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德村
耆德村 耆德村概述 耆德村耆德村信息简介 耆德村耆德村余姓氏的由来 耆德村村名的由来 耆德村耆德历史名人 耆德村余童与牡丹花
耆德村,是拥有近1000户 该村自唐末建立以来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拥有保存完好的古戏台、徽派民居建筑和洛阳牡丹花。同时农业主要以水稻,棉花,蔬菜,木材为主,是乐平市重要的产粮大村。2019年6月,耆德村入选全国第五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自唐末建立以来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拥有保存完好的古戏台、徽派民居建筑和洛阳牡丹花。同时农业主要以水稻,棉花,蔬菜,木材为主,是 乐平市重要的产粮大村。一千年来耆德村一直秉持余氏家训,勤劳诚恳,民风淳朴。耆德村,位于赣东北景德镇乐平市双田镇东北丘陵 盆地,北接景德镇南邻乐平西望鄱阳东毗婺源。因与横路,涌山方言习俗相近并均处于乐平的北部,故也称“北乡”。该村占地面积2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600余万平方米,地形以丘陵盆地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湿润温和,具有典型的江南特色,建筑以徽派风格建筑...
详情耆德村,是拥有近1000户 该村自唐末建立以来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拥有保存完好的古戏台、徽派民居建筑和洛阳牡丹花。同时农业主要以水稻,棉花,蔬菜,木材为主,是乐平市重要的产粮大村。
2019年6月,耆德村入选全国第五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该村自唐末建立以来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拥有保存完好的古戏台、徽派民居建筑和洛阳牡丹花。同时农业主要以水稻,棉花,蔬菜,木材为主,是 乐平市重要的产粮大村。一千年来耆德村一直秉持余氏家训,勤劳诚恳,民风淳朴。
耆德村,位于赣东北景德镇乐平市双田镇东北丘陵 盆地,北接景德镇南邻乐平西望鄱阳东毗婺源。因与横路,涌山方言习俗相近并均处于乐平的北部,故也称“北乡”。该村占地面积2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600余万平方米,地形以丘陵盆地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湿润温和,具有典型的江南特色,建筑以徽派风格建筑为主,一条由“共产主义水库”修来的“童公渠”穿村而过,为该村农业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电信区号0798,邮编:333302 地形代码:360281109。
余姓源流有四,1.出自春秋时秦由余之后 2.出自姒姓 3.出自赤狄族 4.出自由他族和他姓改姓而来,经过族谱考证,耆德余姓出于第二种,是来自姒姓。为 夏禹小儿子姒罕,封姓为余氏。据《姓考》所载,相传夏禹之后有余氏。大禹生有三子,大儿子启,姓姒,小儿子叫罕,封姓为余,其后代相传为余氏。禹妻是 绍兴涂山之女,禹封小儿子姓余,有纪念妻子之意。罕的第八十八代余克昌葬于此地,其子孙为其守墓因此在该地繁衍生息。(见《余氏总谱》)
