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符桥镇

下符桥镇 下符桥镇地理环境 下符桥镇优势特色 下符桥镇人文历史 下符桥镇经济建设 下符桥镇基础设施 下符桥镇古迹遗存 下符桥镇人口数据


下符桥镇位于霍山县北部,距县城12公里,与六安市裕安区接壤,素有“霍山北大门”之称。镇辖17个村、182个村民组,人口2.1万,总面积70.2平方公里。境内山川秀丽,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现存文化遗迹有大龙台遗址、宋代窑址、摩崖石刻等。该镇位于 霍山县北部,素有“霍山北大门”之称。拥有下符桥、三尖铺两座小集镇,集镇功能齐全,商贸流通发达。下符桥镇素有“霍山北大门”之称,105国道穿境而过,距宁西铁路六安站25公里, 全镇总面积70.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4万亩,辖17个村,18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万人。区位优势突出。境内地势较平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5 ℃左右。拥有下符桥、三尖铺两座小集镇,集镇总人口4300人。其中下符桥集镇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街道总长2030米,电力、邮电、金融、卫生等...

详情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下符桥镇所有村庄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下符桥镇介绍

下符桥镇位于霍山县北部,距县城12公里,与六安市裕安区接壤,素有“霍山北大门”之称。镇辖17个村、182个村民组,人口2.1万,总面积70.2平方公里。境内山川秀丽,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现存文化遗迹有大龙台遗址、宋代窑址、摩崖石刻等。

该镇位于 霍山县北部,素有“霍山北大门”之称。拥有下符桥、三尖铺两座小集镇,集镇功能齐全,商贸流通发达。

下符桥镇素有“霍山北大门”之称,105国道穿境而过,距宁西铁路六安站25公里, 全镇总面积70.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4万亩,辖17个村,18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万人。区位优势突出。境内地势较平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5 ℃左右。

拥有下符桥、三尖铺两座小集镇,集镇总人口4300人。其中下符桥集镇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街道总长2030米,电力、邮电、金融、卫生等设施完善,市政功能配套,有乡镇企业十多家,商业服务网点60余个,高级职业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

改革开放以来,下符桥镇立足镇情,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持“工业富镇、开放活镇、生态立镇、能人兴镇”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了优势突出的优质粮油、白鹅、板栗、蔬菜、园竹、莲藕、东枣、葛芋、猕猴桃、苗圃、肉鸽等产业化基地,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亿元,工业总产值1.9亿元,农业总产值7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60元,各项经济指标居霍山县前列。为全市“六个好”先进乡镇,劳务输出先进乡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乡镇,拥有全国百佳宣传文化活动中心和全国百佳计生服务所称号。

下符桥镇拥有石材、河沙、萤石、园竹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板栗、东枣、葛芋、猕猴桃等种植基地初具规模,优质稻谷、鲜藕、白鹅等年产量大。这里还有省级文物宋代窑址、县级文物摩崖石刻、大垅台遗址等众多的名胜古迹,另外老皇寺农业观光等旅游项目正等待开发。

该镇环境优美。镇内东西宽约6公里,南北长12公里,位于东经116″21′、北纬31″14′,属山地丘陵地貌,黄棕壤,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盛行东风,年平均气温13-15度,无霜期230天左右,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气候宜人。境内有东淠河、熊家河两条主干流。拥有6座小II型水库,42口大山塘。淠源渠主渠镇内总长7千多米,连接6条支渠长约1700千米,大小排灌站6座。

区位独特:下符桥镇距县城12公里,宁西铁路六安站25公里,六潜高速、105国道穿境而过。西临东淠河、南连衡山镇、东接但家庙、北与裕安区青山接壤,全镇总面积70.2平方公里,辖6个村,182个村民组,总人口21209人。拥有下符桥、三尖铺两座小集镇,集镇功能齐全,商贸流通发达。

资源丰富:境内山川秀丽,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现存文化遗迹有大龙台遗址、宋代窑址、摩崖石刻等。主要旅游景点有通光山、团山寨、老皇寺、水口寺、圣人山、笔架山、石神庙等10处,革命旧址3处。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全镇耕地总面积2.5万亩,森林覆盖率31.8%,是霍山县重要的优质粮油生产基地。板栗、葛芋、西瓜、园竹、莲耦、弥猴桃、白鹅、肉鸽、土鸡、麻鸭、生猪等产业初具雏形,基本实现规模发展。

