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坪镇

厦坪镇 厦坪镇建置沿革 厦坪镇行政区划 厦坪镇地理位置 厦坪镇气候地理 厦坪镇经济发展 厦坪镇社会事业 厦坪镇风景名胜


厦坪镇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东北部 。东靠 拿山镇,南邻 遂川县新江乡,西接石市口垦殖场,北面与永新县曲白乡接壤。 面积29.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9916人(2017年)。全镇辖菖蒲村、复兴村、沉塘村、厦坪村、口前山村5个 行政村,46个 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厦坪村厦坪组。泰井高速、321省道过境。拿山河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境内。厦坪镇、拿山镇一带最早原属泰和县高行乡的官北堡。北宋元祐七年,官北堡从泰和县划归永新县,称永新县“关溪”,明洪武年间又改称“关北”。厦坪镇早在元朝末年,就有李姓从永新县西门李家迁入寨下(今沉塘村)建村。明初,尹由一从永新县竹山圳上(今烟阁乡)迁入菖蒲洲(今菖蒲村)建村;惠帝时,刘子林从永新县汉铺(今石桥镇江背村)迁入沉塘定居;宣宗时,梁保又从石门(今井企集团)分迁大桥(今口前山村)建村。建国前,厦坪镇一带为永新县文化乡(即永新县65都)所辖。<...

详情

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厦坪镇所有特殊区域

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厦坪镇介绍

厦坪镇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东北部 。东靠 拿山镇,南邻 遂川县新江乡,西接石市口垦殖场,北面与永新县曲白乡接壤。 面积29.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9916人(2017年)。全镇辖菖蒲村、复兴村、沉塘村、厦坪村、口前山村5个 行政村,46个 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厦坪村厦坪组。泰井高速、321省道过境。拿山河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境内。

厦坪镇、拿山镇一带最早原属泰和县高行乡的官北堡。北宋元祐七年,官北堡从泰和县划归永新县,称永新县“关溪”,明洪武年间又改称“关北”。厦坪镇早在元朝末年,就有李姓从永新县西门李家迁入寨下(今沉塘村)建村。明初,尹由一从永新县竹山圳上(今烟阁乡)迁入菖蒲洲(今菖蒲村)建村;惠帝时,刘子林从永新县汉铺(今石桥镇江背村)迁入沉塘定居;宣宗时,梁保又从石门(今井企集团)分迁大桥(今口前山村)建村。建国前,厦坪镇一带为永新县文化乡(即永新县65都)所辖。

建国后,厦坪为永新县拿山区厦坪乡、沉塘乡、菖蒲乡所属。1956年合作化时为厦坪、口前山、沉塘、菖蒲、复兴5个高级农业社。人民公社时,成立厦坪公社及拿山公社,辖厦坪、口前山、沉塘、复兴、菖蒲5个大队。1959年,永新县拿山区划归井冈山管理局。1969年扩社并队时,与井冈山拿山公社、沟边公社合并为拿山大公社;1972年调整社队规模时,又将拿山公社分为厦坪、拿山两公社。1984年机构改革时,井冈山撤县设市,厦坪公社改称厦坪乡。1993年撤乡设镇,厦坪、口前山、沉塘、复兴、菖蒲5个大队分别为复兴村、菖蒲村、沉塘村、厦坪村、口前山村5个行政村。

厦坪镇辖复兴村、菖蒲村、沉塘村、厦坪村、口前山村5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

南城陂组

有吴、王两姓。原为宁冈县大垅尹氏在南城陂建村,后迁居山田垅。明末,吴氏从永新县东门迁入关溪南城陂定居。《王氏族谱》载:北宋嘉祐时,王氏从安福县金田王家迁入永新县北门土里屋,清同治时,后裔又从土里屋迁入南城陂定居。南城陂组现为菖蒲古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菖蒲古村党支部驻地。现有生猪养殖基地及旅游产业。

山田垅组

山田垅、苍下、青树下等多村同修《大陇尹氏八修族谱》载:北宋前期,尹彦成从永新县鄱阳迁入胜业乡(元至正后为宁冈县,今属井冈山市)大陇塘头建村。南宋嘉定时,尹子德(尹伟)从永新县胜业乡大陇塘头迁入关溪南城陂建村。尹朝极(字对南)生于明永乐壬辰年,殁于成化戊子年。明正统时,尹朝极从南城陂迁居山田垅建村。后裔分迁苍下、青树下。乾隆己未年,山田垅建“尹氏宗祠(合理堂)”祠堂一栋,光绪时宗祠毁于战火,民国二十九年重建,现已重修,为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并承包为食堂,名曰“红旗餐馆”。山田垅组现为菖蒲古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有金葡萄种植基地及旅游产业。

