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峤村

东峤村 诏安东峤 东峤村村落简介 东峤村姓氏源流 东峤村祖祠家庙 东峤村祖墓 东峤村城楼碑坊石刻 东峤村人物


东峤村是福建漳州诏安县四都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四都镇东部,与梅洲乡接壤。全村现有945户、3800人;耕地面积2600亩,山地面积8500亩,淡水养殖面积1100亩。是四都镇的一个重点行政村。村区位优势突出,国道324线横穿而过,交通十分便捷。距厦门210公里。汕头95公里。东峤村又具潜在的人文优势,古往今来,人才辈出,蜚声国内外。旅居国外、台湾地区的乡亲达60多人。东峤村依山面海,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南面碧波荡漾,淡水白对虾养殖形成千亩基地,发展势头看好;北面满山披绿,水果飘香,荔枝、龙眼、青梅、双华李、香蕉等水果负有盛名,远销国内外。水、路、电、通讯、学校、医疗、集贸市场等设施配套齐全。农业生产形成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发展趋快,现有新明星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众盛鑫食用菌科技园、海魂食品有限公司、安莉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盈星纺织品有限公司在我村建成...

详情

东峤村地名网_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四都镇东峤村资料简介
  东峤村是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四都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5062410120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50624。东峤村与四都社区、上湖村、上湖村、田美村、西峤村、石溪村、林墘村、四都村、外埕村、马城村、城楼村、奇材村、后港村、西梧村、大梧村、港口村、西张村、林头村、山后村、盐仓村、东葛头村相邻。 还有1个地名与东峤村同名


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四都镇东峤村介绍

东峤村是福建漳州诏安县四都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四都镇东部,与梅洲乡接壤。全村现有945户、3800人;耕地面积2600亩,山地面积8500亩,淡水养殖面积1100亩。是四都镇的一个重点行政村。

村区位优势突出,国道324线横穿而过,交通十分便捷。距厦门210公里。汕头95公里。东峤村又具潜在的人文优势,古往今来,人才辈出,蜚声国内外。旅居国外、台湾地区的乡亲达60多人。东峤村依山面海,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南面碧波荡漾,淡水白对虾养殖形成千亩基地,发展势头看好;北面满山披绿,水果飘香,荔枝、龙眼、青梅、双华李、香蕉等水果负有盛名,远销国内外。水、路、电、通讯、学校、医疗、集贸市场等设施配套齐全。农业生产形成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发展趋快,现有新明星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众盛鑫食用菌科技园、海魂食品有限公司、安莉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盈星纺织品有限公司在我村建成投产。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六百多年前明朝末朝开基。原居河南的张伯纪于唐总章二年随陈元光人闽平乱后,到漳浦溪南中营村开基繁衍,在村内建立张氏总祖祠“太尉堂”。

张伯纪的第十三代孙张元甫受任“宋朝参议大夫”后,移居云霄西林开拓发展,成为云霄张姓的一世祖。张元甫多代单传,至第四世孙张子仁则生下五子:长得安、次得仁、三得义、四得礼、五得智。这五子兴旺发达,共衍下十七男儿,陆续向外扩展,逐渐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西林支脉”。

诏安县张姓主要分布在四都镇、太平镇、红星乡和南诏镇等地。他们公认是张伯纪的后代,属河南“清河张”之“西林支脉”。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四都镇张姓聚居东峤村,现有3600多人。相传,宋朝村内有张、白、田、许等多姓村民。张氏子孙就是“西林得安公”的后代(第几代孙入迁不详)。现仅得知:宋末德祐元年(1279年),元兵入侵中原,宋帝端宗败逃入闽,路经东峤附近时,村民张达率武馆学员伐木堵塞元兵通道,护少帝脱险。不久,元兵主力至,将村民杀绝;唯有小童张迁峤躲入涵洞,幸免蒙难。出嫁上溪村的张氏姑闻讯,将他抚养成人,再回东峤重建家园,繁衍至今已有廿七代,欣欣向荣。因此,东峤张氏子孙长期公认“张迁峤”为“一世祖”,在村内建一座祖祠“孝思堂”,奉祀迁峤公及衍下四子之神主。祠内有副对联“孝可作忠痛先人斩木救驾特表奇勋千古;思堪锡类念我祖依姑承祧犹存祀典万年。”铭刻着东峤这段悲壮的历史。祖祠神龛之左,还特奉“祖姑金身”,亦有一联:“抚侄归宗传百世;尊姑附祖祭千秋。”充分表达张氏后人对祖姑的感恩之情。

