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村

文峰村 文峰村建制沿革 文峰村历史文化 文峰村地理环境 文峰村历史背景 文峰村经济发展 文峰村著名人物


文峰村,旧称石堂, 位于 虎贝镇北侧,东临第一旗山 兔耳岭景区, 支提山西侧,与 霍童相交界,系霍山西部山脉下的 行政村,人口2300多,是蕉城区 虎贝镇人口最多的行政村。这里不仅是宋末元初著名理学名儒 陈普的出生地,也是清代爱国守台的著名将领 黄礼鉁的故里。文峰村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相对集中,整体风貌保存较好,其中清代的古民居达20余幢,包括元明时期的奶娘宫,明清时期的下马亭、 陈普墓、陈普祠堂、清朝“进士第”、“将军府”、“文武魁”等古建筑。2014年11月25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门公布了第三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全国共有994个村落入选,文峰村榜上有名,成为蕉城区首个 中国传统村落。文峰村,原名石堂黄厝。据《宁德县志》记载:“石堂在明、清时期为宁德县青田乡安远里二十都一图的钟山景与唐山景。”到了...

详情

文峰村地名网_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虎贝镇文峰村资料简介
  文峰村是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虎贝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5090211021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50902。文峰村与岔路村、东源村、浮山村、黄柏村、黄家村、旧厝村、梅鹤村、南岭村、七淀村、上堡村、下楼村、下洋村、新亭村、新厝村、岩柄村、中洋里村、甲地村相邻。 还有41个地名与文峰村同名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虎贝镇文峰村介绍

文峰村,旧称石堂, 位于 虎贝镇北侧,东临第一旗山 兔耳岭景区, 支提山西侧,与 霍童相交界,系霍山西部山脉下的 行政村,人口2300多,是蕉城区 虎贝镇人口最多的行政村。这里不仅是宋末元初著名理学名儒 陈普的出生地,也是清代爱国守台的著名将领 黄礼鉁的故里。

文峰村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相对集中,整体风貌保存较好,其中清代的古民居达20余幢,包括元明时期的奶娘宫,明清时期的下马亭、 陈普墓、陈普祠堂、清朝“进士第”、“将军府”、“文武魁”等古建筑。

2014年11月25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门公布了第三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全国共有994个村落入选,文峰村榜上有名,成为蕉城区首个 中国传统村落。

文峰村,原名石堂黄厝。据《宁德县志》记载:“石堂在明、清时期为宁德县青田乡安远里二十都一图的钟山景与唐山景。”到了1943年,石堂分为文峰与梅鹤两村。文峰这村名,从古遗先生 韩信同石堂八景诗中的“文峰卓笔”而来。

雕梁如画 古厝探幽

雕梁如画 古厝探幽 (13张) 文峰村落集中,明、清古建筑仍保存较为完好,村内现有明清古建筑20余幢,包括元、明时期的奶娘宫,

明、清时期的下马亭、陈普墓、陈普祠堂、清朝“进士第”、“将军府”、“绣楼”等。还有清朝圣旨、镀金仪杖牌、将军武官像等大量珍贵文物遗存,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

蓝天下,马头墙高低错落,文峰村古民居多少有点徽派建筑的味道。但徽派建筑是白墙黑瓦的,这儿的墙却“不施粉黛”,原汁原味地裸露着夯土的颜色,中国古代建筑的原始夯土技术在这里被完整保留下来。

徽派建筑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文峰的土屋外表粗犷,而内心却是细腻温婉的。门窗木雕精致细腻,栩栩如生,檐牙雨墙上尽是泥塑的人物花鸟,其立体构图惟妙惟肖,虽经数百年,可依然色泽明丽,纹路清晰。屋脊上还有数只“仙鹤”守望着远方,尽显当年之豪华。

地灵人杰 明贤辈出

文峰村地处蕉城区最西部,四县交界的大山重岭深处,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然而,这里民风淳朴、尚文习武,人才辈出,仅清朝两百多年,这个人口不足千人的村落,就出了2名进士、8名举人、182名秀才,“武魁”牌匾随处可见,更有“文武魁”父子登科,一时传为佳话。

而让文峰人自豪的莫过于显赫一时的一文一武两位名士—— 陈普和 黄礼鉁。陈普是朱熹之三传弟子,是宋末元初闻名于世的理学家、教育家、天文学家。

十四年,宁德县令叶稠为陈普修建祠堂,并塑像祀之。古朴的陈普祠静静地守在文峰村东北角,一代名儒陈普的塑像端坐其中,凝望着文笔山峰; 黄礼鉁是清代爱国戍台名将,清朝嘉庆年间任台澎总兵,诰授光禄大夫、振威将军。在其故居里,振威将军的一品武官服像、清朝皇帝赐封给黄家的四道圣旨留存至今,彰显着他当年的铮铮铁骨和显赫荣光。

叶飞旧居 红色故地

在曲折的土墙深巷中,有一座老房子并不起眼,从大门走进是一个小院落,第二道门上挂着“紫宸高拱”的牌匾,这里曾是叶飞住过的地方。

1937年底,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和各县游击队共1300多人在石堂集结,进行为期两个多月的整编训练,整编整训后,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六团,从这里出发北上抗日。

