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镇

唐王镇 唐王街道 唐王镇区位优势 唐王镇巨野河 唐王镇老僧口的传说 唐王镇探寻唐王万盏灯 唐王镇唐王草莓 唐王镇唐王举行撤镇设办 唐王镇行政区划 唐王镇村镇建设 唐王镇经济发展 唐王镇教育科技 唐王镇旅游景点 唐王镇特色产品 唐王镇镇属学校 唐王镇获得荣誉


唐王镇隶属于山东省 济南市 历城区,唐王镇是 山东省著名的农业强镇,久负盛名的“大白菜之乡”。常住人口59341人(2017年) ,面积63.9平方公里。唐王镇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唐王 李世民东征于此地安营,在考察了一番后,信口吟诗一首:“ 齐鲁多圣贤,物华天亦宝,人杰地更灵,大业在此成。”唐王镇由此而得名。为了响应国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口号,2019年唐王镇盛产草莓,几乎所有土地都种草莓大棚,从原来“大白菜之乡”逐渐变为“草莓之乡”。2019年7月18日上午,山东省政府官网发布两条行政区划调整批复公告,涉济南历城区唐王镇、东营镇,枣庄薛城区,菏泽张营镇、丁里长镇。根据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历城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山东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唐王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唐王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原唐王镇政府驻地。唐王镇<...

详情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介绍

唐王镇隶属于山东省 济南市 历城区,唐王镇是 山东省著名的农业强镇,久负盛名的“大白菜之乡”。常住人口59341人(2017年) ,面积63.9平方公里。唐王镇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唐王 李世民东征于此地安营,在考察了一番后,信口吟诗一首:“ 齐鲁多圣贤,物华天亦宝,人杰地更灵,大业在此成。”唐王镇由此而得名。

为了响应国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口号,2019年唐王镇盛产草莓,几乎所有土地都种草莓大棚,从原来“大白菜之乡”逐渐变为“草莓之乡”。

2019年7月18日上午,山东省政府官网发布两条行政区划调整批复公告,涉济南历城区唐王镇、东营镇,枣庄薛城区,菏泽张营镇、丁里长镇。

根据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历城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山东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唐王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唐王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原唐王镇政府驻地。

唐王镇

唐王镇工业交通便利,距 济南机场只有5千米, 济青高速公路穿越境内,贯穿全镇的 龙泉路和“唐遥路”的“大十字路”为主的“路网”使全镇交通四通八达,利用世行贷款加强农业灌溉项目修建的田间生产路使农产品运输十分便利。到2005年,唐王镇小城镇建设已具规模,镇政府驻地住有居民2万余人,城镇建设整齐有序,以龙泉大街中心的镇政府驻地楼房林立,学校、商场、邮电、酒店、银行、农贸市场齐全,生活极为方便。

巨野河的源头就在今天的南部山区。春秋时期,这条河不叫巨野河而叫武源河,是春秋战国谭国的属地,也是汉济南国、济南郡的治所。至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并入历城县。历经上千年的沧桑,这条河流经城子崖(龙山文化发源地)、唐王道口、鸭旺口注入小清河。巨野河属内陆季节性河流,它的形成却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此河上游筑东平陵城的时候,皇帝委派一位马姓大臣全权负责该项工程。工程开工之后,这位大臣一不招募工匠,二不征用民夫,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而每到夜深人静,周围的百姓却真切地听到在筑城的地方人喊马叫,热闹非凡。到了白天,人们在这里什么也没有看到,而所筑的城墙却在一天天的长高,大家对此感到十分的惊奇。这位姓马的大臣有位女儿正值妙龄,很受宠爱。有一天她突然问起父亲不用农夫工匠城池天天在建的秘密,本应天机不可泄露,但马姓大臣经不住女儿的缠磨,便把自己施展法术,夜深人静鸡不叫时指挥石人石马修建城池的真相告诉了女儿。女儿对父亲说的话半信半疑,位了验证父亲说的话,在一天夜里三更时分,她悄悄的起床,用手捅破窗纸偷看。待到石人石马开始干活时,她突然学起鸡叫,这一叫不要紧,那些正在干活的石人石马立刻呆在原地再也不动了。这一下可把这位马姓大臣急怒了,他暴跳如雷,扭住女儿就打。女儿一边哭一边发疯的跑,跑的头发也散了,裹脚布也开了,拖拖拉拉,弯弯曲曲,拖出了一条很长很深的大沟,这条沟后人叫它裹脚沟,悔恨的泪水滴在沟中汇成了河,这条河就是历史上的武源河(武源河正好处在章丘、历城的分界,当地人也叫界沟河)武源河源头直插南部山区的腹地,每年夏季山洪爆发,肆虐的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夺武源河顺势北下在广袤的平原大地冲积出一条弯曲的大河,这就是今天的巨野河。巨野河流域面积虽不算大,但由于它是由山洪爆发冲积而成的河流,因此在它的下游河床是既宽又深。不说别处。单说架在巨野河上的唐王桥,人们就知道它的气势了。过去的唐王桥又多高?相传在唐王桥的桥梁下,又一个燕子在此做窝孵卵。一天出去觅食,不小心把窝给踩破了,正待孵化的小燕子冲破蛋壳在未掉到水面的时候就振翅高飞了。传说终归是传说,但到了公元644年,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十八年,他亲帅5万大军东征路过唐王道口的唐王桥时他钦点了四处风水宝地,也就是流传千年的“东有秦琼墓,西有凤凰湾;北有巨野河,南有步顶山”。这便是千年古镇---唐王镇的由来

