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玉村

龙玉村 龙玉村历史沿革 龙玉村气候与物产经济 龙玉村人文地理 龙玉村域内设施


龙玉村位于福建省泉州 晋江 龙湖镇东南部天然淡水湖 龙湖之西畔,距镇5.5公里,由龙湖亭、玉斗、玉斗新村3个 自然村组成。村名取三个自然村的前一个字而为“龙玉”,旧时属泉州府14都管辖,抗战时期是革命基点村。龙湖亭因村建有龙宫而得名;玉斗则因村形状如斗而得名。明、清属十六都。1944年属英林镇浔湖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龙湖镇;1961年属龙湖公社龙玉大队;1984年改龙湖镇龙玉村委会。村落与居民龙玉村面积2.4平方公里,18个村民小组,截止2008年,全村有845户,人口达到3500多人,辖3个 自然村。 耕地面积1230亩。农作物有甘薯、水稻、大豆、 花生、 甘蔗等。村中有服装加工厂、拉链厂、晓新小学、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大队。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1℃,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990毫米。村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甘薯、水稻、大豆...

详情

龙玉村地名网_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龙湖镇龙玉村资料简介
  龙玉村是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龙湖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5058211023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50582。龙玉村与新丰村、后溪村、内坑村、梧坑村、秀山村、新街村、杆柄村、衙口村、南浔村、锡坑村、枫林村、后宅村、吴厝村、湖北村、前港村、龙园村、古湖村、溪后村、烧灰村、石厦村、南庄村、洪溪村、钞厝村、福林村、西吴村、陈店村、埔头村、鲁东村、曾厝村、溪前村、后坑村、瑶厝村、埔锦村、仑上村、石龟村、苏坑村、埭头村、古盈村、坑尾村、杭边村、龙埔村相邻。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龙湖镇龙玉村介绍

龙玉村位于福建省泉州 晋江 龙湖镇东南部天然淡水湖 龙湖之西畔,距镇5.5公里,由龙湖亭、玉斗、玉斗新村3个 自然村组成。村名取三个自然村的前一个字而为“龙玉”,旧时属泉州府14都管辖,抗战时期是革命基点村。

龙湖亭因村建有龙宫而得名;玉斗则因村形状如斗而得名。明、清属十六都。1944年属英林镇浔湖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龙湖镇;1961年属龙湖公社龙玉大队;1984年改龙湖镇龙玉村委会。村落与居民

龙玉村面积2.4平方公里,18个村民小组,截止2008年,全村有845户,人口达到3500多人,辖3个 自然村。 耕地面积1230亩。农作物有甘薯、水稻、大豆、 花生、 甘蔗等。村中有服装加工厂、拉链厂、晓新小学、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大队。

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1℃,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990毫米。村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甘薯、水稻、大豆、花生、甘蔗等。

人们用龙湖水灌漑农田,在龙湖上捕鱼捞虾,在龙湖上泛舟游玩。当冬季气候严寒时,生长在北方的湖鸟因冰雪封冻,无处觅食只得往南迁徙,龙湖就是湖鸟冬季聚集的一个所在。以前,当湖鸟来临时,农忙已完正是闲时,人们便常常用土制的枪到湖边去猎鸟。当时龙湖亭村的枪法是闻名遐迩的。特别是一位叫许龙峇的人特别受推崇。他不但射湖鸟弹不虚发,还自己发明了一套“上眼、拖眉、挂角、罩”等种种姿势的瞄准标准,夜间射击蜡烛,百发百中。于是,村中很多人慕名来求敎,他都耐心一一敎导。

那个时候,人们把靑年人右颧骨被土枪后坐力撞得皮破血流后留下的伤疤,看做是勇敢的标志。大家认为那是靑年人不可缺少的荣耀徽号,他们争说那比戴一个金戒指更时髦、更神气。更有趣的是,相亲时,姑娘会将这个标志当作是小伙子是否勇敢的最好标志。于是,那些年靑的小伙子们更是勤快地表现,成群结队地乘坐小舢板到湖心去追逐射击。力量有限花不起租船费用的,也会挟枪带药到龙王庙北面去等那些被湖中的人追逐后,不得已飞来的湖鸟,乘机攻击。

离龙玉村委会大楼不远的地方,便是龙湖了。

在波光粼粼的龙湖边上,有一座闻名泉南的龙王庙。龙王庙始建于宋绍兴廿二年(1152年),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年)修,后又几经修葺,龙王庙是1985年由华侨捐款重修的。

入庙处建造了一座高5米的石牌坊,上题“龙门圣地”四个大字。庙后有一道350米长的靑瓦黄墙蜿蜒围护。围墙遍植花木,中间立有数块清代石碑,其中,《龙湖祷雨颂德碑记》是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面朝龙湖的庙堂为花岗岩水泥结构,三间开张,重檐歇山顶,堂内供奉着龙王公和龙王夫人。

龙王庙历来是官府与百姓求雨之所。据《西山杂志》记载:“湖之南,田亩毗连,皆仰于湖,湖之畔有龙湖亭,祀龙湖庙,为祈雨之地。”

