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后乡

石后乡 石后乡乡镇概况 石后乡行政区划 石后乡旅游景点


位于东经119°22′30″~119°27′54″,北纬26°39′29″~26°46′35″之间,居市境西部,距市区公路里程21公里。1958年8月设石后人民公社。1961年8月改为石后区。1966年7月复称石后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撤销石后 人民公社,成立石后乡。下辖14个 行政村,113个 自然村。总面积61.318平方公里。1992年总 人口12722人。乡人民政府驻石厝村。2017年,石后乡 行政区域面积5910公顷,常住人口9093人 。石后乡是福建省宁德市 蕉城区辖乡。位于蕉城区中部,距市区11千米。辖14个 行政村。省道下(塘)天(湖)段过境。农业主产 水稻、薯类,兼产菌类。石后乡取石厝村和后垅村首字得名。今石后乡地域古时大部属青田乡二十三都,部分属二十二都、六都,解放初期隶属洋中乡。1958年设石后乡,19...

详情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石后乡所有村庄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石后乡介绍

位于东经119°22′30″~119°27′54″,北纬26°39′29″~26°46′35″之间,居市境西部,距市区公路里程21公里。1958年8月设石后人民公社。1961年8月改为石后区。1966年7月复称石后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撤销石后 人民公社,成立石后乡。下辖14个 行政村,113个 自然村。总面积61.318平方公里。1992年总 人口12722人。乡人民政府驻石厝村。

2017年,石后乡 行政区域面积5910公顷,常住人口9093人 。

石后乡是福建省宁德市 蕉城区辖乡。位于蕉城区中部,距市区11千米。辖14个 行政村。省道下(塘)天(湖)段过境。农业主产 水稻、薯类,兼产菌类。

石后乡

取石厝村和后垅村首字得名。今石后乡地域古时大部属青田乡二十三都,部分属二十二都、六都,解放初期隶属洋中乡。1958年设石后乡,1959年改称人民公社,1961年改设石后区,1962年并入洋中区管辖,1966年7月成立石后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改为石后乡。

位于市境西部,马头山东南麓。东接七都、金涵,西靠洋中,北连九都。乡驻地石厝村。属山丘地,境内有石磨冈山、大岗山、石牛山、三峰山、桐峰顶山及与洋中交界的石虎头山等山峰20余座,上竹洋村附近的石磨冈山海拔935米,为境内最高山峰。石后境内诸山是七都溪与大金溪分水岭的构成部分,境内溪流分别注入上述两河。主要河流有大泽溪,为七都溪中游段。芹坂头溪,源于桐峰顶山西南麓,溪水向西,经石厝纳新桥头溪、又经芹坂头、陈坂,于洋中陈洋村汇入大泽溪。彭溪,源自石磨冈山南麓,经竹洋、墓前,向东北经七都小溪村,长约8公里,注入七都溪。里占溪,源自安仁寺后山,向南注入金涵水库。岭尾溪,源自洋中起头峰东坡,流经小岭村,纳小岭溪,向东注入金涵水库。定洋溪,源自三峰山北,经定洋、大坪,向西北在洋中上坎村注入溪源溪。石后乡属亚热带气候,年均降水1800毫米,年均温度15.8度。

全乡有14个行政村,设145个村民小组,118个自然村(其中已基本无人居住的自然村有43个)。全乡3206户,12788人(其中男6824人,女5964人,畲族36人)。交通便利,省道宁古公路横跨全境,长13公里,村级水泥路硬化35.5公里,是蕉城区最早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乡镇。

石后乡总耕地面积为16777亩,其中水田12271亩,旱地4506亩。林地57361亩。水稻、甘薯为主要粮食作物。年平均年产量为4600吨。经济作物有茶叶、柑桔、林业、香菇、蘑菇、反季节蔬菜等。年销售反季节蔬菜8000多吨,产值480多万元。年均农业产值4500万元。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919.6万元。年约有3600名劳动力在外务工、经商,主要从事石材、养殖、运输、服务、商贸展览、建筑、茶叶贸易、废旧物资回收等行业。

乡域内有大泽溪水电站、大港水电站,年发电量分别为6354万度、5113万度。有农业产品生产加工企业5家,石材开采企业2家,塑料加工厂1家,工业总产值5076万元。全乡设立卫生所站14个,其中中心卫生所1所,从医人员28人。有中学1所,区第十三中学(班级8个,学生420人,教师37人),小学6所(班级30个,学生380人,教师75人)。现已知石后乡籍博士有6人。

石后乡名胜古迹众多。安仁寺,建于唐大中元年(874年);瑞林寺,建于唐龙德年间(927年);太后亭,建于1368年;还有明洪武年间文殊书院、清朝鼎峰学堂遗址等。乡驻地周围有“鉴水清晖”、“文峰耸笔”等天然景观。境内分布着野生红豆杉、水松、罗汉松等国家保护植物和野猪、羚羊、金钱豹、麂、穿山甲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

石后乡各村情况系统介绍:

石厝村

历史沿革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辖石厝、光沃、室头、新桥头、南洋、光沃新村等6个自然村,设16个村民小组。482户,1770人,常住人口1035人。大地总面积3.838平方公里,耕地1857亩,林地3008亩,森林覆盖率达51.6%。粮食作物有稻谷、甘薯。稻谷年产量742.8吨,甘薯年产量163吨。以农业为主,部分外出经商务工。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74.94万元。有区第十三中学、中心小学各1所、初级小学2所、卫生院1所、门诊楼1幢、邮电局1所、供电所1所、教堂1座。古建筑有石氏宗祠祖厅,始建于1279年,重建于民国三十二年,建筑面积625平方米;顺水宫,纪念林九娘为民除害,始建于1341年,1977年重建;招福崇,即教堂,始建于1877年;太后亭,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有古罗汉松1株。百年榕树1株,在小学旁。有大学文化以上85人,其中博士1人,石珏,美国爱达荷大学博士生。历史名人有石磊,1893年出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毕业,民国36年(1947年)任福建省财政厅厅长。石增华,任民国第八战区司令部上校,民国38年(1949年)任罗源县长。

石厝村 传旧时村后有一石洞,洞前建村盖房,故名。在市区西北,直距11公里,宁古公路北侧,海拔380米。村委会驻地。234户,1095人,常住人口835人,大学文化以上53人。1223年建村,石姓,传由南京凤阳府八角井迁来。房屋约200幢。耕地721亩,林地1328亩。第十三中学设此,中心小学、供电所、邮电局和卫生院各1所。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光沃村 传原名扛告,意为扛着跛子告状,后方言衍为光沃。旧志作“江岙”。在石厝村南偏东,路程0.9公里,宁古公路东南侧。110户,425人,常住人口228人,张姓,传由宁德城关状元里迁来。房屋105幢。耕地391亩,林地604亩。有水松1株,胸径80公分以上,在水尾庙前。通电、电话、电视、水泥路。

