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洋镇

双洋镇 双洋镇乡镇概况 双洋镇自然资源 双洋镇历史变迁 双洋镇历史沿革 双洋镇经济发展 双洋镇发展目标 双洋镇旅游资源 双洋镇民俗风情 双洋镇特色物产 双洋镇政府工作报告


双洋镇原宁洋县城所在地,属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地处漳平市北部。 九龙江北溪上游。全境南北长,东西窄。境内山峦起伏,地势北高南低,千米以上山峰有8座。全镇国土面积272.3平方千米。下辖12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总人口9152人(2017)。年平均气温在18—20°之间,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1600mm之间。双洋镇位于 漳平西北部,北接 永安市,东邻 新桥镇,南连 南洋乡,西与 赤水乡毗邻。镇驻地距县城69公里,有公路通龙岩、白沙、 新桥、漳平。镇政府所在地 海拔309.5米,永漳公路贯穿全镇,并且在全市乡镇中率先实现了农村公路村村通,双洋到漳平(47公里)和到 永安(63公里)的车程分别40分钟、60分钟,交通十分便利。这里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有优质 石灰石、 煤炭、 铁矿、 高岭土、 钠长石矿等矿产资源;而且是...

详情

双洋镇地名网_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双洋镇资料简介

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双洋镇介绍

双洋镇原宁洋县城所在地,属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地处漳平市北部。 九龙江北溪上游。全境南北长,东西窄。境内山峦起伏,地势北高南低,千米以上山峰有8座。全镇国土面积272.3平方千米。下辖12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总人口9152人(2017)。年平均气温在18—20°之间,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1600mm之间。

双洋镇位于 漳平西北部,北接 永安市,东邻 新桥镇,南连 南洋乡,西与 赤水乡毗邻。镇驻地距县城69公里,有公路通龙岩、白沙、 新桥、漳平。

镇政府所在地 海拔309.5米,永漳公路贯穿全镇,并且在全市乡镇中率先实现了农村公路村村通,双洋到漳平(47公里)和到 永安(63公里)的车程分别40分钟、60分钟,交通十分便利。

这里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有优质 石灰石、 煤炭、 铁矿、 高岭土、 钠长石矿等矿产资源;而且是全省唯一的 烟煤基地。这里水电资源丰富,全镇大小水电站七座,总装机容量为9300千瓦时。双洋是林业大镇,现有林木蓄积量180万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84.4%,部分属漳平天台国家 森林公园的规划范围,其四个主要景区中的 紫云洞山、 九鹏溪景区就坐落杂双洋境内。境内竹业发展良好,这里还富有独特的天然珍品 红菇、 梨菇、 水仙茶、 风鸭、 苦笋、 冬笋、 明笋干等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双洋镇 双洋镇原为宁洋县治所在地,明隆庆元年(1567年)建有县城1座,以砖石砌筑城墙,高1.8丈(折合6米),周长480丈(约合1600米)。城内建有县署、学宫、 文庙、武庙等一应设施。至清,已形成衙前、南门、青龙、白虎等4条主街和御史巷等十余条巷道。官府居民均为一式土木结构平房,县城一面靠山,三面临水,西南面建4座廊柱式风雨桥通往城外。民国时期只修建一些防匪土楼,官府建筑大都因年久失修而毁坏或在战乱中被焚。新中国建立时,仅剩文庙、武庙及学宫部分建筑。

50年代末,拆除城墙,拓宽街道,新建公路,将南门外沿河街道逐渐处延伸至西门,长约800米,宽约8—12米,均铺混凝土路面。沿街新建供销社百货、食杂、农资、棉布、旅社、饭店等门市部,企联社大楼、农贸市场、工商所、税务所、银行营业所、汽车站、林业采购站等公共设施,多为2—4层砖木或 砖混结构建筑。还在南门街、西门直街、城外街等街巷建有部分新店房。各街巷均铺设混凝土路面,至1990年底,街道总长达3.7公里。

镇区设有中学、小学、幼儿园、文化中心、影剧院、中心卫生院、歌舞厅、录相厅等文教卫生设施。1990年,新建中小学校舍3286平方米。民居多系旧式平房。80年代新建部分砖混结构2—4层楼房。总面积达14954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32.3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原有的4座风雨桥屡遭水毁,新中国建立后除多次重修外,新建3座永久性石拱桥。两水如罗带,七桥似彩虹,与城南麟山七层宝塔和烈士纪念碑交相辉映,使古城焕发青春。

