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村

坦洋村 坦洋村名称来由 坦洋村自然环境 坦洋村历史沿革 坦洋村经济建设 坦洋村重点古建 坦洋村特色茶文化


“白云山下坦洋乡,小武夷名不妄扬。”福安郭旻诗说的便是中国“坦洋工夫”之乡——福安市坦洋村。坦洋村位于社口镇西部,白云山东麓,现有523户,2100 人(其中畲族人口120人),距镇区6 公里,社晓公路横贯东西,下辖坦洋、岩头面、岩头下、山头4个自然村,均已实现“五通”。全村 面积6.75平方公里,其中,茶园3200亩,林地面积4154亩,森林覆盖率达74.5%。 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茶叶种植及劳动力转移,年茶叶产量300多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4900多元。2019年1月,坦洋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多少代来, 福安人都传讲: “哓阳出娘娘, 谷口出国舅”。 那是五代闽王的时候,白云山下的晓阳村有一户姓谢的人家,家里三口人,阿公阿婆和他们的小孙女。阿公七十二岁,阿婆六十八岁,小孙女十六七岁,一家就靠小孙女放养三十六头鸭子过生活。 详情


坦洋村地名网_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资料简介
  坦洋村是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社口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50981104210,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50981。坦洋村与社口村、大坪村、岩下村、秀峰村、林柄村、龟龄村、公岐村、山里村、坑里坑村、仙溪村、溪口村、上山村、填头村、吉洋村、溪坪村、荣岭头村、谢岭下村、潘洋村、岩坑村、沙溪村、利岔村、牛山湾村、岭后村相邻。


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介绍

“白云山下坦洋乡,小武夷名不妄扬。”福安郭旻诗说的便是中国“坦洋工夫”之乡——福安市坦洋村。坦洋村位于社口镇西部,白云山东麓,现有523户,2100 人(其中畲族人口120人),距镇区6 公里,社晓公路横贯东西,下辖坦洋、岩头面、岩头下、山头4个自然村,均已实现“五通”。全村 面积6.75平方公里,其中,茶园3200亩,林地面积4154亩,森林覆盖率达74.5%。 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茶叶种植及劳动力转移,年茶叶产量300多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4900多元。

