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坑村

黄坑村


黄坑村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江西省新余市水北镇,全村皆姓傅。村落依山傍水,三面环山。主要发展农业,林业。主要经济作物为棉花,花生。水果有西瓜,柑桔。闻名全国的美食有黄坑挂面,在《舌尖上的中国2》第二集中有对此民间传统手工挂面的专题报道。村落创始于公元1325年。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始祖名署为避黄巢兵乱,以湖南湘潭徙居清江石头,至彦升公时分居于渝北(今水北)黄塘,元太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希圣公迁址黄坑”。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黄坑古村,坐落于江西省 新余市、樟树市和上高三市(县)交界处,与蒙河相邻,傍山而建,逐水而居。据传,古村有“江南第一当”美誉,且人才辈出,在唐朝时就有大夫第。黄坑的古屋以祠堂为中心,向两翼及后方伸展。踩着泛青石板和丛生杂草,行走驻足于栋栋浸透着数百年岁月的大屋间,仿佛走进了古村昔日的繁华喧嚣中。古村大屋...

详情

黄坑村地名网_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黄坑村资料简介
  黄坑村是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60502100218,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60502。黄坑村与水北、水北村、南陂村、木江村、排江村、北港村、潭江村、石上村、金星村、楼山村、伍塘村、上村、琴山村、昌下村、新桥村、陈家村、钱圩村、楼前村、泉塘村、龙骨村相邻。 还有46个地名与黄坑村同名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黄坑村介绍

黄坑村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江西省新余市水北镇,全村皆姓傅。村落依山傍水,三面环山。主要发展农业,林业。主要经济作物为棉花,花生。水果有西瓜,柑桔。闻名全国的美食有黄坑挂面,在《舌尖上的中国2》第二集中有对此民间传统手工挂面的专题报道。

村落创始于公元1325年。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始祖名署为避黄巢兵乱,以湖南湘潭徙居清江石头,至彦升公时分居于渝北(今水北)黄塘,元太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希圣公迁址黄坑”。

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黄坑古村,坐落于江西省 新余市、樟树市和上高三市(县)交界处,与蒙河相邻,傍山而建,逐水而居。据传,古村有“江南第一当”美誉,且人才辈出,在唐朝时就有大夫第。黄坑的古屋以祠堂为中心,向两翼及后方伸展。踩着泛青石板和丛生杂草,行走驻足于栋栋浸透着数百年岁月的大屋间,仿佛走进了古村昔日的繁华喧嚣中。

古村大屋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外墙全部用砂石青砖筑成,里屋为木质结构的,巨大屋柱撑起大梁,客堂与天井、卧室、厨房、阁楼结为一体。尤其让人惊奇的是,写着“大夫第”、“司马第”、“养正斋”的一栋栋大屋正门,都由4块青石板筑成,尤其正门两侧长2米余的青石均为未切割的整石条,可见古屋建立时选料的讲究和精细。数百间房屋耗费的木材和这么粗大的屋柱又是从何而来呢?

每幢房屋的大堂有天井,天井里布了暗道,水不会溢出来。古村的排水系统全为暗沟,互相连通,排水顺畅,汇流后统一排入蒙河,让人不禁对百年古村先进的排水系统连连称奇。进得里屋,但见古屋阁楼雕栏相望,镂空雕刻,细腻均匀,入木三分,虽经风雨侵蚀,人物图案仍清晰可辨,不失为艺术佳品。

起于唐朝、盛于清朝的黄坑,原有古屋100余栋,除有人居住的保存还好外,无人居住的大屋已是墙体剥落、屋梁坍塌。

小桥流水人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传统古村落不仅是复返童真的心灵慰藉,更是铭刻历史的精神坐标。

位于新余市水北镇的黄坑村就是这样的一座传统古村。与蒙河相邻的黄坑村地理条件优越,东临流霞山,南面丰田沃土,北倚狮琴山,浸沁山水之灵气。村内有十七处美景,分别是金星磊落、金狮迎星、震山流霞、盘阿竹韵、晚田浴鹭、野馆书声、古堎翔鸿、清泉漱石、颖江渔唱、蒙峰返照、神龟观星、伏虎啸风、犀牛望月、大岭樵歌、三八冰境、古树、田园交响乐。

