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霞村

彩霞村 彩霞村基本概况 彩霞村基础设施 彩霞村客家历史追溯 彩霞村科教文卫


彩霞村位于 福建省诏安县 官陂镇西南部,隶属官陂镇管辖区。距镇中心4.7千米,距县城48千米。西与霞葛镇相邻。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为**平方公里,总人口近5000人。彩霞村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源充足。全村年平均气温22℃,无霜期353天,年降雨量1600——1800毫米,是理想的亚热带水果种植带。村境内路网、电网、通讯、网络等设施比较完善,村镇通公路,村内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彩霞村土地资源、水力资源丰富,盛产荔枝、龙眼、芒果、青梅、等水果。有自主开发利用的水电站,餐饮娱乐业、商贸业活跃。该村正以建设新农村为发展目标,积极发展,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客家是汉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其文化大致于宋代在闽粤赣边区形成,目前客家人广泛分布在国内的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和境外五十多个国家、地区。在我县常住人口中...

详情

彩霞村地名网_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官陂镇彩霞村资料简介
  彩霞村是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官陂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5062410721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50624。彩霞村与龙岗村、凤狮村、马坑村、光坪村、大边村、官北村、新坎村、吴坑村、下官村、光亮村、陂龙村、新径村、地凹村、龙磜村、公田村、林畲村相邻。 还有2个地名与彩霞村同名


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官陂镇彩霞村介绍

彩霞村位于 福建省诏安县 官陂镇西南部,隶属官陂镇管辖区。距镇中心4.7千米,距县城48千米。西与霞葛镇相邻。交通便利。

全村总面积为**平方公里,总人口近5000人。彩霞村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源充足。全村年平均气温22℃,无霜期353天,年降雨量1600——1800毫米,是理想的亚热带水果种植带。

村境内路网、电网、通讯、网络等设施比较完善,村镇通公路,村内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彩霞村土地资源、水力资源丰富,盛产荔枝、龙眼、芒果、青梅、等水果。有自主开发利用的水电站,