老僧口位于历城区唐王镇的东北边缘。南有九龙口,西有孝女坟,北倚小清河,东邻白云湖。古老的赵王河直穿街心,纵贯东西,因而使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交通要地和商贾云集的外埠码头。唐代以前,老僧口原名叫做文绍仪,因姓氏杂多,家庭庞大,人口从多,而邻里关系却亲密无间,和睦而居,一直呈现着一派太平景象,因此这个村曾一度改名为“太平镇”。至唐武德年间,由于开凿了赵王河直穿街心,因而造成了这个村落的南北交通中断,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住在该村西寺的一位老僧,为人忠厚,乐善好施,自制木船,运送行人,因此人们又把赵王河上的这一渡口改名为“老僧渡口”。老僧圆寂之后,人们撤船建桥,不再需要渡口,故简称老僧口。这便是今天“老僧口”村名的由来。(现在的赵王河已没水了,别看现在不起眼,在过去这却是一条重要的河流)老僧口历史悠久,名胜荟萃,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从整个村庄的布局来看,一条南北大街长达三华里,大街两旁的东西街巷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真可谓经纬有序,条理井然;从整个村落的地势来看,俨然一条伏卧的巨龙。南北大街中间高,两边低,每遇倾盆大雨,滔滔的流水伴着狂风分向东西两侧滚滚而去,飞流直下,不可阻挡,其景甚为壮观。因此人们又把老僧口的这条长达3华里的南北大街称做“滚龙街”。大街的南头有两眼古井,东西对称,左右适中,且又处在“滚龙街”的南首两侧,人称“龙眼”。由龙眼向南不远就是远近闻名、老少皆知的名胜“九龙口”,人称“龙口”。说是“九龙口”其实它是由九条纵横交错,通往各个方向的道路组成,这九条路在“龙口”的位置交织恰似巨龙的胡须,因此人称“龙须”,使一条巨龙形象十分逼真。龙头冲南,龙尾朝北,摆出一副即将出水腾空的架势。龙蟠虎踞,那是出皇帝的地方。相传唐武德年间,不知哪位术士向皇帝进得妖言,如果不把此地的巨龙拦腰斩断,恐怕天下不保,于是皇帝遂下令开凿赵王河拦腰截断了即将腾飞的巨龙,南头建有团圆殿压住龙头,北面建玉皇宫压住龙尾,由此把一个完整的村落分为南北两个,这便是今天老僧口南村、老僧口北村两个行政村的由来。从此,老僧口这个地方,没能走出一位真正的皇帝,倒是出了一批假皇帝——专门抢着演皇帝的地方戏演员。(神奇的半边石狮子) 老僧口没能真正地走出皇帝,只是给这个古村留下了一批古建筑。可遗憾的是,曾经被老僧口人引以为豪的那批优秀的古建筑,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全部被毁。现在,能让人回味的只有那一段即将消失的沧桑记忆。

唐王镇老僧口北村近年来开始挖掘历史文化传说,复原民间艺术,通过走访、调查、收集,准备将万盏灯这种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展示给大家。在11月1日-11月3日这三天的时间里,来到老僧口北村,大家将有幸看到这一失传多年的民间艺术。

在我镇丰收家庭农场,果农喜摘白草莓。据农场主邵建海介绍,去年引进的两个稀有白草莓新品种“白雪公主”、“桃熏”,经育苗、栽培、种植,今年喜获丰收,以其味道独特口感好,备受消费者青睐。

2019年7月18日,唐王举行撤镇设办揭牌仪式。区政协主席寇少杰,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张庆国,区委常委、组织部长任启民,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宝贤,副区长李金国出席。揭牌仪式上,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张庆国致辞。他指出,撤镇设办是唐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希望新成立的唐王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此为新的起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全市“1+474”工作体系,聚焦区委“117”工作思路,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再接再励,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唐王发展的新局面,为济南打造“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活力历城魅力历城作出新贡献!唐王镇主要负责同志主持仪式,表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唐王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唐王镇主要负责同志致辞。指出,作为省会近郊农业大镇,多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唐王镇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顺利完成了不同时代赋予唐王的各项历史使命,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新唐王正在历城大地上不断崛起。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撤镇设办为唐王实现新发展、新跨越注入了无限的活力、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街道广大党员干部将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及时适应街道工作职能定位,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咬定发展不放松”的韧劲,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气,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勇气,团结一心,发奋图强,开拓创新,凝心聚力谋发展,求真务实干事业,共同谱写唐王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壮丽篇章!最后,参加仪式的区领导、区直部门负责同志、唐王镇领导班子成员共同为唐王街道办事处揭牌。这标志着唐王正式告别“乡镇”时代,以“街道办事处”的新角色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参加仪式的还有区委编办主任王恩毅、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陈军、区民政局相关负责同志及唐王镇领导班子成员、全体中层干部。