黄坑村村民均姓傅,据《新喻黄坑傅氏族谱》载录:“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始祖名署为避黄巢兵乱,以湖南湘潭徙居清江石头,至彦升公时分居于渝北(今水北)黄塘,元太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希圣公迁址黄坑”。

黄坑村人历代重视教育,文化底蕴深厚而浓重。明清时期,名儒商贾辈出,有普安知州傅芬、恩赐举人傅陶熔、恩贡曲州牧傅世烈、八品衔官傅立宗、傅如理、县丞衔官傅世燕、例授州同衔傅如珉、例授营千总衔傅学周等文武官员。至清道光年间,黄坑傅氏已发展成鼎盛时期,除一户官差外,各户都参与经商,其棉花布匹生意曾一度垄断江南,在外当铺达数十家之多,号称“江南第一当”。村旁的颖江(今蒙河)码头,船来客往;通往四周村庄的道路全部铺设了青石板,商贾云集,黄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粮棉集散地,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传统文化仍然时兴于此,50年代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的傅世耀因在遗传学、教育界和翻译领域的突出贡献入选《世界名人录》 。

俯瞰黄坑村,其地形从北向南呈由高向低倾斜,青墙灰瓦的古屋一栋栋紧连一起,有序排列,呈“丰”字形,这也表明古村祖先预祝家族人丁旺盛,发达兴旺的心愿。穿梭于古村之中,凝重丰厚的历史气息令人沉醉。曲径通幽的巷道纵横交错,是连接家与家的纽带,体现了传统家族聚集的特点。沿着巷道踏入一栋栋古宅内,缕缕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黄坑村内保存完好的古民居主要有:士大夫第、余庆堂、大夫第、司马第、聚星里、四益斋、松竹山房、果育山房、爽气环轩、十二山房、野馆书声、指南山房、美尽东来、别开生面、势奋北溟等近二十栋建筑,占地9700多平方米。这些古民居基本上为明清风格,屋顶有防火墙相隔,而房屋之间则有通道将各屋连为一个整体,使古屋栋栋相连,四通八达,可从村头至村尾。下雨天时,行人走遍全村也不会打湿脚。不少古屋的门框上至今仍保留着清晰可见的石刻图案和名称,彰显着昔日屋主的身份及地位。

古屋外部全部用砖瓦修葺,由黄泥长的土墙上再砌上用柴林烧铸的青砖合成的外墙高高耸立,仅留有几个木制的小轩榭,酷似古城堡,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架势。进入古屋的每个外门上均搭建了一个由里向外倾斜的瓦檐,入屋的正门则由4块青石板筑成,门两侧的青石板琢有波浪线形的深痕,与门框齐高,上下两块石板与外墙同宽。正门两侧长2米余的青石均为未切割的整石条,用如此石条砌门,可见古屋建立时选料的精细。

古屋内为木质结构,布置精巧,结构大致相似,具有浓郁的江南民居特色。客堂坐北朝南,宽敞明亮。天井位于客堂南端,呈风车漏斗形的屋顶,使雨水直接流入天井内。天井四角设有暗道,便于排水。客堂左为卧室,厨房则与客堂南墙相连,与天井相望,排水便捷。阁楼雕栏相望,刻有丰富的图案,笔墨细腻,镂空均匀,虽经百年风雨侵蚀,但仍清晰可见,足可称之为艺术佳品。

更令人称奇的是,黄坑古村的排水系统全为暗沟,互相连通,不仅排水顺畅,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汇流后统一排入蒙河内。村后,一棵树冠如伞的古樟傲立,该树树径约2米,高达10余米,需4人才能合抱。根据村史记载,古樟有超过500年历史。古樟位于村落与山林之间,似有采集山林之灵气传输于古村之势,既是村庄历史的见证,又是村民对美好愿景的寄托。

正是由于黄坑村独特的民俗民风,精湛别致的建筑瑰宝、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2014年11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等七部局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黄坑村成为新余市唯一入选的村落。 黄坑村风景图集 (13张)

周边政府机构

共蟮中圩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委员会 地址: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

周边机关单位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水东村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G533

周边村庄

黄坑村 地址:新余市渝水区
新余市渝水区

水坑 地址:新余市渝水区

龙坑村 地址:新余市渝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