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山村

美山村 美山村简介 美山村村居特色 美山村采茶灯的故乡 美山村特产


龙岩市新罗区苏坂乡美山村是第三批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地处新罗区东部、苏坂镇西部,距市区50多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平均海拔200余米,是新罗区人口第二行政村,龙岩“采茶灯”的发源地。2011年底,全村共有1850户、5350人, 常住人口3000人,劳动力3200人,外出务工2350人;五保户15户,低保户60户、85人。全村有5个自然村,32个村民小组,划分为6个区;村民代表77人。现有党员163人,其中女党员21人,预备党员6人,10名入党积极分子;设党总支委员会,党总支委5人,下设4个支部。村两委班子10人,驻村第一书记1人,大学生村官一人。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00亩,林地面积21000亩。全村农民收入以种养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蜜柚、脐橙、甘蔗、花生、生猪等是全村经济主导产业。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420元,集体经济收益15万元。<...

详情

美山村地名网_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苏坂镇美山村资料简介
  美山村是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苏坂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50802109205,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50802。美山村与石城村、红邦村、芦林村、黄地村、苏坂村、易家邦村、东联村、合溪村、下村、瓦洋村、西楼村、岭兜村、大坑村、黎山村、和目村相邻。 还有7个地名与美山村同名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苏坂镇美山村介绍

龙岩市新罗区苏坂乡美山村是第三批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地处新罗区东部、苏坂镇西部,距市区50多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平均海拔200余米,是新罗区人口第二行政村,龙岩“采茶灯”的发源地。2011年底,全村共有1850户、5350人, 常住人口3000人,劳动力3200人,外出务工2350人;五保户15户,低保户60户、85人。全村有5个自然村,32个村民小组,划分为6个区;村民代表77人。现有党员163人,其中女党员21人,预备党员6人,10名入党积极分子;设党总支委员会,党总支委5人,下设4个支部。村两委班子10人,驻村第一书记1人,大学生村官一人。

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00亩,林地面积21000亩。全村农民收入以种养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蜜柚、脐橙、甘蔗、花生、生猪等是全村经济主导产业。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420元,集体经济收益15万元。

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美山村列入第五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美山村是历史文化名村,这里曾经是远古时代“古闽人”的天堂,是“闽越人”的祖籍地。 河洛文化和九龙江上游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竞放异彩。1990年在美山村猪肚陇还发现了 西周- 春秋时期 旧石器遗存多件,证明早在旧石器时期,美山村一带就有人类活动。 秦 汉时期,这里为 百越故地,传说中仅少数中原汉人进入; 西晋“ 八王之乱”,其时“ 衣冠南渡,八姓入闽”,遂有更多 汉人与当地 少数民族融合; 唐代以后,陆续有汉人定居。在 明 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闽林三十三世千四郎来此定居,从此这里子孙繁衍生息兴旺,迄今已近三十代。

 美山村属 龙岩市 新罗区,距龙岩城大约40公里,距漳平城大约25公里,是一个地道的世外桃源。它位于九龙江上游河畔,依山傍水,三面沿河,一面靠山。河流在这里蜿蜒曲折,从村头到村尾连绵数公里,像是一条美丽而柔软的五彩飘带,系在村庄的胸前。河流宽的地方有50~60米,最窄的也有20多米,有浅滩、沙坂、急流、还有深潭。从村头到村尾设有三个渡口,渡口旁伴有先民栽植留下的几棵大榕树,村子对岸青山叠翠,郁郁葱葱,中间有兆龙宫、显灵宫、妈祖宫、东山宫、龙兴寺等古刹名寺点缀,相映成辉,村头还有一桥横跨南北,美如诗画,宛若人间仙境。

美山在闽西地区算是一个大村子,从村尾到村头大约有五里长,全盛时居民达一万二千余人。这里的民居或沿溪而建,或依山势而立,错落有致,气势恢宏。村内由一条主干道贯穿其中,旁侧有诸多小道连接。主干道和小道主要由河卵石铺设而成,偶由大青石板铺设,宽度都在一米之上。这里的房子盖得很密集,形式多样。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尽阅历代尘世沧桑。据统计,村内有黄土夯成的民居大厝30余座。最大的“大楼”高三层,墙体厚一米有余,中间有一个大天井,楼外有护城河环绕,后来护城河被填平改造,“大楼”成为当地的学校,可以容纳学生数百名。“小楼”曾经是庆美乡政府的办公楼,有礼堂、有戏楼,还有可以容纳千余人的广场。除了民居和供集体活动的“大楼”和“小楼”,还有供奉列祖列宗以及祭祀神灵的氏族祠堂。民居与祠堂四通八达、交相辉映、与青山、溪水、农田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绚丽画卷。