室头村 原名锡头,后方言衍为今名。在石厝村东1.2公里,金鸡冈山西北侧。聚落呈梯形,房屋110幢,116户,512人,常住人口353人。彭姓,由古田县杉洋镇迁来。耕地506亩,林地701亩。有1株百年以上罗汉松,胸围135厘米。村里有传统制鼓工艺。通电、电话、电视、简易路。

金鸡冈山,在乡政府驻地东南方向,主峰海拔598米,山形似鸡而得名。

光沃新村 因为地质灾害的原因,光沃村计有四十余户搬迁至此,于1989年建村,故名。在石厝村东南,路程300米。45户,170人,常住人口105人,张姓。房屋43幢。耕地151亩,林地243亩。通电、水泥路、自来水、电话、电视。

南洋村 村南有一大片水田,故名。在石厝村东南,路程1.3公里。11户,86人,常住52人,彭姓,1985年建村。房屋10幢。耕地86亩,林地132亩。通电、电视、简易路。

1958年设石后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61.1平方千米,人口1.3万,辖石厝、芹后、光荣、当洋、大岭、小岭、定洋、上竹洋、小漈、下竹洋、大墓前、三望、林下洋、陈坂14个 村委会。

芹后村行政村

988年12月成立村委会。辖芹后、大坪等2个自然村,设村民小组5个。193户,987人,常住人口760人。耕地623亩,林地1778亩。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33.49万元。经济作物有稻谷、甘薯、茶叶等。稻谷年产量298.8吨,甘薯年产量63.3吨,茶叶年产量37.5吨,年收入30万元。兼营商贸运输采矿业,拥有20部机动车从事运输业。日用商店5间,平均年销售额约8万元。有村委楼、祖厅、会场、小学校舍、医疗站各1幢。古建筑有祠堂2座。古寺庙瑞林寺,始建于五代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1年),重建于1991年,重檐式砖木结构。村边有一古路亭。五十年代初,曾有金钱豹入村。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50人,其中博士3人。游芳悯,美国普林顿大学哲学教授,现居美国。游天童,加拿大多伦多皇后大学博士生。

芹后村 因以前村里野芹菜遍地,迁居时祖厅建在野芹菜地的后面,而得名。在乡驻地西南1.4公里,宁古公路南侧,海拔 400米,村委会驻地。清初建村,游姓,传由罗源县迁来。共有168户,人口842人,常住人口680人。耕地502亩,林业1478亩。部分村民外出从事石材开采、加工业。本村籍大学以上文化45人。村落沿溪而建,共有房屋138幢(新建60幢)。新村条状排列,旧村房舍集中,呈圆形,三面环山。1971年修建一条引水隧洞,长180米。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大坪村 房子建在一个大坪上,故名。在芹后村南1.1公里,坪肩山东南侧。25户,145人,常住人口80人,大学文化以上5人,游姓,传于1907年建村,由芹后村迁此。部分村民外出从事加工玻璃业。村旁有小型水库。房屋10幢,耕地121亩,林地300亩,通路、通电、电话、水泥路。

坪肩山,主峰海拔655米,在金鸡冈山西南侧

光荣行政村

光坂和安仁寺,取光字和仁字,后雅化为"光荣",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成立村委会。辖后垅、胡里、院后、上片山、周坑、光坂、东湖隘、后前埂、石钟下、田头楼、蛇楼等11个自然村,设10个村民小组。194户,887人,常住645人,外来人口35人。大学以上文化16人。大地总面积3.845平方公里,耕地747亩,林地3801亩。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甘薯、茶叶。稻谷年产量299吨,甘薯年产量150吨。茶叶年产量50吨,年收入80万。水果以雪柑、芦柑、橙为主。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93.87万元。商店4间,年销售额约4万元。小学1所,医疗站1所,古建筑有祠堂2座、祖厅2座。有古寺庙安仁寺,始建于唐大中元年(847年),经过宋朝、元朝至清康熙(1689年)重建。寺庙以石木结构为主,建筑面积410平方。寺内的大雄宝殿重檐歇顶式、抬梁穿厅式混合结构,还保存着唐宋间的莲花石柱磐、舍利塔、“金钢石琢”等文物,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垅村 村后一垅田,故名。在乡驻地北偏东1公里,宁古公路北侧,石磨冈山西南麓。海拔 430米。村会驻地。103户,490人,常住人口315人,大学文化以上人口10人,张姓为主, 1316年建村。耕地294亩,林地1968亩。村落沿山脚而环列,中有水池。房屋69幢,其中新建10余幢。有小学、医疗站、老人会各1幢(所)。古建筑有祠堂、祖厅各1座。通电、自来水、电视、电话、水泥路。

院后村 村在安仁寺后,方言称寺为院,故名。在后垅村东北,路程2.0公里。26户,121人,现常住人口82人。房屋17幢,石姓为主。耕地73 亩,林地275亩。通简易路、自来水、电话、电、电视。

周坑村 周姓居住,村在山涧旁,故名。在后垅村东偏北1.7公里。12户,53人,石姓为主。房屋13幢。耕地24亩,林地171亩。通电、自来水、电视、简易路。

陈坂行政村

以驻地村为名,1988年12月成立村委会。辖陈坂、四保、芹坂头、伏亭下4个自然村,设村民小组9个。287户,1194人,常住人口1094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32人。陈官梅烈士,曾于三十年代参加红军,1938年北上抗日。1988年前,与芹后村合为一村,两村大地总面积共计4.61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154亩,林地2002亩。以农为主,部分村民外出经商务工。农作物有稻谷、甘薯、茶。稻谷年产量462吨,茶100多亩,年收入10万。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57.95万元。村委楼1幢,小学1所,医疗站1所,小水电站1座(年发电量10万度)。古建筑有祠堂1座、寺庙1座、祖厅1座。

陈坂村 古时野藤遍地,村处溪坂,古称藤洋坂,后方言衍为今名。在乡驻地西0.9公里,宁古公路西北侧。海拔390米,村委会驻地。194户,782人,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经商。大学文化以上26人,陈姓,传于唐末时建村。村落沿溪而建,成带状。房屋130幢(新建62幢)。耕地861.5亩,以农业为主。经济林主要种植马尾松、杉木、毛竹。村委楼1幢、小学1所、医疗站1所、小水电站1座。古建筑有祠堂1座、寺庙1座(观音亭)、祖厅1座。陈坂村祖厅始建于宋太宗年间,重建于乾隆五十一年七月(1786年);祠堂始建于宋咸淳三年(1267年);福兴宫始建于宋咸淳元年(1265年),重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有古罗汉松1株,300年树龄,在陈坂村观音亭。通电、电话、自来水、电视、水泥路。