2019年1月,坦洋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多少代来, 福安人都传讲: “哓阳出娘娘, 谷口出国舅”。
  那是五代闽王的时候,白云山下的晓阳村有一户姓谢的人家,家里三口人,阿公阿婆和他们的小孙女。阿公七十二岁,阿婆六十八岁,小孙女十六七岁,一家就靠小孙女放养三十六头鸭子过生活。
  传说这看鸭妹看鸭有些特别,六月大晒,她走到哪里头上有一片云遮着,日头晒不着;下大雨,雨也淋不到。
  有一年,闽王下旨要选皇后。地方那么大,到哪里去选好呢?一天,国师奏闽王:昨天晚上他的宝镜起亳光了,照见白云山那一带有龙气出现, 皇后出在那里。
  闽王听奏大兴,就派一个钦差大臣带了人马,一路查访,一路辛苦,尽是民间女,那有龙气皇后人呢子到了白云山晓阳村,钦差大臣想出了个巧办法:他在晓刚村摆下了 酒席,贴出了皇榜,方围多村凡是十六岁到十八岁没出嫁的民间女子都要来吃 酒。
  酒不知吃了几桌,人不知来了几多,可是钦差大臣没能见到什么龙气的女子。他真急真闷。
  吃酒吃到最后一日,人都散尽了,钦差大人更急坏罗。就在这个时候,外头传来了一个奇怪的声音,好象有人在喊:“皇后来了!皇后来了!”
  钦差大臣感到奇怪,马上跑门外去看,什么人也没有,什么声音也没有,可他一回到厅里来,那个声音又传来了。 
  这样进进出出看了两回,第三回他看到了:原来是一群鸭子顺着田垅呷呻叫的过来,背后跟着一个看鸭的姑娘。近前一看,年岁也差不多,不管三七二十一,钦差大臣就要看鸭姑娘进来吃酒。 
  看鸭姑娘用手抓来吃,吃完了,就把那双沾了油渍的手往大厅的红柱上抹。五个指头五条痕抹下来,钦差一看立刻高兴起来,这不是“五龙缠柱”么?这个就是皇后了。
  看鸭姑娘被塞进轿里抬走了。看鸭姑娘大哭啦,皇天三界的哭。经过谷口这个地方,有个后生仔在犁田,听见轿里姑娘的哭声,他嘴够聊,半玩笑的说:
  “阿妹莫哭啊,安心去吧!”
  谷口这后生仔叫娘娘阿妹,就成了国舅啦。 晓阳出娘娘,谷口出国舅,就是这式讲的。
  钦差大臣抬娘娘轿的队伍在白云山下的坦洋村歇了一夜。第二天看鸭姑娘上轿的时候,众人一看,她全变啦,变得又白又嫩又好看,象仙女下凡,真是天姿国色。钦差大臣兴的煞,就把坦洋村改名为变洋村。直到现在,上辈人还习惯地叫坦洋为变洋。
  看鸭姑娘进宫,闽王一见大欢喜。封为皇后以后,有一回闽王说,“爱卿呀!孤还未曾问过爱卿家的境况哩,今日请叙一番朕听听。”看鸭姑娘回答说:“臣妾家,黄金为梁,白玉做瓦,上有七十二天窗,下有三十六鱼池,门前百亩鱼塘,千里花园。六十八厨娘煮饭不够吃,七十二柴夫砍柴不够烧,三十六河船运货不够用!”
  王一听:哇呀!我这富甲天下的皇家都不如你罗?“皇后又问:“那你家乡的风水一定很不一般罗?”
  看鸭姑娘说: “我的家乡,左有金溪玉林,右有章龙龟风,南有南门,东有东门,四周有九村蔽护①。”
  闽王听了很惊奇,决意要跟皇后去看看她的故乡。
  皇家的队伍一路过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了周宁县一处两山壁立的岔口,可以远远看见白云山了。他们就在这里歇了下来。
  闽王望着云雾笼罩的白云山,问皇后:“卿家在什么地方啊?
  看鸭姑娘说:“就在那白云山下。”,闽王心里很不快活,疑心皇后骗他。就派了许多探马先去探察。
  探马纷纷回来向闽王禀报,都说:那山头的路又险又恶,晓阳那地方是白云山的一个小村,周围不是田垅就是荒山,皇后说的那些金宫玉殿连个影子都没有。
  闽王气得昏了过去,因此这地方后来就叫失帝岔。闽王醒来后,奸臣趁机向闽王禀报:皇后出身下贱,无德无才,故意编了假话来骗皇上,引皇上来到这蛮荒之地,欺君罪大哩。
  闽王听了奸臣的话,不容皇后解释,喝令卫士把皇后杀了。
  回到宫廷,皇帝恼恨在心,还要治钦差大臣的罪。
  钦差大臣跪下奏道:“皇上,皇上,你错杀了一位大贤人了!”
  皇帝大怒,责问他:“你说,朕如何错杀了?” 
  钦差大臣说:“皇后的话句句是真,事事是实。皇后家住的是草楼,菅草经凤吹日晒,草杆是金黄色的,草叶象银子一样的白,天上下雨,到处漏水,这不是‘黄金为梁,白玉做瓦,上有七十二天窗,下有三十六鱼池’么?皇后的祖母六十八岁了,还得煮饭吃,皇后的公公七十二岁了,还得上山砍柴烧,皇后在家时还得看养三十六头鸭子过生活,这不是‘六十八厨娘煮饭不够吃,七十二柴夫砍柴不够烧,三十六河船运货不够用’么?皇后的家,门前就是水田,田外就是青山,田里有鱼,山上有花,这不是‘百亩鱼塘,千里花园么?至于那金溪、玉林、章龙、龟凤、南门、东门,都是皇后家四周确确实实的村名、山名。皇后说的何曾有半句虚言?”
  闽王听罢,失声大叫:“孤愚唉!孤愚唉……”
  闽王又问钦差大臣,皇后为什么不明讲呢?
  钦差大臣叩首再拜说; “她身为皇后,乃一国之母,如是明说,岂不有失皇家的尊严?”
  闽王悔恨极了。下旨治罪奸臣,封看鸭姑娘为“贤圣娘娘”,赐金头银项,行三十六葬。
  后来,闽王的后代在皇后的故乡晓阳建了“太后公厅”,纪念自己贤德的祖婆。如今,“太后公厅”四字的匾额还在呢!