围里组

《秀水郭氏族谱》载:后唐,陕西华州人郭在徽南迁金陵,后贬为庐陵县令,再次南迁,居安福县。南唐时,其孙郭朝卿迁入永新县城秀水,后迁芦塘(今永新县东里镇)建村,为永新县郭氏始祖,郭时英从芦塘迁烟阁店背。郭时英后裔从永新县烟阁店背迁入关溪围里建村。

百谷庙组

清乾隆时,洪氏从永新县南乡秋陂(今龙源口镇)迁入关溪王竹洲建村,后称“百谷庙”。

苍下组(含砖屋自然村)

有傅、吴、尹三姓。清乾隆时,吴氏在关溪苍下建村,后迁砖屋。道光时,傅氏从永新县西门傅家垅迁入苍下定居。山田垅、苍下、青树下等多村同修《大陇尹氏八修族谱》载:尹氏从山田垅分迁苍下定居。苍下傅姓嗣孙重修“傅氏宗祠”老祠堂一栋,上有“毛主席语录”字样。苍下组现有竹荪种植基地。

菖蒲洲组

有张、尹两姓。菖蒲洲、永新县烟阁乡竹山、龙源口镇黄陂洲等多村同修《竹山尹氏九修族谱》载:北宋初,尹雄飞从永新县迁居湖南省茶陵县火田建村。其长子尹昭从火田迁入茶陵县月江建村。尹昭之子尹孚从茶陵县月江返迁永新县竹山(今烟阁乡)建村,为竹山派尹氏始祖。尹珦从竹山迁龙陂墟,尹钅亥从龙陂墟迁黄陂洲(今龙源口镇)。尹由一从永新县黄陂洲回迁竹山圳上,明初,再由永新县竹山圳上转迁关溪菖蒲洲建村。菖蒲洲、厦坪、花园、拿山镇上皇田、岩前、拿山、山陂楼、朱坑八村同修《槎溪拿山张氏四修族谱》载:明末,张氏从拿山(今拿山乡拿山村)迁入菖蒲洲定居。原有张氏老祠堂两所,均年久失修而毁。1996年,菖蒲洲张姓嗣孙重建“张氏宗祠(积善堂)”一栋。

演湖组

有曾、刘两姓。明末,刘氏在演湖建村。清朝,曾氏从山东省南迁关溪演湖定居。演湖嗣孙重建“演湖曾氏宗祠(明德堂)”一栋。

青树下组(含庙下、江家屋自然村)

青树下为尹姓,庙下为李姓,江家屋有刘、王两姓。《大陇尹氏八修族谱》载:尹氏从山田垅分迁青树下定居。李姓从永新县迁入庙下建村。江姓在江家屋建村,后迁走。刘、王两姓在江家屋定居。青树下组为菖蒲村委驻地。青树下组现有山花种植、竹荪种植基地。

神源组(含栗江自然村)

有颜、唐、萧等姓。明万历时,唐姓从永新县紫雾源迁入关溪神源建村,清道光时,分迁栗江建村。神源、拿山镇樊家洲、下瑶背、永新县才丰乡排形、烟阁乡长富颜家、文竹镇大崦、东里镇颜家等多村同修《东里颜氏六修族谱》载:后唐同光时,金陵(另说鲁南)人颜诩任永新县令,南迁,卸任后,留居永新县北乡双乳峰下捣石(今象形乡花溪村捣石组)建村,为永新县颜氏始祖。南宋乾道时,颜仕弘迁入永新县梅洲(今莲花县)建村,为莲花县颜氏始祖。元后期,颜文英从永新县梅洲迁入东里颜家建村,为东里派颜氏始祖。颜尚楠分迁小江甘坑定居。清康熙八年,颜尚楠之子颜怀所从永新县小江甘坑迁入关溪神源定居。后有萧姓在神源定居。2001年,神源颜姓嗣孙重建“颜氏怀翁祠(裕昆堂)”一栋。

