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边村

山边村 山边村建制沿革 山边村行政区划 山边村交通运输 山边村水利河流 山边村民居学校 山边村礼堂教堂 山边村经济建设


长乐 漳港街道山边村,地跨长乐南北乡“子午线”,北为山地,属北乡地段,南为平川,乃志乡地界,地理位置特殊。东毗屏洋、演屿村,西连峰陈、沟东村,南隔田洋与白眉村相对,北面山下为华刘村,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其中有山地2150余亩、水田850余亩、园地80余亩、水域250余亩、村庄、道路等450余亩。全村735户3184人(2010年)。为长乐李姓十六大村之一。山边村平于长乐东南十公里雌狮山下。宋理宗年间(公元1225年---公元1265年),湖尾李致和公五世孙李惟济公肇迁于此地,繁衍李氏族人。据史书记载:长乐商朝以前属于中华《禹贡》九州中的扬州地,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汉属闽越国,隋属闽县。山边自古属长乐境域。长乐于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由闽县划出置新宁县,县治在敦素里(今古槐镇),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县治移置六平吴航头(今吴航镇...

详情

山边村地名网_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漳港街道山边村资料简介
  山边村是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漳港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5011200420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50112。山边村与漳港、漳光、关湖边、渡桥村、王朱村、演屿村、屏洋村、阳边村、龙峰村、路顶村、上墩顶村、仙岐村、门楼村、百户村、新厝村、新宅村、万沙村、沙尾村相邻。 还有20个地名与山边村同名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漳港街道山边村介绍

长乐 漳港街道山边村,地跨长乐南北乡“子午线”,北为山地,属北乡地段,南为平川,乃志乡地界,地理位置特殊。东毗屏洋、演屿村,西连峰陈、沟东村,南隔田洋与白眉村相对,北面山下为华刘村,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其中有山地2150余亩、水田850余亩、园地80余亩、水域250余亩、村庄、道路等450余亩。全村735户3184人(2010年)。为长乐李姓十六大村之一。

山边村平于长乐东南十公里雌狮山下。宋理宗年间(公元1225年---公元1265年),湖尾李致和公五世孙李惟济公肇迁于此地,繁衍李氏族人。

据史书记载:长乐商朝以前属于中华《禹贡》九州中的扬州地,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汉属闽越国,隋属闽县。山边自古属长乐境域。

长乐于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由闽县划出置新宁县,县治在敦素里(今古槐镇),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县治移置六平吴航头(今吴航镇),不久改称长乐县。全县原辖十五个乡,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划出太平等八个乡设万安县(今福清市),仅留善政、崇贤、安时、昌化、永泰、依福、崇邱等七乡。

宋庆历间(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并为四乡,即善政、芳桂、二难、昌化统三十二里。元至正间(公元1341年---公元1368年)改里为隅,后又改称廿四都,增至三十六里。故长乐县区划唐始有乡,元始有都。自唐至清,山边村行政隶属长乐县昌化乡十四郡。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长乐县设一至六区,共辖八十九个村里,山边属沙京二区,民国十九年长乐县改村里为乡镇,山边属二区沙京乡。民国二十四年长乐县实施国民党保甲制,山边属鹤上区旒边乡。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联保改为乡镇,保属乡镇管辖。民国二十九年十月,县分设一至四区署,又改乡镇为联保。民国三十一年三月,联保又改为乡镇,民国三十八年改属漳港镇,直至解放。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长乐县设一镇五区。山边属沙京乡,1955年改鹤上区为二区,1958年6月实行撤区并乡,全县区划为十五个乡镇,山边属漳港乡。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把全县十五个乡镇合并为八个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以村为单位划为88个生产大队,850个生产队,山边改属鹤上公社。不久按“军事化”组织,大队称为营,生产队称为连。1961年山边复属漳港公社。文化大革命中(公元1967年1月),公社领导机构改成生产领导班子。1968年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1980年10月,公社、镇革命委员会改成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9月,公社管委会。1992年10月漳港乡改为镇建制,山边村民委员会属之。1994年10月26日,长乐县撤县设市,山边隶属于漳港镇。2006年6月漳港镇改为漳港街道,山边属漳港街道一直延续至今。

下辖元房、下李、东头、北斗、利房、亨房、丁房、上顶厝8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行政隶属于长乐漳港街道山边村村民委员会。 山边村

水路交通则自铭前沟北经陈塘港达后福五门闸,南抵壶井,文武砂十八孔闸,东至百户闸,西通朝阳洞营前闸。运输旺季,全村有十多艘长船竞相投入繁忙的运输业。1955年,一条自城关经渡桥至漳港的标准公路贯穿全境,为交通运输起着巨大的作用。1988年,在原来的公路上铺了柏油。随着政策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屿1994年动工,1996年7月1日通航。峡南至漳港一级先行路贯穿全村洋面,并在通往下李路段,建有一座高5米,长40多米的天桥,为生产、交通确保安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930年开始建造莲柄港水利,所建的水渠不仅窄小,且不能全面通水,尤其是南乡,滴水未流。国民党溉田局尚强迫征收水费,激起民愤,以至于1931年爆发了十三乡莲花山起义。嗣后,废水渠为公路(抗日时期,十毁八九)。1956年重新修建了渡桥至漳港的莲炳港干堤贯穿全村,高宽的干堤与丰富的水源满足了全村农田灌溉外,尚有平洋龙峰、漳港、柯百户诸乡村农田灌溉亦绰绰有余。支堤遍布全村洋面。除垱顶小部分农田以外,其余均能自流灌溉,为粮食丰收、稳产、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全村村民俱认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个道理,自觉的保护。不断的加高、加宽水渠。

