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董村
南董村 南董村建制沿革 南董村人口民族 南董村地理环境 南董村自然资源 南董村民风民俗 南董村著名人物
南董村全称山东省滕州市 柴胡店镇南董村,隶属于山东滕州,村落始建于300多年前,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多次重命名。东临古薛河,水源充沛,土壤肥沃,村中人大多种植小麦、玉米、油菜、菠菜等作物。恰有一番“桃源人”的味道。村落始建于300多年前,名常氏村。后经党支部决定,更名为南董村。2014年人口普查全村317人,82户。汉族全村共两个姓氏:董、刘,其中董姓占80%人口。南董村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南部,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明显,大陆度为66.4%。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均日照2383小时,年平均气温13.6℃,年平均地温16.3℃。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6.9℃;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1.8℃。全年平均年降水量773.1毫米,年降水量最高为1245.8毫米(1964年),最低为388....
详情南董村全称山东省滕州市 柴胡店镇南董村,隶属于山东滕州,村落始建于300多年前,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多次重命名。东临古薛河,水源充沛,土壤肥沃,村中人大多种植小麦、玉米、油菜、菠菜等作物。恰有一番“桃源人”的味道。
村落始建于300多年前,名常氏村。
后经党支部决定,更名为南董村。
2014年人口普查全村317人,82户。
汉族
全村共两个姓氏:董、刘,其中董姓占80%人口。
南董村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南部,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明显,大陆度为66.4%。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均日照2383小时,年平均气温13.6℃,年平均地温16.3℃。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6.9℃;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1.8℃。全年平均年降水量773.1毫米,年降水量最高为1245.8毫米(1964年),最低为388.9毫米(1981年)。年平均降水日为81.8天,平均降雪日数7天。气压平均为1007.1百帕。年平均风速2.8米/秒,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频率为12%。
小麦、 玉米
菠菜、 油菜
煤
古薛河
传统婚礼
议婚。民国年间,男女十几岁,父母即托媒说合,为儿女求亲。只要年龄合适,门当户对,生肖相合,便由家长作主,相约吉期,通启定婚。定婚。男送禽鳞、糕点、美酒、布帛、首饰为彩礼,女回以鞋帽(或《尚书》与文房四宝)、禽鳞等物回聘。
请期(俗称要“八字”)。至婚龄,男家先期遣人往女家索取女方生辰,非数往而不得。既得庚帖,便请人择定婚期、进门时辰。嫁女。嫁前,多由姑嫂操持摆盒、装柜,交待婚仪事项,传授新婚之道。届时,嫁女梳网头,裹棉衣、扎裤腿、赤袜底,外罩凤冠霞帔,头顶蒙脸红子。呜咽上轿出门。放炮启程、兄弟扶轿,送至村外。
迎亲。娶日,男方门庭挂红结彩,亲朋好友登门志贺。民国时,有钱人家多采用大娶仪式。新郎披红戴花,穿缎靴,戴礼帽,乘坐绿网官轿,前有旗锣伞扇喝道,后有人马相随。或迎亲于途,或迎于女家。一般人家小娶,只新娘乘轿至夫家。新郎或迎于村口,或迎于门前。花轿到,放鞭炮,去轿顶,进大门,跨马鞍,到院中。迎女客扶新娘出轿,坐于椅上,抬到香台前。
拜天地。香台上燃香烛,置粮斗,摆托盘。司仪赞礼,新人拜天地,拜毕,迎女客边唱歌谣边撤枣、栗入洞房。
坐帐入洞房,新人拜过床公床母,升床朝一定方向坐下。迎女客唱着歌谣,挑蒙脸红子。随后,新人饮交心酒,喝同心面。
闹房。邻里少年,群入洞房,戏谑喧闹,俗谓之“吵喜”。子夜,仍有童稚潜伏窗下窃听,人称“听房”。
上拜。翌日晨起,新人拜谒公婆。尔后,近门嫂辈用红丝线为新人缚脸,俗谓之“开脸”。
叫对月。民初,此俗已大变,娘家接送两趟。接送时间,均由公婆决定。
现行婚俗
恋爱。50年代以来,青年人多自由恋爱,但大都需经人介绍相识,双方通过接触、观察、了解,征得家庭意见,最后自己作主。
