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家村
樊家村 樊家村村庄由来 樊家村村庄历史
樊家村位于郝家镇府驻地东北5.6公里,广蒲沟北侧,西与大务村相连,地处东营市西郊,胜利油田腹地,五六干合排从新村老村中间穿流而过,有西效工业园为依托,紧靠北二路交通干线,发展经济有得到独厚的地理位置;本村现有198户,688口人,历史上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近几年樊家村在樊金玉书记的领导下,齐心合力,团结一致,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再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工作得民心,顺民意,有人民群众做坚强的后盾,一定能够干大事,创大业,带领群众走向更富裕,更繁荣,闯出一片新天地。借东营市大发展的春风,樊家村人民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形势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谋发展大计,同创美好未来,书写出更加壮丽的历史新篇章。据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樊纲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樊家村”。系樊、盖、谢等姓氏组成。历属博兴、蒲台、广饶县所辖,196...
详情樊家村位于郝家镇府驻地东北5.6公里,广蒲沟北侧,西与大务村相连,地处东营市西郊,胜利油田腹地,五六干合排从新村老村中间穿流而过,有西效工业园为依托,紧靠北二路交通干线,发展经济有得到独厚的地理位置;本村现有198户,688口人,历史上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近几年樊家村在樊金玉书记的领导下,齐心合力,团结一致,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再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工作得民心,顺民意,有人民群众做坚强的后盾,一定能够干大事,创大业,带领群众走向更富裕,更繁荣,闯出一片新天地。借东营市大发展的春风,樊家村人民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形势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谋发展大计,同创美好未来,书写出更加壮丽的历史新篇章。
据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樊纲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樊家村”。系樊、盖、谢等姓氏组成。历属博兴、蒲台、广饶县所辖,1966年7月划归垦利县。
1、经助合作。五十年代初,党中央为了使全国的广大农民尽快摆脱分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领导了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当时史口区派指导员马税福在樊家村组织开展工作,广大村民坚决响应号召,纷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生产,向贫困开战。1944年,由樊保会任互助组组长,以贫雇农为主,创建了樊家村第一个互助组。规模近30户,以农业为主,还开展农副业生产,搞起了豆腐房、木工组等,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到1946年-1947年互助组工作全面展开,村民自发组织创建了多个互助组。1955年,由樊保会任组长的互助组织和盖全芝任组长的互助组,两组合并形成了初级合作社,称为“东社”,相继樊乐圣为组长的互助组,合同其他互助组形成了第二个初级社,称为“西社”到了1957年,在上级工作组织的指导下,两社合并,形成了樊家村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走上了正规的管理渠道,由盖全芝任高级社社长,樊金敬任会计,谢风祥任保管。
2、拥军支前,掀起大参军热潮。1944年抗日形势好转,为迎接抗日战争大反攻,樊家村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掀起了大参军热潮。村里召开踊跃参军积极分子会议,研究动员参军工作。广大人民群众也积极响应,踊跃参军报名。积极分子樊继敏、盖德芝率先报名,在他二人的带动下,全村有30余人光荣入伍。出现了许多父母送子,妻送夫参军支前的动人场面,成为樊家村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
3、刮“五风”大跃进,群众深受其害,连年自然灾害,百姓流离逃荒。
1958年,樊家村划旭史口区宋沙人民公社,樊志申任支部书记,樊乐圣任社长,有县下派干部孙士洪,周怀远等在我村指导工作。同年开展了大炼钢铁运动,各家各户除生产工具外,凡是铁制器具一律缴公,重新大炼钢铁,连饭锅都不给留。群众深受其害。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下,全村百姓吃起了大锅饭。
1959年、1960年、1961年三年的自然军害,农业大面积歉收,集体储蓄的粮食很快就用完了,食堂被迫关门,人民得不到温饱,部分村民为了生存,只好领老带小到临朐、朐县、平度地逃荒要饭。在1960年政府还组织迁移灾民到广饶县李鹊乡、张国乡落户,樊家村迁去灾民6户,1961年到友林乡南张村12户。
周边行政单位
新华街道办事处企业管理委员会
地址:东营市垦利区南一路东营市垦利区郝家镇人民政府北侧
周边门
东营市垦利区郝家镇人民政府-西南门
地址:东营市垦利区南一路北50米
周边乡镇
郝家镇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
周边村庄
樊家村
地址:东营市垦利区
郝家村
地址:东营市垦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