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洋村
钟洋村 钟洋村地名由来 钟洋村乡村概况 钟洋村珍贵古迹 钟洋村新闻报道
钟洋村地处 宁德市 蕉城区 洋中镇西南部,地处蕉城、古田、罗源三县交界,距镇区16公里、市区43公里,海拔800米左右。辖钟洋、上村、后路、桥头、西溪、湖头、鲤鱼湖等7个自然村,设9个村民小组。共计343户,1304人。钟洋村位于顶旗山(展旗峰)西麓,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革命老区村。正因村居僻远,许多古物得以留存。村西山形似钟,村前有小平洋,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洋中镇南16公里,顶旗山西麓。辖钟洋、上村、后路、桥头、西溪、湖头、鲤鱼湖等7个自然村,设9个村民小组。343户,1304人。常驻740人,本村籍大学文化42人,耕地1620亩,林业9270亩。以农为主,产水稻、蔬菜、茶叶、食用菌等,林业有杉、竹等。 日用商店6间,年销售值约1.8万元。公共设施有医疗站1所,小学教学楼1幢。 详情
钟洋村地处 宁德市 蕉城区 洋中镇西南部,地处蕉城、古田、罗源三县交界,距镇区16公里、市区43公里,海拔800米左右。辖钟洋、上村、后路、桥头、西溪、湖头、鲤鱼湖等7个自然村,设9个村民小组。共计343户,1304人。
钟洋村位于顶旗山(展旗峰)西麓,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革命老区村。正因村居僻远,许多古物得以留存。
村西山形似钟,村前有小平洋,故名。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洋中镇南16公里,顶旗山西麓。辖钟洋、上村、后路、桥头、西溪、湖头、鲤鱼湖等7个自然村,设9个村民小组。343户,1304人。常驻740人,本村籍大学文化42人,耕地1620亩,林业9270亩。以农为主,产水稻、蔬菜、茶叶、食用菌等,林业有杉、竹等。 日用商店6间,年销售值约1.8万元。
公共设施有医疗站1所,小学教学楼1幢。
余六府将军古墓、水碓、观音堂(菩萨庙)等。
古建筑有大厅3座、宫5座,佛堂1座。
在福建省洋中镇钟洋村,在鳞次栉比的民居团团环绕下,有一座奇怪的古墓。通常来说,墓地和民居应该是分开的,但钟洋村这座古墓,却怪异地位于民居中心。钟洋村近百年来居住着一群姓余的村人,钟洋 余姓不光绕着这座古墓安家落户,还有一些匪夷所思的奇特习俗,比如:余姓的姑娘出嫁前,要先穿素服到村中心这座古墓拜祭,再穿上新嫁娘的红衣上轿;余姓人家娶媳妇,新妇也要先着白衣祭拜这座古墓,之后方能换上喜服拜堂成亲,据说是明朝起就定下的规矩,持续五百余年,建国后才被废除。天长日久,先人的规矩变成了传统,模糊了含义,钟洋村的余家后人代代严格遵守,却不知个中缘由。
一村一墓之间,显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教人不禁好奇,被称为钟洋余家先祖的墓主人,究竟是什么身份?
我们在前篇提到, 建文帝南逃到 福建,由于天高地远,燕军暂时没有向此地渗透。故而大部分势力还在 朱允炆掌握中。建文帝在寺庙找到栖身之地后,便在闽东建立抗击 朱棣燕军的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往往有着类似的特点:占山为寨,建寺立庙,形成村落,村中暗藏地道,互相连通,或有密室,用以转移、藏匿武装力量。建文帝把和自己一起出亡的心腹武将纷纷派散,命令他们四下建立屯田军,以期反攻朱棣。钟洋村余姓的先祖,会不会也是随同建文帝出亡,一路保驾护航其中一位武将呢呢?