太平镇张氏聚居在景坑、新楼、厚径和雄鸡四个行政村九个自然村,现有6000多人。这里是六百多年前明朝末朝开基的。据查,云霄西林元甫公的第五代孙张得义之长子张安利,先到平和大丰开拓,其第四代孙张孕和因战乱迁入诏安二都雪里村;不久,又因诉讼案于元天顺年移居红星乡梅仔坑,衍时福、时寿两子。时寿前往饶平双螺开基;时福的长子张宗荣途经景坑官庵时,因两笼鸡失散暂住下,得到风水先生指点,移到附近“后壁山”脚定居,果然兴旺发达,建起新村“景安楼”,代代相传,俗称“新楼村”。张宗荣衍下三大房,均分布在景坑等九个自然村,至今已达二十三代,现有六千多人。后代子孙一直共尊“宗荣公”为景坑张氏“一世祖”,于清乾隆年间在“景安楼”内建一祖祠“追远堂”,奉供先祖“孕和公”、“时福公”、 “时寿公”及“一世祖宗荣公”等神主。

红星乡张姓聚居于下河村,现有1200人。他们长期相传:祖先是从云霄西林迁来,为张元甫之后代;但没有留下“族谱”记载。目前村内张氏宗祠“追远堂”供奉的神主是“一世祖张木虚公”;而“一世妈傅氏”却供在广东饶平下寮尾村,每年正月初一两地子孙同时隆重朝拜。最近,广西柳州长沙村“木虚公”后代的族谱查对,张木虚的祖父张文通、父亲张允修是从下寮尾回居下河村的,张木虚多代单传,到第十世孙则生四子:次子迁广东普宁池尾开基,已衍千余人;其余三房长居下河村,已传至廿三世。

南诏镇张姓分布在东门社区和光良社区,现有129户440人,均系云霄“西林支脉”,但第几代孙迁入开基无法查清。

另外,深桥镇万田村有张姓7户3 1人,属何支脉不详。

四都东峤张氏大宗在东峤城内,坐北向南,为二落带天井三开间,单层单檐歇山顶式土木结构,天井有浮水桥和注水石,形似宫殿,后殿中的神龛供“一世祖迁峤公”及其四子神牌,上方悬挂“孝思堂”大横匾,上联:“孝可作忠痛先人斩木救驾特表奇勋千古”,下联:“思堪锡类念我祖依姑承祧犹存祀典万年”。神龛左侧奉“祖姑金身”,上联:“抚侄归宗传百世”,下联:“尊姑附祖祭千秋”。 ,

太平景坑张氏宗祠在新楼村“景安楼”内,坐北向南,即坐壬向丙兼亥巳丁亥丁巳分金,单层单檐歇山顶式三开间,土木结构,栋梁高5.8米,建筑面积95平方米。神龛上挂“追远堂”大横匾,原有木刻对联日“追念祖德木本源流溯清河一派通九州;远念宗功创业垂统於闽粤分支开三派。”

红星乡下河村张氏宗祠建在“龙兴楼”内,堂号“追远堂”,坐西北向东南,两落带天井三开间,后殿左右各有厢房,单层单檐歇山顶式的土木结构,长18.5米,宽11.6米,建筑面积214.6平方米,后殿供“一世祖张木虚公”神主。前粱左右挂横匾: “维祺有庆”、 “达尊有二”。每年春节和元霄,大门悬挂“大夫”灯笼(何人何阶不详)。

四都镇东峤城内,存一奇特墓群:三坟并立,只有土堆碑石,没有碑文,坐北向南。东峤张氏子孙公认:中坟较大为“一世祖迁峤公”,左坟为“二世祖大房公”,右坟为“二世祖三房公”。每年清明节,海内外子孙纷纷前来谒拜。