龙塘背组

《贺氏族谱》载:江浙会稽人贺凭(字忠心)生于唐贞元八年。唐会昌二年壬戌,贺凭任永新县令,南迁,卸任后,留居永新县良坊(今莲花县)建村,为永新县、莲花县贺氏始祖。贺层霄从永新县良坊田下(今莲花县)迁庐陵水东。南宋景炎时,贺子文从庐陵水东回迁永新县东门清塘(今才丰乡)建村。清雍正时,贺氏从永新县清塘迁入关溪龙塘背建村。龙塘背组现有生猪养殖基地。

坑埔组

清初,刘氏从茶陵县迁入坑埔建村。坑埔组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现有猕猴桃种植基地。

上蕉塘组

上蕉塘、毛叶山、坳上、楼下、永新县怀忠镇潭陂等几村同修《汪氏族谱》载:明正统时,汪氏从安徽省休宁县石田村迁入永新县东乡潭陂(今怀忠镇莲坊村)建村。明末,后裔从永新县潭陂迁入关溪蕉塘建村。嗣孙又分迁坳上、楼下、毛叶山等地。2014年,上蕉塘嗣孙重修“汪氏宗祠”一栋,为精神文明活动中心。上蕉塘组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下蕉塘组

有刘、贺两姓。清康熙时,贺氏从永新县南乡清塘迁入关溪下蕉塘建村。后刘氏从宁冈县迁入下蕉塘定居。下蕉塘组为复兴村委驻地。

案山塘组

有左、贺两姓。《左氏族谱》载:唐光化时,润州丹阳珥陵(今江苏省)人左邺(字富书)任衡州司马,南迁。南唐保大时,卸任,迁永新县虹桥(又名逢桥,今怀忠镇)左坊建村,为永新县左氏始祖。明末,左氏从永新县南乡迁入案山塘建村,后贺氏从永新县南乡迁入案山塘定居。案山塘组现有生猪养殖基地。

官路组

开基年代及姓氏不详,汤、李、罗、刘等姓杂居。官路组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新村组

为移民村,颜、唐、史三姓从神源分入,又有汪、戴等姓杂居。

寨下组

寨下、岭背、井山(含中团)、新居、富头、永新县西门李家等多村同修《晋阳前程李氏十三修续修族谱·永新城西派》载:唐末天祐时,陕西长安人李文捷任大理寺正卿,避朱温之乱,南迁泰和县前程建村,后称“园里”,又改“园中”、“源中”(今泰和县碧溪镇江边村源中组),为晋阳前程派(泰和江边派)李氏始祖。李义从泰和县园里迁永新县东里窑前建村。李义次子李彬(字学古)又从东里窑前迁西门白泥湖建村,后称“李家”。元末,李朴从永新县东里窑前迁入关溪寨下建村,李竟从寨下分迁井山建村。李彬曾孙李景生于明宣德己酉年,从永新县西门李家(白泥湖)迁入寨下定居,李士庆分迁岭背建村。寨下、富头、拿山镇长塘、泰和县碧溪镇源中、江边、田南、竹田等村同修《李氏族谱》载:明中期,李氏(李文捷另一支后裔)从泰和县江边园里(今碧溪镇江边村源中组)迁居永新县关溪长塘(今拿山镇长路村)。明末,李氏从关溪长塘迁居寨下定居。2010年,寨下嗣孙重建“李氏宗祠(荣德堂)”一所,为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寨下组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有西瓜种植基地。

岭背组(含东关垅自然村)

岭背、井山、寨下、富头、永新县西门李家等村同修《晋阳前程李氏十三修续修族谱·永新城西派》载:李景从永新县西门李家(白泥湖)迁居寨下。明末,李士庆从寨下分迁岭背、东关垅建村。东关垅原有李氏“八居祠(文德堂)”祠堂一所,意为岭背、东关垅、井山、中团、寨下、新居、富头、长塘(今拿山镇长路村)八村均为晋阳派李氏(李文捷后裔)居地,现“八居祠”因县年久失修而毁。岭背组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博时基金捐赠“岭背桥”一座。

井山组(含中团自然村)

寨下、中团、新居、永新县西门李家等几村同修《晋阳前程李氏十三修续修族谱·永新城西派》载:李竟从寨下分迁井山建村。清中期,李文林、李文栢、李文楫兄弟从永新县西门李家(白泥湖)迁入关溪中团建村,李文椿迁入井山定居。井山原有李氏老祠堂一栋,年久失修而毁。

