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市镇

抚市镇 抚市镇地理环境 抚市镇行政区划 抚市镇建制沿革 抚市镇人口数据 抚市镇经济发展 抚市镇基础设施 抚市镇风景名胜 抚市镇民族风俗 抚市镇特色小吃 抚市镇著名人物


抚市镇位于 福建省 龙岩市 永定区之东,是永定烤烟和煤的主要产区之一。以居民姓氏巫姓和溪而命名,古称“巫溪”,后人方言谐音称“抚溪”、“母溪”,年轻人网络上常用客家话称“某K ”。随着人口增加和集市的建设,又称“抚市”,当地人常调侃永定县是“一县管三市”,另两市是:坎市、峰市。1993年从抚市镇分出龙潭乡,1997年龙潭乡撤乡设镇称龙潭镇。抚市镇东与 龙潭镇接壤,南与古竹、陈东相靠,西与 湖雷镇毗邻,北与 坎市镇相连,镇驻地社前新街尾,距县城31公里,下辖17行政村,197个村民小组(其中革命基点村20个),设完中、初中各1所,小学16所,中心幼儿园1所,卫生院1所。2017年,行政区域面积14656公顷,常住人口24996人 。鹊坪村 (2张) 抚市镇属低山丘陵地带,境内海拔 263-990 米之间,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详情

抚市镇地名网_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抚市镇资料简介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抚市镇介绍

抚市镇位于 福建省 龙岩市 永定区之东,是永定烤烟和煤的主要产区之一。以居民姓氏巫姓和溪而命名,古称“巫溪”,后人方言谐音称“抚溪”、“母溪”,年轻人网络上常用客家话称“某K ”。随着人口增加和集市的建设,又称“抚市”,当地人常调侃永定县是“一县管三市”,另两市是:坎市、峰市。1993年从抚市镇分出龙潭乡,1997年龙潭乡撤乡设镇称龙潭镇。抚市镇东与 龙潭镇接壤,南与古竹、陈东相靠,西与 湖雷镇毗邻,北与 坎市镇相连,镇驻地社前新街尾,距县城31公里,下辖17行政村,197个村民小组(其中革命基点村20个),设完中、初中各1所,小学16所,中心幼儿园1所,卫生院1所。

2017年,行政区域面积14656公顷,常住人口24996人 。

鹊坪村 (2张) 抚市镇属低山丘陵地带,境内海拔 263-990 米之间,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5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绝对湿度19.4hpa,年日照2020小时,年均气温 20 ℃。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煤炭储量1.2亿吨,铅锌矿、锰铁矿储量较大。由于长期的矿山开采,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爆发、地表塌陷等自然灾害。主要河流抚溪河属汀江流域永定河上游,流域面积265平方公里,干流长度35公里,境内有石壁岩水库、三角塘水库、大塘面水库、高在背水库,建有装机容量为500KW的青溪水电站和抚市甲水电站。

抚市镇 [代码]350822105:~201 社前村 ~202五联村 ~203中在村 ~204新民村 ~205 抚溪村 ~206桥河村 ~207协兴村 ~208 里兴村 ~209龙川村 ~210华丰村 ~211 鹊坪村 ~212五湖村 ~213东安村 ~214中湖村 ~215基安村 ~216溪联村 ~217贝溪村

民国初期以前一直属丰田里。民国时称社前联保等,属第七区,并后属第二区,后称抚市镇,又称中丰乡。建国后称抚溪区、龙溪区、第四区、抚市乡、抚市人民公社,隶属抚市工委。撤销工委后直属县,1984年复称抚市乡,后又改镇建制。

(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26942
14089
12853
家庭户户数 6943
家庭户总人口(总) 25683
家庭户男 13081
家庭户女 12602
0-14岁(总) 6776
0-14岁男 3604
0-14岁女 3172
15-64岁(总) 18320
15-64岁男 9712
15-64岁女 8608
65岁及以上(总) 1846
65岁及以上男 773
65岁及以上女 1073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4327

2017年,常住人口24996人 。

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气候宜人。耕地面积18442亩,主产稻谷、烤烟,盛产竹木、茶果、松脂等,农业总产值3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6元。

境内煤炭贮量丰富,其次为石灰石、锰矿等。工业有采煤、水泥、农产品加工等,乡镇企业繁荣,为该县经济活跃乡镇之一。私人汽车拥有量多,全镇工业总产值3895万元。 抚市镇 (4张)