韩东村 韩西村 井家村 娄家村

康家村 卢家村 老僧口

刘家村 柴家村 田家庄 韩辛村

韩官村 北殷村 韩家庄

渡口村 郭家村 南殷村

西八村 东八村 岳家寨 樊家村

亓家村 大徐村 西张村 西王村

东王村 司家村 崔家村

刘六务村 小徐村 王辛村 唐东村

唐西村 东张村 西张村 颜家村 纸坊村

于家村 王家坡村 段家村 石徐村

周家村 河阳店村

1986年,唐王镇进行小城镇建设,当年建成政府3层办公楼。1990年,筹措资金300万元,拓宽韩家庄大街,建成向北至韩辛村,长4公里、宽22米的龙泉大街,并架设了巨野河复桥。同年,建成1500平方米的供销社营业楼,并在东张村、韩家庄西村、 崔家庄等建成10万平方米的商品楼。以老僧口大集为依托,建成长3公里、宽25米的老僧口商业大街。沿街设施逐步配套,规划设计出了唐王广场,向东修通了与章丘市相接的公路,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992年唐王镇农技站在莱阳农学院的指导下,总结立体种植经验, 实施了“651”生态农业种植工程,即将马铃薯、油菜、玉米、平菇、 木耳、小麦6种作物进行科学组合,实现亩纯收入5000元,亩产吨粮。由于间作,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通过光合作用,实现CO?2和O?2交换,平菇、木耳生长后,其栽培料又可作为优质有机肥,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实现了多因子互惠,使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高,亩产7500公斤,产值1.34万元。唐王镇地处平原,水源充足,种植大白菜有悠久历史,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质量好,被誉为“大白菜之乡”。1988年前,栽培品种以当地传统品种--唐王小根白菜为主,成熟早,易保存,口感甘甜,入锅易熟,但产量低,抗病力差,逐渐被小杂56号、鲁白等优良杂交品种取代。早熟白菜种植除深冬外,一年四季均衡生产, 全年供应。 1995年全镇种植大白菜1000公顷, 总产1亿公斤,亩均效益3000元左右。

自1996年以来,全镇公路建设速度加快,形成了“一纵三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1999年,投资100万元新建了长3.4公里、宽15米的崔家至遥墙公路。2001年,总投资280万元,完成区重点工程孙唐路韩辛——王坡4.5公里路段。坚持旧村改造与新区开发建设相结合。周家村的旧村改造工作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高标准住宅楼4栋, 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安置居民120余户。镇政府投资600万元,建成了以龙泉大厦、供销商厦、玉龙商厦为主的镇驻地商贸中心,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扩建改造了龙泉大街、老僧口商业街、崔家集贸商业街。韩西、韩东两村投资15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商业综合楼。投资600万元,建成6200余平方米的教师安居工程宿舍楼。投资30余万元,新建占地约1100平方米的小游园。投资80余万元, 对巨野河两岸、唐王大桥两侧100米河段进行了净化、美化。投资30余万元, 在龙泉大街建起四季常青的高标准绿化带,改善了镇容镇貌。投资130万元, 建成建筑面积2300余平方米的中心小学教学楼。东张村投资300余万元开发建设了占地6000余平方米的综合商业区。1996年, 全镇计划生育率99.4%,人口自然增长率3.7‰,晚婚率89.8%。自1996年以来,全镇46个行政村全部配齐计划生育“三大员”和育龄妇女小组长,建起了村计划生育办公室、人口理论学校、计划生育服务室,建立健全了村计划生育协会。 投资1万余元,把二胎生育条件、家庭计划生育十要十不准、已婚育龄妇女应知应会等知识印制成年画,送给每个育龄妇女。投资近百万元,为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购置波姆光治疗仪、 乳腺诊断仪、B超机等先进医疗仪器,聘请专家每周日座诊, 免费为育龄群众查病查体。投资3万余元,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宣传画册,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明白。2001年,有计划生育服务站(室)47处,计划生育协会会员6221人,计划生育率99.6%,人口出生率9.63‰,人口自然增长率2.49‰,晚婚率89.1%、晚育率100%。

唐王镇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地下水质资源丰富,灌溉便利,气候四季分明, 唐王镇 (19张) 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唐王镇以木器加工、蔬菜深加工、服装加工、矿泉水灌装等低污染产业为主。唐王镇是济南市著名的特色农业、高新农业、设施农业为一体的高产高效农业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粮油作物,2005年粮食总产达4750万公斤,生产白菜、西红柿等几十种蔬菜,大棚菜生产已形成规模,蔬菜产量达到2.25亿公斤,而“三鲜”(鲜食花生、玉米、大豆)生产已形成特色,还种植 葡萄、李子、苹果等水果,并已经和正在引进一些名、优、特、高新瓜果蔬菜品种,如反常色蔬菜、 黑玉米等。由于发达的农业为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养有猪、黄牛、奶牛、羊等牲畜。境内的 白云湖则为渔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渔业生产红红火火。