新居组(含茅屋自然村)

寨下、中塘、新居、永新县西门李家等几村同修《晋阳前程李氏十三修续修族谱·永新城西派》载:清中期,李文楷从永新县西门李家(白泥湖)迁入关溪新屋建村,后称“新居”。有“李氏宗祠(文楷堂)”老祠堂一栋。楼下、茅屋、毛叶山、遂川县小湖黄田等几村同修《泸滩派萧氏十修族谱》载:清康熙时,楼下萧同盛兄弟萧同启从泰和县泸滩(潞滩,今禾市镇潞滩村)迁入关溪茅屋建村,后分迁茅叶山(今厦坪村毛叶山组)定居。新居组为沉塘村委驻地。新居组现有西瓜种植基地。

富头组(含老屋、周家自然村)

富头为李姓,老屋为龙姓,周家为萧姓。岭背、井山、寨下、富头、泰和县碧溪镇源中等几村同修《晋阳前程李氏十三修续修族谱·永新城西派》载:明万历时,李坚(李文捷另一支后裔)从泰和县江边园里(今碧溪镇江边村源中组)迁入永新县关溪富头建村。李景从永新县西门李家(白泥湖)迁居寨下后,其后裔李宿从寨下迁居富头定居。有“富头李氏南翁宗祠(贤德堂)”老祠堂一栋。《龙氏族谱》载:唐大中十一年,湖南道州人龙庚(字西仲)任吉水县丞,乾符元年,卸任,迁永新县顾村莲塘建村,为永新县龙氏始祖。明朝,龙氏从永新县南乡庙岭迁入关溪老屋建村。明末,周氏在周家开基,后绝。萧氏从泰和县禾市迁入周家定居。富头组现有生猪养殖基地、酒作坊。

桃林庙组

有叶、贺、郭三姓。《叶氏族谱》载:清顺治年间,叶氏从吉安县敖城下井(夏径)迁入关溪桃林庙建村。《贺氏族谱》载:贺氏从永新县东门清塘迁入关溪桃林庙定居。后郭氏在桃林庙定居。有“叶氏宗祠(义杰堂)”老祠堂一栋,上有“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字样。桃林庙组现有食用菌种植基地。

沉塘组(1组、9组)

有刘、欧阳两姓。明初,欧阳氏从永新县四教迁入关溪下窑背(今拿山镇胜利村)建村后,分迁沉塘建村。沉塘、拿山镇杨柳桥、陂下、排上、永新县石桥镇汉铺、坳南乡金鸡石、曲白乡暖水、埠前镇湖田等多村同修《淇塘刘氏族谱》载:三国黄龙时,刘信(刘成高)从湖南长沙迁入西昌县(隋开皇十一年后为泰和县)淇塘(村已毁,原址在今泰和县碧溪镇)建村,为淇塘派刘氏始祖。北宋前期,刘应南从泰和县淇塘迁入永新县汉铺(今石桥镇江背村)建村。其子刘子林从永新县汉铺迁入关溪沉塘定居。清乾隆时,刘氏从沉塘分迁堆木坳(今永新县曲白乡上坪村)。文革后,沉塘刘姓嗣孙重建“刘氏宗祠(光裕堂)”一栋,现为沉塘组老年体协、农家书屋,祠堂内设立“沉塘”小卖部,经营烟酒、香烛等。

陂头组

清光绪时,胡氏从泰和县古楼下(今碧溪镇碧溪村)迁入永新县关溪陂头建村。2011年,陂头嗣孙新建“胡氏宗祠(明德堂)”一栋,为精神文明活动中心。陂头组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有西瓜种植、生猪养殖及太空乌鸡养殖基地。

厦坪组

有张、项两姓。《庐陵乾塘项氏重修族谱(旧谱)》载:唐末,江东临海(今浙江)人项元旺(项斯),字子迁,任吉州刺史,南迁,唐咸通元年,卸任,留居庐陵县(今吉安县)玉山,为吉安县项氏始祖。清康熙丁巳年,项良尧从吉安县敖城乾塘迁入永新县关溪厦坪建村。菖蒲洲、厦坪、花园、拿山乡上皇田、岩前、拿山、山陂楼、朱坑八村同修《槎溪拿山张氏四修族谱》载:清中期,张氏从拿山分迁关溪厦坪定居,后裔再分迁花园(今口前山村)定居。厦坪、花园两村嗣孙重修“张氏宗祠(亲睦堂)”老祠堂一栋,现为厦坪组村民活动中心。厦坪组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厦坪组为厦坪镇政府驻地。

