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坑村
洪坑村 洪坑村简介 洪坑村观景 洪坑村土楼群 洪坑村千古故事 洪坑村奎聚楼 洪坑村福裕楼 洪坑村如升楼 洪坑村旅游指南 洪坑村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洪坑村村落与居民 洪坑村建筑景观 洪坑村物产经济
距徽州城区 岩寺镇十公里地的洪坑 自然村,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犹如一座徽州文化 博物馆。查洪坑洪氏本姓宏.因辟唐明皇讳,易姓洪,始祖为江西豫章(今南昌)人。他们为避唐末黄巢起兵战乱,有文信、文行、演宗、保庆四公为首安身立命,于是携家带眷迁来万山丛中的徽州一处杳无人烟的山坳里扎棚而居,在他们眼里这是“乱世避难,治世隐居”的世外桃源,为着生产生活对外联系的方便,即以“洪源里”为村名(今之洪坑村),民以食为天,填坑造田挖塘蓄水耕种粮食,维持生计,繁衍人口。随着孔孟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相邻程、朱理学秉其衣钵继续张扬,似及徽州人稠地少,力耕所出不足以供的困扰,读书取仕、亦儒亦贾、官商并蓄,便成了洪坑村一代代人谋求生活出路的必然选择。自北宋 景德二年(1005)至清代 嘉庆十四年(1849)的844年中,这里共举<...
详情距徽州城区 岩寺镇十公里地的洪坑 自然村,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犹如一座徽州文化 博物馆。
查洪坑洪氏本姓宏.因辟唐明皇讳,易姓洪,始祖为江西豫章(今南昌)人。
他们为避唐末黄巢起兵战乱,有文信、文行、演宗、保庆四公为首安身立命,于是携家带眷迁来万山丛中的徽州一处杳无人烟的山坳里扎棚而居,在他们眼里这是“乱世避难,治世隐居”的世外桃源,为着生产生活对外联系的方便,即以“洪源里”为村名(今之洪坑村),民以食为天,填坑造田挖塘蓄水耕种粮食,维持生计,繁衍人口。
随着孔孟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相邻程、朱理学秉其衣钵继续张扬,似及徽州人稠地少,力耕所出不足以供的困扰,读书取仕、亦儒亦贾、官商并蓄,便成了洪坑村一代代人谋求生活出路的必然选择。
自北宋 景德二年(1005)至清代 嘉庆十四年(1849)的844年中,这里共举
进士18人(其中状元。榜眼各1人)单人17人,建于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的,洪氏世科坊上捶有其名,和建于清代乾隆二年(1237)的进士洪本仁牌坊,以洪莹状元厅、洪远家庙等虽已苍老破旧,至今犹存,这是该村历史辉煌的佐证。
洪坑是一个悠静的地方。三月的一天,背着行旅包,出了永定汽车站,穿过金丰大山。车在山上转,鸟在林中鸣,公路两边苍松翠绿欲滴,土楼星星点点散落在村庄中。在微风中,时有清香透过车窗扑鼻而来,让人舒爽无比。
不到40公里路就来到了洪坑。这里没有工厂,空气清新,弥漫着的山花淡淡的芬芳。天空干干净净,在柔和的阳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
沿着一条公路往村里走,公路很干净,像刚被冲洗过似的,没有一丝纤尘。公路两旁是长长的山谷,一条小溪夹在公路和山谷中间逶迤流过。
山上长满苍翠的松林、叶芽初绽的柿树、绿油油的膨蜞菊,映山红正开着粉红色的花;溪边榕树婆娑,芭蕉树轻舞着丰满的叶子,垂柳依依,翠竹丛立、李树和桃树刚穿上新的衣裳,野草吐出或浓或淡的新绿。在透明的天空下,自然无意有意间把整个村庄都沫成醉人的绿中,容易使人酣然进入美的梦乡。
溪水很平静,也很清澈,一眼可以看见躺在溪底的鹅卵石。几个年轻妇女在青条石板上挥动着棒槌敲打着衣裳,有说有笑,在笑声中溅出的水花迅速散开,跑得无影无踪。五、六只休闲的鸭子在水中嬉戏。渐渐地听见“哗哗”声,只见两部古老的水车不知疲倦地在溪里欢快着扭动着圆润的身体,仿佛向游人诉说着洪坑的变迁。
在水车边屹立着一座建于清朝 嘉庆年间的天后宫,是供奉妈祖的庙宇。妈祖原名林默娘,一生勤劳善良,慈悲为怀,行善济世,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民和商船,据说在一次拯救渔民中遇难。死后被尊奉为“海上女神”,人们纷纷建庙祭祀怀念。由于洪坑均为林姓,所以当地人又尊称妈祖为姑婆。每年农历3月和9月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每逢初一、十五,天蒙蒙亮,家家户户都要上香朝拜。
土楼是洪坑的主人。沿溪而上,在青山、绿水、翠竹、拱桥和田园中,随处可见大小不一、方圆各异的客家土楼。
至今犹存30多座明清时期的土楼,它们错落有致,让人眼花缭乱。追溯历史,早在1200多年前, 永定客家先民将中原建筑艺术发场光大,取之于大地,将生土、砂石和竹片经过加工后夯筑成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土楼民居。土楼拆毁后回归自然,特别适宜环保,没有钢筋水泥、瓦砾砖块的污染,引起了许多环保人士的极大兴趣。
