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李村

茂李村 茂李村历史沿革 茂李村人物传说 茂李村人口分布 茂李村名人事迹


茂李村是章丘市绣惠镇的一个行政村, 历史悠久。李氏家族更是章丘市名门望族。茂李村历史悠久,据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漯河桥碑》载:“该村原名磨李庄。清末,村人李善甲的小孩被大车轧死,李未追究,放车夫自去。恰被私访的县官碰上,对李深为赞许,便说:李家为人宽厚善良,必定人丁兴旺,发达茂盛。从而改名茂李庄”。从李氏家谱可以看到,在元代至正二年,李姓的始祖李深从河北枣强迁来。河北枣强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地方,它和山西洪桐是明朝洪武年间,全国大移民的两个主要迁出地。这个村的李姓始祖是在元末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这要比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开始的第一次大移民要早40多年。 章丘市绣惠镇茂李村 茂李村是绣惠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宗祠家庙、古巷道、古井、古树众多,特别是村南的李氏宗祠,是章丘市辖区内唯一被列为 济南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祠堂建...

详情

茂李村地名网_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绣惠街道茂李村资料简介
  茂李村是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绣惠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0114008246,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114。茂李村与绣城社区、城北新村、东关南村、东关北村、东南隅村、东北隅村、西北隅村、西南隅村、西关村、南关村、北关村、大张村、箭刘村、苗家村、寨子村、杜洪李村、大高村、小高村、石家村、乔家村、马家村、沙埠村、安家村、路家村、花园村、华家村、南河村、北河村、施家崖村、绿竹园村、王金村、小张村、全福村、鲁家园村、回一村、回二村、回三村、回四村、回东村、崖南村、康陈村、南套村、北套村、耿家村、回北村、夏家磨村、崖北村、大夫村、石家堰村、山东村、山南村、山西村、山北村、太平村、三星村、西皋村、金盘村、渔张村、船南村、船北村、闫家村、南刘村、城南新村、回南村、小张新村、船王村、闫刘村、金皋村、绣河园村、桃花山新村、沙埠新村、山头店村相邻。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绣惠街道茂李村介绍

茂李村是章丘市绣惠镇的一个行政村, 历史悠久。李氏家族更是章丘市名门望族。

茂李村历史悠久,据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漯河桥碑》载:“该村原名磨李庄。清末,村人李善甲的小孩被大车轧死,李未追究,放车夫自去。恰被私访的县官碰上,对李深为赞许,便说:李家为人宽厚善良,必定人丁兴旺,发达茂盛。从而改名茂李庄”。从李氏家谱可以看到,在元代至正二年,李姓的始祖李深从河北枣强迁来。河北枣强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地方,它和山西洪桐是明朝洪武年间,全国大移民的两个主要迁出地。这个村的李姓始祖是在元末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这要比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开始的第一次大移民要早40多年。 章丘市绣惠镇茂李村
   茂李村是绣惠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宗祠家庙、古巷道、古井、古树众多,特别是村南的李氏宗祠,是章丘市辖区内唯一被列为 济南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祠堂建筑,也是章丘市文物级别最高的祠堂建筑。该宗祠前殿面阔5间,基本保存完好。殿前植有苍松翠柏,两边各有拱门与后院相通。在东拱门上刻有“柱史遗迹”,“迪维前光”,西拱门上刻有“世德作求”和“紫满函关”。后院大堂共5间,正中悬“百世同堂”匾。堂内供奉李氏祖先。后墙高挂着族谱,记录着李氏历代先祖名讳。在拱门内有两棵垂槐,枝干盘屈,宛如虬龙,人称“卧龙槐”,别有一番风味。村委会的工作人员说,关于这两棵槐树,在李氏族谱中还有一个传说故事,说明太祖朱元璋幼时常在树下石板上仰卧乘凉,他当皇帝成真龙天子后,便称此树为“卧龙槐”,树下的石板也被称作“卧龙榻”。据民国十二年所修《李氏族谱》记载:李氏一世祖元代由河北枣强迁至章丘茂李村。三世祖李亨鲁,字秉礼。“幼读儒书,品端学粹。洪武二年,特旨征授左正言,诰授谏议大夫。封赠二代,时近至尊,枢密军机,均得参赞。后殁于官。”清咸丰年间,创建宗祠。如此算来,祠堂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茂李大桥就在村子的东南角,也是一座具有多年历史的古桥,临古老的漯河而建。这座大桥是周边老百姓相互往来及贸易的主要通道,也是附近最古老的一座大桥。原先的大桥石板破损严重,加上随着经济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交通的需要。前几年在绣惠和相公镇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大桥在保留了原桥柱基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扩宽和加长,极大地便利了周边村民进出。由于没有留下详细的历史资料,大桥具体建于何年不清楚,但多数村民都说是在公元1342年茂李村李姓始祖李深从河北枣强迁来后所建,至今有着600多年的历史了,到底是否正确,笔者不敢妄说。