在石堂整训期间,团部与一营、三营、兵械厂、服装被服厂都设在文峰村,这座老房子就是当年整编部队的地方。在那峥嵘岁月里,许多文峰青年加入部队,成为部队的骨干。旧址犹在,而今后院里的桔子树依然向着四方天井之外生长着,一年又一年结出累累硕果。

文峰村地处乡西北6.5公里。辖有文峰、神宫坑、新桥头、院后、三漈坑、坪南楼、东山、谢细丘、陈葛板、路乾楼、官田头、月角、前湖、前面楼、梨岔、里碓、透溪、长湾等18个自然村。有资料显示,人口2300多人,常驻1797人,本村籍大学文化80多人。耕地874.8亩,林地33456亩。

以农为主,产稻谷、甘薯、茶叶、蔬菜、食用菌等。林业有杉木、松木、毛竹等。2006年,产 水稻180吨,甘薯10吨,蔬菜539吨,发展香菇40万筒。各种生产资料商店及日用商店20多间,年销售值30多万元。

村对面山叫“文笔峰”,村因峰而名,村民以黄姓为主,传公元1112年建村。村落集中,房屋396幢(其中新建水泥楼房120幢)。耕地489.8亩。村委楼1幢,小学1所,会场1所,医疗站2所。清代的古民居12幢。清朝嘉庆年间台澎总兵黄礼鉁出生于此。

黄礼鉁,道光十二年武举人。历任福建桐山参将、金门左营游击、奉旨统领闽浙官兵、台湾水师安平协副将、台澎总兵等职。现存有故居、墓、清朝圣旨、渡金仪杖衍牌、将军武官像等古迹。此外,还有元明时期的奶娘宫,明清时期的下马亭、 陈普墓、陈普祠堂,清朝“进士第”、“将军府”等古建筑。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柏油路。

宋末元初闻名于世的著名天文学家、理学家、教育学家 陈普出生于此。陈普,字尚德,号惧斋,出生于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1328年)。一生曾主讲建阳云庄书院、建阳鳌峰书院,莆中勿轩书院,造就了一大批理学人才。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宁德县令叶稠为缅怀陈普,建陈普祠,并塑像祀之。自然景观有元代名人 韩信同笔下的 石堂八景等。

文峰村位于支提山西侧,与霍童相交界,系霍山西部山脉下的行政村。在唐时期这里曾名园州,自唐朝以来以石堂称呼,直至民国32年,已达千年之久。 早期的石堂拥有陈、林、黄、曾、彭、夏、芦、叶等三十六个村落,除了仍保留有黄、林、彭、兰、雷、叶等姓人口外,夏村、芦坪、陈家乾、曾厝弄等仍保留有这些地名的称呼。石堂之所以为石堂,主要是因为石堂以周围的山型相围而成达的近3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且四面山多有岩石,山形奇特(北面有笑天狮子峰,东面有笔架山峰,南面有展旗峰,西面有黄柏峰(将军山),中间有横案似的翠屏山峰),盆地中间还有一自东向西小山脉,分山南之梅鹤村,山北之文峰村,全境有如一个石的厅堂,故而有石堂之称,后因宋末元初诞生了闻名于世的陈普先生而出名,世人也就称陈普先生为石堂先生。

据《宁德县志》记载:“ 石堂在明、清时期为宁德县青田乡安远里二十都一图的钟山景与唐山景”。到了民国时期,宁德的行政历经几次变化:民国23年5月(公元1934年)全县划分5个区,民国27年全县划分3个区,石堂属三区洋中区管辖,民国32年(公元1943年)宁德全县并乡镇保甲,虎贝当时为上西乡,乡公所驻地设虎贝,石堂也就是在那时改为了文峰与梅鹤两个村。文峰村的命名主要以文峰东面的笔架山峰与韩信同著“石堂八景”中“文峰卓笔”而来的。广义的石堂应包括小盆地内的六个行政村,即文峰村、浮山村(文峰村分村出来)、梅鹤村、南岭村(梅鹤村分村出来)、岔路村与黄柏村,狭义的石堂也应包括文峰村与梅鹤村。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石堂古村的文峰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水、电、广播电视、电话一切应有尽有,人们的生活水平从温饱型开始向小康型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开始改变,从以前单纯的温饱型向文化型不段转变,热闹的城市人生活也渐转向欣赏农村自然风光与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尤其是周末游和短假游,将会吸引众多城里客人来到农村,给农村带来一片生机与气息,再加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宁古路及支提山旅游公路的及将建设等,都将促进文峰村古石堂人文景观的挖掘与开发,以尽早让文峰的石堂文化溶入到支提山的旅游文化中,以丰富支提山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对文峰古石堂文化的挖掘,石堂文化不断被各级领导及有关专家的重视与肯定。

陈普(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天文学家)

福建通志记载:陈普(1244~1315年)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虎贝乡文峰村)。家贫,励志发奋,苦读不辍。饱览四书五经,初通儒家经典。