耆德村原为饶州府乐平万全乡黄莺源,这个村庄在唐朝以前是个荒无人烟,虎狼出没的山涧,后因浙江睦州(今浙江杭州市淳安县)余荣考取唐昭宗天复年间进士,出任鄱阳县令。其子余克昌,从睦州到鄱阳探望父亲,路过黄莺源,见此地青山环绕,古木参天,山下一片平畴地,溪中碧水清澈见底,花草树木竞相繁茂,百鸟宣喧歌,虫兽出觅,松涛呼啸,一条崎岖古道贯穿南北,道旁有一大泉窟,后人称为“千担窟”,过去耆德若遇大旱都靠这泉水炊饮济村。当时克昌在此小憩,饮泉食粽,将未吃完的粽子弃于窟中,翌年见粽子还在,遂捞上解开一看,新鲜如昨,心想如此优美环境真乃难寻难觅的世外桃源,遂告知父亲,说这里可以迁村发族,繁衍子孙,余荣说:以后再看。荣死后葬鄱阳荐福山。克昌死后其子余亮将父葬黄莺源。余亮是个孝子,在黄莺源守墓垦荒,建宅立家,又将黄莺源改名“墓林园”。待到九世余童中南宋绍兴十八年进士,一直在外做官至告老还乡,临行前向皇上告别,孝宗皇帝问:“卿家在江西饶州住城中还是乡村?”余童答曰:“臣家住乐平万全乡墓林园。”孝宗认为墓林园“墓”字不雅,墓乃暮也,并说:“卿乃年高德卲,正是耆老有德,如何归退墓林园?朕赐卿里名——耆德”,于是在案中展开文房四宝,亲书“耆德”二字付与余童,余童跪接回家,将“墓林园”改成“耆德村”,这一赐名比任何村名都光荣,从此耆德村闻名遐迩。(摘自《耆德历史名人和移来洛阳牡丹》余宜寿,余祥焱,胡琴西合编)
1、朝请大夫——余童
余童,字端蒙,号蒙斋,古万全乡耆德里人,即今乐平市双田镇耆德村人。他生于北宋宣和已亥年(1119年)十二月初三。余童少小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有过目不忘的的记忆力。据村谱记载“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一看就不必再览。”他刚满十岁父母俱亡,依靠伯父抚养长大,但他学习不辍。读书作文不舍夜旦。十五岁时操笔立赋有“龙蟠于泥,傅岩雾冷,渭水波寒”之佳句。读者惊骇传诵。本乡绅士项君,言此人必成大器,遂将爱女许之为妻。
余童所赋“龙蟠于泥,傅岩雾冷,渭水波寒”说的是三位古人,但在未发迹之前都是普通老百姓,说明圣贤都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奋发学习,勤奋事业,做出成绩来,才会像明珠一样被人发现传开。
余童赋“泥”“雾”“水”佳句,有很少效前贤之志。后来学习决意攻《易经》。绍兴十七年(1147)科乡举第八名,次年与朱熹同登王佐榜,以《易经》录取三甲进士第六名。
余童考取进士后,初授华亭尉(江苏松江县主管军事),有功绩,升江西吉安吉水县令。在职期间童整顿吏治,改良赋税,赢得广大百姓的拥戴,不久,搉升为信阳守军。后镇守信阳,改良民风有功,皇上赐与“紫金鱼袋”奖,缀与袍上,以示功劳。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朝廷命他为蕲州知州(今湖北蕲春地区),在那里救灾有功于淳熙十年搉升江西提举(分管盐茶),寻即晋升为朝请大夫。朝请大夫是个京内的散官,有实职无实权,但享受爵禄的官,不过每天五更朝皇与天子见面,与京内大员们打交道,后因与秦桧政见不合,被秦桧排挤,并决意告老还乡,告老还乡时皇上赐与里名“耆德”,于是余童便带着这块御赐里名回归乡里颐养天年,专心著述,他著有《蒙斋进士集》《易解尚书说》《太极图说》《性理二雅》等共有一百二十卷,但这些著作均已失散,不传于世。自殁于淳熙十二年(1186年)享年六十七岁,葬使郎山。后三十五年,其次子余镛(洪适女婿)求执宰马延鸾为其父书写墓志铭,马公点头答应了,端明殿大学士洪迈也为余童立言。(《丑笔效颦》胡琴西著)
2、宋南淳熙年间进士余杞
余杞,字仲山,号恕斋,生于南宋绍兴丁巳年(1137年)五月二十八日,殁于嘉定壬申年(1212年),六月十八,享年七十六岁。
余杞生性嗜学,励志独苦,笃太极先天之学,穷理尽性,师友不能传者,杞自得之,学优嘉绩,登绍兴二十六年丙子科举人,又登淳熙十一年甲辰特科进士。初授太平州文学(官名,掌管校典教育),衡州(湖南省辖)耒阳县主簿,房州(湖北省辖)司理参军,都昌县丞(副县令),历从政郎转通直郎(正七品)致仕还乡。