西岸蝈蝈哑无声 东岸蝈蝈叫声亮


   在夏季茂李大桥西岸边的蝈蝈鸦雀无声,而西岸的蝈蝈却叫声响亮。据八十二岁的村民李大爷说:“大桥西岸就是村子,东是庄稼地,多年来都是这样。蝈蝈是有灵性的东西,西岸的蝈蝈之所以不叫是不敢叫,因曾有朱元璋的天子“旨意”所为。当年朱元璋夏季在此放牛时,河青草悠悠,河潺潺流动,而长年不息。这样的好环境,蝈蝈多是免不了的。而朱元璋在放牛累了时,喜躺在河边的石板上睡觉,往往会被蝈蝈的叫声一次次惊醒,心里非常反感,朱元璋就起来拿着柳条驱赶周围的蝈蝈。没有想到的是刚刚躺下睡着,蝈蝈又返回身边叫起,搞得朱元璋心烦意乱,内心极为不爽。在朱元璋应天登基后,闲来游玩之际听到了蝈蝈的叫声,又想起了蝈蝈曾经惹得自己难以入眠的心烦之事。于是口头嬉戏性传旨:“钦命茂李大桥西岸的蝈蝈变成哑巴不能再发声,如果想叫可去东岸,否则将治罪。”从此西岸的蝈蝈再也不敢出声了,全变成了哑巴,而只有到东岸时才敢发出叫声。随后村民李大爷顿了顿便笑着说:“你还别不信,夏天我们在西岸看见蝈蝈时,用树枝驱赶都不叫;也有人逮住了东岸的蝈蝈放在笼子里后挂在西岸的墙上,一直到晚也听不到叫声。“笔者听后也笑了,既蝈蝈是有灵性的精灵,可至今都不敢有违“旨意”吧。可惜由于人类的涉足,茂李村再也见不到蝈蝈了。

西侧桥墩附近 夏天没有蚊虫


  大桥西侧桥墩周围没有蚊虫早已经传了很多年,也是村民们常常津津,道的趣事,笔者听后也觉得稀奇,从第一次去时就仔细观察了大桥周边的环境,跟其他地方大桥周边,环境并没有什么区别。虽然河道至今一直流水不息,但比起以前的水流量,小得太多了,而且杂草丛生。在夏,蚊虫四处骚扰时,怎么会单单西侧两个,墩周围没有蚊虫呢?笔者第二次去时带着这个疑惑问询了一位在大桥西岸游玩的老人,大叔笑着说出了缘由,因大桥周边树多草多,正是放牛的好地方。一次朱元璋放牛累了时,喜欢躺在大桥河边的,块长条石板上休息,而这块石板离着西岸近,并且离着大桥西侧的,个桥墩不远。有一次朱元璋放牛时躺在石板上睡着了,周边的蚊虫围了上来,张嘴就咬,把朱元璋咬得体无完肤。既疼又痒的朱元璋用手挠了这边,又挠那边,挠的身上到处是一道道的血丝。朱元璋在生气之时,又看到一片蚊虫围着转悠,就发恨说:“可恨的蚊虫,如果敢再咬我,等我做了天子就让你们这些妖孽断子绝孙。”哪知蚊虫似有灵性一般,听后立即四散,自此不敢再靠近朱元璋半步。自此以后,朱元璋不管是中午,还是晚上在此睡觉或休憩,再没有蚊虫来骚扰过,李大叔还说:“前些年大桥没有扩宽前,村民在夏季的晚上经,来大桥上凉快,一般都是在西侧的两,桥墩附近,就是不带扇子也没有蚊虫。而在不远处蚊虫却一片片的,时不时地骚扰人,让人心烦。”从大桥扩建完以后,白天和晚上来来往往,车辆太多,也较易刮起尘土,而,此凉快的人才越来越少了。

