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家庄东村

党家庄东村 dang ji azhuang dong cun 党家庄东村历史沿革 党家庄东村自然条件 党家庄东村区位交通 党家庄东村人口状况 党家庄东村荣誉获奖 党家庄东村大事记 党家庄东村经济发展 党家庄东村社会进步 党家庄东村组织建设 党家庄东村人物简介


党家庄东村(以下简称党东村)隶属于山东省济南市党家庄镇,现为伊斯兰教回族民族村。党东村位于济南市西南郊, 距市区二环路仅4公里。东与山东水泥厂为邻,西临京沪铁路,北靠104国道(济微路),南至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南线。在明朝初期称朱官庄,为回汉杂居村。后来随党家庄不断扩张,不少回民东迁;与此同时,朱官庄的汉民逐渐迁到附近的汉民村。至 明朝中期,朱官庄已基本为回民村,并建立党家庄东清真寺。为避讳朱(zhu)音,改称党家庄东村(简称“党东村”)。党东村,1987年以前一直属 历城县管辖。1948年济南解放时属历城县邵而区公所,1958年称邵而公社党东生产大队, 1971年4月属邵而区党家乡。1987年,区划调整,属济南市历城区党家庄镇。2000年1月,区划调整,划归市中区党家庄镇管辖。全村地处丘陵和平原交接地带, 东南为 丘陵,西北为 平原。东西最大距离0.3公里...

详情

党家庄东村地名网_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党家街道党家庄东村资料简介
  党家庄东村是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党家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70103021200,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103。党家庄东村与丘山小区、党家庄西村、罗而村、刘家林村、小屯村、枣林村、魏家庄村、催马庄村、西渴马西村、西渴马东村、土屋村、相家庄村、宅科村、寨而头村、东渴马村、张家庄村、展村东村、展村西村、小白庄村、邵而东村、邵而西村、蛮子庄村相邻。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党家街道党家庄东村介绍

党家庄东村(以下简称党东村)隶属于山东省济南市党家庄镇,现为伊斯兰教回族民族村。党东村位于济南市西南郊, 距市区二环路仅4公里。东与山东水泥厂为邻,西临京沪铁路,北靠104国道(济微路),南至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南线。在明朝初期称朱官庄,为回汉杂居村。后来随党家庄不断扩张,不少回民东迁;与此同时,朱官庄的汉民逐渐迁到附近的汉民村。至 明朝中期,朱官庄已基本为回民村,并建立党家庄东清真寺。为避讳朱(zhu)音,改称党家庄东村(简称“党东村”)。

党东村,1987年以前一直属 历城县管辖。1948年济南解放时属历城县邵而区公所,1958年称邵而公社党东生产大队, 1971年4月属邵而区党家乡。1987年,区划调整,属济南市历城区党家庄镇。2000年1月,区划调整,划归市中区党家庄镇管辖。

全村地处丘陵和平原交接地带, 东南为 丘陵,西北为 平原。东西最大距离0.3公里, 南北最大距离1公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发达,以养奶牛、羊、鸡为主,其中,2000年存养奶牛500多头。

境内交通便利,104国道、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南线横跨东西,重汽(集团)专用路、京沪铁路纵贯南北,并设有党家庄火车站。市内86路公交车在村北穿过。境内驻有山东水泥厂和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奶业开发基地,村办企业有塑料编织厂、乳品厂、奶牛厂和停车场。全村有运输户200多户,拥有各种车辆695辆。个体私营经济有水泥制品厂、蜂窝煤厂、加油站、餐饮服务等。

2000年,全村共有520户,总人口222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现有马、金、于、法、周、党、左、黄等21个姓氏,其中马姓最多,均为 回族。

该村是全区有名的汽车运输专业村和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首富村。1993年被评为“济南市文明村”,1999年7月被山东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明朝中叶,建党东清真寺。

1939年5月,村民张廷勋加入 中国共产党。

1948年8月,党东村解放。

1950年10月,村民张廷兴、周贵明、马丰才等23人参军,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

1953年4月,杨建奎组织19户贫下中农组成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7年2月,成立中共党东村第一届支部委员会,杨建奎任书记。

