1街道个居委会。舒(城)三(河)、千(千人桥)百(百神庙)路穿境而过,合安九高铁穿镇而过设舒城东站,东沿舒三路7公里即可到达合九铁路舒城站、沪蓉高速公路舒城出口,南沿千百路可至庐江、巢湖,镇区离县城仅10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截至2017年,千人桥镇行政区域面积7618公顷,常住人口39350人 。本镇位于 舒城县东部,面积7618公顷,耕地面积5.4万亩 。地处北纬31°26,东经116°39。东与 杭埠镇毗邻,西与城关镇接壤,南面通过漫水桥与 百神庙镇往来,北与肥西县新仓镇隔河相望,犹如一颗璀粲的明珠镶嵌在杭丰两河之间。六(六安)舒(舒城)三(三河)路穿境而过。镇区西距县城10公里、省城60公里;合安高铁穿境而过,设舒城东站。而过东距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舒城站7公...

详情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千人桥镇所有乡中心区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千人桥镇介绍

千人桥镇位于舒城县东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杭埠河与丰乐河之间。辖21个行政村、1街道个居委会。舒(城)三(河)、千(千人桥)百(百神庙)路穿境而过,合安九高铁穿镇而过设舒城东站,东沿舒三路7公里即可到达合九铁路舒城站、沪蓉高速公路舒城出口,南沿千百路可至庐江、巢湖,镇区离县城仅10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越。

截至2017年,千人桥镇行政区域面积7618公顷,常住人口39350人 。

本镇位于 舒城县东部,面积7618公顷,耕地面积5.4万亩 。地处北纬31°26,东经116°39。东与 杭埠镇毗邻,西与城关镇接壤,南面通过漫水桥与 百神庙镇往来,北与肥西县新仓镇隔河相望,犹如一颗璀粲的明珠镶嵌在杭丰两河之间。六(六安)舒(舒城)三(三河)路穿境而过。镇区西距县城10公里、省城60公里;合安高铁穿境而过,设舒城东站。而过东距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舒城站7公里。沿千百路(千人桥-百神庙)可至庐江。

本镇属洪集冲积平原,坦荡如砥,阡陌纵横。地势平坦,东西落差较小,杭北干渠以北为圩区,以南为湾区。海拔最高处为张湾村中心宕15.6米,最低处为黄城大墩8.2米,平均海拔9.4米。土壤肥沃,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季风显著。年均气温17.6°C,年均降雨量在1033.5毫米以上,无霜期224天。

据说千人桥自古就是一块商贸集散地,因商贸中心有一河之隔(即今天流过本镇镇区的张湾支渠),给往来商贾带来诸多不便。一天,一个富有的 商人为了改变这种不便的交通状况,便于商贸,决定捐资在河上修桥。

桥建成的第一天,商人和周围百姓上千人前来庆贺。

但当时新桥没有名称,建桥商人在人群中征集桥名,其中一个商人说道:“此桥建成的第一天就有上千人通过,此桥就叫千人桥吧!”镇名由此而来。

本镇古称舒城“东乡”。 民国初年全县设东、南、西、北四乡。四乡中,本镇位于四乡之首。民国28年(1939年),设千人桥乡。1949年初,全县解放后,建立千人桥乡人民政府,并为历届千人桥区委、区公所驻地。1958年,由三汊河乡、重阳乡、千人桥乡三乡合并成千人桥人民公社。1972年,千人桥人民公社划为千人桥、三汊河、重阳三个人民公社。1992年撤区并乡,重阳乡、三汊河乡并入千人桥镇至今。

千人桥镇俯视图(东) (2张)

流经境内的河流主要有丰乐河(7公里),杭埠河(14.5公里),路里河(14公里)。均流入巢湖,属长江水系。地下水含量丰富,一般地表下6米处可见地下水。

杭北干渠纵贯本镇东西。境内有张湾支渠、兴丰支渠、西河支渠。

全镇沟塘面积4760亩、蓄水477万立方米。本镇在沿杭埠河、丰乐河建有小型提水站14座,每年引水238万立方米,补灌耕地7930亩。连片的塘口主要集中在原三汊河乡沿丰乐河圩堤一带(属丰乐河圩堤大段加固所至)。大的塘口主要有童畈村陈中群的100亩青虾 养殖基地、张屋村杏子圩200亩水面综合养殖基地以及舒胜村丁增福的60亩青虾养殖基地。