芹坂头村 在芹后村和陈坂村的前头,取两村名中一字,故名。在陈坂村南偏东0.9公里,宁古公路南侧。62户,254人,常住人口238人,周姓为主,房屋54幢(新建24幢),传于清朝初年建村。耕地173亩,林地626亩。村边有红豆杉1株,百年以上树龄,胸围1.5米,在芹坂头溪边。通电、自来水、电话、电视、简易路。

四保村 古保甲制时,属第4保,故名。在陈坂村南偏西1.0公里,宁古公路西南侧。户籍43户,158人,传于1607年建村,林姓。房屋28幢(其中砖房6幢)。耕地120.5亩,林地265亩。通电、自来水、电视、电话,简易路。

当洋村行政村

1958年至1965年称为当洋乡,辖大岭、小岭、定洋、当洋,属洋中区。1966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辖陈厝、林厝、沙坪、贝林、庵里、前门楼、小湾里7个自然村,设16个村民小组。281户,1337人,常住人口920人,本村籍大学文化18人,外来人口12人。关春梦烈士,1937年参加闽东红军,1938年随队北上抗日,1940年牺牲。大地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耕地1520亩,林地3620亩。以农业为主,产稻谷、甘薯、香菇、茶叶等。稻谷年产量608吨,甘薯年产量91吨。茶叶年产量37.5吨,年收入30多万元。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05.02万元。有村委会1幢、学校1幢、医疗站2所、私营茶场1个、祠堂8座。石牛山风景秀丽,从山顶远眺,可将蕉城区及附近海面尽收眼底。有矿产资源石板材。

石牛山,山上有石似水牛,故名。在石后乡境南部。东西走向,主峰海拔848米。

陈厝村 因陈姓居多,故名。在乡驻地东南2.4公里,金鸡岗山南麓。村庄海拔450米,村委会驻地。陈姓,118户,580人,常住人口458人。陈成灿,教授,福建师范大学任教。房屋86幢,1494年建村。耕地586亩,林地2233亩。通电、自来水、电话,水泥路。

林厝村 因林姓居多,故名。在陈厝村西,已与陈厝连成一片。林姓,85户,407人,常住人口358人。房屋50幢,三分之一为新建,传于1607年建村。耕地378亩,林地534亩。通电、自来水、电话、水泥路。林厝与陈厝原隔一池塘,此地原张姓居多,故名“张洋”,后衍为当洋。

沙坪村 因地较平,下雨时坪上积沙多,故而得名。在陈厝村北偏东0.5公里,金鸡岗山南麓。关姓,78户,350人,常住人口298人。关华德,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立大学博士生。房屋31幢,传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村。有古建筑祖厅1座、关帝庙1座。耕地400亩,林地476亩。通电、自来水、电话、路。

浿林村 因村前有水渠,渠旁有茂密树林,故名。在陈厝村东南,路程1.5公里,石牛山西麓。陈姓,19户,50人,常住人口2人,房屋7幢。耕地150亩,林地113亩。

庵里村 古时有尼姑庵,村位于庵边而得名。在陈厝村南,路程2.0公里,陈姓,原有4户12人。耕地16亩,林地42亩,现已迁至陈厝。此村与浿林村合称“布袋林”村。

前门楼村 聚落房屋而称楼,因村在前面故而得名。在陈厝村东南1公里,林姓,原有5户24人。耕地100亩,林地71亩,现已迁至林厝。

小湾里村 因建在小山湾里边而得名。在陈厝村北0.8公里,关姓,原有5户23人。耕地23亩,林地51亩,现已迁至沙坪

定洋行政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辖定洋、溪头、三峰山等3个自然村,设14个村民小组。218户,923人,常住人口350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10人。大地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耕地973亩,林地2218亩。以农业为主,产稻谷、甘薯、茶叶。稻谷年产量365吨,甘薯年产量60吨。茶叶年产量11万斤,年收入10万元。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08.45万元。有村委楼1幢、小学1所、医疗站1所、会场1座。古建筑有祖厅1座、祠堂3座。村边有南方红豆杉1株,700年树龄,胸围3.3米;罗汉松3株,胸围2米左右,在定洋学校边。还有古樟1株,胸围1.82米,青钩栗1株,胸围4.1米,楠木1株,均于定洋宫边。

定洋村 四面环山,山下一片田洋,故名。又说,村名始于宋初,原称“郑洋”,后衍为今名。在乡驻地南偏东2.6公里,坪冈山东侧。村庄海拔500米,村委会驻地。林姓,145户,681人,常住人口300人,大学文化以上5人。房屋84幢(新建15幢),村庄背山面溪,房舍集中。耕地610亩,林地1531亩。村内有机动车2台。日用商店6间,平均年销售额约12万元。有村委楼、会场、学校、医疗站各一幢(所)。古建筑有祠堂2座、祖厅1座。通水泥路、电、电话、自来水。

坪冈山,主峰海拔577米,因山冈地势较平而得名。在石牛山西南侧。

溪头村 村在定洋村溪前头,故名。曾名半溪头。在定洋村东南0.5公里。8户,40人,常住人口5人,詹姓为主,有陈、林、胡、冯、徐姓,房屋5幢。耕地104亩,林地170亩。通电、电话、简易路。

三峰山村 村后有3个山峰相连,故名。在定洋村东南,路程1.5公里,坪冈山西南麓。马姓,40户,203人,常住人口7人,房屋21幢。耕地209亩,林地517亩。古建筑有祠堂1座,通电、电话、简易路。

小岭行政村

宁德城区旧时西向大路在西壁岭分为两道,此亦称“岭头”,为与另一岭头村区别,乡人习称此为“小岭”,彼为“大岭”。小岭为里店、外店两村合称。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设村委会。辖里店、外店、善母里、罗汉袋4个自然村,设6个小组。聚落沿山岭而列,成长条形。177户,778人,常住人口112人,本村籍大学文化有11人。大地总面积6.181平方公里,耕地782亩,林地8226亩。以农业为主,主要有稻谷、甘薯、茶叶、蘑菇等农产品。稻谷年产量273吨,甘薯年产量200吨。茶叶年产量6.2吨,年收入5万元。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07.45万元。有村委楼1幢、学校1所、医疗站1所。日用商店3间,平均年销售额9万元。上个世纪60年代公路修通之前,为交通要道,商业较繁荣,曾有制土纸、油料加工等传统手工业。古建筑有祠堂3座、祖厅2座。

里店村 旧时大路由西壁岭登岭而来,此村距岭远,故称“里店”。在乡驻地东南方3.9公里,位于石牛山南麓,海拔560米,村委会驻地。张姓,128户,589人。房屋73幢(新建5幢),村落集中。传于1405年建村。耕地580亩,林地6680亩。有村委楼1幢、医疗站1所、学校1所。通水泥路、电、自来水、电话。古建筑有祠堂2座,宋进士郑士懿修路石碑。有柳杉7棵,胸围2米左右,在里店村尾。村前有溪,向东流入金涵水库。