1958年,山东水泥厂在辖区征地66.7公顷建厂。解放军某工厂在辖区征地2公顷。

1959年,自山东水泥厂(原山东水泥试验厂)接供电线路,全村80%的农户通电。

1961年3月,建石灰窑、石料厂各1处。

1962年,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在辖区征地16公顷建厂。

1963年,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副司令员杨国夫来党东清真寺参观。

1964年,建砖瓦厂1处,年产砖瓦250万块。

1966~1975年,投资25万元购置汽车、拖拉机、播种机等各种动力机械370马力,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1974年,粮食单产首次突破千斤关。

是年,村办合作医疗卫生室建立。

1983年3月,投资50万元建纸袋厂。

1986年4月,投资170万元建乳品厂。

1992年,投资43万元修建友谊大街,全长900余米。

1993年5月, 投资45万元建成高标准小学教学楼。历城区区长李福水出席落成典礼。

是年秋,投资20万元建占地1.5公顷的宏达停车场,成立汽车运输队。

1995年,党东村被命名为电话村。

1996年春,孟加拉国穆斯林艾斯曼参观党东清真寺。

1997年4月,济南市少数民族“三五”普法现场会在党东村召开。

是年,纸袋厂与泰安市粥店福利编织厂联营,新上塑编流水生产线。

1999年11月4日,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志冰到党东村视察。6日,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伊斯兰教协会成员到党东村参观。

2000年3月, 山东省民委主任于洪文、济南市民委主任周富云率民族工作调研团一行30人到党东村调研,参观了企业、学校和幼儿园,并召开了座谈会。

6月,重汽集团引进沃尔沃项目,在辖区征地10公顷修建重汽专用路。

建国初期, 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5万元,1978年120万元,2000年达3227万元,人均纯收入3800元。 第一、 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之比分别为4∶54∶42。2000年全村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82.3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739万元。

1949年,粮食亩产不足80公斤。1953年,杨建奎带领19户农民成立了农业生产互助组。 次年,全村先后办起3个初级社,1955年三社合一,成立了党家乡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期间,挖井35眼,购进水车20部,基本保障120公顷农田的用水,粮食亩产达120公斤。1966~1975年,投资42万元, 打机井11眼,在卧虎山水库干渠配套工程中开挖砌垒水渠600米,购置汽车、拖拉机、播种机等各种动力机械370马力,并成立技修组,耕种、排灌、运输、植保、脱粒、 农副产品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1976年,粮食亩产683公斤,比1966年增加430公斤。 当年超交爱国粮9万公斤。全村建成1处果园,1处苗圃,共1万公顷。牧业由初级社的一头毛驴发展到马、 骡、牛104头,羊600多只。1975年建占地1.7公顷的奶牛养殖场,存养奶牛120头。

1977~1980年,购置75型东方红拖拉机1部、汽车2部,建立村综合小修配厂,安装380伏变压器1台, 打机井5眼,修支渠1500米,实现4公顷耕地1眼井,达到井库浇灌双保险。1980年农副业年收入达60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1990年以来,村两委会按照现代农业的“四化” (机械化、良种化、科技化、集约化)要求,积极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购置大型拖拉机5台,实行四统一(统一耕作,统一选种、播种,统一灌溉,统一收获),并全部实现机械化。1999年冬, 投资33万元新打机井4眼,渠道成网。2000年粮食亩产达到800公斤,总产达到590.4吨。1990年以来,村奶牛养殖场保持140头的规模,每年向市场供给鲜奶570吨。

村办工业始于1961年, 当时建石灰窑、石料厂各1处,从业人员40多人,年收入3万多元,1983年被山东水泥厂征用。1964年,建砖瓦厂1处,从业人员50余人, 年收入4万多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支部抓住发展机遇,于1983年利用靠近山东水泥厂的有利条件,投资50万元建纸袋厂,年产纸袋30万条。1986年,依托省城大市场, 投资170万元建乳品厂。1997年,纸袋厂与泰安市粥店福利编织厂联营, 投资160万元,建成了第一条塑编生产线,年生产能力400万条,产值600万元,利润60万元。1998年,乳品厂与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联营,投资110万元更新了设备,改进了技术, 扩大了生产能力。1999年产值1000万元,上交税金100万元。1999年,塑编厂利用山东水泥厂3号窑投产,投资130万元建成第二条塑编生产线,形成织线、编织、 成袋一条龙的生产线,从业人员增加100人,年产塑料编织袋800万条,产值1000万元, 利税200万元。 至2000年, 全村工业从业人员26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740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650万元,创利税300万元。