这些民居沿袭了中原汉族古民居建筑的风格特征,基本结构相似,多为宫式大厝,一个大厝就可供数十家居住。大厝讲究轴线左右对称,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大厝一般为四柱三开间或六柱五开间,以天井和厅堂为主轴,两侧护厝对开辅助配置。前门的方向最为考究,一般都不与正堂门相对,中间用灰坪隔开。正堂入门处有下厅,左右建两间下房。下厅衔接天井,天井两侧是厢房和连接走廊。天井上方为厅堂,明亮开敞,是红白喜事操办的主要场所。厅堂左右各有大房,其后有小后厅及两侧的后房。厅堂和大房前走廊铺设巨大的廊沿石,两侧辟有两个小边门,可通厝外或附厝。附厝房间前仍有走廊,有的并辟有小天井。这种民居格局均齐配置、主次有序,具有精致、实用、美观的特点,饱含着浓郁的源自河洛文化的民族特色。

民居用材多以土、木、石、砖并用,工艺十分精湛。大柱以造型各异的石墩为基,既结实又防腐;架、柱、梁、枋、檀、椽等木质构件皆用榫卯铰接成为框架式结构,相互交错,抗压抗震能力强;整个墙体由黄土加竹片夯实而成,竹片在墙芯内纵向交错排列,俗称墙牵,起抗拉作用。外墙再涂上灰泥,墙体宽厚且抗震能力强,非常适合居住。民居装饰也很讲究,样式富有变化。屋顶斜面皆成凹形曲线,两端为燕尾脊。厅堂斗拱、梁架等木质构件多有透雕或镂雕,刻有花卉、动物、人物等形象,横枋上楣额则装饰各种拼木图案,瑰丽多彩,蕴含着先民精湛的技术和超凡的审美观。

祠堂是供奉祖宗以及祭祀神灵的场所,也是宗族活动的聚集地。这里的祠堂都是“回”字形构造,前方后圆、前低后高,内厢外厢平衡堆成。最有名的祠堂要数“四美堂”,它古朴典雅,大门上方刻有“积善余庆”四个大字,字迹雄浑洒脱。中厅“恩荣”二个大字赫然醒目,力透墙壁,熠熠生辉,承前戒后,为族铭,为家训,也透释着昔日的繁华,承载着先民的美好祈愿。转中厅,经回廊,正厅高阔,在神牌前安放着观音、文曲等神像,檐前“双龙戏珠”的石香炉,香烟袅袅,神圣肃然。

村内有不少店铺和驿所,曾是许多客官和船工们歇脚过夜的场所,现在成为了该地区十里八乡的商业中心。从中渡口往“大楼”方向,还有一条商业街,商业街一层是经营各色生意的店铺,二层则是可供居住的客房。商业街旁还有理发店、裁缝店、小吃店、打铁店和医药店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应有尽有。这里曾经是名闻遐迩的商业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形形色色,样样俱全,堪比清明上河图的缩影,是古代闽西的凤凰城。

闽西山区山峦叠嶂,交通极为不便。早先从龙岩城到漳平城没有公路和铁路,水上交通是龙岩人出行和物品交换的重要形式。美山是九龙江沿岸的大村庄,是龙岩城至漳平城、直至九龙江下游重镇漳州市和厦门市的必经之地。自明朝以来,龙岩到漳平便有货船来往,运载客官、海盐、石灰、木材和各种土特产。河运昌盛时,码头沿岸停泊船只数十条。

早先的美山村拥有一支庞大的船队,船只最多时高达60多条,还有各类捕鱼船10条,担当船工成为了许多村民重要的谋生职业,也是村民致富的出路。通过船队,村民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村庄面貌也大为改观。

村内除了数十座方形大厝、祠堂以外,河岸两边还有一些景点。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妈祖宫、龙兴寺和渡口的大榕树。

妈祖宫位于尖山脚下,供奉的是妈祖神像。它临河道拐弯处的深潭而建,矗立在陡峭的山崖边。庙宇的基部由重达数吨的方形巨石堆砌而成,两边各由河卵石砌成的石阶连接渡口。庙宇的后边是一片“风水林”,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无言的山,流动的水,古色古香的庙宇,加上沿着石阶匆匆上下的行人,恰似一幅精心绘制的山水画卷。

妈祖宫建于清道光初年,为院落式布局,硬山顶、招梁式构架,木砖瓦结构,结构古朴。一进前殿供妈祖神像,二进后殿奉祀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像,两进建筑中间用拜亭联接,庙门正脊用瓷片镶嵌双龙戏珠图案,山墙、屋檐彩绘泥塑,宫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这里古色古香,常年香火不断。每逢汛期来临,南来北往的船工都要来此朝拜妈祖,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逢妈祖诞辰,更是热闹非凡。村民身着统一服装,虔诚地向妈祖三鞠躬,并上香祭祀。随后,由村民组成的长龙和麒麟、黄狮等巡游队伍跟随妈祖神像沿村道巡游,敲锣打鼓,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龙兴寺位于村尾的一座小山包的半山腰,坐南朝北,古朴清雅。过去这里有一座叫下宫的寺庙,后来由于开公路遭到破坏,村民随后在周围建立了龙兴寺。龙兴寺规模不大,中间为主殿,其屋顶为金黄色琉璃瓦,釉彩鲜艳、金碧辉煌。庙廓背后翠竹环抱,花草簇拥,庙前有一个砖石铺设的小广场,广场中间矗立着一座小尖塔,使寺庙更加情趣盎然,别具特色。庙宇前面非常开阔,从这里不仅可以眺望层层叠叠的梯田和雄伟秀丽的尖山,还可以平视奔流而下的九龙江河水和沿河两岸的秀丽美景。门额泥塑“龙兴寺”三字,门旁纸联“玄坛座镇,保境安民”。该庙供奉甚众,既有释迦像、观音像、弥陀像、弥勒像,又有文曲公等塑像。龙兴寺在周围十里八乡都非常有名,所以这里常年轻烟袅袅、信徒不断,大多外出人员都要在这里驻车歇息,进庙上香祈求平安。