外店村 村离西壁岭更近,故名。在里店村东偏北,路程0.4公里,石牛山南麓。49户,189人,常住人口29人,郭姓和林姓。房屋28幢。耕地175亩,林地1343亩。通水泥路、电、自来水、电话。

善母里村 因两山相对如妯娌,村在其中,故名婶母里。后方言衍为今名。在里店村东南, 路程1.6公里。张姓,原有2户9人,耕地13亩,林地93亩。现村已废,迁至小岭。

罗汉袋村 形似罗汉袋而得名。在里店村东,路程2.1公里。余姓,原有2户11人。耕地14亩,林地113亩。现村已废,迁至小岭。

大岭行政村

村在大岭附近,故名,曾名岭头村。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辖岭头厝、新坪、岭头店、陈家山、乌鸦头、周当湾、瓮里、曲岭、洋厝坪、山头、桐门楼、桔坑村、岭尾、田头楼、上东湖、下东湖等16个自然村,设21个村民小组。270户,1077人,常驻人口574人。黄昭效烈士,1934年参加革命,1938年北上抗日,同年牺牲于安徽某地。本村籍大学文化12人。大地总面积5.447平方公里,耕地1406亩,林地5666亩。以农为主,产稻谷,茶叶、香菇。稻谷年产量达562吨。茶园占地面积300亩,年产量达37.5吨,年收入达到30万元。食用菌年产量达39吨,年收入18万元。水果主要有柑桔,占地130亩,年产量达65吨,年收入13万元。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02.04万元。日用商店5间,年销售额约14万。有医疗站2所,小学1所,有红豆杉1株,传有400年树龄,位于岭厝村和岭店之间。古建筑有岳飞帅宫,座落于岭头厝村水尾,始建于1652年;黄隐公祠堂,座落于岭头厝村尾,始建于1210年,于1997年重修。大岭村黄氏祖厅在岭头厝村,始建于1740年。

石壁岭 又称大岭,古时是宁古屏三县交通要道,全长4千米,上下垂直落差500米,修于峡谷西北侧,高耸险峻。道旁有摩崖石刻、泉水。清代时宁德人王天行曾于道边栽树,今岭头余有1棵柳杉,树龄在300年以上。道路传开通于宋代,清朝康熙丙戌(1706)年,辟成坦道,近年部分路段荒芜。

岭头厝村 因村在大岭附近,故名。在乡驻地东南3公里,距宁古公路1.8公里,金鸡岗山东南麓,海拔560米,村委会驻地。125户,507人,常住人口350人,大学文化6人。黄姓,传唐朝末建村。村落沿着小溪而建,成带状,房屋64幢(其中新建30幢)。学校1所,医疗站2所。古建筑有祠堂、祖厅、宫庙各1幢。耕地579亩,林地2256亩。通电、电话、自来水、水泥路。

新坪村 因与芹后村的大坪村重名,后改为新坪。在岭头厝村西北,路程1.5公里。2户,7人,常住人口1人,房屋2幢,黄姓。耕地8亩,林地90亩,柑桔80亩。通电、路。

岭头店村 因古道由此经过,岭头厝人到此经营店铺、客栈后发展成村落,故名。 在岭头厝村东南,路程0.6公里。黄姓,39户,135人,常住人口93人。房屋25幢,于1791建村。耕地185亩、林地678亩。通水泥路、电、电话。

陈家山村 古时陈姓迁居,故名。在岭头厝村东南1.0公里。8户,30人,常住人口20人。房屋5幢,陈姓。耕地59亩、林地151亩。通电、电话、简易路。

乌鸦头村 山似乌鸦,村在乌鸦头部,故名。曾称乌鸦头。在岭头厝村东南,路程1.9公里。16户,30人,常住人口1人。房屋4幢,陈姓。耕地47亩,山林169亩。通电。

周当湾村 古时野蕉多,村在山湾中,故名蕉中湾,后方言衍为今名。在岭头厝村南偏东1.6公里。38户、106人,常住人口35人。房屋11幢,多为石姓。耕地150亩,林地532亩。通简易路、电、电话。

瓮里村 村边有一块石头似瓮,故名。在岭头厝村东南,古道旁,路程3.2公里。黄姓,39户,123人,常驻人口1人。房屋12幢,传于1760年建村。耕地120亩,山林717亩,柑桔50亩。村中有一巨石,中有泉水涌出,水质清洌,为一奇观

曲岭村 出岭弯曲,故名。在岭头厝村西南,路程2.0公里,石牛山东北侧。房屋5幢,5户,21人,常住人口7人,黄姓。耕地24亩,林地155亩。

洋厝坪村 原系杨姓居住,村旁有坪地称杨厝坪,后方言衍为今名。在岭头厝村北偏东,路程0.5公里。7户,24人,常住人口4人。房屋2幢,黄姓。耕地25亩,林地129亩。通路、电。此村与山头、桐门楼、吉坑等四村曾合称“岭头”村。

山头村 村落建在两个峰顶之间,故名。在岭头厝村东北,路程1.7公里。8户,28人,常住人口1人,陈姓。房屋1幢。耕地34亩,因野猪侵袭,现已抛荒。林地182亩。

岭尾村 在大岭尽尾处,故名。在岭头厝村东南,路程5.6公里,海拔约200米。21户,66人,常住人口20人,陈姓。房屋8幢。耕地120亩,柑桔50亩,林地361亩。为西壁岭旧道登岭之始,至岭头店约为十里山路,曾有商铺。村头旧有一木廊桥,六十年代易为石桥,木桥毁,廊屋尚存。通路、自来水、电。

田头楼村 村在水田前头,故名。在岭头厝村北,路程2.0公里。2户,10人,常住人口4人,黄姓。房屋1幢。通电、简易路。

上东湖村 据传说该村之东有湖,村在湖上方,故名。在岭头厝村东北1.6公里。原6户,35人,黄姓。房屋2幢。耕地32亩,林地13亩,通简易路、电话、电。

下东湖村 在上东湖村之下,故名。在岭头厝村东北1公里。21户,135人,黄姓。房屋10幢。通简易路、电话、电。

桐门楼村 古时村里梧桐树多,故名。在岭头厝村东,路程1.8公里。原8户34人,房屋2幢。耕地47亩,林地170亩。现村废,迁至岭头厝村。

吉坑村 村在坑边,山上长有金桔树,故名。在岭头厝村东南,路程2.1公里。原3户17人,房屋1幢。耕地8亩,林地85亩,现村已废,迁至岭头厝。

林下洋行政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辖林下洋、前村、千地坪、半岭、边守岗、企冈、牛溷头等7个自然村,设9个村民小组。143户,588人,常住人口475人,外来人口20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14人。大地总面积2.577平方公里,耕地498亩,林地2884亩。以农业为主,产稻谷、甘薯。茶。稻谷年产量199吨,甘薯年产量37吨。茶园面积1100亩,年产量137吨,年收入300万元。村民多外出务工经商,从事商贸展览业共25户,年收入达150万元。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29.33万元。商店5间,年销售额达11万元。医疗站1所,学校1所,村委楼1幢,祠堂1座,祖厅2座。村域内有电信机房1座。有散光青石矿。有栲树1株,胸围2.1米,在林下洋后门山。大胸径红豆杉8株,分布林下洋村和千地坪村。板栗1株,胸围2.1米,在林下洋村水尾。

