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首村

廉首村 廉首村村镇简介 廉首村村镇文化 廉首村文化名人 廉首村氏族姓氏


廉首村 地处 赛岐北部,位于三江口的西侧,与南面的罗江村隔江相望。发源于政和县镇前的穆阳溪(古称廉溪) 经历了重重关山,在这儿与富春溪相汇,古人就认这里是廉溪之“首”,于是把村子称作“廉首” 。廉首民风朴实,是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据史料记载,古时廉首村便是福安142个主要村落之一,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名人辈出,远近闻名。在廉首村里村的一条幽静、洁净的小巷里,坐落着一座建于清代的砖木结构民居,这里便是历史名人张白山的故居。廉首村位于三江口的西侧,南面与罗江村隔穆阳溪相望,东临赛江与赛岐北部新区隔江相对。发源于政和县镇前的穆阳溪(古称廉溪)经历了重重关山,在这与富春溪( 交溪)相汇,古人就认这里是廉溪之“首”,于是把村子称作“廉首” 。廉首村现有户籍人口约1200人,主要是高、张二姓,张姓800多人,高姓300多人;天主教人口约有300人,张姓居多 。在商品经...

详情

廉首村地名网_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赛岐镇廉首村资料简介
  廉首村是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赛岐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50981100220,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50981。廉首村与前进社区、虹桥社区、和平社区、解放社区、下港社区、万寿社区、凯旋社区、赛里村、店前村、郭厝坪村、宝洋村、秀洋村、桃洋村、大象村、泰康村、象环村、青江村、溪里村、苏洋村、长岐村、下长岐村、泥湾村、大盘村、小盘村、江兜村、大叶村、狮子头村、宅里村、梨园村、下浦村相邻。


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赛岐镇廉首村介绍

廉首村 地处 赛岐北部,位于三江口的西侧,与南面的罗江村隔江相望。发源于政和县镇前的穆阳溪(古称廉溪) 经历了重重关山,在这儿与富春溪相汇,古人就认这里是廉溪之“首”,于是把村子称作“廉首” 。廉首民风朴实,是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据史料记载,古时廉首村便是福安142个主要村落之一,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名人辈出,远近闻名。在廉首村里村的一条幽静、洁净的小巷里,坐落着一座建于清代的砖木结构民居,这里便是历史名人张白山的故居。

廉首村位于三江口的西侧,南面与罗江村隔穆阳溪相望,东临赛江与赛岐北部新区隔江相对。发源于政和县镇前的穆阳溪(古称廉溪)经历了重重关山,在这与富春溪( 交溪)相汇,古人就认这里是廉溪之“首”,于是把村子称作“廉首” 。廉首村现有户籍人口约1200人,主要是高、张二姓,张姓800多人,高姓300多人;天主教人口约有300人,张姓居多 。

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强大冲击下,乡亲们告别了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生活。年青人纷纷走出故乡,选择到城镇和城市发展;老年人大多依恋着家园,舍不得住惯了的老屋,心甘情愿地当起“留守人员”。坚守家园的乡亲除了传统的种植农业外,也发展多种经营,主要是栽培经济作物,葡萄和茶叶已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许多人因此脱贫、致富,村里一幢幢新盖的楼房便是明证。

廉首江涛依旧,江潮依旧,但是世道已变,旧貌与新颜并存。

村口锦浦地方连接廉首—罗江的渡口已经沉寂,昔日通往县城的古官道上芳草萋萋,时断时续;公路修进了村里,村民出行比什么时候都便捷。古渡边的《廉江埠头碑》依然安在。这个石碑与众不同,是一个长立方体,顶部呈椎形。落款时间为“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 年)”,碑文载有“缘首”、“信士”的姓名及乐捐钱款数额;该碑立于此处已有二百多年,是见证古代交通的不可多得的文物。

