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坑村
砌坑村 砌坑村历史沿革 砌坑村乡村荣誉 砌坑村人文景观
砌坑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西北部思母山下,距镇区5公里,距城区20公里,西接国道324线并与南安官桥镇接壤;西北有御临山也叫思母山;北与后坑村相连;东与磁灶镇前尾村相接;南与潭头村相接。政府驻地内坑镇御里路1号。截止2008年,全村人口3627人,900多户,旅居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约300多人,定居香港、澳门的有100多人。耕地面积1447亩(其中水田697亩,农地750亩)。村里姓氏为尤。被评为"晋江市最美乡村"。南宋末年(1279年)就有这个村落,据查当时叫蔡坑,可能由于蔡姓肈基之故,后谐音称为“砌坑”。有王、林、余、徐、钱等姓氏。在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有尤氏仕斌又名明斋之三子玄宗来蔡坑定居,人丁兴旺,其他姓氏迁居的迁居,没落的没落,因此砌坑就成为一姓尤。明、清属四都蔡坑乡;民国33年属丰田保;解放前称泉州府南门外四都砌坑乡;建国后,...
详情砌坑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西北部思母山下,距镇区5公里,距城区20公里,西接国道324线并与南安官桥镇接壤;西北有御临山也叫思母山;北与后坑村相连;东与磁灶镇前尾村相接;南与潭头村相接。政府驻地内坑镇御里路1号。截止2008年,全村人口3627人,900多户,旅居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约300多人,定居香港、澳门的有100多人。耕地面积1447亩(其中水田697亩,农地750亩)。村里姓氏为尤。被评为"晋江市最美乡村"。
南宋末年(1279年)就有这个村落,据查当时叫蔡坑,可能由于蔡姓肈基之故,后谐音称为“砌坑”。有王、林、余、徐、钱等姓氏。在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有尤氏仕斌又名明斋之三子玄宗来蔡坑定居,人丁兴旺,其他姓氏迁居的迁居,没落的没落,因此砌坑就成为一姓尤。
明、清属四都蔡坑乡;民国33年属丰田保;解放前称泉州府南门外四都砌坑乡;建国后,1952年属九区;1956年属内坑区天亮乡;1959年属安海公社天亮大队;1961年属内坑公社自成砌坑大队;1984年属内坑镇砌坑村委会。
砌坑村是老革命基点村,为 晋江市第一个农村地下党支部的诞生地。砌坑村先后被评为“福建省泉州市民主法治示范村”、“文明村”、“晋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新农村建设示范先进单位”、“村规民约先进单位”等。2006年被晋江市列为“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示范村。 砌坑村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实施了新村精品段工程,实行“五化”,即硬化、亮化、净化、绿化和信息化。
“晋江内坑砌坑革命史陈列室”由中共砌坑村党支部、村委会于1997年下半年开始筹建和主办,在中共晋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协办下,经过四年的史料征集、文字编纂、展室设计布局等方面的工作,于2000年11月布展完毕,2001年6月13日正式开展。总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展室约150平方米。
陈列室的内容分为砌坑村党组织的创建、砌坑村地方革命武装、砌坑村群团组织、砌坑村四个部分,主要通过图片、革命文物和文字资料的展示,反映和再现砌坑村从1931年冬建立第一个党支部到1949年全国解放期间,英勇的砌坑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翻身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受血与火的考验,使砌坑逐渐成为晋南一带牢固的隐蔽基地、游击根据地,有力地支持晋江各地的革命斗争,为砌坑和晋江的最后解放作出重要的贡献。同时,还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砌坑村两委的带领下,砌坑人民继续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绩,革命老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生动地再现了砌坑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足迹。
陈列室共展出遗物8件,收录图片235张,文字约13559字,并由原福建省政协副主席许集美同志亲笔题写馆名,它的建成是晋江党史宣传的窗口,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对于激励人们建设更加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周边行政单位
晋江市内坑镇砌坑村芜退趸役种军人服务站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X318辅路
周边政府机关
砌坑村委会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御里路1号
周边小学
晋江市怀斧小学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内坑镇砌坑村御林路58号
周边村庄
砌坑村
地址:泉州市晋江市
砌坑
地址:泉州市晋江市德泰路
胡庄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吉安中路123东北7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