坦洋村前清流如练,村后桂树飘香,隔岸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绿。坦洋形如长块木板,又称“板洋”。在民国以前,载重量一吨多的小船可直抵坦洋村口,交通便利,是一个有着悠久种茶和制茶历史的村庄。 坦洋村

坦洋村沿桂花溪而建,主街道就有店铺60多家,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每到茶叶采收的季节这里便是商贾云集,让人不能不想起这里就是闻名世界“坦洋工夫茶”的发祥地。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这个村先后荣获“省级明星村委会”、“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100多个光荣称号。

“坦洋”村名最早见于1762年(清 乾隆二十七年)的《福宁府志》,因村形如长块木板,又称“板洋”。坦洋村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村前清流如练,村后桂树飘香,隔岸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绿。锣鼓争鸣、龟蛇遥望、云桂飘香、清溪飞凤、玉笔尖峰、骏马飞天、天台洞府、蒙井清泉、石门弄月、鲤鱼朝天等“坦洋十景”栩栩如生,声色并茂。坦洋村是驰名中外的“坦洋工夫”红茶的发祥地,有着生产“坦洋工夫”茶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村内仍保留着古民居、古茶行、炮楼、 廊桥、天后宫、施氏祠堂、胡氏祠堂等清代风格建筑。坦洋村民世代以茶为生,相传清 咸丰、 同治年间,坦洋茶商胡福四(又名胡进四)、施光凌试制红茶成功,产品远销西欧,茶商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坦洋工夫”名声大噪。1915年“坦洋工夫”获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 周恩来总理也曾对“坦洋工夫”红茶赞言:“坦洋工夫,香飘四海“)。

2006年,福安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坦洋工夫”品牌的战略目标,同年10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华名人共建海峡西岸和谐福安暨坦洋工夫茶系列活动中,11种以百年老字号“坦洋工夫”为统一品牌的茶产品同时亮相京城,其间,“坦洋工夫”茶被中华名人协会指定为中华名人特供茶,彰显了“坦洋工夫”的新风采。2007年2月“坦洋工夫”正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2月,《坦洋村古村落建设和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坦洋村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坦洋村人均茶园6亩,村里拥有集体茶园480多亩和一个茶叶加工厂。为让历经风雨的坦洋茶叶雄风永存,今年,村支委5名委员分别出资3000元投入再生产,同时积极引种既可当绿茶又可加工成乌龙茶的茶树新品种。在茶市旺季,村里的老人、妇女靠捡茶青一天也有七、八元的收入。去年,这个村人均收入3000多元。在“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坦洋人的目光透过茶树看的更远了。除引种板栗、枇杷等大众型水果外,还引种了水晶桃等一批新型水果。支部书记缪施进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角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为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我们实践“ 三个代表”就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当务之时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以茶为主,多轮齐驱的路子。

为给村民和过往行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交通环境,村委发动旅外乡亲、村民自筹资金37万元,修筑了1.1公里的水泥路面;自筹资金10多万元建起两座公共厕所并聘请一名环卫工人清扫全村公共卫生。目前,这个村不仅70%的农户拥有程控电话,去年,移动公司还在坦洋建成了移动电话机站,成为福安第一个通移动电话的行政村。村委对老人也特别关爱,定期给五保户每人每月30元的生活补助,每年年关给老党员送慰问金。坦洋村的古民宅,富有地方特色,可由于年代久远,原本富丽堂皇的建筑已老化、破旧。为此,村两委还邀请宁德市建委对村镇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

廊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年,先后历经三次重修。桥长39米,跨31米,单孔跨度5米,高11米,桥面阔三开间,进深十五开间,歇山顶,中设神龛,奉祀真武大帝以镇水患,故称“真武廊桥”。如今该桥既是茶叶交易场所,也是乡民祭祀祈福的地方,成为坦洋村入口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该祠始建于清乾隆8年(现保留最里面一座),光绪年间重建,属二进三天井五开间的格局,建筑面积1800㎡。是坦洋村最主要的礼制建筑之一,它处于胡姓聚居地的核心位置,象征着宗族的地位,是坦洋古村落里规格最高的公共建筑,也是坦洋现存古建筑的重要代表。

该祠由“坦洋工夫”红茶创始人之一施光凌发起,于清 咸丰年间(1850年)建成,属二进三天井五开间的格局,建筑面积590㎡,坐东朝西,外门楼转折朝南。内塑施光凌石像,并记载着施光凌的生平事迹,供后人瞻仰。

施光凌是咸丰武举人例授武信郎,也是驰名中外的 坦洋工夫红茶的创始人之一,其故居至今依旧完好的保存住着其后代。

坦洋古民居具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建筑风格,多为二进二托二天井五开间双侧屋格局。“屋脊垂鱼”是坦洋民居的一大特色,寄托着老百姓趋吉避凶的良好愿望。民居的分布充分体现以宗族为中心的空间布局方式,上街主要以胡氏宗祠为中心展开布局,胡氏族人相对集中;而下街则主要以施氏宗祠为中心,周围分布着施氏族人的住宅,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