毛叶山组

有汪、萧、汤、龙等姓。建村姓氏及年代不详。清道光时,汪氏从上蕉塘分迁毛叶山定居。后有汤、朱等姓迁入毛叶山定居。《泸滩派萧氏十修族谱》载:萧氏从茅屋(今沉塘村新居组)分迁关溪茅叶山(毛叶山)定居。龙氏从永新县迁入关溪石门(今井企集团)定居后,又分迁毛叶山定居。毛叶山组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楼下组(7组、8组)

有萧、汪、席三姓。上蕉塘、毛叶山、坳上、楼下、永新县潭陂等多村同修《汪氏族谱》载:汪氏从上蕉塘分迁坳上后,从坳上分迁楼下建村。后席氏从下罗家洲招郎至楼下定居。楼下、新居组茅屋、毛叶山、遂川县小湖黄田等几村同修《泸滩派萧氏十修族谱》载:萧觉(字睿明)生于后梁开平三年,任军巡大判官,避马殷之乱,从湖南长沙迁入泰和县禾溪(又名早禾渡,今禾市镇)。萧觉长子萧茂贞生于后梁乾化四年。宋乾德甲子年,萧茂贞从禾溪迁泸源水口庄建村。其五世孙萧演从泸源迁中院,后迁泸滩(即潞滩,今禾市镇潞滩村潞滩组)建村,为泸滩(潞滩)派萧氏始祖。清康熙时,萧同盛从泰和县泸滩(潞滩)迁入永新县关溪楼下定居,萧同启迁入关溪茅屋(今沉塘村新居组)建村,后裔分迁毛叶山定居。2017年,楼下嗣孙重建“萧氏宗祠(美庆堂)”一栋,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楼下组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下陂组(含柳山自然村)

下陂为朱姓,柳山为王姓。《朱氏族谱》载:清初,朱氏从永新县南株(今才丰乡)迁入关溪下陂建村。下陂嗣孙重修“朱氏广翁祠(昆法堂)”老祠堂一所。清康熙时,王氏从永新县西乡王家迁入柳山建村。

皎湖洲组

有夏、尹、曾三姓。《夏氏族谱》载:北宋天圣时,夏子俊(字秀夫)任江南仁威利济侯,从宜春夏家坊迁入永新县汤溪琥琮建村,为永新县夏氏始祖。清乾隆时,夏氏从永新县汤溪琥琮迁入关溪皎湖洲建村。后尹、曾两姓在皎湖洲定居。皎湖洲组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枧上组

枧上、永新县田心两村同修《刘氏族谱》载:刘氏从湖南水口迁入永新县东乡田心建村。明末,刘氏从永新县田心迁入关溪枧溪建村,后称“枧上”。2016年,枧上嗣孙重建“刘氏宗祠(敦庆堂)”一栋,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枧上组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有木槿花种植基地。

坳上组

有汪、陈、梁三姓。《汪氏族谱》载:清雍正时,汪氏从上蕉塘分迁坳上建村,后分迁楼下建村。后梁氏从大桥(今口前山村)招郎至坳上定居。又有陈氏在坳上定居。有“汪氏宗祠”老祠堂一栋。

口前山组

《彭氏族谱》载:明末,彭氏从湖南攸县迁入永新县台岭长烟。清雍正时,彭氏从永新县长烟迁入关溪口前山建村。有“彭氏宗祠”老祠堂一栋。

花园组

有旷、张两姓。北宋天圣时,旷彦玉从安福高洲迁入永新县心田(今埠前镇)建村。清同治时,后裔从心田迁入花园建村。《槎溪拿山张氏四修族谱》载:张氏从厦坪分迁花园定居。

年形组

清末,黄氏从遂川县车垇迁入此地开基。因位于红星街办外围,现为城中村(即新城区年形安置点),安置有大量新城区、拿山乡移民。

马迹塘组(含中屋下自然村)