太平镇景坑张氏“一世祖宗荣公”的墓地在景坑城畔厝前的冬瓜埔,坐东向西,坐乙向辛兼申戍分金,穴形老虎,俗称“虎地公”。

红星乡下河村张氏“一世祖张木虚”的墓地在本村玉河庙迎面、江进公路旁的“铁炉坑”,只有土堆没有碑刻,坐东南向西北,面朝点灯山,迎水而安。

昭穆

红星乡下河村张氏的字辈列诗是:

开元承祖天,国仕振怀先。

锡福应贞兆,英华景象贤。

熙德恂帮彦,仁丰永自康。

云为敦礼义,忠信庆明扬。

四都镇东峤村为了防倭,在明朝大围城堡,设立四个城门,城楼上各镶嵌石刻:东门“岐阳光旦”,西门“东里宝城”,南门“星占寿老”,北门“淮阳常青”。

太平镇新楼村原大路旁有两座石坊:一是乾隆十八年的“天褒”坊,为“旌表故儒士景康张释夫妻沈氏之坊”,有副对联说出了“立坊因由”:“敬翁事姑甘旨独供妇当子,抚孤嗣侄名节双高婶兼娘。”二是乾隆十九年的“竧旨”坊,为儒士张孟瑛妻江氏立,对联是:“念祖德以教孤儿教恩维则,远帝廷而承天宠应坨无疆。”

红星乡下河村玉河庙迎面拦河坝头,有一座“天褒”石坊“劲节凌霜”,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有“为故儒士张庐妻未婚守节沈氏立”的记载, “文林郎知诏安县事正堂陈煜拜赠”:“采币仅初将分鸾破镜劲节与河山俱永,继嗣已後逐作祥捐生清操和日月争光。”

张达:?-1279年,东峤村人,南宋抗元名将。景炎二年(1279),护卫宋帝南下惠州,受封潮州都统。

张尧明:1883—1937年,东峤村人,字德章,医术精湛,1918年为一华侨治愈顽症,受助到柬金边挂牌行医;不久,为国王公主治愈痼疾,获御赐金质勋章,受聘“皇宫御医”。1935年被选为“汀漳龙华侨公会副会长”,次年回东峤捐资修建张氏大宗“孝思堂”,创办峤山学校,一生著有《疯人医鉴》、《德章仿方选》等10多部书。

张贞:1883—1963年,东峤村人,原名张善兴,字干元,受衔陆军上将,列东峤“迁峤公”廿一世孙。他廿一岁参加辛亥革命,加入同盟会;袁称帝时,回闽任福建省靖国军旅长、福建自治军前敌司令。1923年回广州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副官长。1926年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军第四师师长;1927年任南京首都卫戍司令;1942年任军事委员会军风纪第一巡察团主任。抗日胜利后,退居漳州从事实业;1949年去台,任“立法院”军事组召集人。1963年逝世,享年八十岁。

张式玉:1896~1982年,东峤村人,字肖麟,受衔少将。1917年军阀割据,他投宗叔张贞部属安海军,任副官。1924年后,历任连、营、团长及漳码公安局局长等,1933年任第四路地方军司令。1949年去台,任国大代表。他从戎之余好诗文,著有《南国萍踪》和《兰谷敝帚草》等书。

张先春:1907一1972年,东峤村人,字柏魁,1934年起历任漳浦县县长、国民党军风纪第一巡察团后勤处长,1949年改行医,后病故享年65岁。

张柏庆:(1932~2004年),四都镇东峤村人,1980年任泉州华侨大学机械系教授。

张清泉:1940年生,四都东峤村人,1983年任漳州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师级),1990-1998年任漳州市民政局长,2000年退休。

张耀:(1929~1987年),四都镇东峤村人,1983年任漳州市工商局局长。

前不久,经中外南音专家学者研讨和论证的福建南音早期传人是 陈璧娘。她是漳州诏安四都隙口村(今诏安县四都镇东峤村)人,系唐漳郡( 漳州)首任刺史陈元光的第20代孙,乃宋末抗元名将、都统张达之妻,是南宋著名的巾帼英雄,亦是一位爱国诗人。