钱大山位于本镇最东部的韩桥村境内。名曰钱大山,可是此地就连一个丘岗都没有,是何缘故?得从群众的口碑说起。杭埠河远称龙舒水亦称前河,下游 河床狭窄,为了减少水灾,在丁家拐地方开了一条引河向北通丰乐河。据说这项工程是明代万历年间兴建的,舒城县城通往三河的要道被引河割断。不知何年何月,有个叫钱大山的人在此摆渡,长年累月,风雨无阻,来往行人有求必应,老少不欺。特别是深更半夜,遇有行人商旅,他也乐意撑篙。遇有洪水暴涨,他凭着谙悉水性的绝技,搏浪击水,急人之所急。久而久之,方圆数十里百姓,乃至外地行商过客,都知道钱大山的名字;而这个渡口,也随着钱大山这个人出了名,被称为钱大山渡口。

世上的事说来也巧,就在这 渡口有个赵举人在外做官,路过渡口,耳听人们称赞钱大山,他若有所动,便捋着胡子意味深长地说:“人生在世最为得意之事,莫非是人在留名,人去留迹,我嘛……”。主人言犹未尽,家奴们心领神会,有人献媚说:“大人功昭日月,德佩天地,当今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应在钱大山渡口处建筑亭台楼阁,称为归来阁。勒石立碑,好让过往行人停步休息,瞻仰膜拜,这样大人就可以名扬四海,流芳百世。钱大山系草芥之辈,怎敢与大人相比呢?”俗话说:有钱盖屋如撑伞。没多久,这赵氏“归来阁”就建成了。一派富丽堂皇景象,一时间也吸引了不少过往行人。而钱大山呢,仍是一双赤脚,一顶斗笠,一根竹篙,一条木船,一年四季,一天到晚,一心摆渡。他用自己结满老茧的手心给无数人当“大路”,所不同的是“渡口中――钱大山――摆渡的”三者渐渐地合为一体了。行人相逢必问:“老哥,你从哪过渡?”无不笑答:“钱大山”。

光阴如箭,日月如梭,几十年不知不觉过去了。赵举人驻寿归天,停柩“归来阁”。而钱大山也因积劳成疾,插篙离开了人间,一抔黄土就地掩埋了这位临死脚丫水都未干的老人。同一天赵家出殡,四吹四打,孝子贤孙,亲戚朋友结队成群,送赵老爷“上山”。而当地百姓、行人过客,听说钱大山去世,不约而同到这位摆渡老人的坟上,磕上几个响头,抛洒几行热泪,焚烧几串纸钱,祷几句心里话……此情此景,惹恼了赵家子孙。倚仗权势,赵家派人去挖钱大山的坟墓。哪知晴空霹雳,倒下了倾盆大雨,一时三刻,河水陡涨三丈,“归来阁”被水冲毁,根基变成河潭。赵老爷的灵柩被大水冲走,一直飘到湖心里。雨过天晴,钱大山的土坟包依然照旧,而只是上面淤积了一层厚厚的肥沃壅泥。

年复一年,钱大山的船篙由后人代代相传,钱大山的名字却成了远近皆知的地名,一直流传至今。

本镇属圩畈区,人们主食大米;灾荒年份,以大麦、小麦、荞麦、 蚕豆、豌豆、黄豆、六谷(即玉米)、山芋、马铃薯等杂粮补充或以瓜菜代粮。人们习惯一日三餐,早、晚吃粥,中午吃饭。解放前,广大群众缺粮,农闲一日两餐,菜粥菜饭,农忙虽是一日三餐,但中午多吃“锅巴汤”(实际是半饭半粥)和瓜菜粗粮。

人们习惯以小菜就着吃粥,多生吃。小菜多为腌菜,以花菜、白菜、韭菜、葱、蒜、姜、红豆、扁豆、豇豆、辣椒、萝卜、黄瓜、菜瓜、 莴笋、芡实(鸡头)杆、菱角秧杆、山芋藤等为主。旧社会,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穷苦人家无钱买盐,不少人没有小菜吃,只有抱筷子。人们爱以素菜、荤菜就着吃饭,穷人以素菜为主。素菜主要有:白菜、韭菜、苋菜、瓠子、葫芦、芫荽,菠菜、茼蒿、豆类、干子、千张、 豆腐、豆腐渣、腌菜。荤菜主要有鸡蛋、鸡、鹅、鸭、猪肉、牛肉、羊肉、鱼类。本镇人爱吃腌制肉食品。