省道福三线纵贯南北,抚适公路横穿东西。村村通公路,村道水泥硬化率达63%。2000年,全镇拥有汽车286辆,农用车63辆,拖拉机115辆。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量0.6亿吨,石灰岩储量0.06亿吨,还有大理石、锰矿、铝土矿等。2000年,煤炭产量达80万吨。

1988年后,该镇先后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企业为重点,市场为导向,各业并进”和“农业立镇、工商富镇、三产强镇、科技兴镇、依法治镇”的发展方针,全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彩电、洗衣机、冰箱进入寻常百姓家。1997年,全镇基本实现小康,被龙岩市政府授予“小康乡镇”称号。2000年,全镇平均每6人拥有摩托车1辆,每2户拥有电话1部。

1997年8月,抚市被省建设委员会定为“全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随即实施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至2000年,完成长2.3公里、宽32米的福三线抚兴大道改造及路灯架设和绿化,建成路面13958平方米,下水道7680米,建成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的综合市场,形成以福三线抚兴大道为中线,综合市场为中心,商贸区、工业区、住宅区、教育文化娱乐区分布合理的格局,集镇面貌焕然一新。

该镇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1999年11月,中发联合运输有限公司由镇办企业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次年就成为全镇最大纳税户,年创税40多万元。

各种基础设施齐全,第三产业繁荣兴旺,福三线贯穿其中。

境内有海拔1035米、闻名遐迩的 东华山 。山上有“棋盘石”、“交椅石”、“一线天”、“石鼓”、“鲤鱼石”、“鹞婆石”、“仙人凿字”、“燕子岩”等八景,风景秀丽,游人络绎不绝。 永定抚市东华山 (14张)

东华山,坐落于永定县抚市镇东安村境内,距县城30多公里。主峰高1034米,为永定县第一名山。山中云雾常驻,四季如春,峰峦叠翠,石峰攒簇,嵯峨千仞。一个个巍峨突兀的奇峰,仿佛像一片翠绿海洋中露出的一只只船帆,令人迷恋。山中有东华山寺,建于清乾隆四年。当地人多喜欢在每年的第一天上山入寺烧第一注香。寺庙古朴,寺分上下两厅,占地40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构架。

山中有八景:一是“棋盘石”,石旁有青松、灿烂山花,相传古时仙人常在此对奕。二是“老虎岩”,相传昔时东华山虎穴丛生,羽士华音在此开荒结庐、令虎下山、虎患始息。三是“鲤鱼浮塔”,建于清嘉庆四年、四层砖木结构,呈六角形。四是塔下石壁罅裂数丈,成“一线天”,从山寺后进入,可见斜透的一线日光,身形较小者可以贴壁匍伏攀顶。五是“燕子岩”。六是“仙人刻字”,山中现有三处摩崖石刻。七是“鹞婆石”即“老鹰石”。八是“天仙峰”,山中昔时多猿猴,时悬走壁与游人嬉逐。

另外,棋盘石松前悬崖之上突兀一石,似石椅,称“交椅石”;寺后有一清泉,长流不涸。泉的左边有一山穴,风吹石穴,如闻鼓声,谓之“石鼓”。

因主要是当地人敬佛烧香之所,并非重于旅游观光,山中多数景点未作开发,游览者需要稍作攀登,方能见到,像交椅石、老虎岩、燕子岩、鹞婆石、天仙峰等。相对全国各地的名川大山,在这不算大的山中,这反而增加了游览者攀登此山的乐趣。

据土楼普查资料显示,抚溪土楼群是永定土楼密度最高的土楼区域。区域内有天后宫、永隆昌、永豪楼、古渡口码头遗址、断墙遗址等景点。

抚溪土楼群位于永定县抚市镇抚溪河南岸,连片壮观的106座大土楼从东到西一字排开,总长3000余米,面积近3平方公里。这些土楼保存比较完好,基本风貌尚存,土楼群中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如闽西规模最大的天后宫,防洪堤及河运码头遗址等。

永定县政协经深入考察,认为抚溪土楼群可与永定县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土楼群互为补充,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抚溪土楼群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将其转变为文化旅游生产力大有可为。

福建永定县政协提出的将抚溪土楼群的开发与保护列入县“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得到积极回应, 2010年12月,永定县有关部门已将这一建议纳入该县“十二五”规划修订稿中。