下符桥镇位于县城东北约13公里,春秋时楚灊邑,也称下埠口,《光绪霍山县志》载:“古城有二,一在东北下埠口,一在西关外即古县”,春秋时原皋陶的小儿子英伯仲甄六国的属地,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稷王灭六、蓼等国后,置为灊邑。《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吴因楚丧,围灊是也。杜预《左传》注,灊“楚邑,在庐江六县西南。”《光绪霍山县志》载:“尔通志淠水废县在今县东北即下埠口,今名下埠桥,距今治二十里,相传有古城址,或疑即春秋吴所伐之灊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六.南直八》篇:“古城,县东北三十里。春秋时楚之灊邑。《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吴子因楚丧,使公子掩馀,公子烛庸伐楚,围灊。又三十一年,吴人侵灊、六,楚沈尹戍帅师救灊,吴师还,楚迁灊于南冈,是也。汉置灊县,属庐江郡。后汉及晋因之。刘宋为庐江郡治。齐属庐江郡。梁亦为庐江郡治,并置霍州。东魏因之。高齐时,州县俱废。”隋文帝开皇元年,改北沛郡新蔡县为淠水县,废岳安郡,改岳安县为霍山县。唐高祖武德四年,以霍山、应城、潜城三县置霍州,废淠水县设开化县。据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记载:“十二年冬,楚平王卒。十三年春,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盖馀、烛庸以兵围楚之六、灊。使季札於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兵後,吴兵不得还”。公元前五一四年(楚昭王二年),吴王僚趁楚平王驾崩,楚国国内局势动荡之机,派兵攻打楚国。派弟弟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率军包围楚国的六邑、灊邑,结果吴军的后路被楚军切断,进退两难,僵持不下。就在这时公子光听从伍子胥的安排,派专诸在宴请吴王僚的宴席上,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当了吴国的大王,就是吴王阖闾。这就是历史上的专诸刺王僚。

下符桥,古称踏鼓川,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载:“沘水出庐江灊县西南,霍山东北,灊者,山、水名也。《开山图》灊山围绕大山为霍山。郭景纯曰:灊水出焉。县即其称矣。《春秋》昭公二十七年,吴因楚丧,围灊是也。《地理志》曰:沘水出灊山,不言霍山,沘,字或作淠。淠水又东北径博安县,泄水出焉。东北过六县东,淠水东北,右会蹹鼓川水,水出东南蹹鼓川,西北流,左注淠水。”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卷三十二》:“淠水东北,右会蹹鼓川水,水出东南蹹鼓川,朱脱鼓字,戴、赵增。会贞按:当作水出东南蹹鼓山,《隋志》,开化有蹋鼓山,蹋、蹹通。山当在今六安州东南。”因山顶有巨石如鼓,故名踏鼓山,今名通光山,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六.南直八》:“又通光山,在县东北十里,道出六安。”山下有古道连接霍山与六安青山。

“下符桥”一名根据县志记载、推断,起源于明朝,清光绪《霍山县志》记,元至正年,富民洪氏得金于此,因以造桥。明弘治年间,知县吴霖承庐守马檄再造新桥,名淮西第一桥。据当地老人说,此桥设置有符(迷信),“下符桥”就是因此而得名,解放前105国道没有修建,霍山居民所购卖的物资大部分通过两条途径运往霍山,一是沿东淠河用船只运输,另一方面就是人工从六安担运,而下符桥镇是必经之地,因此说,解放以前这里水陆交通方便,过往行人多,经济发展相对领先。

解放初,该镇有老街和小街之分,两街通过下符桥连接,老街长约500米,小街长约100米,较有名气的商店有黄开成店(并开设茶行)、吴家钰店、王道三店(除经营外,还兼邮政代办所业务)、姜和兴店、刘永杰店(除经营百货外还经营粮食),饭店旅社有四家,分别是吴家璋、吴国仕、吴庆贵、还有一家姓张的旅店。药铺有四家,分别是张青山、沈清岩、赵佩芬、王际叶。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建设一千多间平房,形成半边街,2000年以后,逐渐发展起另一边建筑,并沿105国道进行沿伸,这里曾是下符区委会所在地,撤区并乡后是下符桥人民政府所在地,是下符桥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下符镇立足镇情,坚持“开放活镇、能人兴镇、生态立镇、工业富镇”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已初步建立起优质粮油、白鹅、板栗、蔬菜、园竹、莲藕、东枣、 秦冲摩崖石刻 (2张) 葛芋、猕猴桃、肉鸽等产业化生产基地;同时努力扩大招商引资,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通过落实优惠政策,设立招商引资奖励基金,搞好跟踪服务,不断建立了一大批乡镇民营企业,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各项经济指标越居全县前列。