该村第三产业以搞运输起步。1948年解放时,全村有小推车20多辆,常年在市区搞搬运, 后发展到地排车运输,有27辆。1958年,有运输马车8辆,铁路装卸工120余人。1961年购进拖拉机跑运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党支部为加快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步伐,充分利用党东村交通便利和临近大城市、大企业的有利条件,把发展运输业,沿公路开发、建商业街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 1983年,村民于万祥购进第一部汽车搞运输。1993年秋, 村建立宏达停车场,成立汽车运输队,拥有各种运输汽车350辆。1994~1995年, 在友谊大街两侧发展个体商业店铺90家,经营食品、粮油、农用物资、日用百货和汽车配件维修、木材加工、水泥制品、蜂窝煤、餐饮服务等,年创收1480万元。2000年底,全村有个体运输户200余户,从事运输业的司机、装卸工700多人,有载重货车350辆, 年运输能力100万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共1300余人,实现总产值150 0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050万元,创利税400万,运输业已成为该村三产的支柱。

解放前,全村学龄儿童入学率仅25%。1949年,党东回民小学仅有一、二、三年级3个教学班。建国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1965年,对小学进行扩建改造,告别了土台子、黑屋子的历史,达到了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大门、厕所六配套。 有十个教学班,在校生160人。1976年发展到九年一贯制教育,有11个班,在校生435人。1993年投资45万元,建起了高标准教学楼,投资7.5万元购置教学仪器设备24台(套),建起高标准实验室,达到省一类标准。2001年投资42万元建成综合实验楼,投资15万元购置微机34台,建起微机室,投资11万元建成多媒体教室。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巩固率和毕业合格率均达100%。先后有4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研究生2名。1993年投资5万元建起幼儿园。1999年投资68万元建起高标准寄宿制幼儿园,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水、电、暖设施配套齐全,适龄幼儿入园率达100%。1979年, 建文化室, 配备了电影放映机等文化娱乐设施。 1982年,投资8万元建起容纳1000人的党东电影院。该村武术队、业余篮球队多次参加市、区少数民族体育比赛,并获好成绩。1990年以来,对农业科技事业不断加大投入,先后派人到济南、泰安等院校、科研部门参加培训,有4人获中级职称,11人获初级职称。

1949年,年人均粮食仅12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50元。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6年,全村人均粮食682公斤,人均纯收入470元,80%以上的农户银行有存款,全村银行存款4万多元。1982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村办集体企业,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695辆,其中高档轿车31辆,程控电话400多部,手机100多部,彩色电视机590台,50%的户安装了有线电视,冰箱316台,洗衣机318台。

建国前,村内道路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多以土石木结构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1949年后,逐渐以砖石结构代替。20世纪70年代后,大多利用钢筋、水泥预制件为主建房。1977~1980年,村民在新规划区每年建300间标准房。1992年,投资40多万元建成全长900米、宽15米的友谊大街。 党家庄东村概况 (17张) 1994~1995年,投资120万元对南街、中街、北街等9条主要街道全部硬化,硬化面积5万平方米,并安装了路灯;投资158万元在友谊大街两侧建起三期商品楼,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

2000年,济南市实施“一环九射”工程,对九大主要出入口进行拆迁绿化综合整治,该村建起2600平方米的党东广场,栽植乔灌木2000株,总绿化面积5800平方米。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达40平方米。

