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城村

昌城村


昌城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城区东南2公里处,面积1140亩,现有耕地815亩,林地280亩,其中特色种植200亩,主要种植名贵花木和绿化用树,于2009年列为都市农业,计划2011年再扩大都市农业200亩。村内人口1410人,564户,党员53人。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沣水镇的昌城村,今虽不足400家农户,但村名来历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该村在1982年地名普查时,虽正式确定为“昌城”,但是,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以及周围邻村的广大百姓,至今仍习称为“商城”。家居该村的清代翰林邹振岳,曾在光绪年间作过一番追根溯源的考证,并且,还在村关帝庙的碑文中作了记述:“义昌国,在今淄州淄川东北。元于钦《齐乘》云:‘般阳郡东北四十里有逄陵故城,商代诸侯逄伯陵始封于此。’今淄川县城,即原般阳郡,计其道里适符,则呼曰‘商城’,亦不为无据。诸说纷歧,阙疑。”据《淄川县志·人物传》记...

详情

昌城村地名网_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沣水镇昌城村资料简介
  昌城村是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沣水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70303102206,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303。昌城村与矿山社区、范王村、北沣村、南沣村、寨子村、城东村、刘家村、张一村、张二村、张三村、仇家村、炒米村、东高村、大高村、河庄村、高炳东村、高炳西村、梁鲁村、张炳村、唐炳村、四角方村相邻。 还有2个地名与昌城村同名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沣水镇昌城村介绍

昌城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城区东南2公里处,面积1140亩,现有耕地815亩,林地280亩,其中特色种植200亩,主要种植名贵花木和绿化用树,于2009年列为都市农业,计划2011年再扩大都市农业200亩。村内人口1410人,564户,党员53人。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沣水镇的昌城村,今虽不足400家农户,但村名来历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该村在1982年地名普查时,虽正式确定为“昌城”,但是,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以及周围邻村的广大百姓,至今仍习称为“商城”。家居该村的清代翰林邹振岳,曾在光绪年间作过一番追根溯源的考证,并且,还在村关帝庙的碑文中作了记述:“义昌国,在今淄州淄川东北。元于钦《齐乘》云:‘般阳郡东北四十里有逄陵故城,商代诸侯逄伯陵始封于此。’今淄川县城,即原般阳郡,计其道里适符,则呼曰‘商城’,亦不为无据。诸说纷歧,阙疑。”

据《淄川县志·人物传》记载:“邹振岳,字岱东,少颖悟,喜读书,肄业于济南府泺(luò)源书院,时主讲为湖南道州何子贞,先生赏其书法,进诸门下。咸丰十一年辛酉(公元1861)考取优贡;同治元年壬戌(公元1862),并补行举辛酉科,举于乡;二年癸亥(公元1863)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乙丑(公元1865)散馆,以知县选直隶怀安县。怀处边荒,人文弇(yǎn)陋,向无科第。为建书院,延名师,集诸生讲肆,自是邑人始有举于乡者。丁继母忧,服阕。历署饶阳、清苑县事,值大旱,亲祷(dǎo)于易州之十三槽,徒步蹑屩,攀越岭壑,雨立降。晋易州直隶州知州。易州为陵寝重地,守护官吏多旗员,供亿饷需,皆取给州官,稍不如意,辄相龃龉(jǔyǔ),终任无纤芥隙。人或以为难,常奉檄勘。独石口、张家口、多伦诺尔,三厅所属,垦荒匿税之地,得九十余顷,履亩升科,岁征银两一万余两。值左文襄公出治拒马河,上荐其才。曾文公督直(隶)时,荐语有‘才优、守洁、振奋、有为、育士、爱民,均能出以实心’之语。合肥李相国阅之,讶曰:‘文正荐贤考绩,语无过八字者,其特重于名臣如此。’擢宣化府知府。调署保定府,转补天津大吏。两以治行卓异,荐绩功以道员用。加二品衔,赏戴花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夏,勘验子牙河,触炎歊(xiāo)犯波涛,积劳成疾,卒于官(终年60余岁)。当道闻于朝。诏宣付史馆立传。”

邹振岳爱好书法,习汉隶晋草,后尤善行书,其作品深受当朝李鸿章的赏识。在昌城村南,旧有邹岱东神道碑,顶端刻“圣旨”二字,下端刻“皇清诰授资政大夫、在任候补天津府知府岱东邹公神道”。昌城村西南隅,旧有“奶奶庙”一处。