在永定县政府向社会各界征求“十二五”规划意见时,永定县政协对抚溪土楼群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阐述,建议将抚溪土楼群纳入全县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加强保护和管理。永定县政协还就抚溪土楼群的旅游开发价值、发定位、景观打造及运作方式、现有文物保护等提出了具体意见。

抚市镇的“永隆昌”以高大著称,为最花工日的土楼。该楼因受地形限制,部分以沙滩为基地,填平工程特大,从填坝动工到整修完工,前后整整花去28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确认为“世界最高楼”,是客家方形土楼的典型代表。“永隆昌”楼主楼高五层半,占地都有一万多平方米。外围楼高四层半。

永隆昌被列为土楼旅游观光点。楼名以烟号冠名,永隆昌楼从清道光后期开始兴建,经咸丰、同治两世,直到光绪初年完成,历时28年之久。据传,共耗资白银60余万两。两座楼连接而成,又各自独立,一共占地将近两万平方米,结构布局基本相似,前后左右高低错落,外围楼高四层半,正楼五层半,里面还有一些二三层的楼房,主要是私塾、帐房、碓米房、佣人宿舍等等。“永隆昌”并非正式楼名,而是过去楼里是经营烟丝的商号名,便约定俗成地以此称呼自己的住宅。

永隆昌楼(不含文馆、别墅)共有92厅、746间、144道楼梯、6座石制花 抚市镇 (5张) 架、33座石框门、7口水井、1口池塘、10间浴室、7个晒坪、60间厕所、500米小溪堤坝和1座船舶码头。“永隆昌”楼是永定最大的土楼,一个人若将该楼的所有窗户启闭一次竟要整整一天时间。前些年有两个贼人来偷永隆昌的镇楼之宝——御赐“鎏金红木屏风”,因找不到出口处,而被捉住。该楼规模之宏大,结构之复杂可想而知。而这高大的楼房竟是用黄土夯成,令人叹为观止。

永隆昌楼是方楼“福善楼”与五凤楼“福盛楼”两座土楼的组合建筑。由两座府第式方楼“福盛楼”和“福善楼”组合而成的庞大的土楼民居建筑群体。福盛楼通称“老楼”,坐南朝北偏东,属三堂两落的“五凤楼”式结构。福盛楼的门楼上刻着“大夫第“三个大字。福善楼位于福盛楼外大门东侧后约150米的地方,通称“新楼”,坐西南向东北,主体是典型的方楼。福善楼的门楼上则是“中议第”三个大字。福盛楼和福善楼一样,规模宏大,楼中有楼,形貌大体相似,由众多门户、穿堂、天井、回廊组合而成。生客进入大门,只要经过几个厅,出入几道门后,就会不辨南北西东,就像走进迷宫一样晕头转向。大有“进时容易出时难”之感。

CCTV-4国际频道[走遍中国]《土楼春秋》第3集:黄金时代(2011年10月31日播出)节目通过永豪楼的财富故事,讲述关于福建土楼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同时,通过土楼内居住的居民黄达红一家人展现永豪楼的现状,和居民们对土楼辉煌时期的怀念以及对土楼未来的期望。

抚市镇新民村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土楼叫做永豪楼,据抚市《黄氏族谱》记载,它正式的名称叫“五福楼”。奇怪的是,在该楼建成之后的160多年间,五福楼的名称鲜为人知,永豪楼的名称却无人不晓,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的奥秘和工匠们有关,也和主持建楼的人有关。

抚市《黄氏族谱》记载,十三世祖黄宠斋一生务农为业,生有5个儿子,依次取名为永赓、永豪、永桂、永聚和永歧。黄永赓成年之时,正赶上永定条丝烟风靡大江南北的大好时机。为了发家致富,他和老二黄永豪商量后决定,由他只身前往湖南、云南和广西等地开拓市场,销售条丝烟,家中诸事则由老二黄永豪统管:一是和几个弟弟一起负责烟叶的收购、加工和营运;二是照料年迈的父母。兄弟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加上年轻人肯动脑筋,经营有方,不几年,家道便渐渐殷实起来。

客家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富裕起来之后,当务之急便是买田建房添置“恒产”。黄氏兄弟也不例外,他们决定盖楼。由于黄永豪成年累月在家搞经营,几个弟弟又少不更事,因此建楼的重担便理所当然地落在了他的肩上。两兄弟约定,凡是与建楼有关的事一概由黄永豪全权处理。

