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园镇

池园镇 池园镇乡镇概况 池园镇历史 沿革 池园镇地理位置 池园镇经济发展 池园镇基础设施 池园镇文化遗产 池园镇社会事业 池园镇党政建设


池园镇,隶属于福建省 福州市闽清县,位于闽清县西南部,距县城29千米。辖1个居委会、19个行政村。芝溪流经镇境,左右群山起伏。因盛产高岭土, 陶瓷业发达,被称为“福建陶瓷第一镇”池园镇位于 闽清县西南部,东连坂东镇、白中镇,西界尤溪县,南毗上莲乡,北邻金沙乡。是全县三大古镇之一。全境面积102平方千米(2017年) ,辖19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4693人(2017年) 。1958年设池园公社,1984年改镇。1997年,面积89.5平方千米,人口2.2万。池园镇 位于县境西南部,辖池园、潘亭、东洋、叶洋、丽山、丽星、九斗、顶坑、福斗、井后、隔兜、宝山、店前、宝新、东前、岭头、仁周、田地、池园、陈厝垅等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镇政府设在池园村。2006年全镇农业生产值9452万元,工业总产值8.9亿元,财政收入2337....

详情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池园镇所有主城区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池园镇介绍

池园镇,隶属于福建省 福州市闽清县,位于闽清县西南部,距县城29千米。辖1个居委会、19个行政村。芝溪流经镇境,左右群山起伏。因盛产高岭土, 陶瓷业发达,被称为“福建陶瓷第一镇”

池园镇位于 闽清县西南部,东连坂东镇、白中镇,西界尤溪县,南毗上莲乡,北邻金沙乡。是全县三大古镇之一。全境面积102平方千米(2017年) ,辖19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4693人(2017年) 。

1958年设池园公社,1984年改镇。1997年,面积89.5平方千米,人口2.2万。

池园镇 位于县境西南部,辖池园、潘亭、东洋、叶洋、丽山、丽星、九斗、顶坑、福斗、井后、隔兜、宝山、店前、宝新、东前、岭头、仁周、田地、池园、陈厝垅等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镇政府设在池园村。

2006年全镇农业生产值9452万元,工业总产值8.9亿元,财政收入2337.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38元。

池园镇共有耕地面积18410亩,山地面积11万亩,其中有林地9万多亩,建有双芝林场1.5万亩,水果种植面积5524亩,森林覆盖面达85%。农产以 稻谷为主。1987年粮食产量8809吨,农业总产值753万元。 经济作物有甘蔗、蕉芋等。产量分别为250吨、58吨。茶叶产量44吨,水果产量190吨。镇内山地面积97637亩,其中有林地75933亩,以马尾松、杉树为主,还有杂木林和毛竹,木材年采伐量1440立方米,竹6000根。还有畜禽和淡水养殖。

工业方面:池园属闽清县老工业重镇素有瓷都之称,早在清乾隆之年(1736年),在丽山一带就建窑生产瓷器,到民国时期已开始生产粗低压电瓷,经过几十年发展壮大,2008年7月前池园镇拥有电瓷企业222家,从业人员达1.2万人,产品有高低压电瓷熔断器、闸刀开关、绝缘子、 灯头、高频瓷五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销售全国各地并出口五大洲四大洋,瓷件约占全国市场70%,国际市场30%,电瓷企业产值达7亿元。拥有建陶企业4家,主要生产200×300mm的墙内砖,拥有大小电站16座,装机容量5780千瓦,年发电量2075万度。镇内 瓷土蕴藏量丰富,仅福斗、潘亭洋、观音隔等9个矿区储量就达600万吨,占全县储量的35%。

早在清乾隆元年(1736),池园镇丽山村就建窑生产,历200多年而不衰。建国后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以现代工艺进行生产,瓷业更有长足进步。1987年,池园镇瓷厂计82家,工人3000多,仅县第二瓷厂、镇瓷厂、村办联合瓷厂等3家年产值就达1600万元,产品远销 东南亚、中东、 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县属第二瓷厂和县二轻系统所属的碗瓷厂、木器二厂、模具厂等外,池园镇有镇办以下(集体、联合体、个体、合资)企业198家,年工业总产值2032万元。第三产业方面:池园又是闽清县西南部人流、 物流、资金流的聚集地。商业网点星罗棋布,池园镇有大型超市2家,批发零售业260家。