1956年为双洋区,1958年设东风公社,1961年更名双洋公社,1984年改乡,1989年建镇。1997年,面积289.5平方千米,辖双洋居委会和城内、城外、东洋、西洋、员当、坑源、温坑、百种畲、溪口、徐溪、大窑、中村12个村委会。

人文历史

双洋 (3张) 古镇双洋原为宁洋县旧址, 明朝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宁洋

置县,于1956年撤销县治,存史 389年。双洋历史悠久,上溯几千年,至今仍保存较多的文物古迹,有 文庙、 关帝庙、祝圣庙、廊桥、古民居等古建筑,城南 麒麟山上,有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的圆觉塔,古为宁洋八景之一,周边的村落多处富有保存价值的古民居,保留原有历史风貌,民风淳朴。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度游宁洋溪,在双洋嵌下了游历足迹和留下“程愈迫,则流愈急”的名句。2003年1月双洋镇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6年被提名参与第一批30个福建最美乡村评选乡镇之一。

现有 工矿企业16家,其中: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家;农业主要以“烟、竹、茶”等 特色农业产业为主导。截止2010年6月份全镇完成 工农业总产值32319万元,比增15.6%,占年任务数(44000万元)的73.45%。其中:工业产值完成24859万元,比增18.87%,占年任务数(29300万元)的84.84%;农业产值完成7460万元,比增5.9%,占年任务数(14700万元)的50.75%;共引进市外资金3316万元,占年任务数(2400万元)的138.1%;向上争取资金471万元,占年任务数(260万元)的181.2%;完成 固定资产投资18263万元,占年任务数(33500万元)的54.5%;财政收入完成全口径568.69万元,比增28.81%,占年任务数(945万元)的60.18%。

截止2007年底,全镇实现 工农业总产值39259万元。2008年同期增长(下同)25.6%,其中: 工业总产值完成28368万元,比增32.7%; 农业总产值完成10891万元,比增10.1%。完成 财政收入807万元,其中:完成 预算内地方级财政收入398.82万元,比增12.2%;完成 固定资产投资5907万元,比增38.14%;引进市外资金3610万元,比增2.76%;农民人均纯收入4493元。

指导思想: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 科学发展观统览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统一部署,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围绕“拼命抓项目,狠心造环境”工作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以富民强镇、建设“生态型的中心城镇”为目标,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实现我镇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和谐发展。

总体目标: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宽裕,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主要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0%, 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2%, 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7%,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0%,预算内地方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城镇化,实现“三化”良行互动,退一进二,工业经济逐步形成主导地位,三产比重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7%。

社会环境更加美化、优化。科教文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信用程度更加提高,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到2011年,全镇建立起完善的 义务教育体系,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97%,新型 合作医疗覆盖率超过95%,农村 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健全,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超过98%,全面完善村(居)依法自治制度。

人居环境更加和谐。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建成生态环境示范镇;镇村面貌得到进一步改观,初步建立功能配套的集镇区,与周边中心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到2011年,80%农村实现户户通水泥路, 城镇化率达到45%,自来水普及率达80%,通讯移动信号各自然村全面覆盖,初步建立和谐、安康的生活环境。

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示范带动,分步实施,认真实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认真落实“拼命抓项目,狠心造环境”工作主题,以经济建设“五项竞赛”和“双百”项目竞赛活动为载体,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镇”之路,发展壮大 优势产业,引进非资源型产业,优化布局,加快集聚发展;三是注重运作,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四是重点突破,综合整治,加快城镇化进程。五是优化环境,促进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六是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加强自身建设。

双洋镇依山傍水,碧流萦迥,一座座古香古色的廊屋风雨桥,依然架设在小溪流之上,既可沟通城内外的行人之便,又可供人乘坐歇息、闲聊,在城南、城外、城西、东洋水尾等地分别建有“太平桥”、“青云桥”、“ 登瀛桥”、“ 化龙桥”,虽然历史上迭遭洪毁,但均按原传统风貌修复。四桥均为石墩双孔梁式廊屋桥。古桥,是旧宁洋县的历史遗韵,也是根植一方地域的传统建筑文化标志,因而历尽沧桑、仪态不改、乡情浓郁,风采依然。