黄永豪人如其名,豪气十足。他觉得,改革开放后手头上宽裕了,楼就要建得宏伟 抚市镇 (3张) 、典雅、壮观些。这样,一方面可以光宗耀祖,另一方面也可以显示出自己家族的雄厚财力。再说,五兄弟分家之后就是五大房,所建之楼既要有足够的“单元房”(此为该楼的一大特色,在当时就有这样超前的意识,实属不易),又要有供收购烟叶的大厅以及加工条丝烟的手工作坊,同时还要有专供子弟读书习武的学堂、武馆等。于是他选择了抚溪河边的一块十五六亩的土地作为楼址,然后又分期分批购进了可供建造10个单元、36个厅、270个房间的所有用料。这样,自然耗资巨大,开销不菲。

就在大楼施工进入紧张阶段的时候,一天,老大黄永赓居然千里迢迢回家来了。他虽然常年漂泊在外,但魂牵梦绕的是建楼,寝食难安的仍是建楼——建楼毕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啊!还有,他对老二能否胜任建楼一事也心存疑虑,因此趁到外地跑生意之便顺路回家看看。老二黄永豪乍听到大哥到家的消息,着实吃了一惊,他担心大哥会责备他花钱太多,心里一直忐忑不安,犹如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所以不敢贸然前去会见大哥。

黄永赓一到家,行装甫卸,就心急火燎地朝建筑工地走去。他立刻就被眼前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深深地吸引住了:夯墙的挥汗如雨,运土的健步如飞,木匠师傅又是刨又是锯,石匠师傅又是凿又是敲……200多个施工人员各司各职,井然有序。他不禁心花怒放,手舞足蹈起来,让人立刻把老二找来。黄永豪急切地问来人:“我哥哥都说了些什么?”来人如实地把他哥哥的话说了一遍。这时,黄永豪才把悬到喉咙里的那颗心放回到了原处,长长地吁出了一口气。当他把建楼的设想及工程的进展情况一五一十地向大哥汇报后,老大不由自主地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连声夸奖道:“二弟这几年真是大有长进。有胆识、会办事,好!楼就该这样建,花多少钱也值得,这下我就放心了!”

该楼施工的时间很长,从动工兴建到迁入居住历时共7年,从迁入居住到全楼装修完毕又经过了11年。建楼期间,各种工匠、小工的延请、安排及工资的发放,各种建材的购买和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等,一概由黄永豪亲手操办。在大楼落成之前,该楼并没有一个正式的楼名。其间,有人问过工匠:“你在哪里做工?”工匠回答:“在黄永豪家里。”“在他家做什么?”“建新楼”。问这个问题的人多了,有工匠脱口而出:“在永豪楼。”永豪楼,意思是黄永豪主持所建的楼。一传十、十传百,永豪楼就这样传开了。尽管在该楼全面竣工之后,楼主曾专门请人取了个很有内涵的名称叫“五福楼”,寓意为五兄弟一齐幸福,但是所有工匠及村中老少都先入为主,或者认为五福楼的名称在音韵上没有永豪楼这一名称响亮,因此仍习惯地称之为永豪楼,并口口相传,以至于家喻户晓,远近皆知。相反,其正式的楼名却很少有人提起。

民国18年(1929)8月, 毛泽东曾在五湖何凹头居住,指导革命斗争。他当年居住的民房,遭国民党烧毁,新中国成立后已重建,称为“泽东楼”。

永定县抚市镇五湖村上寨泽东楼(何坳头)坐落于永定县东北部,地处抚市、湖雷、陈东边境的白叶湖岽山腰,海拔800余米,四周崇山峻岭,沟壑纵横。

1929年5月下旬,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解放永定县,成立了永定县革命委员会。同月,永定县革命委员会委员、1928年金丰农民武装暴动领导人之一谢献球(石岭村人)到泽东楼所在地的何坳头村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府。当时,何坳头村隶属今陈东乡石岭村,石岭乡苏维埃政府成立时,何坳头的张茂煌担任苏维埃政府主席。

