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村
川中村 川中村历史沿革 川中村经济发展 川中村文物遗存
川中村古名 凤山、里渺,地处 周宁县南部,位于咸村镇东南向,与宁德霍童镇毗邻,梨外公路绕村而过,交通便利,下辖川中(主村)、坑门里、高路、前楼、小石兰等五个 自然村,2000多户,近10000人左右,均已汤姓为主。2018年5月,川中村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中国传统村落。川中村地属河谷小平原地貌,海拔81米,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无霜期达345天,光热,水资源丰富,具备理想的农业生态条件。川中村人杰地灵, 人才辈出。早在 唐代 就有进士出身的 汤耳等。汤耳,字闻之,里渺村(川中村)人,生于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宣宗间中进士,任 长溪县(今霞浦县)知县。汤耳原居宁德黄檀,后与其弟携家眷迁至里渺,筑屋凤山南麓,修道路,建木桥,造磴步,以便行人。汤耳致仕后回川中定居,开发良田。咸通二年(861)捐舍基地与普济和尚建...
详情川中村古名 凤山、里渺,地处 周宁县南部,位于咸村镇东南向,与宁德霍童镇毗邻,梨外公路绕村而过,交通便利,下辖川中(主村)、坑门里、高路、前楼、小石兰等五个 自然村,2000多户,近10000人左右,均已汤姓为主。
2018年5月,川中村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中国传统村落。
川中村地属河谷小平原地貌,海拔81米,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无霜期达345天,光热,水资源丰富,具备理想的农业生态条件。
川中村人杰地灵, 人才辈出。早在 唐代 就有进士出身的 汤耳等。汤耳,字闻之,里渺村(川中村)人,生于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宣宗间中进士,任 长溪县(今霞浦县)知县。汤耳原居宁德黄檀,后与其弟携家眷迁至里渺,筑屋凤山南麓,修道路,建木桥,造磴步,以便行人。汤耳致仕后回川中定居,开发良田。咸通二年(861)捐舍基地与普济和尚建凤山寺,舍已田作寺田。此后,遣长子汤让迁梅山,次子汤谦迁孝悌,三子汤讲居川中,三兄弟互相提携,汤姓子孙世代繁衍,使川中、梅山、孝悌及其附近村庄得到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川中人以茶为支柱产业发展经济取得较大成果,其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曾被地委、行署授予"小康明星村"的称号。现全村拥有茶园面积2600亩,户均3亩,年产量达8500多担,产值达750多万元,占全镇40%,成为全县著名的茶村。办有茶叶初、精制厂13家,特种功夫茶厂2家。出现了拥有15亩茶园年收入达8万多元的省劳模汤章生及十几户年仅茶叶一项收入就达万余元的茶叶专业户。川中人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推出茶叶新品种,推出的新品种有: 毛峰、 银猴、雪龙、 菊花、 茉莉花茶等等。在沈阳、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办起20多家茶庄,形成销售网络,做到产、供、销一条龙。在安微黄山的“中国第一茶叶市场”也有川中人一席之地。几年来的发展,川中村已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并正在形成"基地--工厂--市场"的配套发展的格局。
全村土地面积15407亩,林地面积12749亩。是我县粮食生产重要产区,也是全县重点茶叶生产基地。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5.2万元,国民经济收入280万元,占全镇23%,工农业总产值383万元,占全镇22%。
川中村现有红砖厂、木板材厂、酱油厂等5家,各类店铺45家,其他各项基础设施齐全,文教卫生条件具备,通讯条件好,建有全区村级邮电所。总投资60多万元,占地面积8亩,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的小学教学楼已竣工交付使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社会治安秩序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周宁建县时间短,有文字记载的史志资料大部分只溯源于宋代,而具有丰富文化积淀的川中村则肇起于唐朝,堪称我县古文明村落之首。
据川中《 汤氏族谱》所载,其始祖汤耳(字闻之)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生于宁德黄檀,后与其弟汤鼻举家迁至里渺兴居(今川中)。宣中间考中进士,任长溪县(今霞浦)知县,汤鼻任晋陵州知州(其科名和政绩还待进一步考证)。兄弟辞官后回村垦荒种田、务农为生。咸通二年(861)捐舍基地建凤山寺,造普济桥,积德行善,为世人所称羡。汤耳晚年遣长子汤让迁居咸村之梅山村,次子汤谦迁居玛坑之孝悌,三子汤讲留居川中,世代繁衍生息,形成汤氏望族。汤耳卒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享年88岁,墓葬川中南山岭。汤耳故居遗址现尚存一对唐代石狮,虽往历千余年雨雪风霜,总体保存完好,是其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该石狮之造型与 福安廉村 薛令之(开闽第一进士)故居门前的一对唐代石狮子完全相同,确认为唐代文物。
川中民居大都为 明、 清两代所建,尚存几座元代建筑,规模之大,历史文物之丰富是我县村落之最,但史料多已散佚,亟待收集考证。
周边村庄
川中村
地址:宁德市周宁县
中村
地址:宁德市周宁县
中村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