餐饮娱乐业、商贸业活跃。该村正以建设新农村为发展目标,积极发展,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客家是汉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其文化大致于宋代在闽粤赣边区形成,目前客家人广泛分布在国内的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和境外五十多个国家、地区。在我县常住人口中,客家人逾十四万,聚居于域内北半部山区。历史上客家人「从唐山到台湾」诏安是个重要中继站,其移民后裔近六十万人。
  一、千百年间,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客家人,为求生存发展辗转万里南迁。
  秦汉时期,客属先民大多聚居在汝水之东,颖水之西,淮水之北,北达黄河一带,包括现在山西省南部,河南省南部和安徽省西北部这一大片区域,其中,游姓居广平郡、王姓居太原郡、张姓居清和郡、廖姓居武威郡、李姓居陇西郡、邱姓居河南郡、林姓居西河郡、吕姓居河东郡、陈姓居颖川郡;少数南迁至长江流域,其中:黄姓居江夏郡、沈姓居吴兴郡。
  具家族谱牒、宗祠碑铭所载,诏地客家人的祖先入闽时间在唐宋时期。因避战乱等因素,各族姓渡黄河、过长江,沿武夷山迁移南下,在崇山峻岭怀抱的闽西汀州安家落户薪火相传,与当地的汉、畲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客家文化,几百年间,其后裔的居住地虽然以所变更,但大多位超出汀州范围。由诏安来台的几个大姓游、李、张、吕、黄、林等均出自汀州治下的宁化县石壁村。客家人迁入诏安较早的是在元代,黄姓九隆是于元廷佑元年(1325年)入居我县径口村; 源堂,林向日则于元末年在诏定基,其它姓氏集中在明万历至清乾隆年间,居住在江河上游和山区腹地的古二都。
  山区贫瘠、交通不便,随着人口逐渐增加,人与地的矛盾更行突出。为了改变生存环境,客家人不得不再行迁移,诏安与台湾一水之隔,在帆船时代,沿东溪而下,由梅岭半岛的宫口前门或东山岛的铜陵、澳角上船,快则一昼夜,慢则两天,便可抵达台湾溪岸的红毛、梧栖、鹿港、笨港等港口。明末清初岛上鸿荒甫辟、百业待兴,「台湾好赚食」的传言对客家人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不少家族便以这块宝地来规划向外播迁,以求兴盛的蓝图,而携妻带子,引亲呼朋冒险渡台的。
  明崇祯三年(1630)年,闽南闹饥荒,福建督师熊文灿采纳郑芝龙的建议,招募饥民,「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运至台湾,令其在岛上西岸平原的南端□舍开垦荒土为田。当时县人应募者众多。其中包括客姓游氏、吕氏、邱氏等。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择师收复台湾,官陂张、张廖等姓氏将士并眷属、乡亲数百人随之东渡,囤垦台南。其后,郑经将全部秀篆人游廷院转战福建兴化一带,兵败身亡,所部退距岛上。后廷院之子游一涵及游姓子弟在宜兰番割田、北角庄、桃园南圣角、台北三貂岭等地解甲归田。
  清领台湾(1683年)后,翌年设台湾府,「及流亡垦荒地」,诏安人亦加入群迁群垦行列。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允许台湾居民以东南沿海搬取家眷,廖姓族人100多人、张廖氏134人入台。秀篆焕塘村黄姓自乾隆七年(1742年)起12世至16世子孙先后渡台,垦殖于桃园县的南兴庄,更寮下和台北土城庄五十九番地;霞葛五通黄姓则自「保存公」之后族人一批批跟进,沿浊水溪垦殖,入彰化平原,在埔心乡建立旧馆、阜霞等五个村落。乾隆末年允许沿海居民移住台湾,延至嘉庆,其间客家入台近400余人。
  康熙二十三年至光绪元年,出于牢事、政治因素,清政府也曾多次严禁沿海居民偷渡台湾或无照携眷入岛,但禁者自禁渡者自渡,由于沿海航点甚多,官府亦防不胜防。康熙四十年(1701年),世居官陂的的廖朝孔、廖朝间、廖朝路三兄弟与堂兄廖朝近、廖朝厅一行五人,就是冒着禁令,携带少量干粮,五谷种子和扁担、柴刀、锄头、十字镐、畚箕等生产工具,乘孤舟登临台湾,落脚于云林县二仑的。