同年8月上旬,红四军党代表毛泽东在上杭县蛟洋文昌阁指导召开中共闽西一大之后,化名杨先生,偕夫人贺子珍从上杭蛟洋经上杭大洋坝进入永定县虎岗乡虎西村,当晚住在晏田新祠。次日,他经三堡、上湖雷来到陈东乡石岭村岭头,住在总楼,随后来到何坳头村,住在张茂煌家四方土楼三楼左边的一个房间。在10多天的时间里,张茂煌一家不仅要负责照顾身患疟疾的毛泽东及贺子珍的生活起居,还要与当地的赤卫队一起担负毛泽东的安全保卫工作。

1929年8月21日,张茂煌与赤卫队员一起抬着担架,护送毛泽东由何坳头转到岐岭乡下山村牛牯勃自然村,先后住在华兴楼和青山下竹寮。9月下旬,毛泽东离开牛牯勃,经合溪袍山前往上杭县城,回到红四军。

毛泽东在永定期间,一边养病、读书看报、研究敌情、分析革命形势和斗争策略,一边经常接见永定县党政军负责人张鼎丞、阮山、卢肇西、陈正、卢其中、曾牧村、谢献球、陈兆祥、林梅汀等,与他们一起商谈贯彻中共闽西一大精神和研究建立永定革命根据地等问题。他还向大家介绍井冈山根据地革命斗争经验,指导张鼎丞、阮山、卢肇西等人总结永定暴动的经验教训。他身穿蓝布长衫,脚穿布鞋,经常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在以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为首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下,闽西红军游击队和人民群众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其间,永东游击队司令员刘永生,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参谋长兼永埔县军政委员会主席郑树昌,副主席陈茂辉、江德贤、马发贤等人经常率领红军游击队在何坳头村安营扎寨,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消灭国民党军和地方反动武装。

1936年,正是三年游击战最艰苦的时候。国民党军为消灭红军游击队,发动了残酷的第四期“清剿”,仍然采取“驻剿”、“堵剿”和“追剿”同时并用的战术,对革命基点村实行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和移民并村政策。加上敌人得知毛泽东曾进驻该村,于是焚烧了小村庄所有的房屋。何坳头张茂煌家、张茂春的土楼就是在这个时候被烧毁的。在三年游击战争中,该村曾6次被敌人强迫移民并村和烧杀抢掠,遭受严重摧残,但是全村群众一心向党,始终不屈不挠、坚贞不移。

由于敌人残酷的封锁,红军游击队的给养十分困难,指战员们经常忍饥受冻。何坳头人民群众与其他革命基点村的群众一样,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支持和保护红军游击队。革命接头户张茂春当时任红军游击队的交通员,他与何坳头全村群众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舍生忘死,为红军游击队送粮、送菜、送盐、送情报、代购生活用品、站岗放哨、救护伤员。他们创造了“串担”装米、装盐的办法、即把竹竿内的竹节捣通,装进大米、食盐等后作扁担使用;创造了“双层桶”装粪、装米的办法,即把挑牛粪、猪粪的木桶改装成两层,底层装大米、蔬菜,上层装肥料作为掩护;还有“大蒲包”装米等20多种巧妙办法,穿过敌人严密的封锁线,把红军游击队急需的物品送到山上驻地。何坳头村人民为夺取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8年3月1日,由闽西南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组成的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抗日。党组织留下方方、谢育才、范乐春、魏金水、刘永生、马发贤、伍洪祥、吴作球、罗炳钦、马永昌等一批深为人民群众信赖的党、政、军干部继续领导闽西以及永定人民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和反顽自卫斗争。何坳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一如既往,坚持革命,为掩护领导人,为支持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6年初,为适当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中共闽粤边委机关从湖坑镇南溪老吴子村迁驻何坳头村。同年6月,中共“七大”代表、原中共闽粤边委组织部长王维参加“七大”后,从延安回到中共闽粤边委机关驻地何坳头,向闽粤边委、中共闽西特委和所属各县县委负责人魏金水、朱曼平、范元辉、张昭娣、江岩、赖祖雄等人传达中共“七大”精神。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永定党组织将党员干部分散到各地活动,以实现党中央关于“埋藏隐蔽、蓄力待机”的方针和作好长期斗争的准备。

1947年6月,中共闽粤边委机关从何坳头村迁到县城郊区的龙门村圆头山一带。同年8月28日,中共闽西地委在金丰大山雨顶坪村的山上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总队闽西支队,兰汉华任支队长,林映雪任政委,郑永清任副支队长,邱锦才任副政委。支队成立之初仅有40余人、20余支枪。支队成立后在永定境内主动出击,歼灭了许多敌人,而自身则不断发展壮大,到1948年10月初,全支队已发展到200余人。