多数人吃菜喜淡味、辣味,不爱咸味、甜味、腥味。人们吃荤讲究质量,认为鸡蛋不算荤。民间吃饭时,菜碗要双数不宜单数,尤其不能上三个菜。

本镇群众向来好客,到吃饭时,都有留客吃饭的习俗,有菜无菜,吃饭时主人都先向客人说声“对不起,没有菜”。给客人盛饭,总是双手捧碗,以示恭敬,且有央饭、奉菜的习惯。

在桌上坐位子很有讲究,不能随便做,长者和年纪大的人坐上沿(又称上横),贵客、稀客坐一席(左)、二席(右),晚辈、年轻人和主人坐下沿(又称下横),小孩子一般不上桌。以桌缝定席位,以中堂画分上下沿。桌缝忌横,只有丧席才为横缝。

一般家庭多使用方桌,如果8人吃饭,各方2人;10人吃饭,上3下3,左右各2;6人吃饭,单、双对座,不能1对1,2对2,以防坐成“乌龟席”。放碗时,手持筷子站起来向同桌人招呼说“你们慢慢吃”,然后离席。死人家办饭,上桌菜碗,出柩前是单数,出柩后是双数,桌缝为横缝。新中国成立后,提倡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招待从简。从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民间请客吃饭开始向多样化、清淡化、立体式发展,吃饭多为圆桌,坐位子不再苛求,礼节也不象过去那样繁琐,但仍讲究文明、礼貌。本地人多喝粮食白酒、白干酒、杂粮酒;农村老年人不爱喝啤酒。

本镇成年人都爱喝茶,家家备有茶叶,以兰花茶为主。解放前,集镇上都有茶馆,或用茶盏子开汤,大壶冲茶。早晨茶配点心,主要有油炸小粑粑、米饺子、狮子头、大包子、油条、糍糕、大汤圆、干子、油香、春卷等。人们爱坐在桌旁,边喝边吃边聊天。农民日常多用煨罐茶喝。有钱人家用焐(锡)壶装茶喝。解放后,因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小集镇茶馆停业。到20世纪80年代至新世纪,人们早晨下茶馆的习俗复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喝茶比旧时更加考究,家家都有热水瓶,机关单位有保温桶。茶叶四季都可随意购买,待客多用单杯沏茶。煨罐茶、焐壶茶、大碗茶均已淘汰。

住 本镇无论是集镇还是农村居民住房场地爱座北朝南,避风向阳。解放前,本镇民房多为草(稻草、麦秸草或荒草)顶,土墙,实壁实山,明间多叉八股建通间;只有少数人家排山排柱。居民建房,房前、门前“宁要青龙(左方)高万丈”不能“白虎(右方)抬一尺”。建房高低要与左邻右舍相等。前沿位置要在一条水平线上,一点不准往前抢,否则就会争吵。建国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建房屋逐年增多,质量越来越高。特别是改草开放以来, 农村新建全基建平房,楼房鳞次栉比,2004底草房基本没有踪影。

行 解放前,本镇人外出全靠步走。人们外出当夫差和做肩挑行商生意,都携带包袱、雨伞、草鞋、干粮、小菜筒(竹制)、碗、筷等生活日用品。所以人们不到万不得已不出门,当时流行一句“一生不出门,是个大福人”的口语。一般出行习惯,民间忌讳农历正月初一、初七、十三日出门,下午不去人家看望病人。行商天黑歇店,天亮赶路。解放后,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交通条件不断改善。1986年,全县城乡公路网初步形成,人们外出,以车代步的人逐步增多。干部、职工上下班有部分开始骑自行车。公路、、机耕路沿线居住的行人,多乘汽车、三轮车、拖拉机或骑自行车。90年代至新世纪,交通条件大大改善,公路四通八达,基本实现村村通。小集镇、农村居民家家都有自行车,多数人家还有电动车、木兰,不少人家有摩托车。如需外出,随时随地都有车可乘,十分方便。