  今日台湾「土地精耕,无处不辟」,俨然海上乐土,乃无数移民用血汗和生命换来。度台首先要征服台湾海峡。昔时以帆船为运载工具,船小浪大,若遇狂风暴雨,白浪涛天,则船翻人亡;如遭海盗抢劫,杀截生灵,也要失财丧命;而禁令设置的人为障碍,使渡台更添风险。有的奸顽客实恐汛口觉察获罪,将船驶至外洋,遇荒岛,诡称到台,促客登岸,人烟断绝,让其坐以待毙;有的将人赶入箱中,封钉箱盖,不使上下,比到岸,不敢靠码头,遇有近岛沙汕,辙赶骗离船,沙汕距岸尚远,行至深处,全身陷入淖中,为潮流漂溺,即使平安登岸,一抵台地,生番彪悍,出草杀人,互相拼头,难免有无辜毙命者;垦荒中也曾毒蛇出没伤人,动则死于非命;出辟时瘴气熏蒸,瘟疫丛生,移民水土不服,不性罹病,无处求医损命者,也不计其数。各种天灾人祸,使迁台之旅险象环生。涂氏族谱中就有兄弟四人一起渡海赴台,在海上历险阻,最后只有一人登陆的记载,至于一出梅岭港便不知所终者,族谱中不乏记载。
  二、在发展台湾的活动中,移民为应付险恶环境,便于大规模拓垦,往往聚同乡、同姓、同宗而居。
  台湾的同乡、同姓聚落比比皆是,有的同乡聚落以祖籍地命名,如彰化、台南的诏安厝,云林的诏安里、台南的新营乡。官陂新坎村有个圆形土楼,「井头楼」,村民在台湾新居地也建起一个规模相似并以井头名之土楼。有的同姓聚落以姓氏命名,如刘厝、许厝、沈厝寨等,嘉义县的沈厝寨,当年辟这个地方的是诏安沈姓楸公派的移民,今天居住还是我县的沈姓后裔。
  比同乡、同姓聚落形成较晚的事同宗聚落。家族从来台始祖迁台创业,一般要经过数代繁衍,才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血缘聚落。桃园县大溪镇月眉里李氏,就是一个血缘家族聚落的形成,过程较典型的个案。该家族来台的始祖李善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生于秀篆乡大坪村,乾隆年间率妻黄氏及儿子先火球、先仅、先洛、先忣、先抓渡台。起先帮人挑猪肉,后来自己卖猪肉,赚了一点钱,变迁到今大溪镇美华里,垦田耕作谋生,日子并不好过。其子先抓到30岁到月眉自闯天地,几年间务衣智利,娶妻生子,却不幸四十一岁早逝,其妻廖氏带着三个幼儿,努力撑持。待李家三个儿子长成,适逢大溪作为台湾北部重要的商埠,进入繁盛的时期,长子李炳生以所产米谷,经营未业,又购置帆船,往返于台北、大溪之间载货商行,后又购地兴建了和平路街道。历经数代;该地以成为月眉李氏大家族聚居的小区域。
  诏安客家乡亲入台发迹的,已知有张廖、张、廖、王游、王、游、李、邱、黄、吕、沈、林、陈、程、许、谢、钱、钟、杨、赖、卢、涂、吴、江、田等25个姓氏。经过数百年繁衍,其后裔近60万人,有的姓氏已成为泱泱大族,其中张廖氏人数近39万,分布于云林县的西螺镇、二仑乡、仑背乡,台中市西屯区、台中县大雅乡、台北县土城乡、南投县南投镇等地;游、王游氏人数约十二万人,分布于宜兰县的罗东、礁溪番割田,北角乡北六村、庄溪、竹溪、桃园县大园南圣角、桃园市、彰化县员林、台北市中和和台南县凤山,基隆市三貂岭以及台中市,高雄市等地;李氏约三万人,分布于桃园县中坜市、大溪镇、大桧溪、宜兰县机笼山、基隆市、台北市等地;林氏约2.5万人,分布在嘉义县大目根堡白杞寨、溪洲新社坑竹头崎和台北市等地;邱氏约2.2万人,分布于桃园县八德乡、中坜市等地。黄氏约3.2万人,吕氏1.2万人,程氏约1.1万人。台湾资料表明,游氏迁台人口以诏安占大宗,在福建迁台的吕姓族人中,秀篆居第二位。
  明清时期,诏安客家乡亲渡大海入荒陬,同其它台湾住民一道,胼手阺足,沥血流汗,将林野遍地,满目蛮荒之地并辟成阡陌纵横、田园肥美的宝岛。秀篆乡游氏的一部份移民,早年发迹彰化县大埔厝,光绪五年(1879年),由永明等五人自大埔厝迁埔里社四角城「开发垦农」,八年后,又有游龙发、游坤士等,从四角城迁出,开垦一个叫做「水蛙堀」的山间小盆地,奋力拓耕山火田,使这处难于开发,无人问津的荒地变成良田。移民带去的稻、薯、蔗、茶、果、蔬种苗,在台湾优越的自然条件下生根开花结果。张廖族人聚居的西螺,所产大米饮誉海外,蔬菜也长期称雄于台岛。米、糖、茶是清代台湾大宗的商品,诏安客家人不但有李金兴经营米业的成功范例,在糖、茶加工方面,则不但带去家乡的技术,甚至设备也从诏安运去,为台湾商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客家移民的后裔,广泛分布于台湾各行各业,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界皆有崭露头角者,现任台湾"总统"、行政院长游锡堃祖家就在诏安。