据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淄川县志》记载:“昌国城,史记燕昭王封乐(yuè)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正义曰:故昌城在淄州淄川县东北四十里也,今故址犹在,土人呼为昌城。南曰乐店,有竖旗石,孔广数寸,相传乐毅曾破齐兵于此。有元朝张德翥(zhù)重修乐昌国庙碑。今庙废碑存。《齐乘》所载晋人小楷乐毅论石刻,移入开元寺者,即此处也。”旧志还有“乐毅墓在昌城之后”的记载。

昌城遗址基本呈正方形,只西北角稍缺,四周各近1·5公里。有东、西、南、北4座城门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4个角门。城垣已平,其西北角一段已改为路基,高出地表。经钻探,文化层厚1米左右,地表多汉代遗址。1984年6月28日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昌国城古为昌国邑,在秦汉为昌国县。《淄乘徵》(作者毕际有)曰:昌国城,汉县也,前汉属齐郡,后汉属齐国,晋亦属齐国,《宋书·州郡志》属齐郡,《魏书·地形志》属青州齐郡,至隋朝,昌国县之名不见于史。《汉书》中齐郡领12县,昌国第二;《后汉书》中齐国领6城,昌国第二,般阳第六;《晋书》中齐国领5县,昌国第五;《宋书》中,般阳、昌国2县皆属齐郡。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昌国县之名不见于史”呢?据《临朐县志》记载: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将“昌国县”更名为“逄山县”,至隋炀帝(杨广)“大业”(公元605—618)初年,又将“逄山县”更名为“临朐县”。此后,“昌国县”的名字没有了下落。

故昌国城东南2华里处有跑马场,面积约300亩;城东南5华里处有南艺台和北艺台;城南7华里处有操步沟和操步岭,均系当年的练兵习武场所。

古人或认为“昌城”就是商代的“逢陵城”。据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淄川县志》记载:“逢陵城:按逢伯陵,商之诸侯也,初封于齐。薄姑氏因之,后太公又因之。齐乘曰:城在般阳东北四十里。按县东北四十里,有古废城即昌国城,俗名昌城。淄乘徵曰:或昌城即逢陵故地耶。或曰:逢陵城即逢丑父之邑,一云:丑父即逢伯之后裔。”

据考证:早在殷商时期,有一位叫逢(féng)伯陵的人,曾被商王封为“昌国王”。当时的国都就设在今昌城村。逢伯陵的“逢”字,即今之“逄(páng)”字,俩字在古代通用(以下通用为“逄”)。逄伯陵系商王近裔,姜姓,他忠君爱民,教民稼穑,发展桑麦,把辖区治理得物阜民丰、国泰民安。“昌城”之名也随之而显耀。当时的昌国地域较广:东至临朐,西至王村、章丘一带,北至北海。

在战国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公元前311—279年)派大将乐毅讨伐齐国而获胜,因而封乐毅为“昌国君”,其国都也设在今昌城村。但乐毅据守昌城仅短短5年时间,燕昭王就去世了。随即,燕昭王的儿子燕惠王即位。此前,乐毅与燕惠王有过矛盾,因此,齐国的田单从中挑拨离间。乐毅害怕燕惠王对他实施报复或暗算,无心恋战,弃城而逃奔到赵国,被赵国封为“望诸君”(或称“蓝诸君”)。其后,燕惠王又封乐毅的儿子乐闻为昌国君。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成一统,废侯国立郡县,分郡三十六,昌国城被改为昌国县,曾先后隶属齐国或齐郡,一直延续到两晋(东晋、西晋)时期。