1948年3月,闽西支队近百人由支队长兰汉华、副政委邱锦才率领,开到何坳头村后山休整。国民党福建保二团一部在永定自卫队配合下,以700余人的兵力跟踪而至。闽西支队设于村口造纸作坊(位于泽东楼右侧约80米处)的岗哨及时发现了敌情。闽西支队凭借有利地形,与兵力、武器占绝对优势的敌人展开激战,歼敌40多人,击溃了敌人的进攻,但副支队长郑永清等5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同年冬,在何坳头村成立永定游击队。

1949年2月28日,中共闽西地委、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七支队(即原闽西支队)、中共永定县委负责人在何坳头召开联席会议,确定了“大胆搞农村,歼扰敌人,发动群众,扩军储粮”的方针、任务。这次会议,有力地推动了解放全闽西的进程。

在长达20多年的革命战争年代,何坳头人民始终坚贞不屈、红旗不倒。革命接头户阮唐妈的丈夫张茂春(红军游击队交通员)、夫兄张茂煌(乡苏主席)被敌人杀害,夫弟张茂清和自己两个胞弟参加红军后在战斗中光荣牺牲,她自己则因支持革命曾多次被敌人抓去严刑拷打,以致在场6岁的女儿被活活吓死;她的房屋被烧毁,财物被抢光。但是,她始终心红志坚,一直坚持革命到最后胜利。

在长达20多年的革命战争年代,何坳头人被敌人抓去的壮丁、妇女、儿童20人,被烧毁的房屋43间,被枪杀的耕牛16头、猪30头,被烧毁的纸槽(造纸作坊)6座,土地荒芜100亩,5户人家成了绝户。新中国成立时全村人口17户、50余人,比1935年减少了5户、10余人。全村参加红军游击队的有15人,有革命烈士5人、“五老人员”5人。

新中国成立后,闽西革命老区重建家园、恢复生产,革命基点村被烧毁的楼房得以重建。永定县委、县政府缅怀毛泽东的丰功伟绩,于1950年第一批重建家园时,由县政府全额拨款,特意按革命烈士张茂煌、张茂春家的四方土楼原形重建,并命名为“泽东楼”。

庆元楼位于 抚市镇西南部的 鹊坪村,距集镇1公里,省道福三线和抚石线,抚适线三条公路在村镜内交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全村有17个村民小组,632户1907人,有党员67人,有完小1所,耕地面积856亩,林地面积5498亩,支柱产业以种植、运输为主,被授予“省级卫生村”。

2005年以来,“海西春凤行动” 鹊坪村 (9张) 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表现在:兴建村自来水厂及配套人饮工程,建设环村沿河路2.2公里,新砌河堤1.6公里,建设标准渠道3公里,机耕道2公里,新建桥梁两座,架设高架路灯46盏、普通照明路灯87盏,建厕所群一处共26间,改厕290多间,建垃圾池18个,配发垃圾桶569个,修建排污沟3公里多,兴建健民游泳馆一座,建造金业亭一座,改造小学校舍及新建多媒体教室一个,村医疗站购置心电仪一台及其他医疗设备,兴建文体活动中心两处,铺设4000多平方米绿化草坪,种植桂花树500多棵,种植绿化树100多亩,建设水口龙腾公园篮球场一处,丰富群众的文体生活和休闲生活。

永定县客家古镇抚市的“走古事”是客家乡村民间闹元宵的盛大狂欢活动,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以来,承传不衰,人们通过这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相比罗坊走古事的狂欢,抚市走古事则是感受一种祥和的生活。

抚市的客家人过完春节就开始了走古事的筹划,正月初七初八晚上起,大鼓凉伞、花篮、舞龙、佯皋等古事每晚陆续在村里走门串户,给每家每户送去整年的喜庆祝福,家家户户都备好鞭炮迎接。到了十五、十六,队伍会集中起来,加上装扮好的彩车,到镇上游街,去祖祠拜祭祖先。