  三、客属台胞根在大陆,尽管山海阻隔,岁月移易,对先组故土却难以忘怀。
  在带去的客家语言、风俗的同时,客家人去台,大多还带上祖宗香火牌位,开发初期条件艰苦,一般在族人较集中的地方见简陋茅舍置香案供宗亲膜拜。到清末,人丁渐渐兴旺,血缘聚落略具规模,兴建宗祠风气渐盛。日据时期,传统的返乡春、秋二祭活动受阻,各家族更热中于建祠,到如今,举凡姓氏家族聚居之地,必有宗祠之设。
  官陂张廖氏和秀篆王游氏属一嗣双祧的独特姓氏,在台宗祠为数众多,仅张廖宗祠就有30余座。云林县张廖氏聚居西螺镇,镇中福田里有座崇远堂,族人年年举行春秋两祭及迎神赛会,散居各地的族姓宗亲届时齐聚一堂祭祖省亲。为弘扬祖先业绩,训勉子孙后代,大祭之日,族中长者都要把祖训「七嵌」宣读一番,各个族群去台时,往往要留下族人在诏安继承祖业,奉祀香火。台湾游氏、王游氏1991年集资200多万,将西洋、东升、龙潭、浦坪、上井等诏地祖词修葺一新,翌年又集资对龙潭家庙(圣衍堂)(秀篆最大的宗祠,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20平方米)按原规格予以重建。近20年来,台湾客家各姓宗亲捐资修建宗祠、校舍、道路、桥梁等等不胜枚举。
  在带去祖宗牌位的同时,有的移民还带去祖地的神祉。彰化黄姓聚居的乡村,几乎都建有五通宫,供奉从霞葛五通宫分香的五显帝;分香去台的,还有彰化溪州乡的伏魔大帝等,在台湾,「三山国王」是客家人普遍敬奉的地方守护神。而官陂奉祀的「靖天大帝」则引自台湾,其缘起颇带传奇色彩。相传康熙年间官陂开台组张元聪的裔孙返乡祭拜祖坟,在昊坑蛇地山野中,反复寻觅找不道归途。张氏顿悟,将身带的靖天大帝刘备香火袋挂于树上,跪地叩拜,方得走出蛇地。从此该地香火旺盛,闻名遐弥。两岸官陂张姓,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一日共聚蛇地祭神拜组,演戏做醮。后又立下祭规,每12年搭大彩楼,每3年搭小彩楼。1993年节庆所搭大彩楼高25米,底长15米,宽10米,由五屋主楼和东西阁楼组成,整做彩楼装饰万盏彩灯,300多幅古典人物像以及狮、龙等彩礼。其间,漳州地区10余万游客、信士、商人、艺人和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宗亲云集官陂,观彩楼、赏潮剧、谒祖祀神,盛况空前。
  客家人重视生命本源,锲而不舍修谱的情状,亦颇感人。返乡抄谱续谱的人,带着族亲的嘱托,爬山涉水,风餐露宿,东问西找,日夜兼程好不容易寻到祖居地。家乡的族亲照例要向来者询问宗族堂号、世系、昭穆等事项,确认后,首先要举行祭祖形式,欢迎台湾宗亲的到来,然后抄录族谱的存本,并详细续记迁台族人的情况。修成后,将新族谱用红布包裹,置于列祖列宗神位前,摆上祭品,由抄续者主祭,族亲陪祭,事毕择日返台。居美国犹他家谱协会在台湾所做的田野调查,诏安37姓有353部族谱(还不包括日本侵略者从台湾搜刮去的部分),其中客家族谱战大多数,可见移民续谱热情之高。诏安二都林婆社开台十八世裔孙林先对此感慨良多,以诏安两字藏头,作诗约:诏海通台阳,万派同流,岂非一本,安山绕角版,千枝一树,总是同源,以此做修谱纪念。
  1987年11月11日,台湾放岛内民远赴大陆观光探亲,隔绝40多年的两岸关系解除,客家后裔欣起寻根热。世界丘(邱)氏宗亲总会副理事长邱正吉先生为探求家族迁移轨道,多年往返山东、河南、江西、广东、福建,在寻根睦族之旅中,为修复各地宗祠、祖坟捐资200多万元。客家人「从唐山到台湾」,其间在诏安少则以历几代、多则十余代,因此,对诏安感情犹深。近20于年来,到诏安寻根祭祖,探亲访友、旅游观光的客属台胞共约8200人次。单是游氏、王氏组团回乡就达70余次,最多一个团人数134人。