洪坑曾是个喧嚣的地方。永定晒烟在清朝康熙后期以色、香、味特佳开始脱颖而出,在乾隆年间被皇帝御赐为“烟魁”,列为“贡品”。于是生产切烟丝的烟刀业便应运而生。在十九世纪中后期,洪坑林氏家族打制的烟刀畅销各地、十分红火,尤其是林仁山三兄弟生产的“日升牌”烟刀质量特佳,在上海、广州等大商埠独占鳌头,外销日本、东南亚。林家兄弟很快富甲一方。林家兄弟致富后,广置 产业,四处修桥、筑路、建凉亭、办学校,为乡邻做了不少公益事。二十世纪初期, 由于日本机器大规模生产的烟刀物美价廉,致使洪坑手工烟刀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走向衰亡。
如今,已经无法找到当年热火朝天的场景,只有带着一种敬仰的心情走进他们给后人留下的福裕楼和振成楼两座雄伟壮观的土楼,感受当年他们复杂的心境了;只能让思绪随着偶尔传来的几声“叮当、叮当”打铁的响声去想象当年的喧嚣了。
或许这几声打铁声也将随着时间的流失,汇入历史的记忆深处。在喧嚣过后是沉寂,是心灵的呐喊,是痛苦的探索。林氏三兄弟在远离城市、偏僻的山区里,建起了当地第一所颇有西方建筑风格的新式学堂——日新学堂,传授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
从校门对联:“训蒙心存爱国,为学志在新民”足见他们的胸怀和对后代的殷切期望。他们的后人和乡人从此开始了新的更为艰辛的历程,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位于 福建省永定县湖坑镇东北面的洪坑村。13世纪(宋末元初)林氏在此开基,2000年有638户2310人居住在该土楼群内。林氏先人在此开基时所建方形土楼崇裕楼、南昌楼已坍塌。现存明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座。土楼造型主要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五凤楼、半月形及其变异形式。
此外还有以生土建造的天后宫、日新学堂、林氏宗祠、关帝庙等。奎聚楼、福裕楼、如升楼、振成楼为该土楼群的杰出代表,其中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于2001年5月被 国务院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湖坑乡洪坑村,建于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外圈4层,每层48间,按八卦形设计,每卦6间,一楼梯为一个单元。卦与卦之间筑防火墙,以拱门相通。振成楼的祖堂是一个舞台,台前立有四根周长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两侧上下两层30个房圈成一个内圈,二层廊道精致的铸铁花格栏杆,是从上海运到此楼嵌制的。大厅里门楣上有民国初年黎元洪大总统的题字。
1986年4月在美国 洛杉矶举办的世界建筑模型展览会上,振成楼曾与 雍和宫、 长城并列展出。引人瞩目,轰动一时。
建于公元1901年,距今近百年。据说楼主林高林原先缺少住房。后得一梦:一轮红日下落此地。他认为此地建房好,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自己出工挑土用了三年时间才建成这座最小的圆楼。为什么命名为如升楼?是因楼小,像客家人昔时用竹筒做成的量米“米升”。许多游客称之为“袖珍土楼”。如升楼是单圈结构,楼底直径仅有8米,屋内天井圆形,屋顶瓦面内侧连缘为八卦形,外侧边缘为圆形。
位于 湖坑镇洪坑村,是永定府第式土楼的杰出代表,富丽堂皇。公元1880年开始兴建,耗资十多万光洋,经历三年时间才建成,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该楼由楼主三兄弟(林仲山、 林仁山、 林德山)的朋友 汀州知府 张星炳设计。其结构特点:在主楼的中轴线上前低后高,两座横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楼前有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小门相隔,外观连成一体、内则分为三大单元。楼门坪和围墙用当地河卵石铺砌,做工十分精细与大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外形像三座山,隐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楼名也是张星炳题写。
奎聚楼建于1834年,用了近五年时间建成,已有160多年历史,占地6000余平方米,高约15米,现住24户,107人。一百多年里,楼里考取进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学生有20多人,海外华侨有40多人,正如大门对联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 奎聚楼的建筑特点是中厅高,两厢低,经160多年风雨,岿然如山。