双洋城内城外、东洋西洋等处,尚有 建筑年代久远的古巷、古屋、古井、古街。这里的 古民居建筑古拙精致,门楼、厅龛、柱础、窗棂、厅壁、 石旗杆,雕琢精细,散发出浓郁的艺术气质和田园气息。漫步其间,细细品赏,让人有恍如隔世之感。

文庙:在双洋中心校内。明万历六年(1578年)创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 同治六年(1867年)、

2002年重修。原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大成殿后有崇圣祠,供奉孔子上辈先人,两厢称示、西庑,设诸先圣哲牌位等,现仅存主殿“大成殿”。大成殿 坐东朝西,建筑面积400平方米,面阔五间, 进深14米, 重檐歇山顶抬梁 穿斗式土木结构,保存完好。

圆觉塔:坐落麒麟山上,塔身高七层,呈八角形,砖木结构。塔内有木梯可盘旋通达顶层,塔高约23米,底层每面墙宽3.2米,每层四向均开有落地半圆窗。 圆觉塔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清 康熙十八年(1679年)重造,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塔身白色,俗称 白塔。1996年9月20日 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 麟山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9月立碑。

双洋镇在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置 宁洋县,是一个商贾云集的闹市县城。从那时起,双洋就开始了火龙闹元宵。开初,村民的爆竹是在各家门前迎龙时燃放,后来村民发现爆竹往龙身上丢,舞龙的为避免价格不菲的龙被烧坏,只好 摇头摆尾躲着爆竹,这龙也就舞得更为壮观,很快就形成爆竹炸龙——火龙 闹元宵的风俗。最多时有九条 火龙汇聚双洋,这风俗一直延续了400多年。

汉剧是双洋民间传统剧种,传承至今已近百年 历史,在广大的农村中生命力极强,深受群众的喜爱。 汉剧也被称“外江戏”或“乱弹”,双洋镇业余汉剧团前身是1914年由吴世杰创办的“大锣天”汉剧班,当时的“大锣天”名盛一时,30余个农民演员能演百余部戏,长年在 永安、 漳平、苏坂等地演出。1979年更名为“双洋镇业余汉剧团”,吸收10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男女青年学戏,曾出现新老演员四代同堂演出的景象。1982年剧团整顿后,吸收10位初中以上 文化程度的男女青年学戏,到各地演出,深受群众好评。由二十多个演员组成一个汉剧、木偶剧班子,到各乡镇进行演出活动,并为政府各项政策宣传服务,开展“文化 三下乡”活动,每年都将演出近百场,深受群众的喜爱和好评,是我镇民间艺术上的一朵奇葩。双洋 汉剧与 闽西汉剧是同一剧种,如今,汉剧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共有10类518项,属第四类传统剧种92项中的一项,在传统剧种类中排名第33个,是我省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6个中的一个)。

苦肉色白,清香微苦,回口爽甜,是许多美味佳肴的上选原料,还有清热的功效。因为它的“苦劲”,让你不自觉地皱起 眉头,但下咽之后就觉得有一股甘爽清凉的余味涌起,驱使着你的筷子再夹一箸,回味,再三回味。

苦笋一般有三种做法:炒、拌、泡,风味以咸鲜清淡为主。在双洋,一般的家常做法就是腩肉炒苦笋,似乎家家都喜欢吃这道菜,而且都能做出点新意来,可以放 青椒炒,同样也可以放 红辣椒来炒。烹制苦笋菜,以每年春末刚出土、长约20厘米的苦笋为最佳选择。其次,为了保持苦笋的原始风味,在初加工时不宜长时间对苦笋加热;烹制时也无需把苦笋烧软,否则将风味尽失。要知道,苦笋的吃法就讲究苦、爽、嫩。吃这道腩肉炒苦笋的时候,如果还是不习惯其苦味,还可以将腩肉跟笋片夹在一起吃,口感独特,苦味也似乎被冲淡了。