唐王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素有“大白菜之乡”的美誉,有耕地4813公顷,是济南市重要的菜篮子、米袋子、肉案子生产基地。自1996年来,认真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建立了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万亩三鲜(鲜食花生、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基地、万头良种羊生产繁育基地、千亩 水产养殖基地,成立了绿色农业发展中心、胚胎移植中心、猪肉屠宰配送中心、蔬菜配送中心,日交易量100万公斤的蔬菜批发市场,注册了“唐王”牌无公害农产品商标,昔日的大白菜之乡已成为济南市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2000年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种植业,到2005年,该镇成立了 华达园林、 兴华 苗圃、唐王林场、周家银杏园、 合阳园林等一批有实力、大规模的 园林企业,包含300多个品种、建成了万亩苗木花卉基地。2001年依托唐王渔场建成了济南市市第一家平原森林公园,占地26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9.1%。东连白云湖 万顷碧波,园内有600余种花卉、31种鸟类、1500亩垂钓水面,全家宴、疗养、淡水产品副食加工等,一应俱全,与镇内 龙泉寺、娄家祠堂等文物共同构成了省城后花园东线一道亮丽的风景。

199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4766万元,财政收入471万元,人均纯收入1923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7.8倍、3.8倍、2.4倍。农业有耕地4842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芦笋、大白菜及常年大棚菜。1995年粮食总产46408吨,比1986年增加14965吨。多年来农业一直沿续旧的生产模式,粮食产量低,效益较差。1986年镇党委、政府制定了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实施规划。 配套机井2030眼;投资1200万元,铺设防渗渠5万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700公顷,比1986年增加360公顷,高产稳产田达到了3800公顷。 199 3~1995年全镇连续3年保持了亩产吨粮,1995年比1986年亩产增加400公斤。 在南部菜地集中,交通方便,水浇条件好的村庄,发展蔬菜保护地栽培, 有大棚菜田133公顷,对北部土地富余的村庄,发展林果、芦笋种植,粮、果、菜兼作,农业走上良性循环的路子。唐王道口、老僧口、卢家庄等已成为养殖种植专业村,全镇蔬菜播种面积1967公顷,产菜117206吨。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1202千瓦,比1986年增加14781千瓦。1986年有镇村户工业企业54个, 从业人员2233人,固定资产738万元,实现产值1306万元,利税94万元(镇办工业利税50万元)。自1986年起,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建起了电力辅机厂、真空镀膜厂、微肥厂等企业,成立了宝泉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茂康美食有限公司、周佳造纸有限公司、唐王水产养殖有限公司4家合资企业。 合同利用外资105万美元,外贸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32%,1995年达到4500万元。村户企业也得到了发展,从1990年起,逐渐形成小徐家庄、崔家庄等熔炼专业村。 崔家钢砂厂被列入区50家重点企业之一,有5个村相继建起实业公司。1995年底全镇有镇村户工业企业124个(镇办工业5个),实现工业产值42645万元(镇办工业产值3806万元),销售收入45280万元(镇办销售收入3744万元),实现利税1249万元(镇办利润112万元)。

1986年前,唐王镇学校布局分散,校舍破旧且不足,缺乏师资,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87年至1990年,镇政府筹资60万元,建起中心中学教室24间,并配齐了“四室”(实验、仪器、图书、阅览) ;1993年筹资110万元,新建娄家中学。1994年筹资390万元,建成唐王中学、中心中学教学楼。10年间共投资870万元,改造建设中小学校舍2.5万平方米。1995年有教职工566人,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4%和96%,分别比1986年提高30%和21%。在校中、小学生8392人,成教中心在校生120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为100%。1995年经省“两基”工作评估小组验收为达标镇。 有科技人员250人,农民技术员164人,各类农民技术研究会20个。1991年投资32万元,建起了1100平方米的农业科技楼,1992年又投资50万元,建起1600平方米的农科教培训中心,聘请科技人员80多人。围绕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大力推广“651” 工程、精量半精量播种、茄果类蔬菜越冬生产等技术。其中,番茄高接换头技术带来的效益明显,济南市白云实业总公司的模式化池塘养鱼高产技术,得到国家农业部肯定并向全国推广。10年间共推广新技术、新成果30余项。文化、卫生镇有文化站、广播站,有文化专业户87户,建立村文化大院25处,每年定期举办书画摄影展。1990年表演的“抬芯子”和“舞龙灯”获市民间艺术调演表演奖。 1992年创作的小吕剧《两代情悠悠》 被区文化局评为创作及表演一等奖。1994年,创作歌曲《唱唱唐王好地方》获市创作二等奖。 1986年, 镇卫生院占地0.23公顷,有房屋30间,设内、外、妇3科,有职工53人,床位20张,200毫安X光机1台。1987~1988年,投资34万元,建成15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1989~1990年,新征土地0.1公顷,建病房20间,职工住房12套,购置面包车2辆,美国超Ⅰ型B超机1台。1995年有职工43人,固定资产达到110万元。全镇村村有卫生室,有乡医证书的45人,初级卫生保健通过省里验收,成为达标乡镇。