林下洋村 村上有片森林,林下有洋,村在洋里,故名。在乡驻地东北5.2公里,台洋山东南麓,海拔570米,村委会驻地。60户,244人,常住人口205人,外来人口20人。出过大学文化以上12人。谌姓为主, 1685年建村。房屋42幢,新建房屋16幢,沿山脚而建。耕地165亩,林地1398亩。商店5间。有村委楼1幢,学校1所,医疗站1所。古建筑有祖厅2幢,古池塘一方。村后小山顶有一片平地,面积数亩,现垦为茶园。通水泥路、自来水、电、电话。

台洋山,因山顶平展如台而得名。主峰海拔639米。其西北为海拔781米的茶洋冈山。

前村村 村在三望村前,故名。在林下洋村东北,路程3.0公里,宁古公路西北侧。20户,83人,现常住人口50人。耕地72亩,林地299亩,房屋15幢。汤姓为主。通简易公路、自来水、电话。

千地坪村 一块地坪,能种千株甘薯,故名。在林下洋村东偏北,路程2.5公里。村后山冈,可眺望三都澳。28户,114人,常住人口95人,周姓为主。房屋11幢。耕地91亩,林地485亩。乌龙茶基地一片,属有机名优茶,年产10吨。通简易路、电、电话、自来水。

半岭村 金涵里占村至三望村有条岭,村在岭上头,称上半岭村,村在岭半腰,称下半岭村,合称半岭村。在林下洋村东南,路程3.7公里,宁古路南侧。23户,113人,常住人口41人,房屋13幢,余姓为主。耕地99亩,林地201亩。系区级地质灾害整治重点村。通电、电话。

边守岗村 古时三望村到城关有山岗岭一条,岭两边有许多树木,曾称边木臭岗,后衍为此名。在林下洋村东南,路程4.0公里。12户,51人,陈姓为主,常住人口31人。房屋5幢。耕地40亩,林地251亩。通电、通路。

企冈村 此地很陡(方言“陡”音"企"),村在山上,故名。在林下洋村东偏北,路程2.8公里。2户,9人,房屋1幢,耕地7亩,林地124亩。通电。

牛溷头村 据传有一大石似牛,在溷里洗澡,村在前头,故名。在林下洋村东偏东,路程3.2公里。原有2户3人,耕地34亩,林地126亩。现村废,迁至琼堂。

三望行政村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曾设三望乡。1951年成立乡, 1962年改立小公社,1967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辖三望、安仁山、茶洋、兰头洋、牛石栏、篓冈、横山路、岔下、蛤蟆顶村、上面楼、里楼、炭林、猴头湾、猴头冈等14个自然村,设12个村民小组。254户,1008人,常住人口654人,本村籍大学文化以上6人。曾于三十年代参加红军,后北上抗日的已知有汤钖鲁、汤先养、汤绪添等烈士。大地总面积7.816平方公里,耕地904亩,林地9767亩。以农业为主,产稻谷、甘薯、茶叶,兼手工业制篮、制作豆腐干等较为出名。稻谷年产量360吨,甘薯年产量44吨。茶叶年产量15万斤,年收入12万元。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82.26万元。日用商店5间,年销售额约6万元。古建筑有寺庙3座,祖厅2幢。三宝堂,始建于1705年;灵山寺,始建于1852年;五谷仙宫,始建于1799年。有300年柳杉1株,胸围4.1米,在三望村口。

三望村 村在高山,路远坡陡,望家心切,故名。原有外厝、里厝,现已合成一片。在乡驻地东北4.9公里,台洋山西南麓,海拔580米,村委会驻地。汤姓,167户,713人,常住人口516人,大学文化以上3人。1647年建村。耕地507亩,林地5987亩。房屋80幢(新建40幢)。有村委楼1幢、学校1所、医疗站2所。古建筑寺庙1座、祖厅2座。通电、电话、自来水、水泥路。

蛤蟆顶村 山形似蛤蟆,村在顶上,故名。曾称蛤猫顶。在三望村西偏北,路程4.0公里,茶洋冈西南麓。汤姓,18户,60人,常住人口23人,房屋12幢。耕地89亩,林地683亩。通电、电话、简易路。

里楼村 在大山岭里面,故名。在三望村东偏南,路程4.3公里,石磨冈东南麓。38户,136人,常住人口65人,房屋26幢,周姓为主。耕地83亩,林地1175亩。通电、电话、简易路。

兰头洋村 村建在兰头洋上故名。在三望村西南, 路程2.0公里。1976年建村,汤姓,5户,25人,房屋5幢,通电。

牛石栏村 村似石牛栏,故名。在三望村西南,路程4.0公里。张姓,6户,18人。耕地21亩,林地257亩。通电、电话、简易路。

猴头湾村 山似猴形,村在湾中,故名。曾称狗头湾。在三望村西南,路程4.0公里,猴头冈山西北麓。20户,67人,常住人口18人,房屋14幢,张姓。耕地61亩,林地584亩。

