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村

白沙村 白沙村地名含义 白沙村历史沿革 白沙村村落与居民 白沙村交通运输概况 白沙村变迁 白沙村村容村貌 白沙村主要景点 白沙村域内设施


白沙村位于 晋江市 东石镇南端的大海之滨,几乎四面傍海的小岛,只有东面一线沙坡与潘径沙坡连接,属沿海突出部,面积1.8平方公里。东邻潘径,西与石井江水相连,南与金门隔海相望,北和郭岑港湾水阻。白沙早年为一荒岛,经祖先入住开发,前仆后继,从而形成一个能安居乐业之所的村落。白沙村地质属海域冲积形成的沙洲半岛。据传说,最早岛上荒无人烟,883年王朝开闽,移民陆续南下。曾姓最先进入荒岛建居开发西庵,接着是吴,柯二姓先后来岛建居东庵,形成两个村落,相距半里之地。1278年因元兵入侵,周姓绍基随宋帝昺南幸,因君臣失散而带长子隐居围头,其妻吴氏带次子隐居白沙,於两庵中间,村名“金埔”,三世分宗支即“金埔房”、“金井房”。至明朝周姓人丁兴旺,此后又进住张、谢、黄、李、洪、王、蔡诸姓,而柯、吴二姓出居他乡,这样三地合为一村------白沙村。 详情


白沙村地名网_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东石镇白沙村资料简介
  白沙村是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东石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5058210421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50582。白沙村与第一社区、第二社区、第三社区、第四社区、第五社区、井林村、萧下村、金瓯村、平坑村、龙下村、永湖村、东埕村、檗谷村、郭岑村、埔头村、许西坑村、大白山村、大房村、潘径村、潘山村、张厝村、光渺村、刘厝村、孙厝村、三乡村、梅塘村、梅峰村、洪塘村、坑园村、清透村、柯村、金泽村、湖头村相邻。 还有176个地名与白沙村同名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东石镇白沙村介绍

白沙村位于 晋江市 东石镇南端的大海之滨,几乎四面傍海的小岛,只有东面一线沙坡与潘径沙坡连接,属沿海突出部,面积1.8平方公里。东邻潘径,西与石井江水相连,南与金门隔海相望,北和郭岑港湾水阻。白沙早年为一荒岛,经祖先入住开发,前仆后继,从而形成一个能安居乐业之所的村落。

白沙村地质属海域冲积形成的沙洲半岛。据传说,最早岛上荒无人烟,883年王朝开闽,移民陆续南下。曾姓最先进入荒岛建居开发西庵,接着是吴,柯二姓先后来岛建居东庵,形成两个村落,相距半里之地。1278年因元兵入侵,周姓绍基随宋帝昺南幸,因君臣失散而带长子隐居围头,其妻吴氏带次子隐居白沙,於两庵中间,村名“金埔”,三世分宗支即“金埔房”、“金井房”。至明朝周姓人丁兴旺,此后又进住张、谢、黄、李、洪、王、蔡诸姓,而柯、吴二姓出居他乡,这样三地合为一村------白沙村。

白沙村古属 晋江县十都。民国时期设保甲制,曾与 郭岑村合为一保,隶属 东石镇公所。

解放后民主建政时,白沙与郭岑、麦园、岑兜、龟湖、埔头等6个自然村合为“双碧乡人民政府”,隶属晋江县人民政府第七区公所。拆区时,隶属晋江县人民政府第十七区公所,区改乡时又属东石乡所辖。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时,白沙与潘径、潘山、霞庄、石菌(现光渺)、张厝6个自然村组成和平大队,隶属晋江县人民委员会东石人民公社,1959年拆队时,白沙村自成一个生产大队。1972年白沙村改名为白沙村大队革命委员会,隶属东石公社革命委员会。1984年白沙村设立村民委员会,隶属东石乡人民政府,后乡改镇时,隶属东石镇人民政府。

解放后又有叶、孙、柯、杜入住。至今全村12个姓氏,901户,人口3197人,划为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620亩,海滩涂地面积5000多亩,村民收入主要靠养殖紫菜、海蛎、花蛤等渔业,目前,紫菜养殖与加工是该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由于原先白沙村属半岛,交通非常不便。西南两面是江海往返必须搭船过渡,背面海港,来往人们退潮时要脱鞋卷起裤角在泥土、水中行走(尤其古代妇女缠足,“三寸金莲”无法过漈,偶尔探亲,需丈夫背行过漈)。光绪年间,由本村贡生周振冠倡议建造一条三板宽条石长桥,改善出行之困,但如遇涨潮时仍然要搭船过渡。东边虽连接陆地,可在沙滩行走,但吃力,车辆不通。即便如此,唐宋时期也是厦门、漳州、同安、下南安等地通往晋南、东京的交通要道,当时村东路边竖立一块书刻“往东京大道”的石碑,指往东京方向(后碑废)。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1956年,先从郭岑至白沙海港围堤,后晋盐场围垦,自此东北两面,真正连接大陆。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的发展急盼交通便利,“要致富先有路”。在村两委重视,村民的呼声支持下,各方筹集资金,于2001年从白沙头至麦园村建造一条长4公里的水泥路,连接东金(东石至金井)公路,自此,车辆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解放前村民主要生活来源只靠种地、晒盐、海蛎收入为生,其他活计甚缺。因海堤岸、沙坡四周环海,全长4.1公里,每年台风季节,险情重生,随时有灾祸降临。堤、坡经常被海潮冲垮,紧则一年两度,一般二、三年或三、五年一次,一旦垮堤,作物无收;盐咸地也要二、三年才能正常复耕,村民长期过着贫困生活,缺粮缺薪,加上当时国民党抓丁派款,鉴此,有部分人外流他乡或逃往海外新、马、菲等地谋生。