大桥边的野枣树 没有棘针好奇怪


   野枣树长棘针,人人尽知,而在茂李大桥,的野枣树却没有棘针。据李大叔说:“大桥两岸的野枣树以前多,现在很少见了,主要是近年来进行漯河河道整治被清理了。”李大叔又接着说:“小时候就常听爷爷说起这个事,传了多少年了,就是没有见过有棘针的野枣树。”据说是朱元璋在此放牛时,牛来回到处乱跑,有一次在西岸拿着柳条驱赶牛时,在野枣树中间来回穿梭,没有想到的是棘针把朱元璋的裤子下角撕了好几道口子。本来落魄至此的朱元璋就只有这一条旧裤子,如此狼狈却又无可奈何。朱元璋登基之后在带领大军征战的途中,看到山坡上野枣树很多,就想起了在茂李村放牛时曾经被撕破裤子的糗事。于是发出感慨说:“要是那片酸枣树没有针多好哇!我就不会那样脸羞啦。”说来也怪,从此之后,茂李大桥岸边的枣树上的棘针一夜之间脱落无存。一直到前些年因为河道清理去除了碍事的野枣树为止,村里的老百姓都没有再见到岸边的野枣树长过棘针。
   看到这三个有趣的传说后,大家可能会忍俊不禁地笑起来,这怎么可能呢?说实话,我也不信,看起来貌似编的一样。笔者不过,从爱好民俗民史的角度而经过走访,把流落民间的趣事传说而进一步详细整理出来而已。这些趣事传说毕竟过去了多年,加上前些年受经济的影响,没有人再去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对民俗文化出现了异常重视的好兆头,留给后人一点民俗记忆已经显得非常的重要。这三个趣事传说尽管早已经被村民辈辈流传了多年,但是至今听来仍然妙趣横生,脍炙人口。


   李姓是中国的大姓,占人口的7.9%。章丘有十一“李”,其中绣惠“茂李”乃大家望族。至今,李氏宗祠保存完好,是章丘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家族祠堂。整体建筑体现了北方家族祠堂的建筑 风格,又隐含着“老子”吴楚文化的内涵。
  追溯历史,李氏家族作为章丘的望族,历来在章丘志书上多有记载。据1931年修《李氏族谱》记载:早在元末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李氏由河北枣强迁至章丘茂李村。这要比明洪武年间开始的第一次大移民早30多年。这就是说,早在元代,河北的枣强就已经成为移民迁出地了。到了三世祖秉礼公亨鲁,少年时与明太祖为布衣交,幼读儒书,品端学粹。洪武二年,特旨征授左正言,浩授谏议大夫,封赠二代。时近至尊,枢密军机,均得参赞。后殁于官,诏遣御前大臣抚柩归里,葬于祖莹西。清咸丰初年(1855年左右),创建宗祠,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了。

