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口村
香龙制作技艺, 香龙制作技艺历史渊源, 香龙制作技艺工艺流程, 香龙制作技艺传承保护, 香龙制作技艺社会影响
香龙制作技艺,福建省 三明市 沙县 传统技艺,三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沙县高桥镇高桥村舞香龙始于南宋年间,起源于庆丰收、兴龙脉、祈风调雨顺等民俗活动。此后,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便要举行舞香龙活动,以求国泰民安、人丁兴旺、风调雨顺、庄稼有个好收成。 香龙,因龙身插满点燃的檀香得名。香龙的主要制作材料是茅草。其中龙身制作相对简单,比较费心思的是龙头,因为要做得活灵活现,相对复杂很多。 2015年7月23日,“香龙制作技艺”入选三明市沙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8年7月“香龙制作技艺”入选三明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渊源沙县高桥镇舞香龙始于南宋年间,缘于兴龙脉,庆丰收,捆旬篮祈风调雨顺的民俗活动,因龙身上插满檀危主誉甩香而得名。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高桥一带村庄都要举行舞香龙活动,以求国泰民安、...
详情香龙制作技艺,福建省 三明市 沙县 传统技艺,三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沙县高桥镇高桥村舞香龙始于南宋年间,起源于庆丰收、兴龙脉、祈风调雨顺等民俗活动。此后,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便要举行舞香龙活动,以求国泰民安、人丁兴旺、风调雨顺、庄稼有个好收成。 香龙,因龙身插满点燃的檀香得名。香龙的主要制作材料是茅草。其中龙身制作相对简单,比较费心思的是龙头,因为要做得活灵活现,相对复杂很多。 2015年7月23日,“香龙制作技艺”入选三明市沙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8年7月“香龙制作技艺”入选三明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沙县高桥镇舞香龙始于南宋年间,缘于兴龙脉,庆丰收,捆旬篮祈风调雨顺的民俗活动,因龙身上插满檀危主誉甩香而得名。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高桥一带村庄都要举行舞香龙活动,以求国泰民安、人丁兴旺、风调雨顺、庄稼有个好收成。活动持续到十五元宵,村人才把香龙抬到河边,点燃龙身投入水中,意味着香龙入水,把族谅赠棵人的愿望带给祖宗,以求保佑来年万事如意。 沙县迎香龙民俗活动以高桥镇为中心,其中又以高桥村的朱、陆、龚、蔡4大姓族人举办得较为隆重。每年春节前,高桥镇所辖各村就以大姓家族中当年家有喜事的户主为发起人,牵头打理“迎香龙”的相关事宜。事主须挨家挨户到市尝炼全村各家收份子钱,用于购买制作香龙的材料、鞭炮和支付锣鼓队误工补贴。 高桥迎香龙活动带动了周边新坡、安田鸦埋寻、官林窠、安田杉口等村,并辐射影响到夏茂镇的中堡踏尝、月邦,富口镇的延溪、姜后等地。 香龙要舞得出彩,关键在制作,制作的关键在龙头。古时候的香龙龙头造形比较简单、粗颂赠糙,现代制作府愉跨的龙头漂亮多了,制作工艺也细腻得多。工艺流程
制作人要择日上山砍竹,取回后刨成竹蔑,供搭建龙的骨架,塑形时用火慢慢烘烤,边烘烤边压弯,直到弯出满意弧度,再以细铁丝捆绑,骨架扎毕晾晒后用干茅草从上颚开始铺叠,此时,龙头的轮廓已经呼之欲出。 接着是蜡纸贴造龙的眼、耳、鼻、嘴,龙嘴的塑造比较复杂,制作手艺要精准,必须有可灵活滑动的舌头,以便在舌上放置烟花,舞动时喷射七彩焰火。 最后是龙身、龙珠和龙尾的制作,这几个部分主要以茅草扎制,先整理好茅草,用铁丝捆扎固定,以柴刀剔除多余部分,以木棍嵌入茅草束,再用泡沫发沫剂填充,粘贴上红黄色蜡纸即成,龙身一般为16节以上,其中间距1.5米左右,用绳子串起来,便于舞动。 整条龙扎制完毕,人们就用檀香插满龙身,一条“串香龙”就制作完成了。传承保护
传承人物
陈敬因 陈敬因,1945年9月14日出生于沙县高桥镇,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龙制作技艺”第三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因热爱民俗文化活动,文化大革命初期开始学香龙制作工艺。保护措施
香龙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沙县高桥镇农业服务中心。 2018年2月28日下午,正值春季开学第一周,沙县高桥中心小学邀请了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香龙传承人陈敬因为五年级120余名孩子上了一节特殊的综合实践课——香龙的制作与表演套路。据悉,该学校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共开发了包括“香龙的制作、香龙的表演套路、香龙表演鼓乐演奏”三个系列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真正让传统文化融入了综合实践的校本课程。社会影响
主要表演 2018年2月28日晚,高桥镇联合县委文明办、文广局等部门共同举办了“邻里欢聚闹元宵”为主题的文艺汇演,节目在高桥镇传统民俗——游香龙中拉开序幕。 2018年3月2日(元宵节)晚,沙县在体育公园举办第三届民间民俗展演活动。活动现场具有串香龙等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表演。 荣誉表彰 2017年在沙县第二届民间民俗展演暨农村文艺汇演中,高桥镇《串香龙》获得一等奖。周边乡镇
富口镇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