定婚。农村青年男女一旦认为合适,双方进城照一半身合影相,各执一张。即算相爱定情之物。此后,男方逢年过节,则向女方送节礼。女方即可出入男家,—般在婚仪前夕领取结婚证书,拟定婚礼日期。城镇青年自由恋爱的较多。许定之前,男女要分别去对方家庭非正式做客。若无异议,婚事即定,叫人便到所在地政府领取结婚证书准备婚礼。
婚仪。60年代以前,农村婚仪仍循旧制,而后稍有变通。1966年以后数年,迎娶送嫁皆步行,使用红旗和锣鼓迎送。新人进门不拜堂,向毛泽东主席画像鞠躬、致礼、祝祷、背语录、合唱《东方红》。随后,撒喜糖、入洞房。婚礼若由村“文化大革命”小组包办,新娘不得入洞房,要下地参加劳动。城镇婚仪,多于“五一”或“国庆节”举行,并多去北京上海旅游结婚。此时,无论城乡,嫁妆必备“红宝书”。1970年以后,乡村送嫁用排车、花席为棚。送亲婆另坐排车随后,儿童挎鸡的习俗仍存。拜堂仍以敬毛主席像为先,再敬公婆。坐帐、拜上一如旧仪,婚事尚俭。城郊婚仪,新娘坐人力三轮车,戴墨镜。送女客、挎鸡童随后而行,婚礼渐复旧仪。城镇青年虽旅游结婚,但归来仍大宴宾客,吵喜遵循旧俗。1980年以后,城乡迎娶竞以乘小汽车为荣,少则二三辆,多则四五乘。搭彩棚,悬音箱,宴宾狂饮,喧嚣达旦。结婚竞尚奢侈。仪式渐趋繁琐。
传统丧葬
人将死,移明间,儿女为之梳洗穿衣。逝后,停尸灵床,头南脚北。垫白枕,束双脚,白纸蒙身。燃长明灯,摆打狗饼,盛倒头饭,立“影身草”。长子于扶担登椅喊路,众孝子放声举哀。继以白纸封门、竖纸幡于户外。请族人,跪尊长,乞议丧事。遣执事,赴亲友送信报丧。当晚,孝子趋于野,登椅喊路,火焚“倒头轿”。
将盛殓,先整容。含饭,缀钱,将死者生前喜爱玩物放置棺内,尔后盖棺。若女丧,须娘家来人,叙死囚,禀贵嘱。述丧仪,概无异议,方可成殓。
入殓后,漆棺木,男黑女红,孝子昼夜守于侧,早晚举哀。亲友接丧信,携纸箔吊唁,抚慰丧主,孝子叩头谢纸(给吊唁人行礼)。并为亲友破孝。择期出丧,再遣人散帖。
殡葬前两日,报庙请魂。吹鼓乐前导,孝子擎幡随行。又有专人泼洒浆水于后。故又谓之“攉汤”。
前一日夜,冥饯送魂。入夜客尽,鼓乐引路,孝子依次缓行。至村外路口,长子呼唤着死者,送灵位于纸轿中、登椅喊路,撒岁数灯,焚烧所备社耗。男丧,女儿出资扎纸轿;女丧,则扎一纸牛。
出殡上午,亲友如期携香烛、纸箔、荤供、帐条、挽联、赙仪致吊。中午,宴宾、谢客。午后发引,家祭已毕,移棺于街。亲友依次行礼祭。礼成,长子顶“老盆”,摔于棺首。棺起,哀声大起。仪卫前导,鸣锣开道,孝男随棺缓行,孝女、孝眷顶“搭头”,就地举哀。
棺至族林墓前,孝子绕穴、亲自清扫,下棺入穴。放长明灯、倒头饭于穴内,立纸制金童玉女于棺前两侧,簇哀杖于棺后。而后,拱砖砌石成墓,筑上为坟。
翌日,儿女眷属上林祭扫,俗谓圆坟。五七、百日前,再祭扫于墓前。子女三年后除孝。其间,男穿白鞋,帽沿白边;孝女穿白,扎白带,衣镶白边。
丧葬因贫富有别,以上所述为中等之家发丧仪俗,富户还要奢侈,讲排场;旧社会贫穷人家无力富葬,人死后,只给至亲报丧,三日后即行埋葬,如无力购置棺木,仅以席簿卷埋。
现行丧葬
“文化大革命”初期,传统丧葬仪式被禁行,一般薄棺简葬。亲友多送花圈、挽联。孝子穿白鞋,戴孝帽、佩黑纱,单位(或生产队)开追悼会。会后,抬棺木于族林,掘穴深葬,不砌墓,不筑坟。但圆坟、五七、百日祭奠一 如旧俗。此时,境内林地夷为平地,人们仍循族林旧制,依序土葬。数年之后,乡村丧葬渐渐复旧,但“报庙”、扎“社耗”等旧仪式废除,规模也小。
70年代初,推行火葬。公职人员及乡村干部带头力行,普通居民也逐渐响应。火葬前,穿衣、停尸、招魂、守灵、启灵、报丧、祭仪,服孝、吊唁,一如旧仪。三日后火化,骨灰仍葬祖林。70年代后,人们仍把骨灰重置灵堂,罩以彩扎的楼阁,然后冥饯、发引、出殡,旧时葬礼仪式逐渐恢复。
1985年后,乡村土葬旧习俗日趋恢复。人死后,连夜抬尸于族林,掘土墓深葬之。山乡僻壤,更有筑土为坟者。城镇葬礼简单、停尸三日即火化。骨灰葬于故土,或寄火化厂存放处,一般仍以入土为安。
特殊丧葬
中年人死亡,上有尊亲,丧事从简。停于偏房。仅送信不发帖,三日便葬。旧时,也有侯尊亲故后合并发丧者、谓之“发老丧带少丧”。
婴儿夭折,称之为”殇了”。俗以为催索前辈薛帐的“讨债鬼”以谷草裹尸,于夜间抛至乱尸岗或荒郊野外。踅身疾走,须绕道辗转回家。
少亡,也无停尸丧葬之仪,于午后由叔伯埋葬于林地角落,亦无棺木。
作奸犯科,死于非命者,俗以为耻,无葬礼,不吊唁祭奠。族人拒之入林,多葬于荒郊。
董立杰, 山东滕州籍,1991年出生,现居南董村。
周边政府机关
中共董村社区总支委员会
地址:枣庄市滕州市春藤东路与龙泉南路交叉口北150米
周边诊所
苏娟口腔诊所
地址:枣庄市滕州市柴胡店镇中心小学西侧约230米
周边村庄
董村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龙泉南路
董村
地址:枣庄市滕州市
南胡村
地址:枣庄市滕州市
西董村
地址:枣庄市滕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