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集镇

西集镇 枣庄西集镇 西集镇历史沿革 西集镇行政区划 西集镇地理环境 西集镇自然资源 西集镇人口 西集镇经济概况 西集镇社会事业 西集镇交通 西集镇风景名胜


西集古称“西蔇”,西集镇隶属山东省 山亭区,素有“伏羲故里,暨国古都”之称,是枣庄的中心点、山亭的南大门,东临市中区齐村镇,南连薛城区陶庄镇、邹坞镇,西接滕州羊庄镇,地势东高西低,东经117°22′2.22″-117°28′18.19″,北纬34°54′34.59″-34°57′21.46″。总面积66.07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15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常住人口34242人(2017年) 。2016年,全镇共完成规模以上企业产值32.6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10.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000万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新增纳税100万元以上企业2家。2017年枣庄山亭机场在山亭区西集镇开工。据《峄县志》记载,西集名称来源于商代时期的古国名字叫暨国。商代中期暨国分支迁到君山(抱犊崮)东麓,另建一国东蔇,故称为西集。春秋战国时期属小...

详情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所有乡中心区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介绍

西集古称“西蔇”,西集镇隶属山东省 山亭区,素有“伏羲故里,暨国古都”之称,是枣庄的中心点、山亭的南大门,东临市中区齐村镇,南连薛城区陶庄镇、邹坞镇,西接滕州羊庄镇,地势东高西低,东经117°22′2.22″-117°28′18.19″,北纬34°54′34.59″-34°57′21.46″。总面积66.07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15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常住人口34242人(2017年) 。

2016年,全镇共完成规模以上企业产值32.6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10.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000万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新增纳税100万元以上企业2家。

2017年枣庄山亭机场在山亭区西集镇开工。

据《峄县志》记载,西集名称来源于商代时期的古国名字叫暨国。商代中期暨国分支迁到君山(抱犊崮)东麓,另建一国东蔇,故称为西集。春秋战国时期属小邾国。距今有5600年的文化底蕴,全镇共有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8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1处,市级6处,区级20处。省级非遗2个,国家级标志性地理商标2个。完成鲁南伏羲文化产业园、伏里土陶博物馆建设规划及省级旅游强镇、省级旅游特色村申报,积极争创国家级生态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景观镇以及低碳发展社区。

西集历史悠久。据明万历《峄县志》记载及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此地发现多处大汶口文化遗址。

殷商时期,属大国。

周、春秋、战国时期属小邾国,后属 楚国。

唐代属沂州琅琊郡承县。

金代、元代均属 峄州。

明代、清代属峄县。

民国时期先后属 峄县、滕峄边县、费滕峄中心县、 麓水县等。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秋以后,先后隶属 双山县、麓水县。

1949年至1983年10月,先后属峄县、齐村区。

1958年,西集、付庄、张庄、东凫山合并成立西集人民公社。

1962年隶属 枣庄市齐村区,同年分出付庄、张庄、东凫山,建西集公社。

1983年撤销齐村区,改属 山亭区。

1983年11月,改属山亭区。

1984年3月,改称西集镇。

2001年西集、张庄、 东凫山合并,仍称西集镇。

2003年,分出张庄、东凫山恢复称西集镇。

2014年,西集镇下辖东庄村、 西集村、刘庄村、 冯庄村、北官庄、 河南村、卢山口村、东集村、两河岔村、录井南庄村、 常山村、伏里村、东伏山村、西伏山村、头官庄村、文王峪村、 张庄村、 田庄村等18个行政村。政府驻地,345省道西集镇附近。

西集镇位于山亭区西南部,处枣庄市中、薛城、滕州、山亭四区(市)的中心位置,经纬度为,东经117°22′2.22″-117°28′18.19″,北纬34°54′34.59″-34°57′21.46″。总面积66.07平方公里。

西集镇地势东高西低,呈自然倾斜状,海拔100米以下的冲积平原。地层属华北型沉积,岩石以 石灰岩为主。平原面积52平方千米。

西集镇属于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大陆度为65.18%,一般盛行风向东风和东南风。但受海洋一定程度的调节和影响,气候资源丰富,具有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温较高、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等特点。年均气温13.5℃。无霜期平均200天左右。

年降雨量1000多毫米,有4条河流 ,2眼山泉,1个水库,地表可利用水资源76多万立方米。

西集镇镇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灰石、 粘土等。优质石灰石储量达到1.2亿吨。

常住人口34242人(2017年)。

2011年,西集镇总人口3.6万人。西集镇以汉族主体民族。

西集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2014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 10.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 3860万元,比2013年增长24.8%。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3127万元、24.9亿元和3860万元,平均增长22.5%。工农业总产值完成 24.9亿元,比2013年增长16.2%;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11472元,地方财政收入100万元。

2014年,西集镇启动实施了常山、牛郎山2个空心村治理,西集、吴庄2个废弃砖场土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新增耕地0.05平方千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申请发证面积17.37平方千米,完成勘界面积16.62平方千米,完成比率95.8%。

畜牧养殖, 以招商引资、大户带动、集中养殖等形式,先后建起了 鹿、 兔、 鸡、 猪、 牛、羊等6个标准化养殖小区,167个养殖场。目前,全镇梅花鹿存栏达到120多只,兔存栏达到3.4万只、鸡存栏达到3.2万只、猪存栏达到1.7万头、牛存栏达到260头、羊存栏达到2.1万只,每年实现畜牧业产值400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发展水库养鱼500余箱,养殖户360多家,产值实现3000多万元。