池园镇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已实现村村通 水泥路、通电、通水、通有线电视,90%以上农民住上 混凝土结构房屋,人均住房面积31.5平方,电话机户普及率达89%,移动 电话平均每百人达20多部,池园镇人均存款5000元以上。彩电、电冰箱等中高档家用 电器已进入普通家庭,池园镇拥有 小轿车300多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强,池园镇村级党组织班子中经济能人,致富能手占80%。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蓝图,池园镇党委、政府积极呼应,主动融入、加压奋进,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紧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全力打造电瓷第一镇,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步伐。

镇内有县级重点学校 闽清三中和私立星华中学。2009年,有小学10所,幼儿园12所,托儿所5所。

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清县池园镇的 陶瓷制作工艺榜上有名。这是迄今为止闽清县唯一荣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座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据了解,池园镇传统手工制瓷工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进一步促进池园镇陶瓷 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务院将于2008年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只有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的项目,才具有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格。据悉,2008年以来闽清县陶瓷生产硕果累累,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其中出口 东南亚、中东、 非洲和欧美国家的陶瓷砖质量“更上层楼”,检验合格率从73%提高到了96%。

池园镇重视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益事业的发展,积极筹办农民公园、篮球场、健身场、文化站等设施。夜间,农民在祠堂的场地上跳起了的优美的健身舞;每逢春节、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村里响起了欢快的民间乐队鼓乐声;每年七一、十一、元旦或举办猜谜会,或举行象棋、拔河比赛等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积极倡导文明乡风,每年都开展评选“平安家庭”、“五好家庭”、“文明户”、“好媳妇”等活动,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村民的文明意识、集体意识明显增强,出现了令人可喜的“五多五少”现象:即学用科学的人多了,迷信活动的少了;真抓实干的人多了,打牌搞“六合彩”的人少了;勤俭办事的人多了,吃喝浪费的人少了;做好人好事的人多了,违法乱纪的人少了;讲文明倡导新风的人多了,丑陋现象的人少了。该村社会安定稳定,10年都没有出现刑事案件,呈现出一派文明、和谐的社会景象。

从2005年到现在池园镇党建带动 项目发展的情况,通过实践和发展,确立了当前以“油茶综合发展”为核心的立体模式的“池园镇党建带动项目”。2004年来,池园镇 党支部为推进村经济建设中起了促进、推进、引导、带动的作用,党员、建党积极分子、村民在党建带动项目中得到了实际的经济收益。具体有以下五个特点:一、强核心,循序渐进求发展。

为了做好党建带动项目,村支部从项目选择、试点、培训、推广、普及整个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广泛发动党员、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入开展“如何发展池园镇经济,增加收入”的大讨论。广大党员村民积极建言献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促进了全镇 思想的统一,增强了发展意识。在此基础上,认真开展了以下几个工作:

1、以理论为依据,用实践来说话。

通过各个渠道了解到了特禽珍兽适合池园镇养殖后,党支部认真做好有关 土地、 气候等论证,在省市专家的指导下,引进了以“珍珠鸡”为代表的特禽养殖,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受国际性的“禽性感”消费恐慌,该项目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支部继续带领群众走出去学习、请进专家到村指导方式,于2006年提出了“综合农业发展”思路。

2、村内出台专项帮扶带动的政策来促生产。

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把“综合农业发展”思路作为池园镇党建带动的依据,组织村民,召开座谈会,村民 民主论证会,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池园镇党建项目发展支持办法》。

3、提升党建带动项目的档次,定位经济发展方向。

在党支部的鼓励和支持下,党员郑东钗、村民郑世鑚等15户种植了100亩的 法国黑李,建党积极分子郑世校、党员郑发津等通过发展养殖方式,成功地试验了5000多羽的珍珠鸡、100多头山羊在我村的规模养殖。村两委组织党员群众先后6次到外参观学习,有50多人次参加。通过具体的实践,找到适合池园镇经济发展项目。

二、抓示范,党员群众齐发展。

1、培养和扶持敢先发展的群众。

2、组织群众走出去进而引回来。

三、括渠道,多方解决建设资金。

1、为了建设信用村,解决村民的信用贷款难题。

2、实施“投工投劳小额贷款”办法解决投工投劳中的矛盾。

3、帮扶工作跟上,促进困难群众的投工投劳积极性。

4、发挥帮扶单位的优势,为农村建设提供科文化信息和技术的支持。

周边

MONKEY KIDS 地址:福州市闽清县芝南路
福州市闽清县芝南路

周边综合医院

闽清县池园中心卫生院 地址:福州市闽清县池园镇芝西路

周边乡镇

池园镇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

周边公检法机构

闽清县池园人民法庭 地址:池园镇芝东路43号
营业时间:00:00-24:00

周边村庄

池园村 地址:福州市闽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