开基姓氏及年代不详。《梅溪龙光塘江氏族谱(七修)》载:清道光时,江氏从永新县迁入中屋下建村。郭姓从永新县郭家迁入马迹塘定居。又有吴、王、周等姓氏杂居。

段家组

清同治年间,段氏在此地开基。原有段氏老祠堂一所,年久失修而毁。因先前水泥厂建设需要,已征用段家组部分土地。段家组村民大部分现已搬迁至红星街办农民一条街。

桥头店组

开基年代及姓氏不详,李、陈、敖等姓氏杂居。李氏从永新县杨梅桥迁入关溪桥头店定居。清道光时,敖氏从临江府清江县(今樟树市)建安乡沾塘敖家村迁入桥头店定居。桥头店组为口前山村委驻地。

大桥组

梁氏从泰和县桥头迁入永新县关溪石门(今井冈山企业集团石门村)。明宣宗时,梁保从石门迁入关溪大桥建村,后裔因招郎分迁坳上(今厦坪村)。有“梁氏宗祠(足法堂)”老祠堂一栋。

槽下组

《龙氏族谱》载:清道光时,龙氏从永新县西门龙家迁入关溪槽下建村,有“龙氏宗祠”老祠堂一栋。

青坑组

有朱、吴、卓三姓。清乾隆时,朱氏从莲花县迁入青坑建村。后吴氏从永新县迁入此地居住,又有卓氏在此居住。

沉家屋组

开基年代及姓氏不详,朱氏从莲花县迁入青坑后分此,又有汤、刘等姓氏杂居。

安定组

清以前,萧氏从泰和县太湖迁入此地开基。

附:井冈山市企业集团(井冈山市垦殖场石市口分场)

文水组

原为萧氏开基,称小水,后绝。文水、渊泉等几村同修《李氏族谱》载:唐文德元年,李佑(字德澄)从袁州分宜县白芒迁入泰和县桐陂(今禾市镇丰垅村)建村。后周广顺二年,李修行从桐陂入赘泰和县关溪小水(当时关溪为泰和县辖地,北宋元祐七年划归永新县)萧氏,在小水定居;清康熙甲午年,永新县侯张景铃改小水为“文水”。明中期,李瑶分迁渊泉建村。文水嗣孙重修“李氏总祠(叙伦堂)”老祠堂一栋,祠前立有多块清朝旗杆石。文水村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有金葡萄种植基地及旅游产业。

渊泉组

明中期,李瑶从文水分迁渊泉建村。有“渊泉李氏宗祠(养和堂)”老祠堂一所。

石市口组

清同治年间,李姓从渊泉分此开基。

田头组

清咸丰年间,陈氏从田心分迁田头建村。田头、田心嗣孙新建“田头村民活动中心”一所。田头组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有莲花种植基地。

田心组

有陈、汪两姓。清顺治年间,陈氏从永新县东门长塘楼迁入关溪田心建村,后有汪氏在此居住。田心有陈氏老祠堂一栋,为田头、田心两村共用,现牌匾已丢失。田心组现有油茶种植、灵芝种植基地。

中洲组

明初,尹孔麟从宁冈县大陇塘头迁入永新县关溪中洲建村。明万历末,尹礼(字振常)从山田垅(今厦坪镇菖蒲村)迁入中洲定居,尹礼后裔分迁上罗家洲(今石门村)定居。

坳下组

明嘉靖年间,尹氏从宁冈县大垅迁入此地开基。

瑶前组

清乾隆年间,张氏从永新县南乡迁入此地开基。

胡家组(含史家自然村)

有胡、史两姓。清顺治年间,史氏从永新县南乡迁入史家建村。《胡氏族谱》载:清乾隆年间,胡氏从永新县迁入关溪胡家建村。胡家嗣孙重修“胡氏宗祠(明远堂)”老祠堂一栋,上有“主席的话”字样。

肖家组(含松山自然村)

有萧、尹两姓。《大陇尹氏八修族谱》载:南宋宝庆时,尹汤仲(尹大护)从永新县胜业乡(元至正后为宁冈县,今属井冈山市)大垅塘头迁大屋,后称“庄下”。明洪武十三年,尹盛可从宁冈县(今属井冈山市)大垅庄下迁入永新县关溪松山建村。《萧氏智夫公世系五修族谱》载:清乾隆年间,萧氏从永新县泮中迁入关溪萧家建村,现为“肖家”。肖家嗣孙重建“萧氏宗祠(毓秀堂)”一栋。