离渡口不远的坡地上有两处古墓,与其他地方常见的“风”字形墓不同,墓碑兀自前立,坟在碑后。两墓都修于清初,迄今约四百年。其一位于古庙之旁,碑面中间刻“明庠宾静轩张公墓”八个大字,边侧小字有“公讳邦定字景安号静轩行曹九,于顺治四年(1647年)……造……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修”。可知这是一处张姓读书人的长眠之地。另一处碑面中刻“皇朝恩荣僎宾方昌高”九个大字,旁边小字有“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三月造寿域于锦浦岭头后堂山内。自叙曰:‘历尽风波日已斜,自怜无术炼丹砂,封山中终是家。’”可知墓主人姓高,是一个享受“皇朝恩荣”的“僎宾”;这个身份反映了古代廉首村,邻里和睦,敬老爱幼,温良恭俭的良风美俗。

村里古民居很多,尽管大多已经年久失修,但仍可以看出当初的气派。青砖黛瓦,门楼、匾额、马头封火墙,都在向人们倾诉昔日的光彩。廉首的里村巷路深处有一幢旧式瓦房,这是现代文化名人张白山的故居,已失管多年,屋宇颓旧、阴湿;但是门首天井照墙上的“天光云影”四个墨字,依然清晰地暗示着房主人的读书人身份。据村民的介绍,村里文物包括字画原有很多,后来在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悉遭厄运,破坏殆尽,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

村里有一座 天主堂,耸立在新旧民居的丛林中,显得特别抢眼。廉首是福安 最早接受天主教的村落之一,明朝崇祯时就开始与西方异质文化有了接触。廉首天主堂始建于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民国初年曾重建过一次,现存天主堂为新建建筑。

江边一个 六角凉亭,棕红盖顶,白色柱栏,格外引人注目。亭子名“ 听潮亭”,临风面江,树木掩映,是廉首最美的景致。亭边立有一碑,上镌乡贤张炯先生的《听潮亭赋》:

听潮亭,听潮亭,潮来潮去永不停。

廉水赛江潮相汇,千船万舶乘潮行。

雨后潮来彩虹耀,日落潮去晚霞明。

沙鸥弄潮涛拍岸,青山迎潮树垂荫。

村庄如今潮巨变,改革春潮喜人心。

听潮不如弄潮去,走在潮上称雄英。

世事如潮晚不急,政通人和潮水平。

乡贤建亭为听潮,后辈听潮宜听音!

张白山故居占地约250平方米,规模虽不大,但整体布局合理,建筑风格别具一格,主体建筑为前堂后厅式,分为前后两进。位于廉首村的张白山故居整体呈灰暗的色调,与周边村发所建的钢筋水泥楼房相比,更显示出其年代的久远。

一进门,便见一个大约2平方米的石砌天井,天井上方字刻“天光云影”四字仍依稀可辩。据了解,过去故居里字画颇多,可惜由于年代久远,长期流失损坏,当时“书香门第”的景象已不复存在。1912年张白山在此出生,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其居室在右厢房,现无人居住,空房闲置。左厢房住有一户村民。

张白山(1912—1999),现代作家,外国文学翻译家、古典文学研究家,福建福安人。1928年在福州省立理工中学读书。不久到北平基督教青年学校专攻英语,翌年升入汇文中学。其时,受“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1932年高中毕业后,因参加反帝大同盟,只身前往上海。旋即考入复旦大学,随后又转入杭州之江大学国文系专攻文学。1937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参加救亡运动。次年离开上海赴武汉参加郭沫若领导的抗战工作,到鄂北、鄂西宣传抗日。1939年任邹韬奋、柳湜主编的《全民抗战》周刊特约记者。1940年西行入川,在重庆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1年皖南事变后,转到广西桂林师范学院任教授。1942年参加桂林文协,编辑《自由中国》。1943年桂林沦陷,重返重庆,先后在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南开中学执教。后历任商务日报、新民报编辑主任。解放战争后,参加上海军管会,任上海文联秘书长。1955年入北京,调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曾任《文学评论》编辑部主任,《文学遗产》副主编,《文学研究》编辑,古代文学研究室副主任。张白山著述颇丰,主要有文学评论著作《宋诗散论》、《王安石》、《关于谢翱研究》、《杜甫研究》等,小说散文集《苦涩的梦》等。并参加《唐诗选注》、《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等书编写工作。同时他也是一位外国文学翻译家,主要译作有:列夫·托尔斯泰《主与仆》、《袭击》,彼得格拉道夫《苏联历史教程》等。