白天的古事是在天后宫集中并祭拜 客家先祖和 妈祖。古事集中后,规模较大的有三场,正月十五中午是社前村赖氏,十五晚上是中在村苏氏,十六晚上是黄氏。20世纪初姓氏区别已不是很重要了,很多别的姓氏、别村的亲朋好友也加入队伍,参与这一盛大活动,就是最后的拜祭祖祠回自家拜就行了。古事发展到19世纪末期,也已经没有男女、老少之分了,重男轻女已经给取精华弃糟粕、 移风易俗掉了,这些客家村子可谓是和谐社会新农村的最佳典范。

集中后巡游的古事,既有“正神出巡”、“回避”牌、大锣等,也有墨镜、牛仔帽、着马甲、配猎枪的猎手等一起开路。古事配有繁复的 十番乐、 五色锣鼓,大点的古事棚会配一组,随行伴奏,民间韵味非凡。也有现代西洋乐队,圆号、大号等。古事棚上,不仅用上了彩灯,还可以出现笔记本电脑、可以玩手机、看电视、喝饮料,相当现代化、年轻化。这些即保存有民俗传统,又有洋为中用,体现了客家后代飘洋出海的全球视野和与时俱进,使民俗得到很好的传承。

走古事多以历代传说故事、戏曲及现实生活中人物或情节装扮,车载或抬着游乐。常见故事有 魁星点灯、 桃园三结义、 五虎将、六国拜相、七仙女下凡、 八仙过海等。古事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徒步走的、板车推的、骑马的、轿子抬的、三轮车踩的、轿车/小货车装扮成彩车载的,即传统又现代,可谓是人类地上运载工具史的完整演绎。

古事中最具趣味性的莫过佯皋,又称 水浒,故事源自水浒众英雄装扮成各式人等,去法场劫人的事,有扮偷鸡的、算命的、教书的、耍把戏的、瞎子、驼子、麻子、道士、二流子、和尚、男扮女装带孩子回娘家的小媳妇等,在踩街路上或开阔的地方有随机表演,如偷鸡、二流子揩油回娘家的小媳妇,麻子也上去凑热闹等,和观众互动性强,相当滑稽搞笑,生活感很强的民俗,绝不恶俗,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


   抚市镇闹元宵 (4张) 财神爷的古事棚向来是颇受欢迎的,沿途会向观众派金元宝/金币/金条(徐福记的糖果或巧克力),向他叫声财神爷,一般都会抓上一把向你那方向抛过去,抢到的人那可是相当的开心,叫财神的人高兴,扮财神被叫的也高兴,新年头大家都图个喜气。

古事当然也少不了客家儿女 下南洋的故事了:“船板灯”,一个洋味十足的小帅哥开着轮船载着一个个勤劳勇敢善良的客家儿女出南洋;“龙太子”,下南洋自然也仰仗龙太子们保一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

古事走完,一般祖祠会加演傀儡仔戏,即客家木偶戏,或者播放电影。古事吸引了远近的人们,出古事、没出古事的人家都忙里忙外,要忙扮古事、组织队伍,又要招待来观赏热闹的亲朋好友,不亦乐乎,全镇沸腾。2005年1月 ,抚市走古事已经列入福建省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事中用到的十番乐演奏在福建和广东也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元宵,走古事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民俗爱好者前往观赏、拍摄。

芋子包、牛肉巴、猪头皮、菜干、梅子干

姜成康,男,1950年8月出生,福建省永定县抚市镇鹊坪村人,197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高级经济师。现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 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

苏增添,男,汉族,1954年3月生,福建永定县抚市镇人,197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8月参加工作,厦门大学经济系世界经济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经济师。 曾任福建省物价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市委常委、副书记;福建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福建省改革开放委员会副主任、办公室主任;福建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福建省政府副省长,2010年1月15日,当选福州市市长;2011年11月—2014年01月任福建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2014年01月—2015年01月任福建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2015年01月—今,任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姜安荣,男,1948年9月出生,籍贯福建。中共党员。现任福建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姜安荣同志曾任福建省永定县县长,福建省农业厅副厅长,中共福建省委委员、农业厅厅长。

周边政府机关

永定区抚市镇人大主席团 地址:龙岩市永定区抚民路与中丰街交叉路口东侧

周边政府机构

龙岩市永定区抚市镇桥河村役退瘘匮瞻军人服务站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

周边综合医院

永定县抚市卫生院 地址:龙岩市永定区抚市镇大岗路

周边乡镇

抚市镇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

周边村庄

港头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