唐王镇旅游业发达,风景秀丽的白云湖是她的一部分,到2005年,临湖开发的白云集团已成为集旅游、度假、疗养、垂钓、餐饮、花卉、苗木为一体的游览胜地,建有三星级度假村 。

龙泉寺

位于唐王镇韩家庄南首,唐王镇中心小学院内。唐开元年间佛教盛行,在距龙泉5米正中处修建了大雄宝殿。由于紧靠龙泉,故取名为 龙泉寺。金辽时期又按辽代建筑风格进行重修,以大雄宝殿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建有东西配房各三间。明朝天顺年间, 五台山佛僧瑢公率徒至此传播佛教文化,为龙泉寺第一代主持长老。期间在殿后增置僧舍三间,并绿化寺院,种植松柏,在殿西南50米龙泉寺和尚碑 处引种雌雄银杏树两株。明成化七年(1471年)瑢公圆寂。1960年代初,其墓塔在唐王镇整修巨野河时出土,存于大殿左侧。明嘉靖年间重修龙泉寺,增置东西 鼓楼各一座。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在龙泉寺内扩建了 文昌殿、 泰山圣母院,同时重修了寺门。至此龙泉寺全貌形成。总占地面积约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0平方米。

龙泉寺共分四大院落,有楼堂殿阁、廊房、僧舍。中间大雄宝殿,殿前有通道,直通庙门,通道两旁 古柏参天,碑石耸立。东西厢房有 钟鼓楼各一座。大雄宝殿是龙泉寺主殿,东西长11.5米,南北宽8.5米。坐落在15米见方的3米高台之上,气势恢弘,面阔3间,进深2间,木质框架式,砖石填围筑成 。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为 歇山顶,正脊和戗脊都是带有浮雕图案的琉璃瓦和吻兽造型。四角挑檐长1米,挑檐下挂有风铃,微风起处,叮当作响。有声有色,十分壮丽。殿前筑有月台,叠檐下有斗拱和精美的彩绘,彩绘色彩鲜艳夺目,殿内供有释迦牟尼像,两旁 侍立十八罗汉,有天王金刚等塑像。满墙壁画,琳琅满目。

西院是泰山圣母像,两廊有宣传轮回之说的十八层地狱。圣 母殿前有雌雄银杏树两株,参天拔地,郁郁葱葱,据考是明代移植。东院是 文昌阁,供奉司理文章图书的帝君。古时香火 隆盛,邻近各村早晚都可以听到庙里的暮鼓晨钟。1930年代,每逢山洪暴发,古钟伴随山洪撞击大桥发出的轰轰巨响,催促着四周村民,前来抢险护堰。龙泉寺在当地为驱邪避难的象征。

清初以来, 龙泉寺每年第一个庙会是农历正月十六、三月廿八、四月初八日举办3次庙会。正月十六为“元霄灯会”,远近40多个村组织的八仙、抬阁、龙灯、旱船等文艺节目来唐王“走桥”拜神;三月廿八为“酬谢神佛”,几十个和尚连续举行7天佛事活动;四月初八日为“物资交流会”,附近百里以内商旅云集于此,人山人海,煞是热闹。

道光年间,当地名人 韩茂首倡在距大雄宝殿后80米处修建了义学馆。同治八年(1869年)设 文昌书院,文人墨客按时聚会,切磋五经四书及诗词歌赋,有“义学之冠”之誉。曾在这里聚会的学子,考取进士2名,举人2名,廪生2人,秀才12名。

龙泉寺历尽1300多年沧桑,幸存大雄宝殿1座,古银杏树两株,义学馆旧址三间。1983年12月,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菜、草莓、花生、玉米、小麦、大豆、种羊、水产、猪肉;花卉苗木:银杏、苗木、花卉

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中心小学

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第二小学

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北殷小学

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娄家小学

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崔家小学

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柴家小学

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第一中学

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第二中学

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老南小学

唐王镇位于历城区政府驻地洪家楼东北24公里。面积72.74平方公里。16783户,58857万人。辖46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地韩家庄。

金代属老僧口镇。明崇祯十三年(1640)属巨冶(野)河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属东北乡。民国十三年(1924)属老僧口乡。1945年划属章历县白云区。1950年为章丘县第三区。1956年由章丘县唐王区又划属历城县。1958年属平原公社唐王管理区。1961年属董家区唐王公社。1968年改称红卫公社。1972年改称唐王公社。1984年撤公社设唐王区。1985年撤区并乡设立唐王镇至今。

韩家庄 位于巨野河北岸,东邻颜家村,西为唐王道口。1015户,3544人。设韩家庄东、韩家庄西村民委员会。村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龙泉寺和两株雌雄古代银杏树。2001年8月,移民周世权、周世洪、周世柏3户13人,由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忠县 井复旦村迁入。

相传,唐武德年间(618—626),名太孔庄(已有刘氏定居)。明永乐年间(1403—1424),韩六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以姓氏得名韩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虞山路:韩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南绮园二:韩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老僧口乡南绮园二:韩家庄”。

