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演村

大演村


大演村,在 蓬华镇政府西北11公里处。以主要的自然村大演村而得名。民国年间属蓬华乡大路保,解放初为华美大演村,公社化时为大演大队,1984年为蓬华乡大演村委会,1991年改称为蓬华镇大演村委会。大演村村委会设置在大演。有大演、尾厝、岭脚、水尾、岩内5个自然村。有10个村民小组,村民321户1844人。聚落在棋山东麓丘陵山谷间,呈方形分布。有耕地870亩,山地5107亩。主种水稻、甘薯、甘蔗等。林果有松木、杉木、桃李、油柿、龙眼、荔枝等。有水电站2座、小学一所。乡村公路东接诗蓬公路,南接 安溪县城。在南安市蓬华镇,清朝末期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有大演富,就没有大演厝。”这里的大演厝,指的便是蓬华镇大演村里那十几座历史悠久的洪氏古典建筑民房。这些建筑群中,有历史悠久的洪氏祖厝,有曾任台湾嘉义县儒学教谕、代理县令的清朝举人洪廷珍故居,有石雕、砖雕、木雕艺术而成为“...

详情

大演村地名网_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蓬华镇大演村资料简介
  大演村是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蓬华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5058310720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50583。大演村与路荇村、华美村、蓬岛村、黎阳村、黎明村、山城村、苏厝村、新村相邻。 还有2个地名与大演村同名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蓬华镇大演村介绍

大演村,在 蓬华镇政府西北11公里处。以主要的自然村大演村而得名。民国年间属蓬华乡大路保,解放初为华美大演村,公社化时为大演大队,1984年为蓬华乡大演村委会,1991年改称为蓬华镇大演村委会。

大演村村委会设置在大演。有大演、尾厝、岭脚、水尾、岩内5个自然村。有10个村民小组,村民321户1844人。聚落在棋山东麓丘陵山谷间,呈方形分布。有耕地870亩,山地5107亩。主种水稻、甘薯、甘蔗等。林果有松木、杉木、桃李、油柿、龙眼、荔枝等。有水电站2座、小学一所。乡村公路东接诗蓬公路,南接 安溪县城。在南安市蓬华镇,清朝末期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有大演富,就没有大演厝。”这里的大演厝,指的便是蓬华镇大演村里那十几座历史悠久的洪氏古典建筑民房。这些建筑群中,有历史悠久的洪氏祖厝,有曾任台湾嘉义县儒学教谕、代理县令的清朝举人洪廷珍故居,有石雕、砖雕、木雕艺术而成为“三绝”的“中宪第”,还有以砖雕、壁画、文人题刻突出文化内涵著称的新安堂…… 相传,大演村洪姓始祖于明永乐年间从华美村分居于此。清代,随着族人移居台湾、移民南洋,经商香港、厦门等地,经济发展迅速,便先后在村庄内兴建富有特色的古建筑群。至今保存下来的这些古厝,便成了闽南与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区文化交流的见证。

2007年4月,南安市蓬华镇大演村委会向南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申请将大演村古建筑群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祖先拓荒孕育风水宝地

据大演村洪辉茂、洪安份等人介绍,很早以前村里有十几个姓氏,直到明正统年间,洪氏家族的洪法显因其外婆居住于此,便搬到了这里来,以养鸭为生。洪法显每天辛苦放养鸭群,晚上就住在鸭棚旁边看管鸭子,早上起来第一件事便到鸭棚去看鸭子是否生了鸭蛋。

终于有一天,洪法显进入鸭棚后,看到地上白花花地铺满了鸭蛋,他异常兴奋,连忙弯腰捡蛋。可捡着捡着,洪法显发现有点不对劲:他总共养了32只鸭子,可捡到的鸭蛋似乎并不止32颗。于是他把捡回来的鸭蛋数了一遍又一遍,竟然是64颗!也就是说每只鸭子都生了两颗蛋!洪法显高兴之余,认定此处乃风水宝地,便在养鸭的地方盖起了一座房子,这就是大演村洪氏家族的祖厝。

几经风雨,当年的鸭棚已经没有了,只在屋子旁边当年洪法显居住的地方留下了一块石头以示纪念。后人在原址建了一世祖厝。又在旁边建了二世祖厝,在厅堂上挂一块牌匾,上书“围内祖宇”。据老人们介绍,该厝为皇宫式建筑,但面积并不大,只有两进,因为曾有风水先生称,当时房子前面是一片肥沃的梯田,“前水旺则人丁旺”,于是洪家人便在房子门前筑了一道围墙,此后,洪氏家族便越加兴旺发达起来,便有了“围内祖宇”之说。洪氏祖厝也因时间关系而显得有点老旧,但整齐规则的红砖外墙经风雨洗刷仍红艳如初,底部的石块也仍然平整牢固,好像在对世人诉说其阅尽人间的沧桑……

精美的砖雕和石雕

后人奋斗成就百年辉煌

村里的老人无不自豪地介绍说,这里原先是人迹稀少,森林茂密,野兽出没的地方,是经过几百年多代人的奋斗慢慢发展起来。其中最关键的是这里的人重教育、重商,有一股强烈的向外开拓的精神。

古时开办了多所家族私塾,“读书之声,村头村尾相闻”。因此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农耕时代,他们就走出大山,远涉重洋,经商足迹遍及厦门、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各国。他们经商致富不忘本,回乡建起了一座座精雕细琢的古大厝。村庄也因为有了巨大的演变,村名就叫“大演”。