位于湖坑镇下南溪,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建于1913年,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共有3个厅堂,96个房间。中厅高二丈、宽二丈二,两边是花岗岩石柱,上刻“振兴有庆瞻轮奂,福履同绥颂炽昌”的对联。楼外的右边是昔日的制烟工场、工人住房等;左边已坍塌的建筑原先是一座西洋式学堂和游艺场所,“文革”期间被毁。
是一座圆形土楼,坐落在新南村,建于1880年。 衍香楼楼名的含义是”繁衍子孙昌盛发达,书香门第世代流传”。楼外大门上书”大夫第”,两旁对联是:”积德多蕃衍,藏书发古香”横披是”诗礼传家”。现居住在衍香楼里的有16户,近百人,其中教师25人,大中专生32人。历代以诗书传家,是典型的书香门第。
环极楼坐落于南中村。创建人是苏卜臣,于清 康熙癸酉年(1693年)建成这座土木结构、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的大圆寨。全楼四层,高约20米,楼的直径43.20米,周长130米,底层墙厚1.70米,墙顶0.9米;第一层32间(作 厨房与餐厅),并设有一个较大的门厅与正厅、第二层34间(作贮仓),第三、四层各34间。
楼的内环建有二厅十室(作待客之用)与男女浴室各二间。楼内走廊宽1.56,楼外檐廊宽1.82米。楼门高2.96米,宽3.4米,加钉了铁皮。楼的内外各有水井一口。楼外附属建筑还有卧室16间、马房8间、碓磨房6间。环极楼现住有21户,116人。
永定土楼,数不尽,看不完,但有两座非看不可,否则枉了土楼之旅,有“土楼王子”之誉的“振成楼”就是其一。楼内演绎一个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引人入胜。
振成楼由内外两环楼构成。外环楼高四层,每层四十八间,按《易经》的“八卦图”布局建造,分八卦;卦与卦之间筑青砖防火隔墙,隔墙中开设拱门,关门自成院落、互不干扰,开门则全楼相通、连成整体。这是振成楼的一大建筑特色。
内环楼分两层,一楼的镂空屏门和二楼的走廊铸铁栏杆,古朴典雅,精致美观。内环楼当中仿西洋式装修的中堂大厅,宽敞明亮,是一个多功能大厅,既为全楼人婚丧喜庆的场所,又为族人议事聚会的大厅,还是接待宾客或演戏观戏的地方。厅中石柱石梁构架支撑,呈三角形屋顶,酷似希腊雅典的神庙,而重达数千斤的石柱、石梁在八十多年前一无公路、二无汽车、三无机械作业的情况下,如何运进楼内并架构起来,让今人也难以想象。
“土”、“洋”相对,在振成楼中得到鲜明体现。砖木结构并仿西洋式装修的内环楼,别于架梁式土木结构的外环楼,有“外土内洋,中西合璧”之风,为土楼中罕见。
楼中内、外环楼间东西两侧,各有一口水井,刚好位于八卦阴阳两极上。东边水井处于阳极,相传建楼之初,不少打工仔喝了此井之水,后都成了工匠师傅,就有了“智慧井”之说。西边水井在阴极,水质清洌甘甜,常饮此水者皮肤娇嫩、乌发鲜亮,男的英俊、女的靓丽,而俗称“美容井”。游人到此,少不了要喝口井水,好变得聪明点、漂亮些。更为奇特的是,两井间距不过三十米,同处一水平面,却水温、水位和水的清澈度各不相同。
楼中还有一联,“带经耕绿野,爱竹啸名园”,内含一个被称为“字王”的“带”字,字中有字,字能造句,据说这个“带”字可分解出一百多个字来,奥妙无穷。楼主为此悬赏,请高人破解其中奥秘,常常引得游人抓耳挠腮。
有了这一个个故事,荣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的振成楼让游人叹为观止。
它曾与北京长城、雍和宫的模型并为中国古建筑代表,一道亮相美国洛杉矶国际建筑模型展会,轰动一时。
这是一座宫殿式结构的方楼,依山而筑,远观颇有“布达拉宫”般的气势。从高处看,楼宇与背后的山脊连成一体,有如猛虎下山,奎聚楼即是“虎头”。此楼是清朝翰林学士巫宜福根据虎形地理特点设计的,他与楼主林奎扬是结拜兄弟。
中门平时不开,贵客来到,才开中门迎接。楼内檐粱雕刻十分精美,可惜“文革”期间受到破坏。
历时三年建成的这座土楼,高约十五米,前后楼建筑依山就势前低后高,构成丰富的外观形象,与起伏的山峦遥相呼应。外墙厚实,只在顶层开窗,并仅辟一个大门出入,极其封闭。楼内左右披屋中各有一口水井,井台上部盖顶,并开一小天窗,既防了雨天淋雨,又便于打水,这是此楼一大特色。最有特色的当是中堂前处理成两层的楼阁式,作歇山垂檐顶,与后楼的腰檐相连,形成四层重叠的屋檐,楼阁与层叠的屋檐使方楼内院景观别具一格。
奎聚楼建于一八三四年,占地六千平方米,现住二十余户百余口人。一百多年来,楼里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功名显赫,考取进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四人,大学生有二十多人,海外华侨有四十多人,正如大门对联所言“奎星朗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