王家组

清初,王氏从永新县迁入此地开基。

鹅坑组

有范、魏两姓。清以后,范氏从福建省迁入此地开基,后有魏氏在此居住。有魏氏祠堂一所。

畔田组

清康熙甲子年,陈氏从泰和县迁入此地开基。畔田嗣孙重修“陈氏宗祠”一所。

杨梅山组

开基年代及姓氏不详。明以后,钱氏从永新县迁入此地居住,又有谢、王等姓氏在此杂居。

潭前组

开基年代及姓氏不详,李、刘、彭等姓氏在此杂居。

街上组

开基年代及姓氏不详,龙、萧、黄等姓氏在此杂居。

上罗家洲组

罗氏在此开基,后迁走。清乾隆末年,黄氏从湖南省迁入此地,后有尹氏从中洲迁入上罗家洲定居。又有吴等姓在此杂居。

下罗家洲组

席氏从永新县泮中迁入此地居住,后裔分迁楼下村(今厦坪镇厦坪村)。

石门组

明以前,梁氏从泰和县桥头迁入永新县关溪石门建村,明宣宗时,梁保分迁大桥村(今厦坪镇口前山村)建村。永新县《龙氏族谱》载:龙琳后裔从永新县迁入关溪石门定居。又有刘等姓在此杂居。

厦坪镇自北宋后从泰和县划入永新县,属永新县“关溪”,后明洪武年间改称“关北”。此后不断有人从永新县、泰和县等地迁来居住。古时庐陵氏族均为北方南迁而来,庐陵起源最早的姓氏如:庐陵郭氏有两支,一支是,郭在徽为五代南唐从陕西华州南迁安福县,其子郭珲从安福县迁吉安县麻岗,为麻岗郭姓始祖,其孙郭朝卿迁永新县芦塘,为永新县郭姓始祖,另一支是,金陵人郭瞿于唐中和元年南迁吉安龙泉乡,后裔又迁泰和县;河南人牛瑞府生于唐贞元丁丑年,任绛州州判,南迁永新县城南清塘,为永新县牛姓始祖,其弟牛时府迁吉安县,为吉安县牛氏始祖。唐会昌二年,浙江会稽人贺凭任永新县令,南迁,卸任后,于永新县良坊(今莲花县)建村,贺姓后裔散居庐陵各地,部分迁湖南省各县;唐乾符元年,湖广道州人龙庚人吉水县丞,卸任后,迁永新县顾村莲塘建村,为永新县龙氏始祖。唐末,金陵人江颛任南豫州刺史,南迁,卸任后,迁居永新县梅溪龙光塘(今莲花县下坊),为永新、莲花两县江氏始祖。唐末河南汴州人尹濯,任鄱阳侯,南迁,后梁开平元年,从鄱阳县迁入永新县平南坊建村,为永新县尹姓始祖,后裔散居庐陵各地,部分迁湖南省;五代南唐颜诩(传为颜真卿四世孙)任永新县令,携颜翊、颜翔二弟,从金陵(一说鲁南)迁入永新县秋山捣石建村,颜诩为永新县颜姓始祖,颜姓后裔散居庐陵各地(含莲花县),部分后裔迁湖南省各县;五代鄱阳人段翊,任永新县令,为永新县段姓始祖,段姓后裔散居庐陵各地;南宋高宗时河南东关人张礼任庐陵尹,南迁,其孙张敬迁居泰和县槎溪(槎山陂),后裔张天翔迁入永新县关溪(今拿山一带),另一支为唐末官居柱国的河南人(祖籍山东青州)张钦迁入永新县胜业乡一带(后宁冈县),张姓后裔散居永新县东里、宁冈县各;唐光化年间润州丹阳珥陵人左邺任衡州司马,南迁,南唐保大时,任期满,迁永新县逢桥左坊建村,为永新县左姓始祖,左姓后裔散居庐陵各地,部分迁湖南省各县;唐末四川成都人文时因避乱迁入永新县钱市街村,为永新县文氏始祖,后裔散居庐陵各地。这些北方移民因避乱、做官、征战、经商等,迁入江西,在庐陵一带繁衍生息,成为当地人,成为如今庐陵一带的主要姓氏。

