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庄村
温家庄村, 温家庄村地理位置, 温家庄村历史沿革
温家庄村隶属莱城区大王庄镇,位于莱芜区 西北部,距莱城30公里,北依香山群峰,东邻北杨家庄,南与止凤村接壤,西靠陡崖、卞庄,392户,1281口人,耕地面积1260亩,宜林山场约600亩。温家庄村隶属莱城区大王庄镇,位于莱芜区西北部,距莱城30公里,北依香山群峰求才糠,东邻北杨家庄,南与止凤村接壤,西靠陡崖、卞庄,392户,1281口人,耕地面积1260亩,宜林山场约600亩。据村碑记载:明朝初年,温姓自山西迁此,牛姓早居,以姓名村牛家庄。后温姓人丁兴旺,牛姓失传,改称温家庄。全村现有张、杨、温、于、苏、李、郑、吴、周、宁、亓、卢、曲、魏、刘15姓。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温家庄属于王许保;民国初温家庄属9区;1940年,归莱芜县香山区管辖;1945年属香山区止凤乡;1951年香山区改为13区,1955年10月属香山区止凤乡;1956年11月...
详情温家庄村隶属莱城区大王庄镇,位于莱芜区 西北部,距莱城30公里,北依香山群峰,东邻北杨家庄,南与止凤村接壤,西靠陡崖、卞庄,392户,1281口人,耕地面积1260亩,宜林山场约600亩。
温家庄村隶属莱城区大王庄镇,位于莱芜区西北部,距莱城30公里,北依香山群峰求才糠,东邻北杨家庄,南与止凤村接壤,西靠陡崖、卞庄,392户,1281口人,耕地面积1260亩,宜林山场约600亩。
据村碑记载:明朝初年,温姓自山西迁此,牛姓早居,以姓名村牛家庄。后温姓人丁兴旺,牛姓失传,改称温家庄。全村现有张、杨、温、于、苏、李、郑、吴、周、宁、亓、卢、曲、魏、刘15姓。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温家庄属于王许保;民国初温家庄属9区;1940年,归莱芜县香山区管辖;1945年属香山区止凤乡;1951年香山区改为13区,1955年10月属香山区止凤乡;1956年11月为香山区温家庄乡;1958年3月撤区并乡,温家庄属大王庄乡管辖;1958年属大王庄公社;1984年撤销 人民公社,温家庄属大王庄镇所辖至今。
温家庄历史悠久,村北山中陡峭的“拔母崖”令人目眩。传说明末草头王李本被官军围困后,在吊鼓山以“悬羊吊鼓”之计,“金蝉脱壳”逃至此山崖下,老母无力上崖,李本用绳索将老母从山下拔上崖顶逃脱,故此处名“拔母崖”。崖下有一泉,水自石隙中流出,旱不枯,涝不溢,因李本在此饮过马,后人叫“饮马泉”。北部石梁上有一锅形的“锅湾”,有山石排列如凳的“歇息台”,是李本率将士吃饭和休息的地方。
温家庄村东的“丰山”(又名双峰山),山高约400米,山上柏林茂密,山顶有清咸丰11年(公元1861年)为躲避土匪修筑的“丰山寨”,现仅存遗址。
“绿化此丰山,今朝更好看”。荒坡实行承包后,大力发展林果业,现在是“山顶松树戴帽,山下果树缠腰,花椒山楂累累。承包户每年增收3000-5000兀左右。村西,香山河由西转折南去,过去,常有水灾。自1995年以来,疏通下游河道,建成1200多米长的防洪石坝,从此再无水患之忧。
古朴的民风孕育了不少仁人志士,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久传不衰。温永昌主持栽种的“罗热院微柏岭”柏林,总面积60000平方米,有柏树近10000余棵。因柏林中生有“罗汉松”,故名“罗柏岭”。光绪年间,先贤张楚智历尽千辛万苦打水井,后来变卖家产以一筐石砟5吊“制钱”的代价,历经3年,终于打出了水源丰富的“半仙井”,为村民解决了建村以来无水饮用之苦,成为后人的楷模。另外,顾全大局的杨玉寺,痴心治学的杨怀良,铁匠艺人张三锤,苦心求学的张曰和,扶弱济贫的刘老太等,他们的精神和业绩世代传为佳话。
温家庄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抗日战争爆发后,省委派地下党员周美瑶同志以温家庄的金堂寺为联络点,在香山一带组织和发动抗日武装,组建香山抗记燥漏日游击队,而后参加了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
1940年8月,为适应抗日形势的需要,莱芜县第一届参议员大会在温家庄召开,选举议员77人,孙启明为参议长,张川、刘子正为副参议长。选举县行政委员会,谭克平为主任。
1944年,莱芜县委在温家庄金堂寺成立了“莱芜县金堂寺抗日高小”。其中军政干部子弟和周边村庄的学生60多人。此期间,县委以温家庄青年学生为骨干,组建了“抗日文艺宣传队”,对宣传、教育、发动、组织、武装群众共同抗日作出了积极贡献。