陈璧娘出身 名门望族。自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至景定二年(1261年)的百余年间,她的祖父陈景肃、父亲陈肇(旧《漳州府志》作陈宗一),兄弟陈植和陈格一门四进士,成为八闽历史上少有的双父子进士。陈景肃累官南恩州知州、知制诰,因抨击卖国贼秦桧而遭打击报复,遂归隐于诏安渐山讲学,系“渐山七贤”之首;陈肇累官参知政事兼太尉同平章是,封兴国公;陈植官郡马都尉、提督岭南海船兵马;陈格官岭海船监簿。祖、父、弟均忠君爱国,亮节高风。璧娘秉承家风,自幼就善诗能文,知书达礼。她在国家、民族存亡之际,能深明大义。明知宋室将倾,她还激励丈夫张达率义兵勤王,且赋就悲壮激昂的《平元曲》寄赠。张达扈从帝?后,她毅然领义师与敌血战。张达在崖山殉难,她寻得尸骨埋葬后,竟绝食而亡,其节烈诚可歌可泣!

有关陈璧娘的史实,在许多地方志乘和元史中均有记叙。《诏安县志》载:“景炎元年(1276年),帝舟迁于潮州,驻跸红螺山。明年正月,迁于惠州之甲子门,张达率勇扈从帝舟。璧娘送至海洲,辞归。后弟植、格赴崖门,璧娘又赋《平元曲》寄达。”粤之《新会县志》和《崖山志》皆有张达、陈璧娘夫妻的记载:“景炎元年……都统张达率义勇扈跸,妻陈璧娘送至南澳海中洲上,勉达勤至……宋亡,达死难,璧得尸葬之,曰:‘吾夫能忠死,吾独不能死节乎!’……”广东《潮州府志》载:“祥兴二年(1279年),帝?迁舟甲子门,达帅义军扈从,殉难崖山。妻陈璧娘送至钱澳洲畔,有诗词甚悲,后人名其地为辞郎洲。”《潮州府志》录璧娘与张达别后,“犹自督义兵与元人力战,拟词四解以歌。”著名的编年史籍《续资治通鉴》第184卷·元纪二·元世祖至十六年(宋祥兴二年)中亦载:“二月戊寅朔……宋张世杰部陈宝来降。己卯,宋都统张达乘夜来袭,败还。”于此可证实地方志乘所记与史册符合。

璧娘处于民族垂危,国难深重的年代而忧国忧民,敢于与强敌抗争。在家国行将败亡之际,挥泪赋就的《平元曲》,其豪迈悲壮的气概、爱国情操迄今犹闪耀着光芒。《漳州府志》辑录其诗曰:“虎头将军眼如电,领兵夜渡龙舟堰。良人腰悬大羽箭,广西略地崖西战。三年消息无鸿便,一纸凭谁寄春怨。日长花柳暗庭院,斜倚妆楼倦针线。心怀良人几时见,忽睹二郎来我面。植兮再吸倾六罐,格也一弹落双燕。何不将我张郎西,协义维舟同虎帐。无术平元报明主,恨身不是奇男子。倘妾当年未嫁夫,请效明妃和西虏。虏人不知肯我许?我能管弦尤长舞。二弟慨然舍我去,目睹江头泪如雨。几回闻难几濒死,未审良人能再睹?”

《潮州府志》除了刊载《平元曲》外,尚提及陈璧娘在率义师与元兵苦战时,还“拟词四解以歌”。《四解歌》又称《辞郎吟》,其诗歌抄录如下:“(一)丈夫知有宋天王,别吾去者海茫茫。后有奸宄妾抵挡,试看风霜飞剑芒。(二)郎辞行,勿回顾,北去潇潇虎门树。传檄早定潮州路,恢复中原驰露布。(三)郎有身,身许国,无以家为仇可复。妾有身,身许郎,勿谓兵气不我扬。(四)一洗千秋巾帼态,泪痕乌在血痕在。策郎马,送郎舟,国仇可雪,妾身何求?”

在700年后的今日,读其史迹,吟其诗歌,其叱咤风云的英雄气魄的爱国主义精神依然令人奋发。陈璧娘的瑰丽诗篇诚为闽南才女的千古绝唱,她是闽南的骄傲!

周边乡镇

四都镇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

周边村庄

东峤村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四都镇
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四都镇

闸南小队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
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