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房村
营房村 营房村村庄由来 营房村政区人口 营房村经济状况 营房村村居建设 营房村社会事业
营房村隶属于山东胶州市营海镇,位于大沽河入河口西岸,距市区东南9.25公里,是镇驻地,现有人口1819人。经济以农渔业为主。相传清雍正时期,冷、杨二姓在此立村,因康熙年间,此地驻防水师营而得名。道光版,《胶州志》标为营房集。村庄由来 村庄以古代军营为名。村庄以古代军营为名。道光乙巳《胶州志?建置开方图》标为“水师前营”;《清职官表》在“水师营”下注:“康熙四十年调……等官驻胶州”;“清兵制?海防》载:“康熙四十五年,以胶州为海防要泛,添战舰……调水师……驻胶州海口,是为前营水师……雍正七年移驻头营子”。传说为冷、杨二姓立村,当在雍正之后(无考)。营房村位于营海镇驻地,大沽河入海口西岸,东靠大沽河,西靠204国道,南靠胶南市,北靠香港路。全村共586户,1819人,其中男916人,女903人,村居占地面积750亩,有土地1800亩。营房村在旧社...
详情营房村隶属于山东胶州市营海镇,位于大沽河入河口西岸,距市区东南9.25公里,是镇驻地,现有人口1819人。经济以农渔业为主。相传清雍正时期,冷、杨二姓在此立村,因康熙年间,此地驻防水师营而得名。道光版,《胶州志》标为营房集。村庄由来 村庄以古代军营为名。
村庄以古代军营为名。道光乙巳《胶州志?建置开方图》标为“水师前营”;《清职官表》在“水师营”下注:“康熙四十年调……等官驻胶州”;“清兵制?海防》载:“康熙四十五年,以胶州为海防要泛,添战舰……调水师……驻胶州海口,是为前营水师……雍正七年移驻头营子”。传说为冷、杨二姓立村,当在雍正之后(无考)。
营房村位于营海镇驻地,大沽河入海口西岸,东靠大沽河,西靠204国道,南靠胶南市,北靠香港路。全村共586户,1819人,其中男916人,女903人,村居占地面积750亩,有土地1800亩。
营房村在旧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20%的人靠给地主当佃户生存,主要是种城里孙家、高家的地,和本村地主崔二的地,其余大都靠点工夫,打短工,扛活,到海滩上挖蟹子,当海货贩子谋生,到了荒年,就要依靠东滩的海蓬菜了。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形势有了根本的改变。1982年联产承包,粮食丰收,生活改善。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民营企业有8家,个体发展更为迅速,养殖(包括养虾、养蛤、养鸡、奶牛等)、制造(包括木器加工、汽车配件等)、服务、建筑等行业如雨后春笋,个体私营户约100家。
从下面一组数字可以看出全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面貌:1978年全村固定资产2000元,总产值为100万元,人均产值为666元,上交税金10000元;1988年固定资产9000万元,总产值为3200万元,人均产值增为200万元,上交税金30万元;1998年固定资产为12000万元,总产值再增为6300万元,人均产值增为3647元,上交税金为90万;2005年固定资产为19800万元,总产值猛增为10728万元,人均产值激增为6万元,上交税金为180万元。人均纯收入6万元,全村总收入10928万元,包括农业收入115万元,副业收入10121万元,打工收入132万元,其他收入10万元。
为了建设好现代化新农村,营房村委会投入了64万元进行村居建设,供电自1999年以来投入了30万元,硬化路面共投入16万元,排水沟投入5万元,绿化投入7万元,学校、幼儿园投入6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委加强村民文化大院建设。生活大大改善,户内小汽车已有16辆,面包车6辆,货车10辆,电脑10台,摩托车占有率达50%,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达90%以上。获营海镇先进单位、营海镇民营企业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周边诊所
兴义市兴泰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S397
周边村庄
营房村
地址:青岛市胶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