1959年,村民用上电,1962年用上自来水,1974年村办起合作医疗卫生室。改革开放后,随着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0年,卫生室设立病床,达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诊。1990年起,卫生室定期为老年人查体,鼓励村民拆旧房建楼房和搞汽车运输,视具体情况给予一定补助。1992年以来,村民的三提五统费全部由集体负担。同年,村集体出资4.5万元为全村520户村民办理了每户限额3万元的家庭财产保险,为在校中小学生办理了平安保险。1997年起,每年投资10万元为小学和幼儿园实施“送温暖工程”,为小学生统一订做校服,困难学生免交学杂费,入园幼儿每人每月补助20元就餐费。1999年起,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月领取养老金50元。1998年以来,先后为商河县站南村、白集村发展教育事业捐款5万元,在1998年的抗洪救灾捐助中,捐资46万元,1999年初为党家回民中学建教学楼捐款5万元。

党东清真寺,始建于明代中叶。原建有前厦3间,前殿3间,后殿3间,三者连为一体。南讲堂3间,北讲堂3间,大门过道1间,南水房3间。据寺内碑文记载,自建之后,于清雍正年间小修一次,1754年(清乾隆十八年)大修一次,1925年拆除南水房3间,建西水房3间,1940年外部重修,内部彩画一次。1963年,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副司令员杨国夫到清真寺参观。1966~1976年“文革”时期,以破“四旧”为名,党东清真寺石碑和建筑物遭到了严重破坏,回民宗教活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清真寺的民族活动场所。1983年,党东清真寺被历城区政府批准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两委会为保护历史文物,爱护少数民族宗教活动场所,于1995年投资30万元重新维修了清真寺。1996年又建南水房6间。同年春,国际友人孟加拉国穆斯林艾斯曼到山东水泥厂洽谈贸易时,来清真寺参观,并在寺内作了拜功,诵读了古兰经,为清真寺维修捐款5100美元。

1939年5月, 张廷勋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名中共党员。1957年2月,成立中共党东村第一届支部委员会,杨建奎任书记,共有党员7名。1 959~1975年黄令斌任支部书记。1976年,金希华任支部书记至今。2000年党支部由5人组成,书记金希华,副书记张廷志,委员周荣成、金希云、马卫林。下设7个党小组,全村共有党员68人。多年来,党支部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战斗堡垒。1995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区级文明单位、先进党支部,1999年7月被评为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1956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杨建奎任社长。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设立党东生产大队,王月亭任大队长,下设7个生产小队。1968年9月成立党东大队革命委员会,王月亭任主任。1983年12月建立党东村第一届村民委员会。1992年,经全体村民讨论,制定了村规民约,共14章82条,坚持依法治村。2000年党东村村民委员会由5人组成。 主任于荣水,副主任张廷忠,委员周荣成、张广延、金希云。民兵连长、治保主任马卫林,调解主任周荣成,妇女主任金希云。

张廷勋(1906~1945) 党东村人,1937年上半年在党西大寺挂帐成为回民阿訇。七七事变后,参加了“抗日救国会”,以阿訇身份作掩护,积极参加抗日活动,为抗日根据地购买、运送大量军需物资。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抗日救国会成立回民武装大队,任党家庄一带回民武装中队中队长,在敌占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了解敌人军事情报,还动员回族青年踊跃参军,支援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准备派第十二军进驻党家庄,张廷勋在做地下工作时被捕,受尽种种酷刑,于1945年10月29日被国民党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金希华 1943年12月14日出生,196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起任党东村党支部书记至今。他带领村民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工副业,开山场、建石灰窑厂、搞汽车运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兴办集体企业,大力发展运输业,先后建起了奶牛场、乳品厂、包装厂、运输队(拥有各种车辆695辆) 等。200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227万元,集体固定资产1700万元,人均纯收入3800元,实现了强村富民目标。1987年起任济南市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

周边政府机关

济南市市中区党家街道办事处党家庄西村村民委员会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党家街道济南市党西小学附近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党家街道济南市党西小学附近

周边诊所

邵东村卫生室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党家街道党家庄镇邵而小学东

周边门

党家庄东村幼儿园-东门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重汽路附近

周边乡镇

党家庄镇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

党家庄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

周边村庄

党家庄东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G104(京福线)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G104(京福线)

邵而庄东村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