《山海经》中有“应龙处南极”之说,应龙就是传说中呼风唤雨、专管雨水的龙王。古人认为“应龙处南极”里的南极指的便是晋南之龙湖,深信龙湖里隐藏着能兴云播雨的应龙。在龙湖的湖心处有五六亩的平地,长着茂盛的水草,当中却有一丈见方不长水草之地,深不可测,世代相传这便是龙湖的水脉,可直通应龙居住之所,人们称之为“龙井”。

于是,人们便在湖边建造了龙王宫,塑像膜拜,每逢干旱成灾,远近的人们穿戴着白衣白帽,成群结队,焚香步行到龙宫求雨。宋代名宦眞德秀守泉时,曾作《龙湖祝文》传世,说每逢“岁大旱,贤守令皆躬祷焉。焚牒水上,有鱼虾迎牒则雨立至,无则雨未可知也……”龙湖离泉州60里,龙神庙位在湖西,远离大路,是幽僻之处,在泉的府、县令亲自来祷祝,至成常典,足见对该龙庙龙神的崇重。

在庙前,有一方双面石碑,正面为清雍正三年镌的《廉明县主太老爷叶明示功德碑》,背面为雍正九年镌的《官湖》吿示。其中,记载着一段公案———

龙湖本系官湖,明初始征鱼税,每年计收课米四石十斗六升,折银一两五钱。由湖边许、留、翁、吴、林诸姓承纳。清初,有势宦家占龙湖为己业,各户年收税银达三十余两,沿湖百姓不堪其虐,以豪强“横征靡极,脂膏已尽,虽生犹死,舍命求生”,上吿于晋江知县叶祖烈,得他秉公判断,将龙湖判还诸姓湖民:“嗣后湖内草蔬湿生等物,准尔等照旧急公输课,下湖采取。”众湖民感恩,为立碑颂德,到了雍正九年,县令换成王之琦,又来了个折中,批示:“课米为数无多,留之仍启争端,请行一概蠲免……任听小民钩藻捕取湿生,共受其利。”

这方碑石眞实地记录了清代农民的苦难和抗争,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及经济状况,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证物。

山悠悠,水悠悠,转眼数百年,这些石碑与龙王庙相依相存,共同见证着发生在这片土地,这汪湖水之上的变化。

未到龙玉前,就听说龙湖有三宝。

龙湖是福建省第二大淡水湖。龙湖原是靠近大陆的浅海,因后来泥沙堆积封闭,水质浅化,才形成淡水湖泊。龙湖面积1.62平方公里,蓄水量405万立方米,灌漑面积可达1.546万亩。有2500多亩的水面可供养鱼。明嘉靖年间壬辰科进士陈让在《龙湖导水记》记载:“湖中产鱼鳖,品繁而味美,冬至有鸟北来,迁骞栖湖,状如雌雉,黑羽白冠鸭掌,肉味清甘,诚蒸享名品。”

的确,龙湖自古盛产鱼鲜,鳗鱼、鲈鱼、鲫鱼别具风味,更有湖鸟、龙虱和龙湖鳖三种被称为“龙湖三宝”,因湖鸟与龙虱已渐稀少,人们广泛流传的“龙湖三宝”,指的是龙湖鳖、鳗鱼、鲈鱼。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龙湖鳖。

一提起龙湖产的鳖,人们都会念上一句:“龙湖鳖,镶金边。”意思是说这龙湖鳖环甲裙缘有金线,其实,这是源于龙湖鳖长年栖息在湖域泥沼中,躯壳为水藻细泥所沾染,带有靑苔,反射靑苔之光所致。龙湖鳖成长缓慢,又常常潜伏在泥沼中,平时很难捕到。龙湖鳖营养价値高,被奉为滋补圣品,在龙玉村,有“斤鸡两鳖”之说,也就是说一两鳖的营养能抵得上一斤鸡。因此,常常千金难求一只野生的龙湖鳖。

再说龙湖三宝之一的龙湖鳗鱼,肉质腴美,有补血补阴作用。外形似蛇,体圆长,背黑腹白,皮肤分泌粘液,常栖息湖底泥土之中,或礁石洞隙里,昼伏夜出。野生鳗鱼很多;因以前的过度捕捞,水质的变化,亦渐渐少了。

另一宝便是龙湖鲈鱼了。一说鲈鱼,很多人都会想起“松江鲈鱼”,因为松江鲈鱼有四个腮,味道鲜美,为世人熟知。可是,龙湖的鲈鱼比松江鲈鱼更多了“半个”腮,有四个半腮(即四个大腮旁边又有一个小腮),味道之鲜美有过之无不及,只因偏于一隅,除了泉南人熟知外,他人却是不晓得这鲈鱼的好。

由于各种原因,野生的“龙湖三宝”越来越少了,人们利用龙湖的天然环境进行人工养殖。

晓新小学,龙江益寿会,老人协会,龙宫等。

周边幼儿园

如论中心幼儿园 地址:泉州市晋江市龙湖镇龙玉村晓新小学内

周边村庄

龙玉村 地址:泉州市晋江市

兴隆街村 地址:泉州市晋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