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村
江都村, 江都村自然环境, 江都村历史沿革, 江都村经济活动, 江都村基础建设
长泰区古称武安,位于闽南金三角腹地-厦门、漳州、泉州三地交界处,建县于南唐保大十三年(即后周显德二年,955年),被誉为闽南宝地、千年古县。江都村位于长泰县东北部(北纬24度45分、东经117度54分),古称冈兜;是一处青山水秀、历史悠久的佳镜。 自然环境 江都村境内多山,峰 相间、溪流蜿蜒、树木苍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如春,有广袤肥沃的土地,有藏量丰富的花岗岩、九龙璧等矿产资源。戴云山余脉延伸,形成许多谷盆,其中江都就位于林墩谷盆中。江都村背靠厦漳沿海平原上的最高峰-吴田山。...江都村境内多山,峰相间、溪流蜿蜒、树木苍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如春,有广袤肥沃的土地,有藏量丰富的花岗岩、九龙璧等矿产资源。戴云山余脉延伸,形成许多谷盆,其中江都就位于林墩谷盆中。江都村背靠厦漳沿海平原上的最高峰-吴田山。群山逶迤,一山一景,总给人予新奇的感受。有的...
详情长泰区古称武安,位于闽南金三角腹地-厦门、漳州、泉州三地交界处,建县于南唐保大十三年(即后周显德二年,955年),被誉为闽南宝地、千年古县。江都村位于长泰县东北部(北纬24度45分、东经117度54分),古称冈兜;是一处青山水秀、历史悠久的佳镜。 自然环境 江都村境内多山,峰 相间、溪流蜿蜒、树木苍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如春,有广袤肥沃的土地,有藏量丰富的花岗岩、九龙璧等矿产资源。戴云山余脉延伸,形成许多谷盆,其中江都就位于林墩谷盆中。江都村背靠厦漳沿海平原上的最高峰-吴田山。...
江都村境内多山,峰 相间、溪流蜿蜒、树木苍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如春,有广袤肥沃的土地,有藏量丰富的花岗岩、九龙璧等矿产资源。戴云山余脉延伸,形成许多谷盆,其中江都就位于林墩谷盆中。江都村背靠厦漳沿海平原上的最高峰-吴田山。群山逶迤,一山一景,总给人予新奇的感受。有的山体高耸,崔嵬峻秀,显示磅薄之气;有的林海苍茏,果树飘香,给人舒心之美;有的古树蔽日,藤蔓网络,带来幽雅之情。峡谷中常见悬崖峭壁、奇岩垒迭。山坡上时有岩石错列,各成胜景。
在江都的村头、溪畔、古寨、路旁,不时可见名树古木,有古榕、古樟、古枫、古龙眼树等,有的树茎硕大,树冠如盖;有的老态龙钟,形体奇特;皆各自成景,颇具特色。在江都村的龙潭坑有一处瀑布群奇观。溪水从高山流淌而下,在悬崖峭壁间形成数公里长的多级瀑布。龙潭坑峭壁高耸,峡谷怪石垒迭,飞流而下,颇具特色。瀑布四周林木苍郁,常年气候凉爽。龙潭坑峡长1.7公里,坡降达400多米,溪窄如巷,峡险似廊。江新水库位于龙潭坑峡谷之上、吴田山中,可谓“高峡出平湖”。湖面500多亩,海拔740多米,堪称“闽南天池”。湖面较窄而长,似“猪槽盆”,碧滢滢池水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倒映着苍翠青纹罪杠山,犹如环山盆地镶着一串明珠。龙潭溪中游段长3公里,峡谷深坡降大,有3处险峡、18组瀑潭、30多道峭壁,当地人称这段险峡为龙潭坑。射定峡谷深幽,流水飞泻,形态各异,潭潭景色迷人。瀑潭梯级分布,成群成串。
江都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漳州地区开发与建制较早的村落剃朽元。早在夏商(公元前2070—前1046年),属扬州之域。西周时期(公元危境跨促前1046—前771年),属七闽之地。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56年),纳入越地,属越国。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正式归属中央版图,中央政权治达,属闽中都。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属闽越国、治县、侯官县。三国时期(220—280年),属东吴建安郡东安县。晋朝(581—618年),属南安县。唐朝(618—907年),属南安县大同场(今厦门市)武德乡,南安县武德场、武胜场、武安场。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先后闽、殷、南唐、吴越各国所据;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属闽王国泉州南安县武安场。南唐保大十三年(即后周显二年、955年),设清源郡(今泉州)长泰县,江都村属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长泰县归宋,江都村属长泰县康乐乡善化里。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随长泰县由泉州割属漳州。历经宋、元、明、清,江都村一直隶属长泰县,属善化里(民间也称为高安)。
据清《武安连错族谱》记载,江都村的小社名就有26个:崎岸墓龙嚷、牛皮石、上庶、大寮、军粮埔、竹林边、洪兜、东溪、昌后、庵后、溪洲、埔市承敬仔、崎头、田中央、上仓、枫坂、车底、窟坝、葛垅、山仔边、三峰、跳头寨、芸塘洋、新墟、郑厝后、坂里。