这里地方虽小,但人才辈出。最值得村民骄傲的是历史上出了文武两举人。武举人是明末清初的洪应苞,官至参将加三级;文举人是清朝同治年间的洪廷珍。

这里的华侨爱国爱乡。洪启读,马来西亚洪氏公会创会会长,抗战期间任马来西亚福建商会会长,积极为祖国抗日筹款募捐;洪氏公会老会长洪怀才,现仍为家乡事业来回奔波。还有许多“三胞”回国投资,情系家乡公益事业。

举人参与发展台湾教育

在大演村古建筑群中,有一座名为“鳌腾堂”的古厝,又称“东山厝”,是清代举人洪廷珍故居,是由其父、叔等人在厦门经商发达后约于1825年前回乡建的,已列为福建省的涉台历史遗迹。

该厝三落两外户,典型的闽南古民居,建于清嘉庆末年,民国初期遭流兵烧毁后重建。它顺山势而建,气势恢弘,建筑与地形和谐统一,如坐拥“金交椅”,充分体现了古人高超的建筑艺术。

根据《蓬岛洪氏族谱》记载,洪廷珍生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讳如璧,字致圆,号锦亭。同治元年(1862年),洪廷珍考中了福建第二十七名举人,是当时洪氏家族的第一个文举人。当时,由于闽台特殊的渊源关系,根据清代《吏部则例》规定,台湾府的教育行政官员一般先从泉州府挑选调补,如果人数不够或资格不符,再从福建省内选择。因此,洪廷珍被委任为台湾府嘉义县儒学教谕。当时,嘉义知县玩忽职守,巡抚丁日昌按律将其撤职查办。同时,委任洪廷珍代理嘉义县令。不久,洪廷珍调任台湾县儒学教谕,为台湾地区的教育做出了贡献。

为了纪念洪廷珍,至今祖厝里仍悬挂着当年洪廷珍中举人时被授予的“文魁”匾额。

人工抬石铸造精美雕刻

大演村古建筑群里,不仅流传有献身台湾教育的佳话,还保存了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等艺术作品。

一座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瑞义堂”,又称“同记厝”,位于村庄西北面,始建于道光年间(约1828年),因肇基祖洪江淮受封中宪大夫,故又称“中宪第”。“中宪第”匾额原挂于大门之上,可惜“文革”期间被毁。其为三落两外户“曰”字形结构,整座建筑大小房间46间、厅堂9个,红砖铺地,8个天井,石板条铺成;砖石木混合构筑。石柱大门刻有两副对联,至今清晰可见。石雕门面,左右两侧均是泥塑雕屋檐,砖雕墙面,大门口前埕皆是石板条铺成,檐角都是原始森林杉木,至今仍红得发紫。正厅屋架采用鸡叠斗,木雕加彩金大漆,厅中神龛及格堵板均是木雕图案镶嵌而成,所有大木柱均有胶漆布联对,历历在目。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当年村里没有建造屋子的青石板、石灰、红砖,那些建筑材料先用船从泉州、南安、安溪等地顺晋江西溪运到安溪 金谷渡口,再由村民从11公里多远的安溪金谷用肩挑过来,或多人合抬过来的,11公里多的崎岖山路不知花费了多少人工物力,一块长4米多的青石板,由16个人抬,需花两天时间才能到达。交通不便大演村的古建筑与交通便利的沿海地方的古建筑比较,有其独特的魅力,在某种意义上显得珍贵与难得。

而在这座古厝里,还有一个“撒泡尿赚了13万6”的有趣故事:当年中宪大夫的儿子洪维藩,因军功被闽浙总督左宗棠“委驻香港管理文报局务”,后在香港做生意。有一次正与客商谈一宗生意,时值该商品价格暴涨但不知详情,客商一开口说给13万6千两的白银,洪维藩心里已认可,但突然想小便,对方因是熟客,也不避讳,就到旁边的便桶小便,洪维藩尿完时,习惯性地抖了一下身子,结果对方以为他嫌价格低,便一咬牙说:“再给你一个13万6!”洪维藩这么撒了一泡尿,就多赚了13万6的白银,并将其中一部分用于家乡建设,被后人传为奇谈。

历经风雨古厝急需保护

大演位于南安、安溪、永春三县交界处,四面环山,古时候交通极为不便。除了上面所说的几座古厝,大演村古建筑群里还有福林堂、美新堂、新安堂、兴文堂等规模完整、富有特色的古厝。同时还包括:龙仙宫,宫里保存清代光绪年间的大铜钟;石拱桥,建于明朝,完全用巨石干砌而成,建筑技术令人叹服,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桥栏上保留的倒置石狮雕像,较为罕见。

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老化加上“文革”期间人为毁坏,以及盗窃行为,古厝渐渐显露出生存的危机。尽管有不少热心人士出资出力进行维护,但总无法回复到当年的辉煌。

老人介绍说,原来村里有两座规模宏大的土楼和多座精致的书塾(书房)都先后消失了。如果没有人介绍,村里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了解洪氏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也就不懂得珍惜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如今,大演村现有人口2000余人,而移居南洋的华侨多达5000多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等地,海外族人每次回乡,都要去瞻仰一下祖先留下来的古厝,在那里体味历史、感受家乡之情。大演村古建筑群,也因此成为维系海内外乡亲的重要精神纽带,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

老人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古建筑群的存在,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不要让古厝空有其名,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周边农林园艺

大演欧山岩生态农场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G2517

周边村庄

大演村 地址:泉州市南安市

大演村 地址:泉州市安溪县三零七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