茂李村祠堂 (9张)
  李氏祖墓占地26官亩(约1.73万平方米),遍植柏、柿、青桐、海棠,取“百世同堂”之意。祖墓旧址现仍保存有李氏一世祖净渊公神道碑一座。
  祖墓东南为李氏宗祠,占地约2000平方米,分前后院。据《李氏族谱·宗祠记》记载:宗祠前有大影壁,左右各有木栅便门。门上有横匾,左“木本”,右题“水源”。过影壁西侧有大青石,平坦如床,人呼为“卧龙榻”。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微时在此牧牛,夏日尝偃卧其上,枕杆仰卧,舒布四肢,如“天”字之形。朱元璋登九五后,石突绽一角如蟠龙婉蜒,远近来观,叹为奇异,因共呼为“卧龙榻”。石上原刻有“卧龙榻”三字及诗二首,其一曰:
   补大遗剩饱风尘,流落簧偎獭水滨。
  光武钓台休艳羡,牧人下榻有前因。


  另一首曰:
   弄笛归来戴月明,脱蓑堰息像‘天’形。
  人龙飞舞石龙现,霖雨苍生颂太平。


  

李氏家族与老子为一脉


   李氏宗祠5间,均带抱厦门,门窗上有吉祥雕花;青砖黑瓦、飞檐翘脊。在正门上方悬挂“李氏先祠”匾,过大门有甬路直接过厅。过厅面阔12.5米,进深8.5米,高6米,前后门相通。过厅前植苍松翠柏,两边各有拱门与后院相通。在大殿的前面左右两侧各有一棵高大松树,让整座建筑显得古朴肃穆。
  最能体现李聃“老子”思想文化内涵的是宗祠两边的匾额,东拱门匾额刻“柱史遗迹”、“迪维前光”。柱史就是“柱下史”的简称。有多个含义,一般指侍郎等朝官。有时指御史,特别是汉以后的御史。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故名。如唐朝严维的《剡中赠张卿侍御》诗:“早列月卿位,新参柱史班。”唐韩翃《送李侍御赴徐州行营》诗:“少年兼柱史,东至旧徐州。”但这里柱史是指老子。“柱史遗迹”、“迪维前光”,就是说李氏家族与李聃“老子”为一脉,老子的思想希望李氏后昆继续发扬光大。

仿效函谷关匾额内涵


   西拱门匾额刻“世德作求”、“紫满函关”,也引用了历史典故,即东来紫气满函关。“紫”指紫气东来,“函关”指函谷关,在我国历史上久负盛名,在屏障中原的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传说老子化胡西去流沙道,经此关前,关吏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同“紫气东来”。老子在此为尹喜作《道德经》五千言,从此德行天下。秦王赢政曾雄居此关,横扫六国,完成华夏统一大业。秦时的函谷关已湮圮,如今所保留的是河南函谷关。为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朴主持建造,杨朴有功,封将梁侯。描写函谷关的著名对联有:
  胜迹漫寻周柱史,
  雄关重睹汉楼船。
   显然,李氏宗祠的修建者李氏族人对“周柱史”、“汉楼船”等都十分熟悉,整个建筑内涵体现了“老子”的思想,也仿效了函谷关匾额的深邃内涵,十分有意义。
  两拱门内俱有龙爪槐,枝干盘屈,宛如虬龙。传说朱元璋在茂李放牛时,端坐其上,对同伴们说“我坐龙墩了。”其他孩童欲上却怎么也做不上去。1982年,该龙爪槐被济南市林业局确认为济南市龙爪槐之冠。

在院北,后堂5间,正中悬“百世同堂”匾。堂内供奉祖先木主。堂后墙及两山均竖立屏,书历代昭穆名讳。厅堂东山有便门通守祠役住所。并有向北后门可达祖墓,每逢祀事,往来便利。宗祠现为茂李小学,过厅、拱门、后堂、卧龙石均保存完好。

据民国十二年所修《李氏族谱》记载:李氏一世祖元代由河北枣强迁至章丘茂李村。三世祖李亨鲁,字秉礼。“幼读儒书,品端学粹。洪武二年,特旨征授左正言,诰授谏议大夫。封赠二代,时近至尊,枢密军机,均得参赞。后殁于官。”后有李秉璐、李兰山、李凤灏等杰出人才。

周边门

茂李小学-南门 地址:济南市章丘区绣惠镇中心大街附近

周边村庄

茂李村 地址:济南市章丘区

李家庄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官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