山边村境内水系丰富、河塘密布,我祖辈皆以农为主,丰富的水源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主流面前沟:宽十五米至二十米,境内长二千多米,面积四十余亩,东由洋边沟经本村三分港,至大长桥。大塔门入陈塘港,似一条玉带环绕全境。沿面前沟建有四步墩桥、竹店桥、来兴桥、塔门仔桥横跨其间,是水路交通的重要途径,是灌溉、排涝的重要水流。

山边村民居以前皆建于雌狮山莲花藫下(即龙峰李氏宗祠周围),自明朝崇祯年间,住宅逐渐往东西两方扩展,连绵近两里,俱为土木结构,唯有几户大户人家,建有风火围墙大屋。砖木结构房屋八扇七有四座,六扇五有三十座,四扇三计十三座,柴排厝共一百六十二间。此中包括距山边上李一华里之遥的,前称下李墩,现居住五十多户。为交通安全起见,一级峡漳路封闭是,两地交往以天桥。

解放后,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村民生活亦渐有转机,在互帮互助之下,逐渐建起了一些土木结构的低矮住宅。1976年以后,公路两侧新建民房迅速发展,均为二层以上砖木结构房屋计有二百多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经济生活明显提高了。有百分九十五的村民盖起了新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搬林立四野,还有在福州市区、长乐城关、漳港等地购置单元房或自建楼房。与解放前人均住房面积不上六平米来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新中国建立前,山边村只有一所私塾,设于私塾先生家厅堂,训童一二十人,历任启蒙先生乃本村李奎、李时琯、李子景等。四十年代初,陈宝栋创办初级小学,学校设在李氏宗祠。1946年至1950年由陈以铿任教。1951年,陈广佑先生任教。1953年学校移至大王宫,学生人数四五十人,而教师也只有两人。随着人口的增长,,原来的初小于1968年扩大为完小。改革开放以后,各行各业都得到蓬勃发展,教育事业也不例外。1984年,在村委会的带领下,建成了新校舍,占地三亩余,楼起三层,教室计十五间,可容纳六百多名学生,建筑面积达三千三百平方米。

在山边村两委和老龄会诸前辈的同心协力下,宗亲们踊跃献资。于1994年动土兴工,位于本村中心地段的礼堂,在学校、右村委楼,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50平方米,楼起三层,内设座位可容纳1100多人,总造价逾百万元人民币。是乡亲们品茗闲聚、观看电视、电影、演戏及各种文娱活动中心。群策群力、同心同德,于1997年一座雄伟壮观、美轮美奂的礼堂隆重落成,这是全村宗亲心血所凝聚,是山边李氏的骄傲。

一座估面积725平方米的教堂,坐落于本村地方土名八斗,建筑面积520平方米,其资金全部由基督教徒献助。

山边村历史以农业经济为主,而且主要是粮食生产,其次是手工业泥匠与畜牧业,有部分人经商和外出谋生。建国前,多以泥工的而闻名远近,前清时,随福建军工四品顶带李宗启往马尾劳工的大有人在,那时只不过图个温饱而已。

解放后,村民们俱分到了田地,生活开始有所改善,1969年和1971年大队兴办了东西两瓦厂,增加了经济效益,解决了劳动力。改革开放后,全村经济俱呈好转,在这二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土地改革后,农民们每人都分到了一亩一分田地,因此温饱有了着落,及至1983年实行承包责任制,充分发挥了生产积极性,除完成自己责任田以外,便有大部分往外经商、办厂、出国飘洋、专业栽植、养殖。

开放以来,人心思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族人们纷纷办厂、经商,而今在外轧钢厂的有十余家,石材厂、服装、日杂、海鲜批发等有三十多家,经商者有一百六十多人,在外从事建筑业的有一百余人,旅居海外的有美国28人,加拿大14人,日本120人,荷兰1人,丹麦2人,比利时1人,英国12人,阿根廷3人,新加坡2人,韩国2人以及香港4人,台湾108人(2000年数据)

蘑菇始于七十年代种植,那时由于技术、原料等问题,收入低微,后来通过逐年探索,丰富了经验,如今每平方尺平均收入在4元左右,全村仅此一项年收入达200余万元。尚有养殖业:胡须鱼、黄瓜鱼、淡水鳗各项收入不菲。

周边门

福建长乐东港纺织公司-东北1门 地址:福州市长乐区漳港街道山边村机场路

周边村庄

山边村 地址:福州市长乐区漳古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