安仁山村 山有安仁寺,村以寺为名。在三望村南偏西1.2公里。原有5户22人。耕地6亩,林地63亩,现已迁至琼堂。

茶洋村 山地较平似田洋,种茶树,故名。在三望村西北,路程1.5公里。原有1户8人,汤姓。耕地12亩,林地70亩。现村已废,迁至里厝。

横山路村 村在半山腰,故名。在三望村北,路程5.0公里,茶洋山冈东北麓。原有8户44人,阮姓为主。房屋8幢。耕地41亩,林地385亩。现已迁至蕉城。

岔下村 村在山岔下面,故名。曾称下下。在三望村东北,路程5.2公里。原有3户12人,杨姓。房屋3幢。耕地12亩,林地115亩。现村已废,迁至琼堂。

上面楼村 村在里楼上面,故名。在三望村西北,路程4.5公里。原有5户28人,周姓为主,房屋6幢。耕地23亩,林地245亩。现已迁至里楼村。

篓冈村 山冈形似鱼篓,故名。曾称垒岗。在三望村东北1.5公里。张姓,原有2户10人。房屋2幢。耕地34亩,林地97亩。现村已废,迁至外厝。

炭林村 古时村里人砍树烧炭,故名。曾称炭篮。在三望村西南,路程4.4里。原有2户8人,房屋2幢,张姓。耕地4亩,林地54亩,现村已废,迁至里楼村。

猴头冈村 山冈形似猴,村在猴头边,故名。在三望村西南,路程4.2公里。石姓,5户14人,房屋2幢。耕地11亩。林地112亩,现村已废,迁至琼堂。

堂下溪村 古时溪山上有一斋堂,故名。在三望村东北,路程2.0公里,台洋山东麓。因地方偏僻,1947年拆迁至三望村居住。现村己废。

上竹洋行政村

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设为村委会。辖上竹洋、五斗岗、瓮尾、坑里、前头坑、旗冈、坪路、牛路、岭下等9个自然村。130户,534人,常住人口491人。曾于三十年代参加革命,1938年随队北上抗日的人物,已知有黄其祥、黄第三烈士。房屋80幢(新建23幢),

较集中。大地总面积2.90平方公里,耕地550亩,林地3741亩。农作物有水稻、反季节蔬菜、茶叶等。水稻年产量193吨,甘薯年产量2吨。茶叶年产量1.5吨。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达1100多亩,年产量4400吨,年收入264万元,远销温州、厦门等地。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45.70万元。有会场、学校、医疗所各1所(座)。上洋村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古建筑有祠堂1座、祖厅2座。有古南方红豆杉2棵,胸围2.72米,在小学校边。柳杉9棵,均高15米,胸围2米左右,最大一株胸围达3.60米。分布在学校边、水尾桥头边。

上竹洋村 竹洋山为一方圆十几公里的巨大山体,四周陡峻,相对高差400米以上。山头为凹陷平地,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近1公里,村居其间。因其地势高居,俗语亦称“盖上”,因旧时山上毛竹甚多,亦称“盖竹洋”。分为东西两片,上洋村在西,地势略高,故名。村处石后乡北偏东,直距2.4公里,大冈山南麓。村庄海拔860米。村委会驻地。杨姓,117户,474人。房屋73幢(其中新建的23幢),1239年建村。耕地441亩,林地3022亩。有会场、学校、医疗所各1座(所)。古建筑有祠堂1座、祖厅2座。通电、电话、自来水、水泥路

大冈山,为上洋村最大一个山冈而得名,曾名“桥中湾”,海拔910米。山势较缓,多辟为农地。

坑里村 因村在山涧上面,故而得名。在上竹洋村北,路程0.3公里,大冈山南麓。杨姓,9户,40人,常住人口35人,房屋8幢。耕地40亩,林地267亩。通电,简易路。

五斗冈村 古时山冈上有田5斗(斗是古时田的计算单位),故名。在上竹洋村西 1.0公里。7户,20人,常住人口16人。杨姓。房屋10幢。耕地30亩,林地155亩。通电、电话、简易路。

瓮尾村 村在田洋末端,故名洋尾,后方言衍为今名。在上竹洋村南偏西0.7公里。原5户14人,陈姓为主。耕地5亩,林地107亩。现村已迁至上洋。

前头坑村 村后面有一山涧,村在涧前,故名。曾称前坪头。在上竹洋村西北,路程0.6公里。杨姓,原有5户20人。耕地23亩,林地152亩。1987年拆迁上竹洋、坑里村居住,现村废。

坪路村 村落建在坪上,旁有条路,故名。在上竹洋村西北,路程0.5公里。原2户5人,杨姓。耕地11亩,林地38亩。1987年拆迁上竹洋居住,村废。

牛路村 牛群出入必经之路,故名。在上竹洋村西北0.7公里。杨姓。原14户,60人。房屋7幢。耕地61亩。1997年迁至上洋村、坑里村, 现村已废。

棋冈村 村建在棋岗山上,故名. 在上竹洋村南偏东0.7公里。张姓,原4户17人。房屋2幢。1988年迁至上洋村及蕉城城区,村废。

岭下村 村落在岭尾下,故名。上竹洋村西北方,路程0.6公里,大昌冈山南麓,村废

下竹洋行政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61年成立小公社,当时辖上、下竹洋、小漈、墓前4个大队。1966年曾由下竹洋大队(包括今下洋、墓前)和上竹洋大队合成竹洋大队。1979年重分下洋大队、墓前大队。1984年下洋大队改为现今的下竹洋村委会。辖下竹洋村、横路下、上坂园、洋尾堂等4个自然村,143户,557人,常住人口439人。大地总面积2.47平方公里,耕地633亩,林地3892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年产量237吨。经济作物以反季节蔬菜为主,种植面积600亩,年产量2400吨,年收入144万。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29.55万元。毛竹资源丰富,因而俗称为“盖竹洋”。引进有台湾雪莲果40亩。村域内引进一家台资农业开发公司,有茶园、果园、人工湖。矿产资源有叶腊石矿。1所医疗站、1所小学。2004年路面全面实现硬化,属4级公路,距宁古公路5公里。古建筑有清初时修建的石廊桥一座,称“水尾观音亭”,桥廊24柱,长约30米。桥下蓄水成湖。有古柳杉1株,树龄160年,胸围2.55米,在下洋后门山。已知曾参加闽东红军, 1938年北上抗日的有石德良、陈郑安、陈其祥、黄步信。其中陈其祥1952年回乡,黄步信1982年离休。中专学历23人,以师范生居多。大学以上文化占22人,其中博士生2人。陈起萱,香港大学博士。陈作松,华东师范大学博士。

下竹洋村 村在竹洋山头两片平洋的下一方平洋上,故名。曾称下洋。在乡驻地北,直距2.6公里,石磨冈山东南麓。村委会驻地,海拔840米。老区村。141户,550人,常住人口437人,大学文化以上22人,其中博士2人。房屋100幢,其中新建37幢。陈姓为主,

于1407年建村。耕地576亩,林地3542亩。有1所医疗站、1所小学。通电、电话、自来水、水泥路。

上坂园村 村座落在一片坂园,故名为上坂园村。在下竹洋村东偏南,路程2.0公里。2户、7人,常住人口2人,杨姓。房屋1 幢。耕地9亩,林地50亩,通简易路。

横路下村 因村上有条路横过,故名横路下村。在下竹洋村北,路程1.5公里,大昌岗东南麓。原有12户,43人,房屋8幢,以杨姓为主。耕地56亩,林地300亩。现已村废,迁至下竹洋村。