漳平是我国南方茶叶的重要产地之一。 水仙茶属乌龙茶系列。传说水仙茶最早产自境内一条叫做“ 九鹏溪”的周边地区。九鹏溪水滋润着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两岸人民占据着亚热带的气候优势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从元代就开始了茶叶种植,到明清时期已有相当规模,并有了专门茶叶加工作坊。清朝光绪二十年,由“泰昌茶庄”选送的漳平水仙茶叶获得了巴拿马博览会和上海博览会金奖。而在境内出土的明代 紫砂茶壶,说明 漳平很早以前就盛行 功夫茶、讲究饮茶文化了。在 南洋乡北寮和双洋镇中村的交界地有一座海拔1365米的山峰——石牛岽,崖峰峭壁,终年云雾缭绕,山顶至今还遗存着几十株郁郁葱葱的 水仙茶母本树,其中一棵最大的高达7.35米,这株罕见的水仙茶古树被专家妙称为水仙茶母本 活化石,被当地群众誉为“仙茶”,所说有治腹痛和拉痢的奇效。勤劳智慧的漳平双洋中村茶人邓观金于1914年用独创的精湛工艺创制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茶类—— 水仙茶饼。在漳平生产的数十种乌龙茶品种中,堪称一枝独秀。

天然植物,属 伞菌科,具有特殊的 鲜味,据古药典《神农本草经》记载,可使人“益智开窍”并有“壮阳 滋阴,延年益寿”的奇妙功效,是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每100克干品中含维生素B26.9毫克,尼克酸19.5毫克,分别是乌骨鸡的35倍和3倍, 野菇中的珍品当数 梨菇。这是一种 其貌不扬的菇,颜色灰白,形状也十分普通,但味道鲜美。

明笋干由清明前精选特级 鲜笋经蒸煮、烘烤而成,其味鲜美肉厚,被誉为香菇 笋干,含 蛋白质,维生素, 膳食纤维。其色泽清绿黄亮,香气馥郁袭人,色 美味鲜,脆嫩可口,为风味独特的佐餐佳晶和筵席上的高等菜肴。明笋干就食用方法而言,稍显繁琐,主要是泡发较其余笋来讲,比较麻烦,因为明笋是用整棵的笋制成的。常见的泡发方法是:将 笋干取出后用清水清洗一次,用开水浸泡2—3小时,用手搓松,用锅煮至发胀,用清水漂洗后即可进行烹饪。

明笋的常见烹饪方法是:切成片后,和块状肥肉一起蒸、炖,放一些香料,美味之极!笋吸取了肥肉中的油脂,味美而香,肉在多次蒸炖之后,去了大部分油腻,入口极佳!

宁洋风鸭:闽西 漳平双洋镇(旧时宁洋县)地处偏远山区,这里霜冻低温,阳光充沛,空气新鲜。当地百姓加工 风鸭有百年历史。鸭肥肉香,便于蕴藏的风鸭,过去加工只是为了自家过年食用。如今,经过精心加工改进的宁洋风鸭,是利用海拔千米以上高寒地带的霜风、阳光、纯净的空气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选用以稻谷为主饲料的地方良种 番鸭为原料,经山泉水浸透后,采用地方传统工艺和科学配方,适时精制加工而成,加以精美包装,成为特具色泽金赤润亮、味美香醇的地方风味,且具有健胃宜脾之功效,是送礼迎宾之佳品,被誉为闽西佳肴一绝。料理方法:将风鸭蒸熟,切装冷盘即吃;或做火锅味道奇美!

风鸭糊:在漳平,每逢人冬,家家户户杀 番鸭,褪毛弃内脏后,用竹片撑开鸭肚,用五香、 胡椒粉、 味精、食盐等 卤料抹遍鸭内外后,将鸭悬挂在通风日照的走廊过道处,任风吹日晒使鸭风干,故俗成'风鸭'。用风 鸭肉丁和以 冬笋丝、香菇片、碎肉、 大蒜等,拌煮成糊状,谓之风鸭糊,香醇可口。

红菇菌盖呈扁半球形,中部下凹,深菜 红色、紫红色,菌肉白色,汤色粉红。生长于原始森林中,无污染,夏秋采,晒干。性甘、温,益血通经, 补血活血。治贫血、 产后恶露不尽、 白带过多、月经不调、 关节痛, 手足麻木、 四肢抽搐。红菇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纯天然野生,含有丰富的 维生素B、D、E等,能补血,特别适合产妇及贫血者食用,其味道鲜美,清香爽口,汤色清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能预防感冒和 肝硬化,并有降低血压、减少 胆固醇抗癌等作用。红菇形似碗碟,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含高蛋白和多种 维生素,为富有特色的调味佐料和佳肴,也可药用,有解毒、滋补功效,是产妇滋补佳品,宴席珍馐和馈赠亲友的上好礼品。 红菇的 菌丝不能分离,故至今无法进行人工栽培,日见珍贵。它生长于原始森林之中,人工采摘,产量较少。料理方法:将干菇浸泡后洗净切成小块,配与鸡、鸭、排骨、猪脚等炖或即吃。