炮楼建于民国初年,当时坦洋村民为了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修建了12座炮楼以护佑全村,是该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如今保存完整的有2座。炮楼高四层,以三合土夯筑,极为结实坚固,第二层以上每层对外开外小内大的窗户,既可作采光、通风口,同时也可作为瞄准台,对外防御。天后宫

也称 妈祖庙,建于清道光三十年,外形仿造福州台江福安会馆样式,为二进二天井五开间格局,是当时茶业繁荣时茶叶的税金所建。当年,坦洋人倚仗发达的水运将大批的茶叶船运舶载,直通远洋,妈祖自然也成了坦洋人的祈求水上平安的精神寄托和保护神。

“丰泰隆”茶行旧址,由施光凌亲手创建,也是他的府第,论年月与“坦洋工夫”同庚,见证了三百年来坦洋村的历史变迁和“坦洋工夫”的发展历程。该楼外观三层,每层11开间,是当时制茶与卖茶的基地,抗战爆发后,省立三都中学从海岛内迁坦洋,此楼作为学生宿舍使用,还接纳了来自各地的流亡学生。

施光凌武艺高强,双手能举390斤的石锁一对( 石锁现还保存)。1860年,福安一带山寇纷起,清政府请其团练筹防,他身先士卒,遂平息寇乱,保境安民。施光凌虽问鼎武科,文韬武略,却无意仕途,有多次机会,皆为其放弃,如平息寇乱后,朱邑候欲向清廷推荐,为其婉拒。施光凌一生操守谨严,人敬而惮之,由其始建的丰泰隆茶行建筑群雄伟壮观,经二百余年沧桑,风姿犹在。抗日战争时期,闽东第一学府——福宁中学移往坦洋,就落址丰泰隆宅院,使其一度成为闽东的教育中心。施光凌乐善好施,如建祖祠,兴义塾造桥铺路等,其它如亲族有婚嫁丧葬乏资者必赐之,青黄不接告贷者必应之,因怜乞人,盖瓦屋数间以庇其孳。其善举不可一一枚举。施光凌悉心敬业,丰泰隆茶行加工的红茶形肥壮匀整,味醇厚香浓,色红亮清晰。其鼎盛时期,年制茶达3000多担,冠以坦洋工夫畅销世界各地。据载,由于施公之影响,英国人购茶以坦洋工夫为最多。

著名的丰泰隆茶行的创始人,驰名中外的 坦洋工夫红茶的创始人之一。据族谱记载,施光凌“勤种植、谋服贾、会英商,购买中华茶以坦洋出为最,为公之力也”。当时以英国为代表的外国列强在武力侵略中国的同时,把一船船的鸦片运进中国,掠走了成千上万的白银,造成大半个中国民不聊生,生灵涂炭。而以施光凌为代表的茶行老板,却用一船船的红茶换回了大量的白银,给家乡带来了繁荣富裕。[1]

坦洋村本是福安白云山麓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然而,当历史走进清代的咸丰元年,这个村子因首创一种后来名为“坦洋工夫”的红茶,遂名闻天下。

坦洋村在福安市西北约20公里处的社口镇,群峰环抱,罗如屏列。从镇上出发,傍山缘溪而行,跨龙凤桥、真武桥,就到了桂香山下豁然开朗、风光秀美的坦洋。

清人郭苹野有《坦洋村记》云:“至坦洋,四山排闼,一水中流,鸡犬相闻,圜阓茂盛。产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风,外邦称为小武夷是也。”所谓“有武夷之风”“外邦称为小武夷”,盖言坦洋工夫红茶的制艺源自武夷,在外国人看来,它是一种别具风味的武夷红茶。但坦洋人似乎不满意“小武夷”的冠名,也许是为了区别于武夷山的红茶,坦洋人把本村创制的红茶正名为“坦洋工夫”。