井家村 位于韩家庄以北7.5公里,小清河南岸,南邻卢家庄,东西北三面皆邻章丘市境。426户,1591人。设井家村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原称耿家庄,因耿氏早居于此而得名。清光绪年间(1821—1850),因天气大旱无雨,村民便向村中井里祈雨有应,加上后来耿姓户绝,故又改称井家村。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老僧口乡北绮园三:井家庄”的记载。

娄家庄 位于韩家庄以北5.5公里,小清河南岸,东邻老僧口,西邻韩官庄。669户,2392人。设娄家庄村民委员会。农历四、九日逢集。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娄家祠堂。

据《娄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娄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娄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奉先城路:娄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南绮园二:娄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老僧口乡南绮园二:娄家庄”。

康家庄 位于韩家庄以北6公里,小清河南岸,东邻卢家庄,南为娄家庄。129户,456人。设康家庄村民委员会。

相传,明代名为康王庄,原村庙磬上曾铸有:明天启七年(1627)康王庄。永乐年间(1403—1424),卢氏由村东卢家庄迁入时康姓户已绝,沿称康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奉先城路:康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南绮园一:康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老僧口乡南绮园一:康家庄”。

卢家庄 位于韩家庄东北6.25公里,东邻老僧口,西为康家庄。484户,1724人。设卢家庄村民委员会。

据《卢氏家谱》记载:卢氏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卢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白云湖路:卢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南绮园一:卢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老僧口乡南绮园一:卢家庄”。

老僧口 位于韩家庄东北6.25公里,东邻刘家庄,西为卢家庄。929户,3460人。设老僧口南、老僧口北村民委员会。农历二、七日逢集。村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团圆殿(现拆建为移民房)。2001年8月,移民周达权、叶顺海、朱照云3户13人,由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忠县 井镇复旦、佑溪村迁入。2004年8月,移民张毓康、周宗培、黄秀均、易炳树、谭祥术5户33人,由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开县镇安镇南江、歇马又迁入。

唐武德年间(618—626)名老僧渡口。金设老僧口镇。史志记载:《金史》“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镇六:老僧口”,《山东通志》“老僧口镇在县东北七十里。金设”,明崇祯《历城县志》“白云湖路:老僧口”,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南绮园一:老僧口”,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老僧口南绮园一:老僧口”,《历城县乡土调查录》“有名重镇老僧口在县城东北七十里,二、七为集期”。相传,村西原“岱圣院”中有位老僧多行善,经常在赵王河上帮人来往渡河,村民念其功德,而得名老僧渡口。沿称老僧口。

刘家庄 位于韩家庄东北6公里,东邻白云湖,西北为老僧口。192户,659人。设刘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刘基等诸户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刘家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南绮园一:刘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老僧口乡南绮园一:刘家庄。”因住户增多,沿称大刘家庄。后仍称刘家庄。

小刘家庄 位于韩家庄东北6公里,东邻大刘家庄,北为老僧口。属刘家庄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大刘家庄同。当初因在此定居的住户较少,后合并于刘家庄。沿称小刘家庄。

北柴 位于韩家庄西北6.5公里,小清河北岸,南邻南柴,北邻章丘市境。352户,11197人。设北柴村民委员会。

原名柴家庄,亦称北柴家庄。明永乐年间(1403—1424),柴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野)河路:柴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安平五:柴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安平五:柴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遥墙安平二:柴家庄”。后因小清河从村中穿过形成北、南2个村,此处位北又称北柴家庄。以后柴姓户绝,沿称北柴。

南柴 位于韩家庄西北5.75公里,小清河南岸,南为田家庄,北邻北柴。296户,959人。设南柴东、南柴西村民委员会。2001年8月,移民周宇平、周勇泽、叶兴平3户16人,由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忠县 井镇复旦村迁入。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北柴同。因此处位于小清河南,沿称南柴。

太平庄 位于韩家庄西北6公里,东邻田家庄,东北为南柴。140户,463人。设太平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郭、韩二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取盼望安居乐业享太平之意,而沿称太平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野)河路:太平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安平二:太平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遥墙乡安平二:太平庄”。

田家庄 位于韩家庄西北5.5公里,西邻太平庄,北为南柴。203户,685人。设田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田清仁诸户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田家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安平五:田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遥墙乡安平二:田家庄”。

韩官庄 位于韩家庄以北5公里,小清河南岸,东邻娄家庄,西为南柴。576户,2011人。设韩官庄村民委员会。

明成化二年(1466)名韩故庄。相传,曾有一位韩氏官员在此路过时病故葬于此,因名。以后,刘福清又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村民嫌“故”字不祥,而改称韩官庄。明崇祯《历城县志》有“奉先城路:韩官庄”的记载。

渡口 位于韩家庄西北4公里,东邻北殷,北为韩官庄。253户,790人。设渡口村民委员会。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原名船流渡口,亦称川流渡口。《李氏家谱》记载:李百岱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建村。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奉先城路:船流渡口”,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闵孝三:川流渡口”,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老僧口乡南绮园二:川流渡口”。因地处赵王河渡口而得名。以后因河道经常干涸,沿称渡口。

