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沙村

三宝沙村 三宝沙村历史变迁 三宝沙村大事记 三宝沙村经济发展 三宝沙村社会进步 三宝沙村组织建设


三宝沙村位于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北部山区,属于山村,现有181户,523人口,村共有党员27人,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两委班子健全。全村耕地总面积1000亩,主要以种植果树粮食为主,其中果园500亩,粮田面积500亩,村集体资产净值11万元,集体可支配财力7300元,集体年经营性收入2.3万元,村里有林果等可开发利用资源,粮食、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3000元。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于姓从多英村来此建村。后刘姓由宅家夼村迁入。因村南河岸有天然形成的三个沙峰,上横巨石,形成“三沙擎石”之景(古名钓鱼台),故命村名三把沙,后演变为三宝沙村。 三宝沙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1°06′,北纬36°59′。东与庙后村山泊相连,东北与下十字夼村山泊相交,西与湖西村山地相接,南与宅家夼村相邻。分两个自然村,村西的油坊沟村与本村...

详情

三宝沙村地名网_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郭城镇三宝沙村资料简介
  三宝沙村是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郭城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0687104257,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687。三宝沙村与郭城一村、郭城二村、郭城三村、郭城四村、郭城五村、西沟村、邢家庄村、簸箕掌村、路南村、王家沟村、车家沟村、西山村、于家庄村、马家沟村、北申家村、迎驾山村、西古现村、窦家疃村、东古现村、肖家庄村、阵胜村、山东村、垛崖底村、土堆村、沙旺村、史家村、晶泉村、建明村、南申家村、东刘家村、龙口村、北朱村、段家村、河南村、南山西头村、桂山村、后夼村、建新村、官庄村、新发庄村、港里村、林东村、柳树村、前夼村、松树夼村、黄草场村、战场泊村、李家岭村、西楼子村、东楼子村、林山村、璋夼村、台城村、东庄村、择善村、山角村、下十字夼村、上十字夼村、庙后村、宅家夼村、当道村、戴家村、姜家村、大侯家村、后洽河村、前洽河村、葛家村、东鲁家夼村、山前村、埠山后村、西鲁家夼村相邻。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郭城镇三宝沙村介绍

三宝沙村位于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北部山区,属于山村,现有181户,523人口,村共有党员27人,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两委班子健全。

全村耕地总面积1000亩,主要以种植果树粮食为主,其中果园500亩,粮田面积500亩,村集体资产净值11万元,集体可支配财力7300元,集体年经营性收入2.3万元,村里有林果等可开发利用资源,粮食、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3000元。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于姓从多英村来此建村。后刘姓由宅家夼村迁入。因村南河岸有天然形成的三个沙峰,上横巨石,形成“三沙擎石”之景(古名钓鱼台),故命村名三把沙,后演变为三宝沙村。 三宝沙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1°06′,北纬36°59′。东与庙后村山泊相连,东北与下十字夼村山泊相交,西与湖西村山地相接,南与宅家夼村相邻。分两个自然村,村西的油坊沟村与本村为一个行政村。隶属郭城镇,北距镇政府驻地12公里,南距市政府驻地30公里。 全村耕地面积83.7公顷,其中粮田48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等。

1942年11月日军胶东拉网大扫荡,烧死村民于典省。 同年本村解放。

1947年进行土改复查。

1953年办起互助组。

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2年建学校教室18间。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8年用上电网供电。

1993年安装自来水。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22公斤,总产8.7万公斤。1973年,开始农业学大寨。至1982年,共整大寨田15.5公顷,水浇地扩大到20公顷,人均0.03公顷,粮食产量有了较大提高。1978年,粮食亩产达到342公斤,总产24.6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75公斤,总产26.8万公斤。 1992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红富士苹果11.3公顷。2000年,苹果园面积达到13.3公顷,收入30万元。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428万元,其中农业161万元,林业3万元,畜牧养殖业247万元,其它17万元。

第二、三产业改革开放后,先后发展了勾花、结网及建筑、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等。2002年,全村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89人,总收入165万元,其中工业20万元,建筑业65万元,运输业19万元,商饮业26万元,服务业35万元。

文教科技解放前,本村未有学校。1947年成立三宝沙小学。1993年,村小学并入下十字夼小学。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粮食80公斤左右,讨饭的有十几人。解放后,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150公斤。1975年达到200公斤,全村总收入9.5万元。2002年,有运输车辆55辆,摩托车40辆,电话42部,彩电75台,冰箱12台,电风扇85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全村都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建国后,住房条件逐步改善。1984年建立新村,皆为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全村有党员6名。1944年,成立党支部,于典宝任党支部书记,时有党员10人。2002年,有党小组4个,党员30名。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于典宝、于典会、于奎秋、于奎民、于奎洲、于奎振、于典思、于海云、于生翠、于生凤、刘恒平、于振河、于生学。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于奎增、于奎江、刘典合、于奎秋、于典宝、于奎振、于典思、于生风、于生兴、于海云、于生堂、于振合、于生文、于生学、于生国、刘恒海丶于生吉丶于海民至今。

周边村庄

三宝沙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