(一)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2010年,全镇完成 工农业总产值55850万元,比增17.5%。其中:工业产值完成41599万元,比增22%;农业产值完成14251万元,比增5.95%;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081万元,比增76.9%;引进市外资金8525万元,占年任务数(2400万元)的355.3%;向上争取资金1617.97万元,占年任务的622.3%;完成 固定资产投资34350万元,占年任务的102.54%;完成财政总收入1437万元,比增30.7%,其中 预算内地方级财政收入540.16万元,比增43%; 农民人均纯收入6635元,比增11.9%。

(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以“五项竞赛”活动为载体,积极服务好境内和“飞地”的在建和投产的企业。全力配合市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翁头岭煤炭开发、红狮矿山及双洋镇煤矿资源整合等项目林地征用等相关工作;积极协调解决农正天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融资问题;积极服务好“南三龙”高速铁路建设项目和重大储备项目中村抽水蓄能电站的前期工作的推进。立足区位、人文和生态等资源优势,做好宁洋古镇生态观光园的意向签约。策划生成中村 生态旅游休闲、石坑大峡谷生态旅游等经济社会项目。2010年,新策划生成项目10个,新开工项目1个。完成项目成果对接13个,为市工业园区招工98名,完成年任务数的122.5%。

(三)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职能,积极争取和宣传农业农资优惠政策,重点抓好“烟、竹、茶”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2010年,全镇共发展 烤烟种植4525亩,完成烤烟收购11372.5担,全年产值1093万元。完成卧式密集型烤房建设33座,发放建设改造烤房补贴119.3万元;抓好百种畲、坑源毛竹丰产示范片建设,通过专题培训、示范带动、外出参观、领导挂钩等办法,大力推广科学育竹技术,不断增加竹农收入,2010年毛竹产量122.9万根,产值1203万元;努力打造“中村水仙”品牌,整合制茶作坊,在中村建立茶文化室、规划建设茶文化大户和茶叶集中加工点等,努力推广 漳平水仙茶标准化载培、管理技术。2010年,全镇新植茶园568亩。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发展,中村朴玉茶叶专业合作社正在做强做大。同时,全力做好农村经济示范项目,着眼于打造闽西最大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按照“扩大规模、建立机制、打响品牌、推进服务、创出效益”的要求,不断强化 经营理念,引导社员跨区作业,提高合作社效益,并且做好 农机专业合作社综合大楼建设。2010年5月双洋骏华农机合作社获评国家级 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四)旅游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2010年,我镇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旅游发展年”,依托北线“生态文化游”的建设思路,立足历史文化名镇古迹、人文、生态等旅游资源特色,明确全镇旅游发展战略,高起点科学编制《漳平市双洋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双洋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双洋镇古镇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制作人文、古迹、自然、生态景点、项目推介等的图文并茂文化古镇宣传画册,设立大型古镇生态和人文的宣传广告牌,对内对外宣传古镇生态旅游资源,逐步提高双洋古镇生态文化旅游知名度。抢抓机遇,策划储备历史古镇文化、麟山休闲公园、 紫云洞山景区、石坑大峡谷 生态旅游、中村土客迷情旅游度假区、宁洋古镇生态观光园等旅游开发项目,并向社会推介招商,通过政府引导,外引内联,加快双洋旅游产业发展。

(五)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双洋集镇总体规划和城内新村、东洋新村、 溪口新村、大窑新村详细规划进一步深化;城边南路道路改造等集镇路网改造基本完成;城内、徐溪、温坑、百种畲等村的土地项目整理进展顺利;完成宁洋桥改造,西洋村100户农村改厕项目;双洋自来水厂、双洋敬老院、双洋文化站、双洋溪治理项目和现代烟草工程建设有序推进。“绿、亮、美”工程深入实施。 城镇规划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周边农林园艺

漳平市双洋镇发辉家庭农场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

周边乡镇

双洋镇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

周边村庄

大窑村 地址:龙岩市漳平市

员当村 地址:龙岩市漳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