彩霞村历史

诏安县彩霞村是客家人居住区,每年春节前后,都会举办山村"武林盛会"。醒狮武术表演的擂台上,各路好手各显神通,铁叉、竹棍、长矛、竹签盾牌等齐亮相。当地的醒狮武术,动作都是村民的先祖独创的。舞狮造型简洁明快,面具有如一幅年画,具有浓郁的年味。武术套路有大四门和小四门等,套路虽简单,但刚劲有力。彩霞村的舞狮和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诏安享有盛誉。彩霞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特别是彩霞村春节晚会的举办,使得该村更是名声在外。彩霞村以 客家话为方言,村里建有近200多年历史的土楼建筑,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很多都被翻新了。村里以张氏为主,留有 族谱如下:

张氏族谱

吾族原溯河南省 开封府清河郡祥符县人氏。祖张伯纪名虎,于唐朝随同陈元光南下平闽,受封殿前指挥使,威武协上将军。在漳立族,立祠云霄西林大宗庙,坐撰向乾兼已亥分金。

张廖氏族谱

元顺帝时国政族权专制,时白莲教起义。官陂愿子公字再辉,原籍云霄西林,张天正公字仁得公之第三子,因避元兵祸隐居官陂岼寨教书,官陂廖三九郎廖化公妣(bi)邱三七娘单生一女廖氏大娘,聪颖贤惠。廖化公见张愿子公英姿风雅,忠厚诚实,遂赘入东床。立祠下井大宗禋(yin)成堂。

廖三九郎

始祖 合葬于龙际黄公坝上圳下田里

邱三七娘

考张愿子公

一世祖 生友来公。愿子公葬于龙际石子墓。

妣廖氏大娘

彩霞徐德堂

谱及彩霞吾宗六世祖曰:盈公(于公元一四八四年明弘治十八年乙丑八月初五诞生至今已有524年)与妣许氏十一娘之际不禁令人叹惊,盖日盈逝世,良筫(同质)公尚未生焉。而张氏能继不绝者,皆赖许氏十一娘之坚贞思维,上念一脉之宗祀(si),下为于筫公于襁褓(qiangbao),不外奸人贻害,故抱往许祖家中抚养,长大成人为宗,并赐大东山以资炊火。裔孙为纪念许祖思德,谨开鱼池一口奉上许祖,以其酬万一之义。

徐德堂家训

追念许祖育芽防范功德,永铭万代。

教女量方思义,流芳百世。

徐德堂辈序(十五字):上祖有 元因其汝新和顺永传一脉清

许祖居现迁居金溪石楼(全村)

许祠旧址:位于彩霞竹子里下楼楼背岗子

彩霞村有彩霞小学1所,该校建校已有几十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近几年随着村子的发展,学校各种条件设施有所改善。

近几年该村在外求学的学子越来越多,他们心系家乡,为家乡建设出一点薄力,每年组织举办春节联欢晚会( 村晚)

截止2012年彩霞村已经成功举办了20届的春节晚会了.该村在举办春晚的活动上在诏安乃至整个漳州地区来说是走在前列的,现已成为我们村一个传统活动,之所以能成功举办了十八届的彩霞村春节联欢晚会是由于得到镇、村两委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每年的晚会都在漳州电台的《漳州新闻》《记者在线》等栏目报道,诏安电台新闻报道,2007和2009年的村晚新华社福建分社和福州晚报的记者专门到我们村来做村晚的相关报道,在漳州客家网上网友们最为关注的也是彩霞村的春晚,每年的晚会情况也都在网上进行报道。副县长沈义和在2007年的晚会上亲临了我们的晚会的现场。在四邻乡村、镇上都是人尽皆知的一个活动,村晚已成为彩霞村对外宣传的一个品牌。晚会一般于大年初一晚7点30分上演。晚会形式多样如舞蹈、歌曲、相声、小品、武术、话剧等。现彩霞村已开通网络博客,历年 村晚视频尽在其中。 视频地址可在下面扩展阅读中找到

晚会的目标是:迎接新春佳节,促进新农村建设,使更多的人得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力求举办出让人民满意。同时扩大彩霞村的影响力,展示出彩霞人民的良好的风俗习惯,促进彩霞村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重视教育,发展教育。

部门介绍:作为青春的代言人,大学生总洋溢着年轻的活力、充满着狂热的激情,对新奇刺激的大型活动必定会踊跃参与,全程投入,彩霞村青年文艺部是由大学生组织,村民协作创办的一个部门。是承办村里活动的一个主要部门。该部门不属于政府机构,是属自主组织的部门,该部门现设有:总策划、节目组、财务组、宣传组、外联组、礼仪组、机动组。

现任村主任:张和忠

周边商铺

董氏双蒸米酒坊 地址:漳州市诏安县康华西路华林怡景
漳州市诏安县康华西路华林怡景

周边村庄

彩下村 地址:漳州市诏安县

彩山村 地址:漳州市诏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