解放后,因晋江盐场围垦,东北两面堤岸解除,西南两面沙坡在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修建加固,大大减少海潮隐患,改革开发以来,村民主要生活来源转为向海进军,大力发挥海滩涂地优势,大量养殖紫菜、花蛤、海蛎,改进小杂海捕捞作业,通过干群的拼搏共建,交通、水、电俱全,有力地促进村办企业发展。全村现有石材、紫菜加工、金刚工具等企业、工厂10余家。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改革开发的大潮下,我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科学发展观,工作取得一定成绩。近几年来工作受到中共晋江市委、市政府及省、市、镇有关单位充分肯定。中共晋江市委、市政府1999年、2007年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村务公开先进单位”、“文明村居”、“农村、农业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省监察厅、民政厅授予“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晋江市委组织部授予“党员电教先进单位”;晋江市党建领导组授予“晋江市党建联系点”。2008年,东石镇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晋江市共青团授予“晋江市五四红旗团支部”,晋江市妇联授予“先进基层妇女组织”,晋江市计生办授予“一流村(居)计生协会”等30多块奖状、奖牌。

1655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为抗清复台,在白沙头建造国姓城。1982年,郑成功古战场遗址被晋江县人民政府定为“晋江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现尚存有“古城断墙残基”、“国姓井”、“石饮马槽”等文物,并于1997年,被中共晋江市委、市政府,中共泉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定位“‘郑成功史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宫庙:

远近闻名的镇江宫,供奉六姓王爷。龙首庵(东宫)供奉观世音佛祖,龙首庵石刻匾额系宋进仕陈播所题,至今犹存。延平府供奉郑成功,大将爷宫供奉郑成功爱将陈魁奇将军。

2、宋墓:

周绍基妻吴氏浩封五品宜人,墓葬白沙村金井房祠堂前面百米来步。

3、祠堂:

村中由周姓两座祠堂,即金铺房(大周)祠堂和金井房(小周)祠堂,曾、张、谢行内等几座小宗祠。

4、白沙头郑成功古战场

白沙头从古及今自然风景优美,曾被市、镇定为旅游景点,是郑成功古战场遗址,延平府,陈魁奇将军遇难之地----鼻头沙滩;闻名海外新、马、菲及港澳台等地,国内的厦漳泉晋南同各地的庙宇----镇江宫;对岸石井是郑成功(故居)纪念馆,山水秀丽,古迹留存,往来旅客络绎不绝,有瞻仰的,有观光旅游的,也有朝圣的,来者得意忘归。

1、碧江小学概况:白沙子弟启蒙之所,早年情况不详,无从稽考。至周厚籴老先生起,接着是周起新先生(清朝秀才)任教私塾。大约在1916年间,因黄况西先生来白沙任教时,改私塾为学堂,并起名为“碧江小学”,校址借用金埔房(大周)祠堂。1957年本村旅新加波华侨李周生先生回国探亲时,发起兴建碧江小学,校址选在村西(西宫埔),并于1958年动工兴建。随着生员逐年增多等原因,学校无法适应所需,经村两委和校董讨论,决定重建。新校址选在村后中心地界(村正北面),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1988年开始动工兴建,1989年底竣工,隔年即投入使用至今。目前学校在校学生250人,开设7个教学班,教师共11名。

2、白沙村老人会的组建:白沙村原由各角落人选参加组成“白沙村董事会”,负责协调村中一些社会事务和协助村两委调解民事等工作。1995年初组成“白沙村老年人协会筹备会”。1998年正式成立“白沙村老年人协会”,隶属于村支部和村委会,主要工作是组织老年人活动,协助村两委工作和村里的社会活动。会址设在原白沙村民兵部。

周边政府机关

晋江市东石镇大白山村民委员会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
营业时间:08:00-12:00;14:00-17:30

周边乡镇

东石镇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

周边村庄

白沙村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

平坑村 地址:泉州市晋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