张幼铣(1922—2012年),又名郑重。早年就读福安县扆山中学,加入中共。民国27年(1938年),17岁的幼铣受组织之命考入桂林黄埔军校参加抗日,同时长期潜伏在国军内部为中共提供情报。曾任国军将领李良荣的副官和警卫营长。1949 年李良荣任福建省主席兼国军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官,张为省府国防专员和兵团司令部参谋。这一年秋季,解放军第十兵团发动厦门战役,张幼铣为该战役的胜利做出特殊贡献。1952 年,张幼铣被作为反动军官送往龙岩农场劳动改造,长达18 年。文化大革命后,张幼铣的地下工作历史被组织上承认,因而获离休干部待遇,定居厦门。晚年奔走两岸,为祖国统一效力。2012年9月去世,享年91岁,享受副部职待遇 。

张白山之子。中共党员。1948年参加革命。曾从事学生运动,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担任游击队政委等。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文学函授大学校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作品与争鸣》主编,《评论选刊》社长,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兼少数民族文研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协第五、六届副主席、第七届名誉副主席,兼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文学学科专家组组长,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1979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创作思想导向》《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论》《毛泽东与新中国文学》《新时期文学格局》《社会发展与中国文学》《美·真诚·朴素——丁玲创作论》《文学真实与作家职责》《新时期文学论评》《文学的攀登与选择》《文学的回眸与思考》《走向世纪之交》《评论与对话》及《张炯文学评论选》《张炯文集》等17 种,编著《新中国文学史》,主编《中华文学发展史》(三卷)、《中华文学通史》(十卷)和《中国文学通典》、《新中国文学五十年》等。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图书奖、当代文学优秀研究成果表彰奖、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20世纪成就奖。

廉首村世居族群主要以高、张二姓为主,张姓八百多人,高姓三百多人;其中天主教人口三百多人,多以张姓为主。

根据廉首村的族谱资料,最早迁居廉首的是广陵高氏。《廉江高氏世系图》:“祚公播迁廉江立业垂裕,为肇基始祖,生子芹公,芹公生凤公、麟公,分福、禄两支。”清嘉庆十一年(1806 年)福安名人陈从潮在《广陵郡派廉首高氏宗谱·序》中称:“福安廉首高氏,望出广陵。五代时闽有高龚仕闽王,官少傅。嗣是四世,至石晋开运二年(945 年),由长溪仕洋迁柳田(今溪柄水田),复迁廉首……其族文学茂才世不乏绝”。

廉首高氏非常珍爱自己的历史,对本氏族宗谱能在明清激烈的社会动荡中得以幸存十分自豪。道光十七《廉首高氏宗谱·序》称:“当倭寇犯闽,人烟灰烬,荆棘阗墙,流离播迁余之,举邑之富姓巨族能保其宗谱者十不逮一,而高氏之谱独存,岂非仗祖宗之灵!”廉首高氏宗谱录有一诗(清·叶宪撰),表达了对功名的渴望。

东风杨柳满江城,把酒相邀叙别情。

愧我初从天上至,恙君又向日边行。

铿锵临佩摇琼响,灿烂朝衣锦绣明。

此去定知膺上考,御前金榜重题名。

嘉庆九年(1804年)廉首高氏重修宗谱,邀得当时福安名人解元陈从潮为其作序,足以彰显廉首高氏的向学传统和在地方的声望。

民国时期廉首高而山(又名高裕松)可谓当时赛岐的风云人物,在地方很有名气。他将所经营的商号以“高旭记”为总名,涉及茶、糖、京果、航运等行业,并起龙头作用。尤其是茶业,从上世纪的30年代到40年代末,经久不衰,高而山成为当时福安的商界巨头。民国22—26年(1933—1937年)高而山担任了4年福安县商会主席。