据《史记·乐毅列传》记载:乐毅贤,好兵,原在赵国,后到魏国,闻燕昭王为报齐国乱燕之仇,而礼贤下士,而燕为至卿。后为上将军,率赵、楚、韩、魏及燕王国之兵伐齐,败齐于济西。乐毅独率燕兵追于临淄,齐湣王逃之到莒,乐毅尽取齐国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阅,亲至济上劳军,封乐毅于昌国,号昌国君。乐毅在齐国征战五年,占领齐国七十余城,皆入燕国为郡县。燕昭王死后,其子燕惠王即位,中齐国田单之反间计,召乐毅还,乐毅知燕惠王企图不良而降赵。后燕军大败,齐国收复失地。燕惠王败兵而后悔,于是,复以乐毅之子乐闻为昌国君。《史记》还载有乐毅“报燕王书”,写得清真意切,感人之至。后燕惠王不听乐闻之计而伐赵,大败后而割地求和。燕惠王在十分后悔的浓情下,写信给已经奔至赵国的乐闻,自责晚矣。这段故事,既为昌城的历史增添了光华,也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思。

旧《淄川县志》中有邑庠生高肇翰的“昌国城怀古”诗二首:

其一:“茆(茅,máo)屋萧萧只数楹,村名仍是古城名,缫(sāo)车声里人闲聚,指点山河说乐(yuè)生。”

其二:“十二山河已破残,故城渺渺却全安,若还笼轴人多智,未必将军惜弹冠。”

邑(淄川)人王睹(王崇义之子)有“昌城怀古”诗曰:

“禾黍离离雉堞(zhì dié,古城墙)平,居人指点说昌城,悲风古墓寒烟锁,落日蒹葭(jiān jiā,芦苇)远水明;故垒已随征战尽,断碑犹识霸才名,悠悠旧事宁堪问,满地萧萧听鸟声。”

从公元420年的南北朝起,昌国县地归南朝刘宋。刘裕为了割土修置冀州,将临朐县撤消,把原在今淄博地域的般阳、昌国、西安、安平,侨置迁移到临朐境内。从公元550年的北齐年间,又将般阳、西安、安平3县,全都并入昌国县。至隋朝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昌国县”先被易名为“逄山县”;至隋炀帝大业(公元605—618)初年,“逄山县”又被改为“临朐县”。自此而后,“昌国县”之名便一度消失,久不见于史册。

隋文帝缘何要以“逄山”替代“昌国”呢?这大概与逄伯陵的广泛深远的历史影响不无关系。

传说距今3000余年的殷商初期,有一位名叫杨骥的大将,他戎马疆场,屡建奇功,为抵御外侮、巩固边防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也受到朝廷的嘉奖。但杨骥恃功自傲,为王而不满足,背叛朝廷,谋反北海,挑起造反旗帜,率兵进驻逄山,加紧操练兵马,敛赋屯粮,扩充实力,以待攻取商朝的国都。

昌国王逄伯陵领受了朝廷平叛息乱的旨意,一举攻下了逄山。杨骥败走石门山(今属临朐县)后,他凭借石门山的天然屏障,一面收集残部继续顽抗,一面派遣信使假意申明归正。逄伯陵回书:“限三日内归降,逾期则进军讨伐!”然而三天过后,始终不见杨骥的一兵一卒前来投诚。逄王大怒,率军直捣石门山。在石门山东山顶,便听得战鼓咚咚、战马咆哮,逄伯陵下令,把石门山团团围紧,亲率一支队伍下山进击,在山下所见到的竟是“悬羊击鼓”、“饿马咆槽”,叛军也早已逃遁得无影无踪,始知中了杨骥的“金蝉脱壳”之计。逄伯陵愧悔交加,自知难以回朝复命,回到逄山后便跳崖自尽。逄伯陵活得慷慨激昂,死得壮怀激烈,最后留下了“逄山影照万古传”的动人故事和历史景观。

古代的逄山(今属青州市),跨越临朐、益都二县地界,临朐人呼其为“逄山”,益都人呼其为“石膏山”或“玲珑山”,若干年前,山上就建有逄公祠,历朝历代进行过多次翻建或重修,祠庙犹存。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刘宋,还因此在淄川县西南四十里处设置过“逄陵县(该县于北齐时撤消)”。在今临朐县境内,既存有逄山,也存有逄公祠,还有石门山和新建的石门坊,而且逄公祠内,至今香火兴盛不衰。

周边中学

张店区第四中学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沣水镇昌城东路1号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沣水镇昌城东路1号

周边住宅区 小区 房地产

昌城新村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昌城新村(刘沣路东140米)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昌城新村(刘沣路东140米)

周边门

海南电网公司五指山供电局-西北门 地址:淄博市张店区刘沣路东150米

周边村庄

昌城村 地址:淄博市张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