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推后村
子推后村 子推后村概况 子推后村大事记 子推后村经济发展 子推后村社会进步 子推后村组织建设 子推后村人物
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孙姓建村。因村处 介子推庙后,故命村名子推后。后有于、郑、韩、陈等姓自外地迁来定居。子推后村位于山东省 海阳市西部,地处东经120°58′,北纬36°50′。东与李家疃为邻,西与夏泽村山泊相连,南与荷叶山后村接壤,北与驹凤头村连接,隶属 小纪镇,距市政府驻地25公里。全村辖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5.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梨、蔬菜等。2002年,全村328户,904人,其中女性428人。有于、郑、韩、陈、李、姜、张、孙、宋、任、徐、王、刘等姓,均为 汉族,其中韩姓人口较多。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29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总收入的比重为69%、18%、13%,人均纯收入3010元。1933年国民党军队进村抓走中共党员3人,押到 济南。直到1937年国共合作时,才予释放。...
详情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孙姓建村。因村处 介子推庙后,故命村名子推后。后有于、郑、韩、陈等姓自外地迁来定居。子推后村位于山东省 海阳市西部,地处东经120°58′,北纬36°50′。东与李家疃为邻,西与夏泽村山泊相连,南与荷叶山后村接壤,北与驹凤头村连接,隶属 小纪镇,距市政府驻地25公里。全村辖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5.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梨、蔬菜等。
2002年,全村328户,904人,其中女性428人。有于、郑、韩、陈、李、姜、张、孙、宋、任、徐、王、刘等姓,均为 汉族,其中韩姓人口较多。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29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总收入的比重为69%、18%、13%,人均纯收入3010元。
1933年国民党军队进村抓走中共党员3人,押到 济南。直到1937年国共合作时,才予释放。1941年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1942年2月26日顽军赵保原部来村搜捕共产党员,村长韩元文、乡妇救会长兼村妇救会长郑振翠壮烈牺牲。1954年成立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83年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9年村民出义务工,建起库容15万立方米的水库。1990年整修了50米宽、3000米长的新河道。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40公斤,总产23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69公斤,总产60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425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635公斤,总产57万公斤。1997年,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开发河滩3.3公顷,栽植日本 爱宕梨。到2000年,已发展到16.7公顷,产量5万公斤,收入16万元。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47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06万元,畜牧收入166万元。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扎麻布、结发网等手工业,从业人员30余人,收入很低。1965年,村集体建起磨坊、油坊。1983年起,村组织80余人从事草制艺品加工,常年收入13万元。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10人,收入133万元,其中工业收入91万元,建筑业收入42万元。第三产业1951年,村办起了供销合作社代销店。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机械修理铺、商店、电气焊加工部及车辆运输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80余人,收入92万元,其中商饮、服务业收入64万元,运输业收入28万元。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子推后小学。1945年成立完小。1976年,村重建新校舍,设施配套,教育质量稳步提高。1994年,子推后小学被县评为花园式学校。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60人。村重视科技教育,多次聘请专家讲课,或派人外出学习。到2002年,村民有3人获得助理 农艺师,4人获技术员职称。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度日。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50公斤。1975年,全村收入12.5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00元,有各种车辆135辆,摩托车30辆,电话95部,彩电100台,电冰箱15台,洗衣机3台。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不足5平方米。1975年,村统一规划新房区,房屋统一搬迁,街道建设实行规范化。1997年,本村被海阳市评为村镇建设先进单位。1998年,被山东省建设委员会人事厅评为村镇建设明星村。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6平方米。集体福利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1年购置电影放映机1台,自放电影。1983年投资3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97年投资5万元,修自来水蓄水池,村民开始用上了自来水。2000年,安装了有线电视、路灯。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27年4月,韩元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36年成立党支部。在党支部领导下,成立了互助组,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村民拥军支前,组织民兵参军参战。1949年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35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3个,党员37名。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郑铎、徐庆福、郑振林、郑德昌、于洪茂、于庆典、陈洪彬、韩元利、韩文广、于孟先、郑文明。1983年,于孟先再任党支部书记。于孟先任职期间,村党支部多次被中共烟台市委、海阳市(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委会。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陈仕荣、韩元文、徐岐、陈洪国、陈洪彬、韩元利、于洪茂、韩文广、于孟先、郑文明、韩文高、姜连龙、于孟先。1999年5月,于孟先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1990年,村委被海阳县政府评为模范村民委员会,1993年,本村被中共海阳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村。
人物简介 郑振翠(1911-1942)女,刘胡兰式女英雄。193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联村地下党支部妇女委员。1941年任抚宁乡妇救会长,带动妇女投入抗日救国活动。1942年2月11日被捕就义。郑铎曾用名郑云山、王永文。1914年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海阳县青救会主任、中共海阳县委常委、石岛市公安局局长、汉口铁路局公安局局长、郑州铁路局公安局局长、铁路局副局长、全国铁路检察院郑州分院检察长等职。陈洪国1944年7月,被胶东军区授予民兵模范光荣称号。
烈士名义
于孟义、徐德茂、郑德恩、于清早、韩元仙、于孟臣、郑德禄、郑德欣、郑文理、韩元文、郑振翠(女)、郑文山、陈洪恩、徐庆福、宋庆合、郑德同、张国恩、郑德玉
周边村庄
子推后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
咀子后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