北殷 位于韩家庄北4公里,南邻南殷,西为渡口。368户,1287人。设北殷村民委员会。

原名殷千户庄。村中原碑文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殷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始祖殷英元在朝为官被封千户侯,故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奉先城路:殷千户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南绮园二:殷千户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老僧口乡南绮园二:北殷千户”。因分为两个村,此处位北,又称北殷千户。后沿称北殷。

南殷 位于韩家庄以北3.5公里,南为岳家寨,北邻北殷。428户,1576人。设南殷村民委员会。村有2.5米粗古龙槐一株。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北殷同。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老僧口乡南绮园二:南殷千户庄”的记载。以后加方位,沿称南殷。

张家圈 位于韩家庄西北4公里,东邻小郭家,北为南柴。209户,774人。设张家圈村民委员会。

据《张氏家谱》记载:张灿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张家圈。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野)河路:张家圈”,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南绮园二:张家圈”,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老僧口乡南绮园二:张家圈”。

小郭家 位于韩家庄西北3.5公里,东为南殷,西邻张家圈。78户,277人。设小郭家村民委员会。

相传,元末明初,名郭家庄,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野)河路:郭家庄”,清康熙《历城县志》“巨冶(野)河路:郭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老僧口乡南绮园二:郭家庄”。明永乐年间(1403—1424),程、赵、侯诸氏又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后郭姓户绝,而沿称小郭家。

西八户 位于韩家庄以北4.75公里,东邻东八户,西南为北殷。549户,1940人。设西八户村民委员会。

原名八户。明永乐年间(1403—1424),张、刘、许三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时已有住户定居。因户数少而得名八户。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白云湖路:八户”,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南绮园二:西八户”,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老僧口南绮园二:西八户”。因此处位西,加方位沿称西八户。

东八户 位于韩家庄以北4.75公里,北为老僧口,西邻西八户。347户,1366人。设东八户村民委员会。

据《张氏家谱》记载:村名来历及沿革与西八户同。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老僧口乡南绮园二:东八户”的记载。因地处位东,加方位沿称东八户。

岳家寨 位于韩家庄西北2.5公里,东南为韩新村,北邻南殷。304户,1009人。设岳家寨村民委员会。

据《岳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岳行九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岳家寨。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奉先城路:岳家寨”,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南绮园二:岳家寨”,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老僧口乡南绮园二:岳家寨”。

樊家村 位于韩家庄东北2.5公里,东南为崔家庄,东北邻亓家庄。296户,1046人。设樊家村村民委员会。

相传,元末明初,曾名郑家庄。《樊氏祖谱》记载:明永乐三年(1405),樊贵由直隶(河北省)冀州迁入,以樊姓改称樊家村。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奉先城路:樊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南绮园二:樊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老僧口乡,南绮园三:樊家庄”。

亓家庄 位于韩家庄东北3.25公里,东为大徐家庄,西南邻樊家村。451户,1527人。设亓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亓鸿达由山西省山阴县淮安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亓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奉先城路:亓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南绮园三:亓家庄” ,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老僧口乡南绮园三:亓家庄”。

大徐家庄 位于韩家庄东北4公里,东邻章丘市境,南邻小徐家庄,西为亓家庄。694户,2558人。设大徐家庄村民委员会。村北有唐王平原森林公署和唐王渔场。

原名徐家庄。明洪武年间(1368—1398),徐百领、徐百俊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后沿称大徐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奉先城路:徐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南绮园三:大徐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老僧口乡南绮园三:大徐家庄”。

西张村 位于韩家庄以西1.75公里,巨野河南岸,东为司家庄,南邻西王村。223户,772人。设西张村村民委员会。

原名张家庄。清顺治年间(1644—1661),张尧由章丘县小埠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十一:张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老僧口乡明贤十一:张家庄” 。建国后,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西张村。

西王村 位于韩家庄以西1.5公里,巨野河南岸,东邻东王村,北为西张村。177户,627人。设西王村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名王家庄。王捷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野)河路:王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十一:王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老僧口乡明贤十一:王家庄”。后来因人口兴旺,分为两个村,此处位西,沿称西王村。

东王村 位于韩家庄以西1公里,巨野河南岸,东邻司家庄,东南为唐王道口,西邻西王村。518户,1799人。设东王村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西王村同。此处位东,沿称东王村。

司家庄 位于韩家庄以西0.75公里,巨野河北岸,南邻唐王道口,西为东王村。270户,950人。设司家庄村民委员会。村中有株唐槐抱着一株楸树同生共长,被誉为罕见奇观“古槐抱楸”。相传,为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路经此地所栽。

唐武德年间(618—626),名为司家庄。因司氏定居早,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北乡南会清三:司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老僧口乡明贤十一:司家庄”。明洪武年间(1368—1398),韩氏又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仍称司家庄。

韩新村 位于韩家庄以北1.5公里,东为崔家庄,西北有岳家寨。153户,577人。设韩新村村民委员会。

原名韩家窑,曾名辛庄。清康熙年间(1660—1722),因韩六第十代族孙韩宗禄曾在此烧窑而得名。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老僧口乡明贤十一:辛庄”的记载。后沿称韩新村。