下符桥镇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招商引资合同利用外资9200万元,已到位资金48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490万元。在招商引资项目中,新建项目6个,分别是万家好节能灯毛管生产项目、聚乙烯管材生产项目、天宇混凝土有限公司、亿民节能灯项目、明发轻钢龙骨项目、石斛产业化基地项目,其中2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其余4个项目正在建设中,有望全部投产;续建项目2个,分别是金德建材10万m3异型混凝土保湿砌砖项目和永祥建材10万立方米加气保湿砌砖项目,完成总投资1400万元;线索项目2个,石英石开发项目和飞宇公司钢构目。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下符桥镇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下符桥、三尖铺两个集镇日渐变得更加靓丽和繁荣,这里交通、通讯、水电、金融等设施完善,市政功能配套齐全,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已被评为全市“六个好”先进乡镇、劳务输出先进乡镇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乡镇。

拥有下符桥、三尖铺两座小集镇。截止至2008年底有乡镇企业十多家,商业服务网点60余个,高级职业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

境内山川秀丽,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存有文化遗迹大龙台遗址、宋代窑址、摩崖石刻等。主要旅游景点有通光山、团山寨、老皇寺、水口寺、圣人山、笔架山、石神庙等1 0处,革命旧址3处。

下符桥镇位于闻名遐尔的佛子岭水库下游,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上游,素有“霍山北大门”之称,历史悠久,商周时代的古村落遗址大垅台、北宋窑遗址和明朝摩崖石刻就座落在境内。通光山、老皇寺自然风光独特,并有着动人历史故事和优美的传说。

通光山,又名踏鼓山或蹹鼓山,踏与蹹古字相通,在今下符桥镇之南。下符桥古名踏鼓川即来於此山。郦道元《水经注》:”淠水东北,右会蹹鼓川水,水出东南蹹鼓川”。山下旧有古道通霍山县城,山顶有巨石相邻,一字排开,《光绪霍山县志》:“通光山,邑东北十五里,山上有石窍通光如月,又有二石相并瘦影竭竮,中间如削,土人谓之相思石,知县潘际云诗:石妇无言临蜀道,望夫有恨立江湄。风风雨雨常相守, 看尽人间多别离。”又《光绪霍山县志》记载:“香炉石,县东北十五里通光山脊,有石上丰下杀形如香炉”。香炉石与相思石都指通光山顶的巨石,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六.南直八》:“又通光山,在县东北十里,道出六安”。

古道,从下符桥老街出来,经过淮西第一桥旧址,穿过原小街,渡过熊家河,一直往南,经过原准提庵,一直走,路过通光山脚下,进入秦冲,沿着牛客坟,翻过十里铺、大明堂、牌坊冲、二道河,就到了霍山古城的东大街,这条道路在六佛公路未修之前,一直是六安通霍山的交通要道,明清时官道。

下符桥古烽火台,今已毁。旧址原在朱家庄南面的山坡上,在忆民节能公司的南面50米处,2016年淠河治理中,为了修筑下符桥防洪堤被挖掘一空,当地称大烟墩。

下符桥宋代窑址位于淠河西岸,下符桥瓦屋院的窑宝山,1980年8月发现。窑址占地约5400平方米,山坡上遍布陶残片、红烧土的堆积层和灰渍等。窑炉是南方常见的“龙窑”型,依山坡竖向修建,窑洞已毁,仅发现一条保存完好,长约28米的窑道,黑釉陶器残片裸露。标本模式相同,时代风格一致。器物素面无饰,仅个别招扳手上有模印“大吉”字样。品种以瓶和碗盖为多,占烧造量80%以上,可能是为适应北宋“斗茶”的需要。瓶的造型和“韩瓶”类型相同,六安、霍山墓葬中多发现此窑产品。考古研究人员鉴定是宋代窑址,安徽省首次发现。1986年7月10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列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西第一古桥,旧在下符桥镇政府西500米处。桥旁铸一铁牛,重千钧。《光绪霍山县志》记载:“下符桥在县东北二十里,元至正间富民洪氏得金於此,因以造桥,旁铸铁牛一重千钧。明宏治间知县吴霖承庐守马檄建造新桥,制极崇巨甲于他郡,名淮西第一桥,通光山下有摩崖碑记造年约略可识”。今天通光山下的摩崖碑记仍然清晰可辨,字刻在陡壁上,占壁面积约五平方米左右,轮廓完整,字迹清晰,正楷工整,雕刻粗犷,刀笔有力。文曰:霍山县淮西第一桥,旧名下符桥,倾圯,至大明弘治十七年甲子七月,庐州府马□委本县知县吴霖、鸠工江镜等五十人建,历二十八年,已丑迄正德元年丙寅五月桥成,并立磨崖于右"。据当地老人回忆,铁牛为铁质,空心。铁质厚约一厘米,牛背刻满篆体文字,铸造工艺精湛,水牛形象逼真,大小如成年牛,虽露天放置几百年,全身无锈色,字迹清晰。铁牛或毁于1958年大办钢铁,或去向不明。民国二十七年(公元一九三八年),为了阻击日军南进霍山县城,淮西第一古桥被国民党工兵用了上千斤炸药炸毁,爆炸声十几里外清晰可闻,现仅有一孔条石桥,古桥早已随着历史的长河烟消云散了。