西集镇有地瓜枣加工企业20多家,年地瓜加工量达2000多万公斤。盛产 山楂、 柿子、 花椒、 板栗、 金银花、 栝蒌、 丹参、远志、 全蝎、小杂粮等,同时也是优质 玉米种育种基地。

2014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9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6.2%;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2.1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8%;规模以上利润总额1.6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28%。

2014年,西集镇投资156万元,在尚岩村建成了果品批发市场,并于2006年5月下旬全面投入运营,日成交量达20万公斤左右。

2014年,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以“ 伏里土陶”创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市区三级文保单位2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个。

西集镇镇内学校为, 张庄中学、东凫山小学、 东庄小学、东河岔小学、东集河北小学、东集河南小学、亲庄小学 、冯庄小学、 凤凰小学、 刘庄小学、 南庄小学、 向阳小学、宝物峪小学、西集镇小学、张庄中心小学、文王峪小学、榆树腰小学、 河口小学、西凫山学区中心小学、西河岔小学、马头官庄小学 、马头小学、马庄小学、鹿井小学等1个中学和23个小学。

2005年以来,西集镇先后投资100万元,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购置了先进的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单导 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形成了科室配套齐全,服务一流的现代化乡镇 医院,全镇农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8%,从2007年5月至今已报销农民看病款112.5万元。

道路建设方面,修筑生产路120千米,环山路60千米,大小桥涵56座;三年来共投资900多万元,硬化农村道路78千米,实现了村村通目标。水利工程方面,全镇新打深水井22眼,其中完成配套16眼,挖渠道3.1千米,建拦河坝19处,地头窑180余个,建蓄水池27座,建低水高调工程11处,复修水渠18000米,铺设各种地下管道近4万米,解决了6个村群众的吃水难问题,增加灌溉面积6000多亩;流域治理方面,全镇共投工400多万个,投资1000多万元。其中,围泉流域,治理面积4.8平方千米,累计投工128万个,投资220多万元,栽植侧柏等水保林木100多万棵,发展山楂、 大樱桃、 冬桃、花椒等果树70万棵,形成了“山顶侧柏戴帽,山腰山楂花椒,山下冬桃大樱桃”的格局,实现了产业功能和生态功能并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该流域治理工程被评为国家级样板工程。

西集镇交通很明显,东靠 244省道,西邻 京福高速公路和 京沪高速铁路,北连山滕经济带,南接枣薛经济带,是店韩路山亭段镇域经济发展的“桥头堡”,枣木高速公路、省道枣济公路和店徐一级公路“三条黄金通道”穿境而过,交通优势的特色乡镇。

普照寺

是古峄县名刹,位于枣庄市区西北约20千米,属于西集镇。普照寺始建年代不详,明代万历年间和清代道光年间进行过维修,推断此寺应创建于元代以前。普照寺现保存的大殿,是明代供奉佛像的后殿,殿檐下大门两侧嵌有明代石碑两通,上面镌刻有明代文学家贾三近的诗作,字迹清晰完好,石碑摩刻时间是万历十一年(1583年)。大殿后面还保存一通清代道光年间的碑刻,碑额篆书“龙河精舍”四字。龙河,即指今西集河,精舍是寺庙的别称,碑上所指正是普照寺。碑上款题《 龙河精舍记》,主要记述普照寺周围的自然环境、寺庙情况以及当时维修经过。碑文出自滕县人王东槐之手。

万历十一年(1583年)前后,文学家贾三近由南京光禄寺卿任上解职在家闲居。5年闲居期间,他为撰写《峄县志》,考察山川河流,遍访乡老耆旧,悠游于泉林之间。在普照寺结识了住持僧圆泰,二人促膝交谈,十分投机,以后便时常往来,纵论佛理禅旨,壁上镶嵌的两首诗,便是他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秋季到普照寺,应圆泰长老之请留赠的。

建新遗址

在西集镇伏里村,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坐落在村北侧一片高出周围1.5米左右的平坦台地上。经钻探,遗址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205米,南北宽155米,现存面积约3万平方米。东、南、北三面被群山环抱,西部为开阔平原,遗址北侧有一条小河。1992年,济枣公路修筑时需从遗址中穿过,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2次较大规模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在遗址的西、中、东3个区域内共开探方106个,探沟l条,发掘面积共计2781平方米。发现大汶口文化房基27座,灰坑和窖穴261个,墓葬92座,水井l眼,陶窑1座,出土陶器、石器、骨角器等各类遗物1000余件。

河沟将遗址

分为两半,东为居住区,西为墓区。居住区发掘出房址10余处,其中三处为半地穴式,灰坑8个,并出土了大量以素面陶片为主的文物等。区内水井直径为1.2米、深2.4米,这在大汶口文化中首次发现,把祖先从饮用河水到饮用井水的历史转折点推前了千余年。墓区发掘出包括成人、儿童在内的墓葬。其中有一夫妻合葬墓,墓主头向东方。传说 伏羲就出生在伏里村,后与活动在峄城区金陵寺附近的红埠族母系部落首领 女娲结为夫妻,在此生儿育女。伏里村南有伏山,其顶有 伏羲庙、 女娲庙,庙内10多块石碑至今保存完好。

倪国故城遗址

战国时代的倪国故城遗址位于西集镇东1千米处,海拔140米。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倪即小邾国,以居邾故又称邾国。”遗址为高出地面5米的台型高地。据《峄县志.古迹考》载:“土台高数尺,方广数十亩”。在此先后发现了灰陶缸、陶豆、罐、筒瓦、石斧、鬲腿等文物。现遗址被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周边政府机关

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冯庄办事处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

周边诊所

西集镇中心卫生院 地址:枣庄市山亭区

周边乡镇

西集镇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