崔家庄 位于韩家庄东北2.5公里,东邻小徐家庄,北为亓家庄。647户,2336人。设崔家庄村民委员会。农历四、九日逢集。

唐武德年间(618—626),因崔氏定居较早,以姓氏得名崔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奉先城路:崔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南绮园三:崔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老僧口乡南绮园三:崔家庄”。

刘六务 位于韩家庄东北3公里,西邻崔家庄,北为小徐家庄。367户,1333人。设刘六务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二年(1369),原名刘连茹庄,曾称刘良务。刘连茹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人名而得村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奉先城路:刘良务”,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南绮园三:刘连茹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老僧口乡南绮园三:刘六务庄”。后沿称刘六务。

小徐家庄 位于韩家庄东北3.5公里,东邻章丘市境,南为刘六务,西邻崔家庄。586户,2262人。设小徐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徐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为区分村北的大徐家庄,沿称小徐家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南绮园三:小徐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老僧口乡南绮园三:小徐家庄”。

王新 位于韩家庄以西2.25公里,巨野河以南,东邻唐王道口,北为西张村。87户,259人。设王新村民委员会。

清顺治十八年(1661),原名新庄子,亦曾称躲水寨。王丙、王堂由西王村迁此,取新建村之意而得名。建国后,沿称王新。

唐王道口 位于韩家庄以西,巨野河南岸,西为王新,北邻司家庄。988户,3506人。设唐王道口东、唐王道口西村民委员会。农历五、十日逢集。村有300多年的皂荚树。

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唐王渡口。相传,因纪念唐太宗李世民东征经此渡过巨野河而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野)河路:唐王渡口”,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十一:唐王道口”,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老僧口乡明贤十一:唐王道口”。后沿称唐王道口。

东张村 位于韩家庄以南1公里,巨野河南岸,东邻纸坊村,南为王家坡。487户,1613人。设东张村村民委员会。

原名张家庄。明洪武二年(1369),张肆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野)河路:张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四:张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四:张家庄”。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东张村。

颜家村 位于韩家庄以东,巨野河北岸,东邻于家村,南为东张村。425户,1499人。设颜家村村民委员会。村中有五杈宋槐一株。

明洪武二年(1369),颜如须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颜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野)河路:颜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老僧口乡明贤十一:颜家庄”。后沿称颜家村。

纸坊村 位于韩家庄东南1.5公里,巨野河北岸,南为石徐村,西邻东张村。237户,848人。设纸坊村村民委员会。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刘汉朝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村民多做手工纸坊业,沿称纸坊村。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三:纸坊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三:纸坊”。

于家村 位于韩家庄以东2公里,巨野河北岸,东邻章丘市境,西南为纸坊村,西邻颜家村。183户,593人。设于家村村民委员会。

据《于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于恩业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于家村。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平陵城路:于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三:于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三:于家庄”。

王家坡 位于韩家庄以南2.25公里,东邻段家庄,东北为石徐村。298户,1026人。设王家坡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王德春、王德荣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王家坡。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野)河路:王家坡”,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四:王家坡”。

段家庄 位于韩家庄东南3公里,西北邻王家坡,东北为石徐村。295户,1029人。设段家庄村民委员会。

相传,原名缎家庄。以村民擅长纺织绸缎而得名。《韩氏家谱》记载:韩陆于明代由直隶(河北省)枣强先迁至司家庄后又迁入。沿称段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野)河路:段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四:段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四:段家庄”。

石徐村 位于韩家庄东南2.25公里,巨野河南岸,东邻周家村,南为段家庄。380户,1315人。设石徐村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原名徐家庄。徐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四:徐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四:徐家庄”。曾因村西北有座土地庙改名庙子徐家庄。后沿称石徐村。

周家村 位于韩家庄东南2.75公里,巨野河北岸,东南为河阳店,西邻石徐村,东北2面皆邻章丘市境。278户,1041人。设周家村村民委员会。2001年8月,移民周世忠、周世新、叶天万3户9人,由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忠县 井镇复旦村迁入。

据《周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周敬富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四:周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四:周家庄”。

河阳店 位于韩家庄东南4.5公里,巨野河北岸,东邻章丘市境,西为城子村与段家村西北邻周家村。170户,547人。设河阳店村民委员会。

相传,元末明初,原名小周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三:小周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三:河阳店”。因地处巨野河之阳即北岸,沿称河阳店。

2019年9月24日,唐王镇(草莓)入选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周边派出所

唐王派出所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双拥路与孙唐路交叉路口往西约50米(济南市历城区唐王街道第二小学东北侧约50米)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08:30-12:00;13:00-17:00,周六:09:00-11:30
济南市历城区双拥路与孙唐路交叉路口往西约50米(济南市历城区唐王街道第二小学东北侧约50米)

周边中学

济南市历城区唐王中学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王街道樊家老柳线唐王中学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王街道樊家老柳线唐王中学

周边诊所

济南市历城区唐王卫生院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双拥路(国家电网旁)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双拥路(国家电网旁)

周边乡镇

唐王街道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

周边村庄

东王村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