上渡桥,旧址在2009年所建的新桥处。建桥年代晚於淮西第一桥,《光绪霍山县志》载:“上渡桥,县北二十里,国初下符桥水南徙,善士程大锡改建石桥长二十丈,费千余金。乾隆三十年,桥面为水冲毁,生员广士杰倡捐重修。”清顺治年间下符桥河水改道南徙,善士程大锡出资改建了上渡桥,桥头原立有善士程大锡捐资建上渡桥的碑记,解放前还在,现早已不知所踪。下符桥当地人把原淮西第一桥处称为老桥荡,新渡桥处称为小桥荡,两处相距有二里左右,新渡桥旧址,当地人也叫渡船口,是因为新渡桥也不知何时坍塌了,改为渡船过河,直到一九七六年在下游修建了原混凝土桥为止。2010年,渡船口村在新农村改建时,在原新渡桥原址处挖出大量的长石条,为原新渡桥旧物。

团山寨,在下符桥镇北约1公里,滨淠河南岸。清光绪《县志》载:“团山寨,城北二十里河沿,俗称张家团山寨,乃下符桥水口要隘”。寨址两面依水,一边连山,地形险要,扼下符桥一带水陆要道,可拱军事上防守据点。寨墙建在小山头,墙的基础尚在,高3-4米不等。寨内地势平坦,外则狭窄陡坡,很难攀援。寨顶向下延伸至两处山梁,亦均存在寨墙遗址。。

准提庵,供奉准提菩萨,旧在霍山至下符桥的古道旁,又名戴氏宗祠,据《光绪霍山县志》记载:“准提庵,在下符桥保,广东监场大使戴明诏施旺宅建,明诏无后,族裔以此庵为之祠,”故名戴氏祠。六、七十年代曾作为小学,又名圣人山小学,也称戴氏祠小学。八十年代时正堂还保持完好,建筑的后面有水塘一口,水塘边旧有清末民国时民居数栋。戴氏祠堂共有三个大院,整个建筑为清代中晚期建筑,用料巨大,建筑规模,青砖构建,高高的马头墙,具有徽派建筑的特点,下符桥洪水经常泛滥,但此建筑居百年屹立不倒。在一九九一年洪水后被拆除,改建希望小学,令人惊讶的是,后建的希望小学建后不到数年即成危房,在2010年下符桥新农村改造建设中危房被拆除,原址夷为平地,今荒废。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7319
8965
8354
家庭户户数 5226
家庭户总人口(总) 17213
家庭户男 8901
家庭户女 8312
0-14岁(总) 4917
0-14岁男 2780
0-14岁女 2137
15-64岁(总) 10949
15-64岁男 5499
15-64岁女 5450
65岁及以上(总) 1453
65岁及以上男 686
65岁及以上女 767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6930
周边行政单位

霍山县下符桥镇财政所 地址:六安市霍山县下符桥镇人民政府西北侧
六安市霍山县下符桥镇人民政府西北侧

周边政府机关

霍山县下符桥镇委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下符桥镇政府下符桥镇委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下符桥镇政府下符桥镇委

霍山县下符桥镇下符桥村村民委员会 地址:六安市霍山县
六安市霍山县

霍山县下符桥镇庙岗集村村民委员会 地址:六安市霍山县

周边幼儿园

下符桥镇中心幼儿园 地址:六安市霍山县
六安市霍山县

周边乡镇

下符桥镇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

周边教育培训

霍山县下符桥中心学校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105国道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105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