清末,由于人口大量减少,一些里社合并或废弃,但里甲的总体区划基本不变。民国初期,区划沿袭清制。民国22年(1933年起),实施保甲制度,江都属第四区,后改称第三区、第二区;民国29年(1940年),设立甘棠乡(后改称林墩乡),江都属之。民国34年(1945年),江都设圩仓、溪坑两保。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沿袭旧制,仍设圩仓、溪坑两村;1951年废除保甲制度,圩仓、溪坑复并为江都乡,属第四区。1955年,第四区改称枋洋(枫洋)区。1958年2月,撤区并乡,江都并入林墩乡。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林墩乡属卫星公社,后改称为枋洋公社,设江都大队。1984年乃灶拒狱10月,政社分开,枋洋公社改为枋洋乡,各大队改为行政村,各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设立江都村。1992年3月,枋洋乡改枋洋镇,实行镇管村体制。2008年元月,长泰县林墩工业区正式挂牌运作,在江都村属之。
古代至民国时期,江都村民多以农耕为主,只建有家庭式小作坊,诸如砖瓦厂、米粉坊、榨油坊、面线坊……等。
二十世纪80年代前,江都村以农耕经济为主。在改革开放初期,江都村注重山区资源综合开发,发动村民全山造林种果,同时兴办水电、花岗岩开采及石板材加工,各业兴旺。
江都村背靠吴田山麓,蕴藏着丰富的花岗岩资源。江都村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有人承包开采加工 花岗岩石材,随后逐步形成以本地民资、民力、民智的石材开采加工业。在党和政府相关方针政策引导下,石材开采加工业逐渐发展壮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与提升。江都村所处的林墩工业区已成为长泰县最主要的民营工业集中区,也是漳州市最大的石材开采加工出口基地。开采加工的产品花岗岩品种多,其中“林墩红”“长泰芝麻黑”、“九龙壁”等品种储量大、品质超群。主打产品654#石材被广泛用于铺设广场、公园、街道、停车场等场所,美观实用,符合现代建筑人与自然相结合的审美情趣,是工程建设、室内外装饰的首选建材。同时还加工石雕、影雕、碑石、墓石等工艺口。北京东方广场建筑群、上海世纪大道、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地面程等,均采用了654#等石材产品。截止2006年,全村已发展石材开采加工企业近200家,工人达几千人,产品远销日韩、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在石材开采加工业的带动下,以运输、餐饮、商贸、维修、服务等为主的第三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江都全村已有私营企业数百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热土,人民安居乐业。
江都村处于林墩谷地南面,东南西北四面环山,交通闭塞。新中国成立前,村中只有一条石块铺成的大路(从江都寨东门外的祖祠边通向江都圩)。与外界通道有几条,都是崎岖的村间小道或山路;有向东经白盘岭通灌口的道路;有北面经溪尾圩、池仔头、柿园柿岭沿下井,过后壁林到林墩的道路;有从柿园柿岭越大路口洋、乔美世坑、格仔头、美宫,翻越“五斗格”通往同安的道路;有经温陀洋、寨墙内、顶坂、牛山后沿溪边到林墩的道路;还有通向溪口、双口宅、吴田、山重的通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修建江都第一桥——下门洋桥,设圩于下门洋对岸,又称江都桥。桥梁为钢筋水泥结构,两孔一墩,桥墩柱形体。江都圩桥完工后,方便了跳寨、军地、枋墩、溪尾卢等村落的人们到江都圩赶集。
由于交通不发达,物资严重影响。那时流传一句话:“拿扁担量路”,江都的烟、茶等土特产,只能靠肩挑往外销,挑担人顺便带一些生活必需品、农耕用品、海产品回家。地挑担人由于劳累过度或遇酷暑严寒,暴病而死的事时有发生;如遇土匪抢劫、狂风暴雨、山洪阻拦等更是九死一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发动广大群众,加大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尤其是二十世纪的90年代,大家认识到“要致富、先修路”,掀起修路、造桥热潮,江都的交通状况逐步好转。
1958年,修通到林墩的公路,不久向同安县的公路也开通。1973年,美林公路开通了,贯穿江都村道随之拓宽改直。1990年9月至1992年7月,全村村民投工修第一条水泥路,路面宽8米,全长3公里,投资61.6万元。1994年12月,村里投入16多万元,村民投工,贯通村供销店至江都小学,庵空至竹林边,两段水泥路。1995年10月至1996年11月,相继铺设庵空至东溪、温陀洋至郑厝后,主路到车里三段水泥路,总计投资11万元。1996年,拓宽车里2公里,耗资10.9万元。1998年10月铺设郑厝后水泥路,投入3万余元。2000年11月从主干道至山仔边,铺设水泥路,全长300米投入4.8万元。江都村内道路四通八达。江都村对外交通,现有省道郊柏线、同枧线与324国道及沈海高速公路(福厦线)连接,航空经由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可抵国内外。2009年12月,开工兴建的“福广高速”将设置林墩出口,江都未来的交通将更加便捷。
周边公司
临高恒辉商砼有限公司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
周边园区
长泰县林墩工业区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X594
林墩
地址:漳州市长泰区五九四县道
周边村庄
江都圩
地址:漳州市长泰区
簏掇江内都雪寨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