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南乡

源南乡 源南乡建制沿革 源南乡行政区划 源南乡地理环境 源南乡自然资源 源南乡经济 源南乡社会事业 源南乡历史文化


源南乡位处江西省萍乡市 芦溪县北部,距县城4公里。全乡总面积34.43平方公里,有公路连接320国道。乡政府所在地为南溪村。辖10个行政村,14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529人(2017年) 。乡党委下设党(总)支部23个,共有党员737人。 赣派建筑群刘凤诰宗祠座落于我乡源溪村。以源陂、南陂两个自然村村名的首字,而得名。解放前夕为萍乡县芦溪乡和泉岗乡、上埠乡的一部分。解放初为芦溪区的芦溪街和蔗棚、东葛、源南、新下、高楼、林家坊、仁里、古城、东阳、观霞等乡。1956年合并为芦溪镇,属芦溪区。1958年改称芦溪公社,1968年复称芦溪镇。1971年隶属芦溪区。1990年复析置源南乡。1997年,面积36.4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南溪、石北、源溪、石塘、砿下、章家陂、新棚、新下、花园、上山、上桐木、下桐木、西坑13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南溪村,距县政府4.1千米。<...

详情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源南乡所有镇乡结合区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源南乡介绍

源南乡位处江西省萍乡市 芦溪县北部,距县城4公里。全乡总面积34.43平方公里,有公路连接320国道。乡政府所在地为南溪村。辖10个行政村,14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529人(2017年) 。乡党委下设党(总)支部23个,共有党员737人。 赣派建筑群刘凤诰宗祠座落于我乡源溪村。

以源陂、南陂两个自然村村名的首字,而得名。解放前夕为萍乡县芦溪乡和泉岗乡、上埠乡的一部分。解放初为芦溪区的芦溪街和蔗棚、东葛、源南、新下、高楼、林家坊、仁里、古城、东阳、观霞等乡。1956年合并为芦溪镇,属芦溪区。1958年改称芦溪公社,1968年复称芦溪镇。1971年隶属芦溪区。1990年复析置源南乡。1997年,面积36.4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南溪、石北、源溪、石塘、砿下、章家陂、新棚、新下、花园、上山、上桐木、下桐木、西坑13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南溪村,距县政府4.1千米。

辖章家陂村、石塘村、垱下村、新下村、南溪村、石北村、源溪村、新棚村、大平村、龙泉村等10个行政村。

源南乡位于芦溪县北部,面积34.43平方公里,总人口15529人(2017年)。乡政府驻南溪村南陂。有公路连接320国道。

据统计,源南乡可用木村储量达2千万方、煤炭储量400万吨、建筑石料1千万方。

全乡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勤劳朴实的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这里山川秀丽,环境优雅,有闲适静谧的农家小院;有青山绿水环抱的古老宗祠;有神秘多姿的山泉古树,也有充满传奇的古庙奇洞。

源南乡农业主产水稻,盛产茶油,是芦溪县蚕桑、柑橘生产基地。乡镇企业有煤炭、鞭炮、针织、锌冶、缫丝等厂。

改革开放以来,源南乡逐步地改善原来以农业为主的产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科学技术为主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坚持市场第一,坚持农民为主体,坚持科技兴农,坚持引导服务。围绕“特、优、精、新”等方面,扶持一批农民科技示范户,以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源华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农民企业。该公司以周围农户的畜产品和蔬菜瓜果为原料,生产各种腊味产品和进行蔬菜加工。该公司生产的“源华”系列腊味产品深受周边省、市群众的欢迎。

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源南乡也大力推进工业的产业化进程。随着村村通公路建设的完成。国有、民营等工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内部整顿,科技改造,几家国有中型煤矿的产量稳步上升。私营焰花等民营企业的销路也越来越广。同时沪一瑞高速公路在源南境内通过,并有一挂线经过三个村,这又给源南乡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大的活力。随着乡公路网络化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的完成,乡政府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将挂线两侧开辟为工业园区,给予厂商最大程度的优惠政策。

在21世纪的新经济形势下,源南乡的经济建设方针就是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的力度,成为一个以强大的工、矿企业为主,以加工优质农产品的民营企业为辅,包含旅游、度假、休闲为一体的文明乡镇。

2016年实现规上企业生产总值13.3亿元,同比增长2%;完成工业增加值3.39亿元,同比增长10.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万元,同比增长11.7%;完成财政总收入5371万元,同比增长5.3%。

芦溪县源南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十分注重乡村文化建设和村民素质的提高,在改善农村面貌的同时,促进乡风文明,邻里和谐。

2008年,源南乡投入资金22万余元用于农村文化建设,在所有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设置宣传栏,并利用村里的有线广播、黑板报等载体广泛宣传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各村都成立了自然村理事会,根据村民的意愿修订村规民约,从改变不良习俗入手,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不少村组还根据自身条件建成了阅览室、娱乐室等文化活动场所,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源南乡,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通向绿树掩映下的人家,环境变美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更和谐了,到处都充满浓浓的友爱互助之风。

2002年以来,该乡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六进”为载体,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崇廉尚廉。在街道、社区和机关的醒目入口、办公室走廊设立了一批廉政警句、修身格言。同时,把廉政教育和新农村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有机集合起来,充分利用文化场所、党员之家等文化阵地,使廉政教育走进农村和企业。通过在节假日里向干部配偶发廉政短信息或倡廉公开信,把家庭建成反腐倡廉的重要阵地。

2005年,源南乡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结合正在开展的作风建设年活动,在机关内开展“2+8”和“8+2”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该乡开展的“2+8”活动,即2个小时队伍建设加上8个小时工作时间,半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早晨5:30至7:30对全体机关干部按照部队标准进行半军事化的队伍训练,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满意机关”创建中转变作风,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8+2”活动,即除8小时正常工作时间外,每天晚上组织党员干部进行不少于2个小时的政治学习,深入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和《党章》以及上级领导的讲话精神,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做到工作与先进性教育活动两不误、两促进。通过活动的开展,机关作风得到了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得到密切,各项工作得到了推进,到2005年10月为止,共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35个,帮扶困难群众20户。

2016年完成44户133名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大平村顺利摘帽并荣获全市扶贫(移民)工作先进单位;累计发放各类民生资金520万元;完成5000米水渠维修、5.9公里公路硬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芦溪县源南乡源溪村有一片气势恢宏的古老建筑群,是享誉大江南北、被乾隆皇帝称为“江西大器”的清代著名才子 刘凤诰的宗祠。

刘氏宗祠始建于南宋时期,由4座祠堂和一座古戏台构成,均为砖木结构,总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800余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及历史变迁,宗祠遭到不同程度的风化和损坏。2008年,源南乡筹资10余万元对古戏台进行了修复,对整座宗祠也正在着手整修。

刘凤诰简介

刘凤诰(1760—1830),字丞牧,号金门,是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赤山乡石观泉村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后,授翰林院编修。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其后历任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其间先后任过广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学政,充当过湖北、山东、江南等省的乡试正考官。

周边行政单位

芦溪县源南乡大平村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迎宾大道

周边

源南乡垱下村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

周边芦溪县

芦溪县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

周边乡镇

源南乡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

周边村庄

南源 地址:萍乡市芦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