厦坪镇位于 井冈山市东北面,为井冈山市政府所在地,西与鹅岭乡接壤,东与拿山乡接壤,南与井企集团石市口分场接壤,北与永新县曲白乡接壤。

全镇东西宽4公里,南北长6公里,总面积为63.24平方公里,北面高山峻岭,南有低山矮丘,全镇平均海拔350米,拿山河流经镇公路等贯穿全镇。规划中的衡吉铁路将在厦坪设站,各村委均有镇道直达。厦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全年无霜期27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6.9度,7月份平均气温为27.6度,1月份平均气温9.8度,年平均降雨量1560毫升。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矿产有石灰石、铁、瓷土等,动植物种类较多,全镇活立木蓄积量28万立方米,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有龙水、禾桶山、峨岭等。地质构造第四纪、粘、黄壤和冲积物构成,境内地质条件甚为复杂,露出的地层中以泥盆系面积为大。

厦坪全镇2001年,年末耕地总面积9390亩,农业人口人均拥有耕地面积约为1.36亩,全镇劳动力约为3371人,每个劳动力承担耕地面积约2.78亩。人均山地6.58亩。是一个均“八分山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乡镇。200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406万元,财政收入113.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595元。

农业是厦坪的传统产业,兼种蕃薯、大豆、 花生、油菜、甘蔗、小果等经济作物,古有“关北粮仓”之美称。全镇逐步形式了粮、油、渔、牧、禽、果各业并举,规模发展的产业格局。优质稻生产、特种水产、瘦肉型猪饲养、反季节蔬菜村、口前山玉米笋村、寨下西瓜系列保健酒,被评为全省轻工业产品博览会金奖,成为市场走俏产品。招商引资捷报频传,2000年引进资金1100余万元。

厦坪镇地处井冈山市新城区,全镇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各行政村也已通公路,交通便利,319国道南北向贯穿全境,南有通向柏露乡的“白厦公路”,北有通向永新的“白沙”公路,镇中心距京九铁路“吉安站”仅109公里,距井冈山火车站仅4公里,距井冈山飞机场65公里。全镇电力供应充足,位于厦坪镇的厦坪变电所容量160千瓦,电源由罗浮供电所、北岸电站和中洲电站供应。镇内建立了厦坪工业小区,实行“无费区”政策。金融服务体系齐全,工行、农行、建行等分别在厦坪设有办事处。厦坪将依托新城区建设的契机逐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

全镇现有旅游中专1所,小学4所(其中希望小学2所,希望教学楼3幢),图书室、实验室齐备,实验设备达到国家二类学校要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为100%,教学质量多年来保持全市较前位置,全镇图书数量达3万余册,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热潮和实用科技的应用,特别是农业技术的应用走在全市前列。广播电视遍及千家万户,设立了调频广播,架设了有线电视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以上,群众可以接收30套以上的有线电视节目,沼气池建设方兴未艾,结合新农村建设,现已建立沼气池300余座。全镇已经开通2700部程控电话,平均每2户就拥有一部电话。卫生、民政、武装、计生等其它事业也同步发展。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先后荣获了省“全民健身运动先进单位”、吉安市“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吉安市“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先进单位”、吉安市“井冈之星双文明乡镇”、吉安市“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吉安市“党管武装先进单位”、 吉安市“以劳养武先进单位”、吉安市“村民自治模范乡镇”和井冈山市“综合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等众多荣誉。

菖蒲古村位于 井冈山东南面的厦坪镇,紧挨高速公路连接线出口处,是进入井冈山景区的必经之地,交通便捷。菖蒲古村始建于明朝末期,已经有500多年历史,面积约1平方公里。

菖蒲古村地方民居以庐陵风格马头墙 赣派建筑为主,青砖黛瓦,造型简洁大方,风格统一,有“井冈山第一村”的称号。

周边

井冈山市厦坪镇沉塘村退役军人服务室 地址: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
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

周边政府机关

井冈山市厦坪镇口前山村居民委员会 地址: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工业园区三环路中小企业管理局
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工业园区三环路中小企业管理局

周边派出所

井冈山市公安局厦坪派出所 地址: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公安局厦坪派出所(321省道东)

周边乡镇

厦坪镇 地址: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

周边购物

井冈山大市场 地址: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井冈山大市场(井冈山市厦坪镇政府东北)
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井冈山大市场(井冈山市厦坪镇政府东北)

周边村庄

半沟子 地址:吉安市井冈山市

口前山村 地址:吉安市井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