福裕楼是永定府第式土楼的杰出代表,为洪坑方形土楼之首。公元一八八零年开始兴建,耗资十万光洋,历经三年建成,占地七千多平方米。
该楼由楼主朋友汀州知府 张星炳设计,仿西洋式建筑风格,富丽堂皇。大楼依山面水、山清水秀,院外门楼因风水原因而旋转一个角度斜对水口,进入院内是一个宽阔窄长的前院(楼坪),照壁前、小溪旁的护墙与地板用河石砌筑,构筑精细,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十分和谐。
前楼是两层楼房,与两侧三层的横屋相连;后楼五层与两横相接,构成四周高楼围合的更具防卫性的布局,实际是府第式土楼发展到方楼的过渡类型。中堂为砖木结构楼阁,雕梁画栋,精致华丽。中堂与两侧的接廊及前后厢房,将楼内分隔成大小六个天井,使空间层次更加丰富。楼外两侧分置厕所,确保楼内清洁卫生。
据楼主林氏族人讲述,楼主之父曾任清朝“朝政大夫”,官四品,所以才准予建造这种宫殿式的住宅。整座建筑中轴对称,屋宇错落,气势轩昂,最盛时居住二十七户两百余人。
其楼名亦为汀州知府张星炳所书,两边对联“福田心地,裕后光前”,既阐明了楼名,又表达了楼主的追求。
如升楼,建于公元一九零一年,乃迄今发现的最小的圆楼。直径为十七米,楼高三层,只开十六间,为内通廊式
的单圈圆楼,小巧玲珑。设一个大门,正对大门是中厅,内院中有一口水井,左右两部楼梯,楼梯间一侧为土墙隔断,可以起到隔火作用。圆楼住六户人家,内院直径只有五米,虽楼内空间极小,但整座土楼家居聚凑,井然有序。
相传,楼主原先家中缺少住房,后得一梦“一轮红日下落此地”,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自已出工挑土,用了三年时间建成如此圆楼。因楼小,外观形似客家人用竹筒做成的量米工具“米升”,故名如升楼。许多游客又称之为“袖珍土楼”。据说,取名“如升楼”还有更深一层意思,那就是寄托楼主的美好祈愿——如日东升、光明万年。
气候与游季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1℃,全年皆可旅游,尤以8月为最佳游季。
洪坑村位于 楮坪乡中部,东邻楮坪洋边村,西靠苏家洋村,南至社坪村,北与仙岭、洋坪村交界,是近海内陆高海拔山区村。
主村位于东经119°47′16″,北纬27°13′28″,海拔681.9米,村内最高海拔880.3米,最低海拔587米。
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 1个移居新村,13个村民小组, 388户,1604人,其中:洪坑村194户779人、湾斗66户288人、岭兜61户249人、东门岔67户288人。全村常年外出务工181户723人。
全村土地总面积8610亩。农田1143亩,林业用地5501亩,茶园313亩,果园60亩;林业用地有:用材林2297亩,新炭林716亩,防护林1171亩,经济林514亩,竹林344亩,无林地面积459亩,其中:荒山230亩、采伐迹地125亩,暂未利用地104亩。全村森林覆盖率达58.6%。2006年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登记林权发证5894亩。
登云桥:单孔石拱廊屋桥,南北走向,长19.2米,宽4.2米,跨度5.2米,距水面高5.3米。桥屋7扇6开间共28根立柱,抬梁式木构架,单檐双坡顶。现存木构部分为清代建筑。桥北端路边岩壁上有元代摩崖石刻,字幅高1.35米,宽1.1米。首题横刻“登云桥”三字,每字高0.21米,宽0.25米。正文直下楷书17列,内容为桥记。全文风化严重,可辨“大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岁(1364)九月吉日重记”。
附属文物:桥廊西端南侧立清同治十二年重建该桥碑记一通,碑身高1.3米,宽0.66米,厚0.08米;座高0.5米,宽0.7米,厚0.3米。此桥已列入县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现有2个林业基地,一个村办林场。
楼中楼”,结构造型完全一模一样,不分尊卑。楼内设有木制通廊,可通各个房间,整个布局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周边厕所
公共厕所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楮坪乡洪坑村
周边村民委员会
洪坑抬入村民委员会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
周边文化宫
洪坑村党群活动服务中心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
周边村庄
洪坑村
地址:宁德市柘荣县
洪坑土楼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