余杞生性笃志学习,满腹经纶,考起一个进士,而出仕一系列小官,不能展示其才华,在外奔波数十年,名曰做官,实而糊口而已。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带着妻小回到家中连一住房也没有。只好在其兄余仲祥家一个筠窗轩室落脚。他说人各有所好,如白居易所居环水为池,叠石为山,见水动而山静,山碧而草木长,岂不美哉!林和靖好梅有潇洒出尘之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得何等幽馨动人,入神入画,成为千古绝唱。苏文忠公之好竹,而有劲直不挠之节。吾兄仲祥,窗下隙地不数丈,挖一方池积水之深,堆一小山植梅影横,瘦竹影飘,表里隐映,宛然有山泽之气。兄游于斯,诵于斯,酬酢宴客于斯,高谈危坐终日不倦。兄让此筠窗轩与我岂不乐哉,说此筠窗轩,得于东坡先生题录筠轩之句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于是作歌曰:筠竹窗兮,兄之居。有匪君子兮,对此坐隅。若折节以下士兮,又虚心而有于亲。陋室之文史兮,远高堂之笙竽。平分秋月兮,寒不逾视南墙……后又吟诗曰:“学道由汤下,其间久寂然。隆兴开圣统,师友得真传。莘野怀先觉,春芳侍讲筵。从容谈至理,慷慨进新编。大学齐家语,中庸谨独篇。发挥穷阃奥,佩服极天渊。运启三千载,心同四十年。耆庞居国老,勋业上凌烟。东阁俱云贵,南宫再论贤。姓名连累榜,青紫异常员。衮衮侯偏盛,岩岩相复延。望之试冯翊,长孺萱淮壖。刺史三公地,郎官列宿躔。湍归荣衮舄,馀事耀貂蝉。门抎登龙誉,人争睹风先。余今谐愿识,天实假夤缘。
此首长诗用一先一十六韵三十二言句,咏学习及其内容发挥,科甲及第,封官列位,余事游郊,评古揽胜等,写得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诗中用典,含意奥深,可见余杞之才华。最后写上,孔子曰:“知者乐,仁者寿。”余杞活到七十六岁,越杖国之年,近杖朝之岁,寿终正寝。他是一位知者,仁者。生前著有:《语类附说》二十卷;《进德养心图》一卷;《古律赋》十卷藏于兄仲祥家。(摘自《一村五进士,耆德溢书香)胡琴西作)
3、南宋嘉定年间进士余天锡
天锡,字纯,万全乡耆德里人。生于南宋宁宗庆元庚申年(公元1200年)月日不详。他是神童,生而颖异,淹贳经史,下笔成文,不用草稿。年八岁登开禧(南宋宁宋年号)三年丁卯科乡举,凡三年大比人才群至于京师数千,童子来试,通天下一、二耳,经审矣人皆为异,诵六经诸子之书,讲周公、孔、孟之意如高屋建瓴之水于堂之上,似驰骏马于康庄之途。数千万言澜翻口舌,不见艰苦涩缩之态,年幼业肆,虽老师宿儒皓首穷经,殚精竭虑亦未至此。他睥睨是科,时人称颂,此子天生神童,聪敏过人。师授经、史、子、集,如龙饮泽,似鲸吞水,不惧其多。著文作赋,师观无隙,不用再改。赴京秋试,必腾骧于天朝也。果于嘉定元年戊辰,登郑自成榜进士。兼习韬略,经枢密院授绍州平乐县令,后入京为官。据史记载,南宋理宗赵昀之立皆有天锡之力。天锡从不居功好宠,大有汉贤相丙吉之风者。可惜天不假年,余天锡殁于淳祐元年五月八日,享年四十二岁……(摘自《一村五进士,耆德溢书香)胡琴西作)
4、南宋淳熙年间进士余养正
余养正,字圣功,耆德村人。生卒年月不详,余氏宗谱未载。但按其十二岁以童子登淳熙十年癸卯科举人的推算,他该是南宋孝宗赵乾道八年壬辰(1172年)生。余养正颖姿天授。五岁能文,年十二中举人。甲辰上选京师,天子面试,以谂书讲周易敷词明敏,应对如流,甚感嘉异。遂登特科卫经榜进士。可惜甚年夭亡,嘉懿不悉,无传于谱。(摘自《一村五进士,耆德溢书香)胡琴西作)
5、宋上舍生(非进士)余宽
余宽,字尧叟,号来薰,生卒年月不详。他作八戒遗儿:
一戒吾儿契我心,施为须要合天真;但观百计千万者,立业成家有几人。二戒吾儿契我心,交关天地莫欺邻;但观虚假瞒人者,死后儿孙与别人。三戒吾儿契我心,交通钱谷莫亏人;但观倍索多需者,不在其人在子孙。四戒吾儿契我心,终生不要教唆人;但观作浪兴波者,骨肉分离孽镜存。五戒吾儿契我心,待人轻约莫生嗔;一时发怒难收拾,斗殴争论败此身。六戒吾儿契我心,幸哉有子可潜修;但观田叟栽培厚,及至秋来倍有收。七戒吾儿契我心,使令奴婢要生欢;须当固守存仁义,把与儿孙一样看。八戒吾儿种福田,但行好事福无边;今生田是前生种,更好今生结后缘。
余宽这八戒是儒释两家产生的作品,它不同于完全佛家八戒。佛家八戒为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香鬓歌舞;七不卧高广大床;八不食非时之食(非时食指吃斋不吃荤),是清规戒律,不可违犯的。余宽的“戒”是授教的意思,“契”是符合的意思。就是授教我儿要符我的心意去做,否则就违犯父意,违父意是忤逆不孝之儿。余宽八戒是八个方面授教儿子做事要实求是(天真),做人要怀仁义道德,莫欺邻、莫亏人、莫唆人、莫发怒斗殴、莫虐奴婢;要修心,要种福田善根。世世代代荣荣耀耀就是有赖福田(做好事)。
余宽八戒问世传抄很多很广。德庆知府蔡胜提跋曰:……其教子不同,激人趋善,忠厚公正。我虽未与其识面,但知其是诗礼之家,清白之传,义文方之爱,八戒遗儿是见耳。八戒故示其网贤,子孙演而竞之,履洪纤而无往(即二代传下去)。宋尚书许应龙(中央部长二品官)跋曰:“八戒者一以贯之是仁,先圣曰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今观斯言,如合天真教子弟,宽奴婢,行好事,皆仁也。余君知欺邻亏人教讼轻怒,皆不仁也。余君以仁存心,斯人流庆其可量也……。”乐平县丞(副县令)卢会龙跋曰:尝过耆德见其山川勃郁,桑梓连阴,仰人物之风流,里有仁久矣。一日余宽孙以公之家范八戒出示,始于修身,次而理家,又次而待奴婢,又次而待邻里乡党,言近而旨远,节疏而义密。大抵忠以处已,恕以及人,知道者当与温公家训,吕氏世范并行,岂但贻厥子孙而已哉。(摘自《一村五进士,耆德溢书香)胡琴西作)
6、明进士余爌
余爌,字德明,号柏坡,耆德人,声誉明弘治乙丑年(公元1488年)七月二十七日,殁于嘉靖已未年(1542年)七月二十九日,享年五十五岁。
余幼时在家攻读诗书经史,天资聪慧,师授即知,过目成诵。嘉靖辛卯科中乡举,乙未年中进士,初授行人司,后搉吏科右给事中,因谏触时宰相被谪。他为官清正,为人温厚和平,善于士民相交有凛然正气,敢劾边将之滥,纠宰相之瑕,嘉靖癸卯被谪任福建建阳县令,因治县有功升福建延平府同知,旋升福建按察司签事,嘉靖 己酉年服阙浙江按察司签事,甲寅升贵州布政司参议,丙辰升湖广按察司副史。屡政绩卓著,深得民心,他是一位文能谏武能战建设也能干的功臣。
余童为南宋绍兴十八年进士,曾任江苏华亭县尉,江西吉水县县令,河南信阳守军,湖北蕲州府知州,江西盐茶提举和朝请大夫等职。致仕归梓时带回一棵洛阳牡丹。
牡丹是我国特产名花,它不仅具有花大,色艳、韵馨和富丽堂皇的容貌,更具有人们赋予她国色天香和花中之王的美名。几千年来,人们都把它看做是吉祥如意,幸福美好和繁荣昌盛的象征。当时余童还乡村民们都有议论,说他是既没有带金银珠宝也没有带车与骏马,而独带一棵洛阳牡丹不知何意?后来看到他对牡丹非常珍爱,每年花开之时,站在花前面向北方久久凝视,并写下诗句:“遥望洛阳其地华,牡丹花放不完家。山河破碎臣民恨,何日中原一统嘉。”才知道他带一洛阳是怀念洛阳汴京之失地。年年花开看不到完整的山河,看不到大宋一统江山,也未听到朝政收复失地的音信,心地惆怅,郁郁难安,致仕休闲仅三载抱恨离开人世,别却他的洛阳牡丹。