村子的沿岸有三棵大榕树,一棵在中渡口,另外两棵在下渡口。大榕树盘根错节,宛如撑开的绿色巨伞,能给人遮风挡雨。它枝繁叶茂,冠盖盈亩,一年四季都摇曳着令人赏心悦目的清香和碧绿。树上不仅有燕子作巢、有奇鸟栖居, 还有耐荫的蕨类植物寄生。夏日时节,热浪袭人,大榕树下却是花香蝉鸣的凉爽世界,丝丝凉风,沁人心脾。劳累了一天的村民都喜欢积聚在渡口的大榕树下歇息,或乘凉话家常,或谈陈年趣事,品赏人生。酷暑节气,更是孩子们的天下,他们时而钻入河中潜水嬉戏,时而回到大榕树下打仗玩耍,尽情享受大榕树赋予的恩赐。秋夜里,茫茫的月色中,大榕树密匝匝的叶片像是披上了银装,发出朦胧润泽的光芒,璀璨迷人。

蜚声海内外的龙岩民间艺术瑰宝——“采茶灯”(又名“采茶扑蝶”)就是起源于龙岩市新罗区苏坂乡美山村,广泛流传于闽西山区,迄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采茶灯的歌舞源于劳动人民采茶活动,表现人们上山采茶过程中欢乐的心情及与茶园、花蝶等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采茶灯的音乐旋律、伴奏锣鼓、舞蹈语汇、队形变化有其鲜明的艺术特点和个性特征,基本舞步风格独特,其步伐轻盈、细碎、身体挺拔, 并用山歌演唱和穿插对白来表现茶农劳动的乐趣和热爱生活的愉快心情,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广泛流行。

相传在270多年前,龙岩美山村的一位林家祖先,是皇宫的乐师,他从宫中带出一首曲谱,并融合当地上山采茶等生产劳动情景,创作了歌舞《采茶灯》。之后,当地老百姓一直把《采茶灯》当作逢年过节庆祝活动的吉祥歌舞。《采茶灯》融说唱、戏曲、舞蹈为一体,步伐轻盈、乐曲欢快、音韵和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以茶农采茶为场景,以茶灯、竹竿蝴蝶和长柄折扇等为载体,通过不断变换队形和舞姿组合,表达茶农淳朴的内在性格和愉悦的生活场景,寄寓他们对生命、生活、爱情的向往,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洋溢着奔放的青春活力,是群众公认最为吉祥的歌舞。《采茶灯》表演蔚然成为福建山区一种流行的民间文化,其音乐由宫廷流落民间的古典名曲和当地民歌相结合,曲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配以民间故事为内容的唱词,伴奏锣鼓、内涵丰富,动听感人,富有魅力,且朗朗上口,易学易唱,深受喜爱。

《采茶灯》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据龙岩博物馆馆藏的史料记载,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3年),闽西地区就有《采茶灯》表演。从清朝中期一直到民国初期,《采茶灯》在龙岩民间广为盛行,当时抄录的《采茶灯》歌词曲调仍保存至今。解放后,龙岩《采茶灯》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52年,《采茶灯》参加福建省第一届农村文艺汇演,荣获演出一等奖;同年,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文艺汇演再获一等奖。次年,中国青年艺术团排练的《采茶灯》(《采茶扑蝶》)参加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六届国家和平友谊青年联欢节”演出获得银质奖。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对农村广播》栏目,均采用龙岩《采茶灯》音乐作为节目片头曲,一直沿用十几年。1981年,《采茶灯》被国家文化部音乐研究所编撰的《中国音乐史音响曲谱资料》收录,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采茶灯》的原始曲谱确定为世界名曲。1996年,在第26届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上,《采茶灯》音乐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入场曲,名扬海外。2005年,《采茶灯》被列为首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采茶灯》万人表演成功入选“规模最大采茶灯舞”大世界吉尼斯纪录。2011年,《采茶灯-采茶扑蝶》又成为“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的重要歌舞。《采茶灯》源自偏远的山村,演绎到县城、省会,直至进入京城,并在国际获奖,蜚声中外。

美山村地处山区,甘露丰富,盛产柚子、柑桔、黄花梨、李子等多种水果,尤以苏坂蜜柚为最佳。,因山上甘露丰富,柚子甘甜爽口。

周边政府机关

美山村村委会 地址:龙岩市新罗区203省道附近

中共美山村总支委员会 地址:龙岩市新罗区203省道附近

周边诊所

美山村卫生所 地址:龙岩市新罗区

周边村庄

美山村 地址:龙岩市新罗区

山美村 地址:龙岩市新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