温家庄是抗日根据地。莱芜县委、泰安地委、泰山军分区等机关均曾在此驻扎。廖容标、起笃生、洪涛、黎玉、高启云、赵杰等军政领导曾在此开展抗日工作。各种训练班、辅导队、庆功会、表彰会等常在此召开。温家庄村民总是腾出房子,抱出被子,端出煎饼,阀只判察热情招待,结下了难忘的军民鱼水情。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30多名男女参军,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互争上战场的动人事迹层出不穷。开明人士吴凤亮积极支持其子吴学经、吴学儒,其孙吴增森先后参加抗日救国队伍,莱芜县委曾在他家门口挂上“革命三英”的大光荣牌。抗祖狼日英雄曲凯庆任莱芜县独立营营长期间,率领游击队员打据点、端碉堡、炸桥梁、割电线,使敌人闻风丧胆。曾任淄博市委副书记的杨得贵,当年赤着膀子上战场,常常出奇轿狼才签兵杀人敌人“心脏”,日寇曾悬赏10000斤小麦买杨得贵的头颅。解放后任《浙江日报》总编辑的吴学儒,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积极开展抗日活动。一天,他正与李元荣研究工作,突被敌人包围,部分敌人冲进院里唏里哇啦地找人。情急之下,吴学儒等人一个箭步从屋里跳出来,手举手枪,大喝一声“不怕死的向前来!”敌人谅炒页一窝蜂似地乱跑,二人乘机越墙,三拐八折进了地下堡垒户吴学程、吴学理两家房屋中间的夹道里,敌人折腾半天没找到人,夹着尾巴回碉堡去了。1944年的一天,温家庄民兵配合香山抗日武装,端掉了这个罪恶的碉堡。
在岁月峥嵘的战争年代,温家庄村组织担架30多付,小车15辆,80多人参加支前,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参加了淮海等上百次战斗,冒着枪林弹雨运粮草、送弹药、救伤员,多次受到部队首长的嘉许。郑金桂作为莱芜老区人民的优秀代表,被部队授予“淮海战役纪念”勋章一枚。他从莱芜挑到淮海的一条扁担、一副托子和一个瓢头子,作为革命文物,现已陈列在徐州“淮海战役胜利纪念馆”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温家庄有9名烈士血洒大江南北和朝鲜战场。
温家庄历来重视教育。远在清咸丰年间村里就有私塾一处。民国期间,全村有6名高等小学毕业生。1942年办了村小学。学校的教员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秘密从事地下抗日活动。1951年至1958年,温家庄从师范、中学、高小毕业的就有80多人。改革开放后,温家庄教育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况。1993年建起了一座教学设施比较齐全、占地20多亩的小学,每年有近300名学生在校就读。自恢复高考以来,温家庄就有21名学生考入大中专学校,其中研究生1名。
温家庄是莱芜有名的缺水村。1955年,莱芜县委、泰安地委派专家进行勘察设计,建成了泰安地区第一座水库——金堂寺水库,水库容量20.7万立方米,可灌溉土地300多亩。1964年又建成黄叶岭水库,水库容量13历立方。1950年后,温家庄水利建设以蓄地上水为主,1980年转向地下水的开发。1982年,由莱芜打井队勘察施工的村南150米深的“罗柏岭一号井”出水;以后,相继打出深井7口;1999年建起水塔一座,温家庄大多数家庭吃上了自来水。
在水利建设中,1980年,村民张建祥投资建成一座蓄水10万立方米的“金水溏”水库;2002年,村民温秀振投资20000元,在村南打出了“罗柏岭三号井”。自此,温家庄的东、西、南、北、中“梅花点”式的8眼深水井、水库、小型截流及大口井,构成了地上水、地下水得以综合利用的灌溉网络,使大部分土地变成了水浇田。粮食由建国初期亩产500多斤增加到现在的1500多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激发了村民的致富热情。
首先进行种植结构的调整。广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使村里的经济收入成倍增长。如今,全村有600多亩地种姜养蒜,很多农户发了姜、蒜财。一时间富了的村民“盖楼房、娶新娘、买上汽车闯沈阳”成了时尚,做起了大买卖。
为开拓致富门路,促进山区物资交流,1988年设立了温家庄集市,定于农历每月四日、九日为集。集市的设立为繁荣温家庄和周边村镇经济插上了翅膀。如今全村现有五金百货门市部、馍馍房、豆腐房、食品加工、运输专业户、小卖店等20余家,家家生意红红火火,财源滚滚而来。
如今的温家庄人富裕了,山沟沟变成了小城镇。1991年,温家庄村实施了村庄规划建设,建成了具有两纵(财源街、丰山街)、两横(香山路、阳光路)的新格局,并硬化了主街道。街道两旁浓绿的风景树,掩映着排排崭新的瓦房。路灯整齐划一,成为展示鲜明时代特征的新村落。全村已成为电话村,摩托、冰箱、彩电、农用车、液化汽炉已进入农家。有的已有汽车,在城里买了高档楼房。全村人已大模大样地过上了城里人的现代生活。
温家庄人在新形势下,将精诚团结,与时俱进,为把温家庄建成更加富裕、文明的经济强村而奋斗。
周边村庄
温家庄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
温家庄村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
曹家庄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
沙家庄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
公家庄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
刘家庄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