当年坦洋工夫首次惊艳于英国典雅的“下午茶”,便获得王室贵族的珍爱,于是,“英商购买华茶,以坦洋出产为最”,坦洋工夫一时间风靡英伦三岛。

数量日增的红茶海外贸易为坦洋村注入了活力,使它成为八方茶商趋之若鹜的生财之地,坦洋村很快繁荣起来。从清咸丰到光绪的几十年间,远近茶商在坦洋设立的茶行竟达36家,许多茶商、茶农纷纷在此定居置业。坦洋村里,茶庄货栈鳞次栉比,长街幽巷庭院深深。从这里走出了施光凌、胡大盛、吴步云、施长壎、胡兆江等一批纵横商界、叱咤风云的闽海茶商。遥想当年,每逢春季,村中街市“工兮商兮,攘攘熙熙”,茶香浮动,弥月不散,俨然一幅清明茶乡图。民谣唱道:“三月坦洋好景世,左右茶行大街中”,“茶季到,千家好,茶袋铺路做床倒”, 正是当年坦洋村市井繁华、茶季繁忙的写照。

然而繁华如梦。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海陆交通阻隔,加上政府苛捐杂税,商人掺杂作假,以及印度红茶的兴起等原因,坦洋工夫市场迅速萎缩,坦洋村的百年鼎盛渐渐泛黄,淡入尘封的历史,茶村民生凋敝,唯余斜阳巷陌,古栈荒宅。

改革开放如浩荡的春风春雨,使千山泛绿,万树抽芽,醒来的坦洋工夫犹如枯木逢春,渐次复兴。

2001年,福安市因拥有30万亩茶园和名茶坦洋工夫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2006年,坦洋工夫被审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0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坦洋工夫——白云山麓的红衣佳人,终于重洗仙颜,再现“生态、和谐、健康、高贵”的品格、醇厚的芳香和浪漫的红艳,走向人间世界。

风雨廊桥、天后神宫、茶栈茶场、土筑雕楼、茶商群宅、大族宗祠、老式油坊……今日茶村仍有许多与茶有关的古建筑遗存。徜徉青砖黛瓦的坊巷间,重温坦洋工夫的坎坷,如同返回历史。

茶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休闲文化,它与休闲、旅游活动关系密切。同时,喝茶有利于身体健康。茶叶含有450余种有机化合物,也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历代医书先后记载茶叶有20项、219种药效。自古以来,人们还用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在现代生活中,喝茶还可以融洽人际关系、丰富文化生活、提高人的素质。对于福安而言,开展茶文化旅游是在利用其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顺应该市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当代休闲与旅游发展趋势的需要。

1 、营造乡村休闲环境,需要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

坦洋,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通过新农村的建设,将给人们一个比较舒适的乡村,适合人居与休闲,这也为农村发展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开展茶文化旅游,营造乡村茶文化闲适的意境,是我市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休闲乡村的必要途径。

2 、促进旅游纵深发展,开发茶文化是必要之举

茶文化旅游是体验性旅游,是文化性旅游。福安的旅游产品匮乏,开展专项旅游,体验茶文化旅游是我市走出旅游产品单一,迈向旅游产品多缘化的的必经之路。开展茶文化旅游正切合福安旅游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3 、振兴茶产业,促进福安经济发展

进行茶文化旅游开发,一方面,可以帮助“坦洋工夫”茶叶品牌走向全国,提高其知名度,增加销售量,振兴茶产业;另一方面,发展茶文化旅游,促进茶业和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互动与整合,以旅促茶,带动农民致富,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和旅游经济。

 “坦洋工夫茶”是享誉海内外的世界名茶,而坦洋,这个世界名茶的源产地也随着“坦洋工夫茶”的足迹,曾经芳名远播。

“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

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

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

白银用斗量,船泊清凤桥。”

这是当地一首形容坦洋当年繁华景象的民谣,而在“坦洋工夫”红极一时时,中外人士对这个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坦洋作出了种种的猜测。有人把坦洋描绘成一个繁华的大都市,遍地黄金,是一个当时茶商掘金的最佳之地;也有人说它是一个茶香四溢的美丽庄园,仿若世外桃源般美轮美奂……

如今,当记者再次踏进这个造就“坦洋工夫”的村落时,那褪去了往日繁华的坦洋,唯有满山茶香依然如故。

履痕历历真武桥 寄托茶人古朴祈求

从福安市社口镇乘坐小三轮前往坦洋,路宽两米多,沿着山腰盘绕。当时天正下着小雨,远远近近的茶山在雨中云雾缭绕。近15分钟,司机说坦洋到了。此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廊桥,廊桥边上还竖立一块刻有“坦洋”二字的石板标记,经司机介绍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坐落在坦洋村口的茶叶交易桥——真武桥。

