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都村

七都村 七都村农业 七都村工业 七都村文化教育 七都村文物古迹 七都村传说 七都村人物


七都村,旧称禹溪.位于石市乡北部,东邻竹源村,西接枫桥,石涌两村,南邻何家村,北与桥西乡交界.建国前属宣化乡,建国初期成立禹溪乡,1956年井入浪源乡,1958年成立禹溪大队, 1961年属蓼市公社.1968年划归石市公社,1988年改称七都村.1992年全村辖七都,戴家堂、钩背上、邹家,茜坑、胡家等自然村“个村民小组,共有204户1021人,总劳力390人,人平收入939元。主要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有耕地2781亩,用材林479.5公顷;防护林83.8公面,薪炭林182.2公顷,经济林195.2公顷,粮食播种面积3752亩,经济作物896亩(蚕桑160亩),粮豆总产1453吨,油脂1.5吨:年末耕牛存栏185头,生猪出栏1286头,水产品出水量36吨:当年农业总产值 229元。七都是全乡拥有山林最多的村,七都油茶闻名乡里乡外,民间有“唐代建屋场,宋代栽茶树...

详情

七都村地名网_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石市镇七都村资料简介
  七都村是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石市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60924106216,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60924。七都村与石市集镇、潭下村、土桥村、夏讲村、石崖滩村、何家村、竹源村、梨树村、凌江村、星溪村、车溪村、楼下村、库里村、浪源村、黄花村、石涌村、枫桥村、仁和水库生活区相邻。 还有7个地名与七都村同名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石市镇七都村介绍

七都村,旧称禹溪.位于石市乡北部,东邻竹源村,西接枫桥,石涌两村,南邻何家村,北与桥西乡交界.建国前属宣化乡,建国初期成立禹溪乡,1956年井入浪源乡,1958年成立禹溪大队, 1961年属蓼市公社.1968年划归石市公社,1988年改称七都村.1992年全村辖七都,戴家堂、钩背上、邹家,茜坑、胡家等自然村“个村民小组,共有204户1021人,总劳力390人,人平收入939元。

主要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有耕地2781亩,用材林479.5公顷;防护林83.8公面,薪炭林182.2公顷,经济林195.2公顷,粮食播种面积3752亩,经济作物896亩(蚕桑160亩),粮豆总产1453吨,油脂1.5吨:年末耕牛存栏185头,生猪出栏1286头,水产品出水量36吨:当年农业总产值 229元。

七都是全乡拥有山林最多的村,七都油茶闻名乡里乡外,民间有“唐代建屋场,宋代栽茶树·的说法;七都鱼苗则县内外闻名,早在明代就有鱼种场,从湖北、九江等地挑运 鱼苗养殖,民间有“先过鱼苗客,后过邬都堂”的传说.袖茶和渔业成为七都的传统副业,故民间又有“蓄山养塘,不认爷娘”的生产习俗。

[农用机具与 水利设施]

全村拥有拖拉机1部.农用车1辆.碾米机3台,粉碎机3台,打谷机 200台。水利设施有小(一)型水库1座.山塘水库25座,陂坝3座.灌溉面积 2000亩。

七都村主要村办企业有蓄电场、鱼苗场,还有组办、联户办、户办的加工业,运箱业、商业.工业总产值为63万元。

七都村历史悠久,人文历史内容十分丰富,教育更为发达,清末以后,民间流传“七进士四十八举人的说法,元代邬益翁是石市乡有资料可查的第一个进士.清代.七都邬氏曾在南昌设邬氏别馆,为七都学于科考学习投宿之所。建国后,设立了完全小学. 1992年,七都小学有在校生130人,建筑面积500m'。全村历年共有13人考上大学.其中1人获硕士学位。

村里有医疗室1所.医生2名.还有 图书室.青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

进士牌坊:有多处.“文革·时拆毁,尚存进士、举人石匾一块。

禹溪桥:单拱石桥.建于明代,清康熙时重修,尚存。

征门桥:建于明代.尚存。

下马桥:建于明代,尚存残桥。

印心塘,明代就存在.中有土堆,上生一铁树,亦为明代所栽,今存。

操兵场:明清演武之地,遗迹尚存。

境内流传邬都堂的故事及邬阅破番、鱼苗客、印心塘、四十八姓、邬光太告状的故事。

邬益翁,元至正十四年(1277)进士,湖南岭北经历。

邬旦;明成化十二年(1476)举人,长葛知县。

邬阅:明正德二年(1509)单人,湖广按察司金事改左江兵备道(有传)。

邬琏:明,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云南布政使,左副都御吏,巡扳江浙(有传)。

邬有埋:名医

周边门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人民法院-东南门 地址:宜春市宜丰县体育场路与新昌中大道交叉口西50米

周边村庄

七都村 地址:宜春市宜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