陈普成年后,潜心探研朱熹理学。宋咸淳末,闻会稽韩冀甫倡道浙东,其学以朱熹理学为宗,遂往游其门。经数年刻苦磨砺,终精通经史,学识超群,名闻闽浙。

宋祥兴年间(1278~1279年),陈普返回故里。时值宋朝将亡,兵戈四起,生灵涂炭。陈普遂隐居于石堂山,以著述自娱。在此期间,他对乡梓公益事业十分关注。如时邑内驿路旁缺井,他出资在一都北门外凿数口八卦井,以资行人渴饮;当时宁德城内火灾连年,邑民深受其害,他又独资在县治西门外凿建西湖,“直十二丈,横二十四丈,方圆七十二丈”,“上建桥,旁置亭”,可防火患,亦可供眺玩,士民无不沾其惠。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陈普以宋遗民自居,誓不仕元。元朝廷曾多次聘他为福建教授,陈普均坚辞不就,锐意振兴家乡教育,在石堂山仁丰寺里设馆倡学,招徒课艺。四方学子闻其学识宗风,负笈从游者每年达数百。他治学师承冀甫传统,力倡朱熹正学,曾告诫门生:“性命、道德、五常、诚敬等字,在四书五经中如斗极列宿之在天,五岳四渎之在地,舍此无求,更学何事?”为推广朱熹学说,普受丞相刘敏中之托,重辑朱熹门人黄干、杨复二人的《丧祭礼》及朱熹的有关著述,分十卷刊行于世。在教学上,陈普力倡理论联系实际,治经“不贵文词”,而“必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在其薰陶下,不少门人既精于理学奥义,又能深入社会实际,求取真知灼见。出其门者,如韩信同、杨琬、余载等,皆为当时理学名士。

陈普曾应友人邀请,先后受聘主讲于建州(今建瓯县)云庄书院、建阳鳌峰书院和德兴(今江西镜内)初庵书院。所至之处,学者纷至沓来,不绝于途,名重当时。

元贞三年(1297年)以后,陈普寓居莆田18载。他以精湛的学识陶冶后秀,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理学人才。后人称“莆中多贤,讲学造就,石堂殆为鼻祖”,实非过誉。

陈普生前披览群书,博闻广见,多才多艺。除六经外,他还熟谙律吕、天文、地理、算数之学,精于阴阳玑衡之说。曾铸刻漏壶,玲珑精巧,应时升降,无纤毫爽,为时人所激赏。当时福建布政司前樵楼之漏壶,即为陈普手建。

延祐二年(1315年),陈普病逝于莆田,归葬于石堂山。邑人缅怀其兴学育才之功绩,祀之于乡贤祠。

陈普一生撰著甚丰,有《四书句解铃键》、《学庸指要》、《孟子纂图》、《周易解》、《尚书补微》、《四书五经讲义》、《浑天仪论》、《咏史诗断》、《字义》等凡数百卷。大多散佚。今存《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遗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陈普注)。

黄礼鉁(清朝爱国守台将领)

黄礼鉁,字步云,号瑞堂,乳开义,福建省宁德石堂村(现宁德市蕉城区虎贝乡文峰村人)。生于嘉庆戊辰年(1808)正月十三日。道光十二年(1832年)黄礼鉁在乡试中考取了全省第25名武举人(当时全省名额为64人),进京兵部会试考取进士,被朝廷分发福建省水师以千总用,蒙发福建水师提标,效力期满,旋补水师提标中营千总(正六品)。此后因剿灭海盗有功,被委署烽火门守备,后又署南澳镇标左营游击,补实铜山营守备(正五品),护署铜山营参将。然后又屡次擒获洋盗有功,升补闽安左营都司(正四品),后升补水师提标后营游击(从三品),旋奉委署金门左营游击。咸丰9年(1859年)补授水师安平协副将(从二品)。(注:据台湾省文献记载:黄礼鉁于咸丰9年(1859年)奉旨接替吕大升,于台湾地区担任台湾水师协副将。而隶属台湾镇之下的此官职,是台湾清治时期海防军事层级最高武将,统帅三标水营、数千名水师兵勇。参考文献:刘宁颜编,《重修台湾省通志》,台北市,台 黄礼鉁将军部分仪仗牌 (3张) 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诰授武显将军(正二品),貤封其胞兄黄礼鋕为武功将军(从二品)。同年九月到台任事。

咸丰十一年初,蒙恩简放任广东水师阳江镇总兵(见:清实录咸丰朝实录-146),署理广东提督。在北上谢恩途中,获知台湾彰化叛贼戴万生戮官陷城,当即入台会同文武在台办理防务,整顿安平城寨、炮台等御敌,于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二十六为国捐躯,享年五十四岁。诰授光禄大夫(正一品)、振威将军(从一品)。福建省提督邵达科题诗赞曰:“伟列标青简,勋名泐石牌。”福建省按察司吴保泰也赠送“勤王为上国,敌忔沐功臣。”

周边乡镇

虎贝镇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

周边商铺

华之梦水果店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南大路蕉城第三小学西南侧约30米
宁德市蕉城区南大路蕉城第三小学西南侧约30米

周边村庄

文峰村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

吴峰村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

文峰巷村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穆阳镇

天峰亭村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