“小城镇建设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这是 千人桥镇决策者们的共识。基于此,2007年,该镇聘请了有甲级资质的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对《千人桥镇2007-2020年城镇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三高”要求,明确了2007年至2020年的发展目标、城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以及实施规划的基本原则。该镇将严格执行规划,梯度推进集镇建设。在集镇规划区内,按照“巩固老街道,建设新街道”的思路稳步发展。在开展建设的同时,注重建筑风格品位,从原先单纯追求整齐划一转变为突出错落有致,努力实现“一路一景,一街一品”格局。从2007年开始,该镇计划用3——5年时间,投资亿元资金,在开发好商贸街、聚贤园和花园小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启动团结街、上阳街建设;全面开展 垃圾中转站、街道排水、绿化、公共照明、兴桥大街慢车道的改扩建等五项重点配套工程建设。截止目前,筹资1000多万元,完成了12000平方米的花园小区一期工程、长度1.4公里的五里桥街道绿化工程、兴桥大街4000平方米的 绿化工程;并为兴桥大街道安装路灯60盏;另外,投资200万元的青云商住楼工程和投资160万元的千人桥街道道路及排水工程全面启动;总投资4000万元,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的聚贤园二期和花园小区二期工程以及垃圾中转站工程即将开工,计划年底可竣工使用。

综合开发,产业带动。该镇在进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牢固树立产业兴镇的理念,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壮大城镇经济势力。先后建成了机电制造、体育用品制造、 木材加工、精米加工、服装加工、白酒酿造等8家重点企业。紧紧依靠镇区内的市示范中学——千人桥中学,把近万人的千人桥中学后勤服务作为一项产业发展。在学校周边开辟了2平方公里的学生服务区,为学生提供餐饮、住宿、日用品等服务。同时按照“提升一产、扩大二产、发展三产”的要求,着力培育壮大优质粮油、精细 蔬菜、特色水产、苗木花卉、特色家禽、家畜等五大支柱产业,建成了万亩优质粮油种植基地3个、千亩精细蔬菜种植基地2个、千亩苗木花卉培育基地2个、千亩特色水产养殖基地2个、千亩优质水稻良种繁殖基地2个、千亩农业综合示范开发区2个,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财力保证。支柱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非公经济的发展。

千人桥镇在不断提升城镇层次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全面提高居民和城镇建设管理者素质上下苦功,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全民素质,并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到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中,渗透到每个人的言行里,营造了和谐的人文环境。与此同时,该镇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理念,进一步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使环卫、市政等管理工作面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责任到人。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加强绿化、美化,强化社区管理,整顿并规范城镇卫生、市场、交通秩序,从源头上治理了“脏、乱、差”。在此基础上,遵循市场规律,把城镇一切可以投入市场运营的自然资本、再生产资本和延伸资本推向市场,使城镇建设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更大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达到了以经济促发展的目的。对公益性事业及可经营的城镇基础设施等也进行市场运作,使城镇建设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一方面强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镇党委政府坚持“政府服务,市场引路,能人开道”的发展思路,培育出优质粮油、芦笋、大棚蔬菜、药合、草莓、苗木花卉、地瓜、西瓜、 白鹅、 青虾、美蛙、肉狗等十二大主导产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涌现出象金龙活塞股份有限公司、富华复合海绵厂、万佛拉链厂、周瑜酒厂、福利彩印厂、青云精米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全镇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对老街道进行了改造,置身镇区,楼房林立,绿荫匝地,鲜花竞放。镇区开通了调频广播和有线电视,建成了1万吨的自来水厂,开通3000门程控电话,新建了无线寻呼、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座通讯基站,镇区有11千伏变电所1所,实现了村村组组通电话和乡村公路循环联网,组组通机耕路的通公路目标。

千人桥村 鲍桥村 张湾村 完备村 太岗村 重阳村 孙湾村 五里桥村 舒胜村 韩桥村 旺禾村 三汊河村 黄城村 童畈村 兴丰村 舒兴村 千佛村 下三村 张屋村 周圩村 千人桥街道 路里村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52160
27238
24922
家庭户户数 14432
家庭户总人口(总) 50874
家庭户男 26245
家庭户女 24629
0-14岁(总) 12976
0-14岁男 7169
0-14岁女 5807
15-64岁(总) 35202
15-64岁男 18247
15-64岁女 16955
65岁及以上(总) 3982
65岁及以上男 1822
65岁及以上女 216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49904

截至2017年,千人桥镇常住人口39350人 。

周边政府机关

舒城县千人桥镇委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千人桥镇政府千人桥镇委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千人桥镇政府千人桥镇委

周边派出所

舒城县千人桥派出所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千人桥镇政府东面)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09:00-17:00

周边中学

舒城县千人桥镇中心学校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千人桥镇千人桥街道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千人桥镇千人桥街道

周边乡镇

千人桥镇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

周边村庄

千人桥 地址:六安市舒城县

千人桥村 地址:六安市舒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