洋尾堂村 村处田洋尾,有一观音堂,故名。在下竹洋村东南,路程0.3公里。下洋村民在堂内办了1个茶场。村废

大墓前行政村

以驻地村为名。1958年成立大队,1962年与下洋大队合并,称下竹洋大队,1979年重设大墓前大队,1984年改为大墓前村委会。辖大墓前、纸坪、小村、下石后、三层漈、石排冈、小登广、水仔坑、瓮潭头、彭溪、龙潭头、苦竹湾、定广村、田头岗等14个自然村,设7个村民小组。91户,338人,常住人口180人。本村籍大学文化6人。陈其国,三十年代参加红军,1938年北上抗日,曾任连长,解放后转业。大地总面积7.508平方公里,耕地394亩,林地9690亩。以农业为主,产稻谷、甘薯、茶叶等。水稻产量148吨,甘薯年产量10吨。茶叶年产量5吨,年收入4万元。经济林以毛竹为主,年采伐量30吨左右,年收入72万元。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5.09万元。村委楼1幢、村级医疗所1所。

大墓前村 旧名叫茶梨湾,此地盛产叶形似茶叶,果子象黄梨,可炼植物油的梨树而得名。后因村落旁修有陈姓祖宗古墓,而得名。在乡驻地东北4.1公里,石排冈西南麓,海拔660 米。老区村。村委会驻地。15户,70人,常住人口50人,大学文化3人,陈姓居多。

石排冈山,因其山顶危石成排,故名。在石后乡境北部。主峰海拔825米。其东侧有海拔855米的大昌岗山,东北方向有海拔683米的赤牛冈山。

纸坪村 村舍建在一大坪上,此坪早时是用来造纸的,故名,亦名“早坪”。在墓前村南,路程1.5公里。老区村。余姓,3户,18人,常住人口3人。房屋3幢。耕地24亩,林地516亩。通电、简易路。

下石后村 原名下底村,因房前有一大石,房屋建在大石后面,故名。在墓前村北偏东,路程2.0公里。陈姓,5户,22人,常住人口5人。房屋3幢。耕地20亩。林地631亩。

三层漈村 山坑流水,形成3层头,故名。在墓前村北偏东,路程2.5公里,石排冈山北麓。老区基点村。彭姓,7户,27人,现常住人口7人。房屋5幢。耕地33亩,林地774亩。通自来水、简易路。

小登广村 原名小登基,传说刘秀第一次在此登基,故名。在墓前村东北,路程3.2公里,赤牛冈东南麓。老区村。黄姓,9户,36人,常住人口10人。房屋8幢。耕地45亩,林地1032亩。通自来水。

龙潭头村 村在龙潭前头,故名。在墓前村东北,路程3.5公里。老区村。陈姓,11户,45人,常住人口4人。房屋4幢。耕地52亩,林地1291亩。通自来水。

定广村 村建在下广溪头,故名。在墓前村西北,路程1.0公里。陈姓,2户,12人,常住人口4人。

田头岗村 村建在山岗上的水田头,故名。在墓前村西北,路程0.5公里。陈姓,1户,4人。

彭溪村 古时彭姓居住,村有一溪,故名。在墓前村东,路程4.0公里,石排冈东南麓。老区村。陈姓,9户,41人,常住人口9人,房屋5幢。耕地41亩,林地1175亩。通自来水,交通不便。

水仔坑村 山坑水少,用竹引水,故名。在墓前村东北,路程3.7公里。老区村。原有5户21人,陈姓。耕地31亩,林地602亩。现已搬迁至金涵乡。

石排岗村 山冈上花岗岩石多成排,故名。在墓前村东北,路程2.0公里。老区村。陈姓,原有3户13人。耕地22亩,林地372亩。现村已废,迁至七都镇小溪村。

瓮潭头村 一深水潭似瓮,村在潭头,故名。在墓前村东,路程4.0公里。老区村,陈姓。原有1户3人。耕地12亩,林地86亩。现村已废,迁至下洋村。

苦竹湾村 山湾里长一片苦竹,村在湾中,故名。在墓前村北,路程1.0公里,石排冈西南麓。陈姓,原3户14人。耕地13亩。现村已废,迁至墓前村。

小村村 村落小,故名。在墓前村北,路程1.5公里处。杨姓,10户,34人。耕地43亩,林地974亩。现村已废,搬迁至上洋、下洋新村。

小漈行政村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辖三斗丘、大泽溪、龙冈、大石坪、猪糟潭、桥头、小漈、上小漈、下坂、上里园、下里园、林仔后、石珠坑、竹林边、六扇厝、水尾楼、麒麟头等17个自然村,散布于深涧崇山之间。设6个村民小组。86户,278人,常住人口150人,大学文化以上2人。大地总面积8.148平方公里,耕地230亩,林地10327亩。有草场约800亩。农业为主,产稻谷、甘薯、茶叶。盛产毛竹,年采伐量43吨,年收入105多万元。村域内有大泽溪、大港电站,平均年发电量分别为6354万度、5113万度。其中大泽溪电站建成于1974年1月,其水库在电站上游8公里处林坂村域内。坝高26米,蓄水60万方,为日调节水库。有村委楼1幢。有野生南方红豆杉3株,胸围均2.8米,在小漈下坂厝边。闽楠1株,在小漈村大泽溪厝边,胸围2.56米。榕树1株,树龄700年,高15米、胸围5.8米。桫椤树50多棵,均高3米,胸径15公分左右。大港水电站水库面积200亩,其中养糠鱼38亩,年产量达15吨。

小漈村 村边有一小瀑布,方言称为“漈”,故名小漈。在乡驻地北5公里, 鹤鼻头山西南麓。海拔500米。村委会驻地。10户,40人,常住人口25人。出过大学生2人。胡姓,由洋中林坂村迁此。房屋10幢(新建2幢),靠崖临渊,沿大泽溪电站公路而建。耕地27亩,林地1151亩,已硬化公路11.3公里,通电。此村与上小漈村、下坂合称“小漈”村。

鹤鼻头山,西南陡峭,东北较缓,海拔866米。其东北有麒麟山。麒麟山,海拔508米。

大泽溪村 以溪取名,故名。在小漈村东北,路程4.0公里,鹤鼻头山南麓。24户,106人,常住人口50人。房屋15幢。耕地50亩,林地3049亩。刘姓,浙江庆华迁移到大泽溪村。通路、电。

上小漈村 有一小瀑布,村落在瀑布上,故名。在小漈村东北0.5公里。6户,20人,常住人口15人。房屋5幢。耕地13.5亩,林地431亩。通电。

下坂村 村在下小漈下方,有一块田坂地,故名。在小漈村东北0.4公里。黄姓,5户,25人,常住人口10人。房屋5幢。耕地21.5亩,林地718亩。通电、简易路。

上里园村 里园有两个小村,村在上方,故名。在小漈村东北, 路程2.5公里。4户,10人,常住人口6人,张姓。房屋2幢。耕地6亩,林地287亩。通电、自来水、简易路。