洛阳牡丹来到耆德来之不易。那是淳熙元年,上司命余童守信阳,余童领旨,带着调给他的部队去信阳平乱。凭着他的谋勇和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滑民,使兵不交锋剑不血刃,就绥靖了信阳,安抚了百姓,士农工商各事其业,社会稳定。此时余童怀着恢复大宋统一江山之志。他和部下史忠常扮作村夫出现观察信阳山川形势,作画入图,甚至去沦陷地区。史忠是洛阳人,他对郑州、汴、洛一带都很熟悉,本地话也说的流利,他俩处避险就安调查得顺利,到洛阳是最后一站,自然抽空到史忠家。第二天清晨,余童梳洗后至庭院见牡丹盛开,非常高兴,欣赏良久,遂吟诗一首:“初到洛阳一睹嘉,但看春色若斯花。琼葩照水浑无影,玉蕊凌烟不点瑕。自托娇颜承主爱,羞妆艳态向人夸。今将种类来评品,吾爱姚黄魏紫华。”史忠见余童爱牡丹,就问挖几颗带走,余童说:“带一颗回去栽栽看”。史忠想挖姚黄,余童不许,又挖魏紫华,也连连阻止:“不可夺您所好,随便挖一棵就行了”。结果挖了一棵“洛阳红”,连花带土兜上。吃过早饭,二人动身出城,刚到城关,被守吏拦下,史忠连忙上前对门吏说:“这是我家哥,家住郊外的张家村,他见我家牡丹花开了,想挖一棵去观赏,俺帮他送去,顺便去看看俺姑母。门吏见他是本地口音,又没有带什么重要的东西,就放了他们出关。两人出关后,日夜兼程赶回信阳,将牡丹花栽于园中。
余童从洛阳回来后,赶绘信阳山川图画和收复汴京——洛阳路线,并附文字说明,呈报皇上。孝宗一览无余,龙颜大悦。淳熙四年(1177年)钦赐“紫金鱼袋”袍服奖。次从余童的名字在孝宗的头脑里留下较深的印象。淳熙六年(1179年)余童调蕲州府任知州,把牡丹花也移到蕲州,往后他调到哪里,他就把牡丹花移到哪里,至最后致仕归乡,将牡丹花带回故里。从这里可以看出童对牡丹的珍爱之深了。牡丹花在耆德落土至今已经有八百二十年历史。这八百年是怎么管理他有交代,他说他有三个儿子都在外面做官,不会来争这点小家当。我的祖业十二亩田,和一幢房屋。(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清官),全部付予牡丹花管理者的酬资,临终前嘱咐就是把牡丹花一代一代管下去,具体来说有一下几条:
第一、成立一个牡丹花会,这十二亩水田,就是会里的资金来源,本房股的种此田四六分租,如股外人种就对半分租,看、租谷可贷款,收本收息。租谷息谷作牡丹花会使用和每年祭祖的经费支出,但要有积累不可超支。
第二、这幢房屋,做牡丹花堂。凡住这屋者轮流管理牡丹花的除草施肥和浇水灭虫等具体劳作。住房不收租金,房屋破、漏修理费用,由会里收入支付(该村牡丹花堂在明朝曾失火一次,后因本房股筹资重建,即今牡丹花堂)。
第三、牡丹花要施荤肥。住户轮到管花年杀羊宰猪时,要埋副猪肠于花的根部,如不杀猪,把煮肉或者煮猪头汤冷却后浇于根部,倘若二者都没有施枯饼也行。
第四、牡丹花会,必须选本房股人当会长,管理花会的水田及租谷借贷回收和每年祭祖,清明挂纸。冬至浇坟结合起来,一代一代传下去,牡丹花一定管的很好。
上述几点是童公交代的意思。解放前七百余年对花的管理不错,花的延续是嫩芽抽,老蔸死,一茬一茬接下来。。。。。。解放后五十年来,没有会田没有会谷。而是牡丹花堂住户轮流管理,有荤肥施荤肥,无荤肥施素肥。余宜寿同志下放在家时也管理过一年花,他施麻枯饼肥,后开花八十朵,花大艳丽,花颜油滴,花韵清馨,景色迷人。每年清明前后花开时全村人都先后前来观赏。(摘自《耆德历史名人—移来洛阳牡丹》余祥焱,余宜寿,胡琴西著)
周边家居建材
耆德村清溪峰海螺水泥经销商
地址: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
周边农家院
乐平市清维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山庄
地址: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双田镇耆德村横塘水库旁
周边村庄
德明村
地址:景德镇市乐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