抗战初期,福建省贸易公司福春茶行在赛岐设立第一分制厂,由高而山担任经理。抗战胜利后,高旭记茶厂红、绿、乌三茶并举。茶厂面积1000方丈,厂房5间,注册资本20亿元(旧币),其中流动资金10亿元。年产红茶4000担,花茶(绿茶)、乌龙茶各2000 担,年产值约百亿元;原料毛茶除福安本地进5700担外,还从宁德、霞浦各进绿毛茶3000担,收购范围几乎囊括福安的下半县和宁德、霞浦两县周边地区,为当时闽东实力最强的茶厂之一。此外,高旭记在福州还办有分厂,进行薰花加工;在上海、台湾、香港等地设茶叶办事处。由于高而山还兼营轮船公司,茶叶运输十分利便;高旭记茶厂的精制成品茶由自家轮船运往福州、香港、上海、天津,再转运南洋、欧洲市场。

民国35年(1946年),高而山与林赞成合股创办福康轮船公司,拥有福康、福泰2艘轮船,主航福州、厦门、广州、温州、上海、舟山、台湾基隆,在赛江航运发展史上可圈可点。他还在赛岐小赛港东岸大面积开发房地产,形成一条崭新的“赛新街”(又名“高升街”,即今之“解放街”)。据1952 年统计,赛新街原高而山名下的房产有44号,其中市房(楼店)37号,民房7号,赛岐的许多重要机构,如粮站,保健院,贸易公司的门市部、办事处、购米部,保险公司,人民银行,中盐公司等都设在这里。

民国25年(1936年)11月8日,高而山为庆祝其父荣葬,同时为其母祝寿,邀集福安诗界名流在赛江旭楼举办诗会。福安秋园诗社重要成员廖宜西、李章甫、林仲琴、刘福愚、张雪堂、江青苹、林尧人、林幼琴、刘旭初、吴焕文等十人应邀赴会,并进行折枝诗吟唱。诗会定眼字为“先君安吉穴高寿喜南山”,以“先高”、“君寿”、“安喜”、“吉南”、“穴山”分别作一二四六唱,又作“梨园”第一唱,共获诗作800 首,轰动赛江、韩阳。这些诗作后集为一册《旭楼征诗吟稿》,成就闽东诗坛一时佳话 。

张氏迁入时间比高氏迟了一百多年,宋元祐年间(1086—1093年),张育人(浡泉)率族由西隐迁廉首。

廉首张族系唐季张怀谅(张演)派下。唐昭宗时张怀谅父子兄弟俱从王审知入闽,始迁福州乌石山、南台二处;五代时为避朱梁之难,迁下邳,其后裔再迁大留等地。张族在历史上功名不息、名人辈出。乾隆四十七年(1782 年)廉首张族重修宗谱,姻眷弟、解元陈从潮为新谱撰序(24 年后,陈丛潮又为廉首高氏撰写谱序)。序云:清河张氏,亦扆之右族也。其先世自入闽而迁邑大留。至宋,起宗公生知神、衡泉、浡泉三子,而族益盛。知神自大留迁三塘,乡贤观公、泳公其裔也;衡泉迁穆阳;浡泉迁廉江,遂为廉江张氏。家旧有谱,明季遭倭乱,篇帙散失。今其族庠生式金同其族望辈因三塘总谱谋重修之。请序于余……余于张氏之族有厚望焉。廉首张族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历史上有书馆“石兰斋”。张谱录有前人为石兰斋书写的联句,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典雅 。

此其一:

月照芸窗仿佛花间字句

风生池沼依稀笔下波澜

其二:

兰轩聚映千山月

墨海波含万壑烟

周边政府机关

赛岐镇人民政府 地址:宁德市福安市虹桥北路168号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 09:00-17:00

周边村民委员会

首烙届廉村民委员会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

周边乡镇

赛岐镇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

周边村庄

廉首村 地址:宁德市福安市

赛岐村 地址:宁德市福安市

港岐村 地址:宁德市福安市

首段村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松罗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