上里园村 里园有两个小村,村在上方,故名。在小漈村东北, 路程2.5公里。4户,10人,常住人口6人,张姓。房屋2幢。耕地6亩,林地287亩。通电、自来水、简易路。

下里园村 里园有两个小村,村在下方,故名。在小漈村东南北, 路程2.5公里。8户,32人,常住人口6人,张姓。房屋6幢。耕地24亩,林地919亩。上下里园张姓由本乡后垅村迁入。通路、自来水、电。此村与上里园村及林仔后村合称“里园”村。

竹林边村 村落在竹林边,故名。在小漈村东北, 路程7.0公里。 8户,20人,常住人口10人。房屋4幢。耕地16亩,林地575亩,陈姓,由洋中井坪迁入。通电、简易路。

六扇厝村 村有一座六扇大屋,故名。在小漈村东北, 路程7.5公里,麒麟山南麓。胡姓,由洋中林坂迁入。4户,20人,常住人口13人。房屋1幢。耕地11亩,林地373亩。通电、简易路。

水尾楼村 村建在大泽溪水尾,故名。在小漈村东北, 路程7.8公里。冯姓,5户,26人,房屋3幢,多数人口已迁往九都及洋中上坎村。

麒麟头村 山似麒麟,村在头方,故名。在小漈村东北,路程8.5公里,麒麟山北麓。胡姓,2户,8人,现常住人口2人。房屋1幢。耕地3亩,林地24亩。通电、简易路。

龙冈村 地形似龙,村在山冈上,故名。在小漈村东, 路程5.5公里。3户,13人,常住人口2人,陈姓,房屋1幢。耕地6亩,林地381亩。

三斗丘村 丘田3斗(古时计算田的面积)故名,在小漈村东南1.0公里,大昌冈山北麓。陈姓,原有2户10人。耕地5亩,林地293亩。现村已废,搬迁至金涵乡。

大石坪村 村边有一块大石,房屋建在坪上,故名。曾称大择坪。在小漈村东南1.2公里。黄姓,原2户10人。房屋1幢。耕地17亩,林地288亩。现村已废,迁洋中溪富村。

猪糟潭村 村下有个潭似猪糟,故名。曾称猪刀潭。在小漈村南偏西, 路程1.5公里。林姓,原3户10人。耕地6亩,林地292亩。现村已废,搬迁至洋中溪富村。

桥头村 村在桥的头端,故名。在小漈村东北, 路程4.5公里,鹤鼻头山南麓。刘姓,原6户18人,房屋3幢。耕地11亩,林地517亩。建大港电站时,被淹没。迁至金涵乡。

林仔后村 村在一片森林的后面,故名。在小漈村东北, 路程2.7公里。张姓,原有2户8人,房屋1幢。耕地2亩,林地237亩。现村已废,搬迁至本乡后垅村。

石珠坑村 村旁有水坑,坑里一块似珠的石,故名。小漈村东北, 路程7.0公里。原7户20人,冯姓为主,房屋5幢。耕地14亩,林地586亩。建大港电站时被淹没,搬迁至洋中镇井坪村。此村曾与麒麟头、水尾楼、六扇厝、竹林边等村合称“麒麟头”村。


陈厝村、林厝村

陈坂村

350902202:~201陈坂村 ~202大岭村 ~203当洋村 ~204定洋村 ~205光荣村 ~206林下洋村 ~207大墓前村 ~208芹后村 ~209三望村 ~210上竹洋村 ~211石厝村 ~212 下竹洋村 ~213小际村 ~214小岭村

石厝村 辖自然村石厝、光澳、室头。

陈坂村 辖自然村陈坂、四保、芹坂头。

芹后村 辖自然村芹后、大坪。

定洋村 辖自然村定洋、溪头、三峰山。

当洋村 辖自然村陈厝、沙坪、小湾里、当洋、庵里、浿林、前门楼。

小岭村 辖自然村小岭、罗汉袋、小岭外店、善母里。

林下洋村 辖自然村林下洋、前村、企冈、千地坪、牛溷头、边树冈、上半岭、半岭。

三望村 辖自然村外厝、里厝、茶洋、安仁山、牛石栏、篓冈、横山路、岔下、蛤蟆顶、上面楼、里楼、炭林、猴头湾、猴头冈。

大墓前村 辖自然村大墓前、早坪、彭溪、下石后、石排冈、龙潭头、小登广、三层漈、小村、苦竹湾、瓮潭头、水仔坑、下广。

小漈村 辖自然村下小漈、上小漈、三斗丘、大泽溪、龙冈、大石坪、猪糟潭、桥头、下坂、里园、上里园、下里园、林仔后、麒麟山、石珠坑、竹林边、六扇厝、水尾楼、麒麟头。

大岭村 辖自然村岭头厝、岭头店、陈家山、乌鸦头、桐门楼、吉坑、新坪、岭尾、周当湾、瓮里、曲岭、岭头、洋厝坪、山头。

光荣村 辖自然村光坂、后垅、胡里、院后、周坑、东湖隘、蛇楼、上爿山、石钟下、田头楼、上东胡、下东胡。

上竹洋村 辖自然村上竹洋、牛路、五斗冈、瓮尾、其冈。

下竹洋村 辖自然村下竹洋、横路下、坑里、岭下、上坂园、洋尾堂。

交通情况:

新建宁古线穿过 石后乡,缓解了多年的老路的交通压力,目前基本上村村的公路硬化已经基本完成

兔耳岭位于堂义村后山 与第一旗山山脉相连,山势以,石怪,松奇,陡而不险,高而不危。

矮小的芦苇,春夏皮绿衣,秋季白茫茫,形成独特的风景,五月开满杜鹃花,日出登山,抬头观看天空,有祥云出瑞,喜从天降,是神话般的美景 ;旅游登高最佳去处。

峰顶上立碑,上面刻着“ 宁德第一旗山”。第一旗峰,海拔1497米。第一旗山脉,系展旗峰山脉,清代版《宁德县志》上记载,展旗峰自屏南,历天湖、钟洋突出高峰,其形如旗旗山”顶峰是一块开阔地,站在这里,放眼四望,远处层峦叠蟑,千峰竟秀,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美丽壮观的图景,整个“旗山”就象是一座顶天立地的巨大山水盆景,叫人新奇振奋,使人有下视天地小,乾坤尽在手中之感

共分4个游览区,即:支提胜场、瀛洲击水、霍童洞天和那罗延窟。 支提寺建于宋开宝四年(971年),历代重修,历朝帝王敕赐寺名,5次钦差太监赐物修寺。现存有御赐文物如“千圣天冠”铁佛、“鎏金大毗卢”铜佛以及佛教经书等。1983年4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支提寺所处的支提山,海拔800多米,周围耸立99峰,全山有700多个景点,被列为“支提胜场”一组景区。

周边乡镇

石后乡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

周边村庄

下石后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