真武桥是坦洋村的第一景观,木质廊屋,石木结合。远观其桥,由无数个加了瓦盖的亭子连起来,底下部分是用花岗岩砌成,呈拱形横跨坦洋溪。走进其中细观其桥,每条横梁的两侧尽头都垂下一段短短的吊柱,各吊柱的下方分别悬着一个灯笼状的木雕,四周雕刻着花草虫鱼。林立的木柱和神龛被涂上一层大红色,整个廊桥呈现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

据当地村民介绍,过去真武桥是福安通往寿宁的重要通道。当年这里也是茶叶运输最繁忙的地方,桥下的水路可以通船,茶叶就是从这里启运欧洲各地的。而说起真武桥的来历,坦洋村党支部书记胡晨潮还讲述了一段关乎“坦洋工夫”的历史。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坦洋村有一位名叫胡福四的茶农,培植出一种茶,名曰“坦洋菜茶”,而后周边十里八乡的茶农都种上了这种“菜茶”。为便于交易,当地茶农就在福安通往寿宁的古道上修建了这座廊桥。但是坦洋廊桥建造以来屡遭劫难。于是,清光绪二年(1876年),武举人施光凌等再建时,用真武大帝坐镇。真武是掌管北方和水火的神明,手中握有龟蛇二将,于是被茶乡百姓尊奉为保护神。

每逢茶市开市,或农历三月三、五月五,坦洋茶农们都会摆上供品,烧起一炷炷香,祷告廊桥平安,祈求茶乡兴旺。由此可见,真武桥在坦洋茶农们眼中已不仅仅只是一座桥,伴随着“坦洋工夫”兴盛衰败,历经历史演化过程,它已变成一种传统的民间文化,其中包含着当地茶农对茶叶一片深情的古朴祈求。

如今,驻足于真武桥上,眼前是一片坦洋历史缩影。桥下溪水清澈,那看起来涉足能过的小溪,曾经繁荣交易在这里频繁上演。桥旁树木枝繁叶茂,透过点点绿意,曾经繁华的茶庄叠嶂近在眼前。

百年古茶街 一世繁华仿如梦

过了真武桥不远,便进入坦洋村中,村民大都居住在坦洋溪的南岸,县道穿村而过,成为该村的闹市。坦洋村分上街和下街,这里的古宅几乎都是当年繁华的时候建造的。据《福安县志》记载,最隆盛时,坦洋一条街就有36家茶行,每年制干茶两万多箱,而这便是坦洋下街。在胡晨潮带领下,记者从公路边的一个拱门入口沿石阶而上,进入了下街。

整个下街是一条狭窄巷道古弄,显得特别宁静,巷道两旁是高大的泥墙,泥墙黄中透红,些许剥落,残存的毛主席语录依稀可辨。

古弄两边的“坦洋工夫”古茶行虽然有些许破旧,但却掩盖不住昔日的繁华。茶行的建筑远观并不惊人,可走近一看甚觉高大,临街铺面式的,内里如民居宽敞的厢房,有二层三层,最高为四层。据胡思潮介绍,茶行底层收购茶叶;二层放置风扇、平筛等设备,为精制之所;三层做仓库;如有四层的,则为工人的住房。“至今依然有茶农们在这些古茶行中制茶研茶,代代传承着属于坦洋茶农们自己的‘坦洋工夫’。”站在古茶行前,胡思潮思绪万千。

从下街出来,沿着县道走差不多两百米就到了上街,位于上街尽头山脚下至今保持完好的五座深宅大院特别引人注目。胡思潮说,五座古宅,为一仙堂、二仙堂、三仙堂、四仙堂、五仙堂,大都有百年的历史了,大宅的主人大都姓王。

胡思潮告诉记者,村里人都把这些大宅称为“六扇八廊庑”,就是说它们每座是六间堂屋和八个厢房组成的,有宽敞的天井、回廊、鱼池、花坛,偌大的厅堂,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有的大门前还保存个“下轿亭”,以前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富豪商贾到此都要下马下轿才能进屋,足以可见当时坦洋富及一方的景象。

周边

福安市坦洋领头洋茶厂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下街35-2号

周边茶叶店

福建省肭研映刑红茶叶有限公司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

周边茶座

坦传洋渎茶舍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

周边民宿

豇坦洋逡茶舍民宿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G4012(溧宁高速)
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G4012(溧宁高速)

周边小学

洋账悍迭坦小学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

周边村庄

坦洋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坦洋村村委会附近
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坦洋村村委会附近

社洋村 地址:宁德市福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