钟洋村古墓采用溪石、卵石为葬料,这点与宁德当地的墓葬风俗迥异,反而与江苏 南京明代建墓习惯相同。古墓与上金贝的明二帝陵风格极为相似,均是明代官帽椅造型,大小、建制虽不及上金贝古墓,显然也不是普通人能够享有的。相传墓前原有神道,神道两旁立有石兵石兽,这是三品以上武官的规格:明代来自江苏南京的三品以上余姓武官,会不会是 朱允炆的保驾大将军余六府呢?关于这座古墓有很多传说,余姓的宗老们至今还在讲述:在钟洋村早年动荡的岁月里,每到三更时分,一名武官的英魂就会显灵,“身骑白马,手持关刀”,绕村巡视,镇守一方水土一方人。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年代悠久,武官的形象却十分鲜明,显然不是纯然的捏造,也许正是参考了余六府本人编撰,以震慑永乐势力和盗墓贼,保护墓地不遭毁坏。
墓葬的边上,有一座同样古老的余姓宗祠,虽然于清代重修,还是能看出其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走进余氏宗祠,在最显眼的位置上,一副黑底金字的楹联赫然书道:“国族聚于斯相府芳声未艾,宗祊藏之久后贤俊烈重兴。”钟洋村地处 古田、 蕉城、 罗源交界,地理位置相当偏远,何以有如此气度写“国族”汇聚,又写“相府”后继有人,期待俊烈重新光耀门楣呢? 祠堂大门边,两侧粉墙上还书有一副对联:“钟山发迹,子而承,孙而继,千秋统绪续当年;湾水开基,宗有功,祖有德,数代怡谋俎日。”钟山指的是南京钟山,暗指余姓先祖余六府正是在南京受任,得到建文帝的赏识,成了皇帝近臣。不幸 靖难烽烟起,仓皇南逃时,余六府一路保驾护航,随建文帝来到福建。而“湾水开基”,则是写明余家后人为守先人陵寝,来到钟洋村定居。宗祠门口那湾人造的半月形水池,或许表达着余家先人对南京城内的 月牙池的思念。
就像其他从亡大臣一样,这位保驾大将军也隐姓埋名,“六府”是他的化名,真名已不可考。在钟洋村一间香火旺盛的 “苏林宫”里,人们找到了这个化名的由来。“苏林宫”里供奉着主神“苏林元帅”,村民们谁也不知道这些称号的来由。直到学者翻阅《六府庙记》,才明白苏林正是司火木之神,是“水、火、金、木、土、谷”这“六府”当中的元帅。看来,余六府不仅是建文帝的保驾将军,更有可能是后期建文武装势力对抗朱棣的元帅。古墓碑上刻有的“戎宋大夫”的封号,足以证明其人身份不低,或许就是建文帝念他保驾有功赐的。
仿佛是为了印证此处正是保驾大将军曾经的驻扎地,人们在钟洋村余氏宗祠仅仅数百米开外的下路山,半山腰间发现了一处密道,洞口旁散落着不少石碑石刻。这处密道遗址纵然覆满青苔,仍旧可以见到以接近明代军事工程的制式垒砌石块的痕迹。老人们以闹鬼的传说吓唬孩子,还有不相信的孩子壮着胆摸着石壁走进伸手不见五指的地道。发现地道内还有数处密室,可以容人。秘道位于蕉城、古田、罗源三地交界位置,连接蕉城与古田,在蕉城的洞口放把火,古田的地洞口会冒烟。遥想永乐初年,或许建文势力就是靠着这样的方式联络支援,将各个根据地连点成线,孤注一掷地反击。
(中国台湾网)
昨日,记者从宁德建文帝研究小组了解到,近日在宁德接连发现一些地宫秘道,推测很可能与建文帝在闽的活动踪迹有关。据介绍,这条秘道位于蕉城、古田、罗源三地交界位置。
地宫秘道连接蕉城、古田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地宫秘道位于宁德蕉城区钟洋村,距离钟洋村余氏宗祠约600米。
宁德建文帝研究小组的工作人员王道亨介绍,这条秘道位于蕉城、古田、罗源三地交界位置,连接蕉城与古田,在蕉城的这个洞口放把火,古田的另一个地洞口会冒烟。
在钟洋村下路山半山腰,记者见到了该处遗址,洞口旁散落着不少石构件。一面疑似碑文的石构件,正面倾覆于洞口正前方,碑身宽且长,头尾由两个半圆形大石构成,用手触摸碑面着地处,可明显感觉到碑上的文字。这处秘道遗址,洞口边上的围墙经年累月已覆上厚厚的青苔,但仍可见由石块垒砌而成的痕迹。
“老人们传言下路山闹鬼,少有人到此地,我七八岁时曾壮胆进去过一次。”据当地人余承曲回忆,秘道内,墙壁由石块砌成,秘道很深很黑,行走时只能用手扶着石壁。他告诉记者,秘道内还有密室,至于数量就记不清了。
据介绍,此前,宁德建文帝研究小组就曾在宁德金贝寺周围的遗址内,发现秘道,研究小组推测,这些秘道可能与建文帝在闽行踪有关,秘道的历史有待进一步考证。
当地有建文朝武将墓
记者了解到,在洋中镇钟洋村,还有一处古墓葬,当地人传言是“建文朝武将余六府墓葬”。该墓葬位于深山之中,被民居团团包围。
“古墓葬穴位怪异,按墓葬风俗,墓葬地应与民居分开,而该墓葬却位于民居中心,且向阳。”王道亨介绍,该墓葬与南京、江苏一带古墓葬用料相同,与福建闽东的明代墓葬用料却全然不同。
调查人员在对余氏及其分支的族系家谱研究中,发现存在家谱里不少地方语焉不详,似有难言之隐。调查人员认为,建文朝“武将余六府身世之谜”、“帝师周斌后裔下落之谜”、“国母亭与 吕太后下落之谜”三者之间涉及的历史、人物存在着逻辑关系,对余氏家谱的研究,可能揭开建文朝武将余六府的身世之谜,推动建文帝在闽行踪的研究。
周边乡镇
洋中镇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
周边村庄
钟洋村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
洋中村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三零四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