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王村

许王村 许王村青州市朱良镇许王村 许王村村庄概况与历史文化


许王村,位于 青州市最北部,北阳河的西岸。许王、史家、红星三村紧密相连,形同一村,过去统称为“围子里”。距青州城50华里;离广饶、寿光、临淄各约35华里,是名副其实的四县边区。北与广饶县大王镇吴家村紧邻接壤;东与大王镇苏庙村一河之隔;省道青垦路在村东跨河而过,向南1公里便是省道济寿路、东距东红高速路口仅2公里;西距临淄区皇城镇3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明、清至民国初期时隶属青州府寿光县。1939年至1945年属益寿临广四边县,1945年秋属益寿县,1952年并入益都县,1958年属益都县阳河人民公社,1976年属段村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属青州市阳河乡,1992年元月乡镇合并属青州市朱良镇,2007年8月乡镇再次合并后属青州市高柳镇。许王村 许王三村居民共有1500余人,有李、史、刘、赵、王、鞠六姓。许王李姓为主,占本村人口的95...

详情

许王村地名网_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高柳镇许王村资料简介
  许王村是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高柳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078110927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781。许王村与南马兰村、崔家庄村、东马兰村、西马兰村、北马兰村、高家庄村、冯家村、河北杨村、前李户村、后李户村、小吕庄村、西水渠村、廉颇村、河南杨村、王大古村、东水渠村、郑家庄子村、苏家村、辛岭村、北石塔村、西石塔村、黄岭村、水坡村、范家村、香店村、闫河村、交流村、东良孟村、西良孟村、东朱良村、西朱良村、北朱良村、南段村、西段前村、西段二村、北段村、前北段村、中北段村、后北段村、郝家屯村、赵家营村、南星落村、北星落村、曲家屯村、永和村、彭家村、史家庄村、红星村、葛家口村、高家庄村、王木村、东八户村、西八户村、阳河村、河头村、西马庄村、东沈家村、前后寨村、刘家庄村、纸坊村、北赵家村、张郭庄村、西朱鹿村、东朱鹿村、郭家庄村、西王车村、东王车村、于庙村、大王车村、小王车村相邻。 还有3个地名与许王村同名


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高柳镇许王村介绍

许王村,位于 青州市最北部,北阳河的西岸。许王、史家、红星三村紧密相连,形同一村,过去统称为“围子里”。距青州城50华里;离广饶、寿光、临淄各约35华里,是名副其实的四县边区。北与广饶县大王镇吴家村紧邻接壤;东与大王镇苏庙村一河之隔;省道青垦路在村东跨河而过,向南1公里便是省道济寿路、东距东红高速路口仅2公里;西距临淄区皇城镇3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明、清至民国初期时隶属青州府寿光县。

1939年至1945年属益寿临广四边县,1945年秋属益寿县,1952年并入益都县,1958年属益都县阳河人民公社,1976年属段村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属青州市阳河乡,1992年元月乡镇合并属青州市朱良镇,2007年8月乡镇再次合并后属青州市高柳镇。

许王村 许王三村居民共有1500余人,有李、史、刘、赵、王、鞠六姓。许王李姓为主,占本村人口的95%,约750人、赵姓40余人、鞠姓一家;史家村是清一色的史姓,有400余人;红星以刘姓居多,人口300余,王姓、赵姓约50人。其中许王、红星原为一村,因刘姓大部分村民都集中在村的东边依河坝而居,故称“东头”,直到人民公社化后的1962年,刘姓才从许王(生产大队)中析出,独自立村,定名为一个时代色彩很强的名字—红星村(大队)。

元末,赵姓先民即来这阳河西岸的渡口边上定居,始称“赵家河口”。后来许姓、王姓也陆续来此安家落户,(王姓是在明朝洪武二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徙来此)。后因许、王两姓人丁日盛,遂改村名为“许王村”。故当地有“先有赵家河口、后有许王两家”之说。只是这其中的许姓早已外迁至益都县城北的裴桥村,现村中已无后人居住。

李姓则是分两次先后迁至许王村的,最先是由寿光县斟灌庄的一支于清康熙年间迁入。因其祖上属于有名望的大户家族,为显示身份的尊贵以及与其他李姓的区别,称之为“宅户李”。至明洪武二年,由河北省枣强县先行移民到滨州市楂根李村的一支李姓,尔后又迁居到广饶县大王镇西李村,清嘉庆年间由八世二公成芳携子侄搬来许王村定居,后李氏家族人丁日盛,繁衍成为本村望族。

明朝永乐年间,史姓兄弟七个(龙、凤、虎、豹、象、瑞、吉)从河北直隶枣强县移民到山东青州府,其中二公(凤)来到寿光县城西许王村南而居,立村名为史家村。

刘姓则是清道光年间由阳河村迁至许王定居的,迄今有二百余年历史。鞠姓是由广饶县大王镇的鞠家庄迁来。

到清朝同治年间,整个村庄才基本定型,形成了有三条东西大街、十余条巷子、胡同的中等规模的村落,到民国时期已拥有居民1500余人。祖辈们按照来此定居的先后和自然分布划分了居住区域:史姓居住在前街;李姓居住在中街和后街的西半部;刘姓、王姓、赵姓分别居住在中街和后街靠近河岸的东部。三村六姓宗族的先民们相聚而居,相互照应、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纵观三村原有的街巷胡同、民居分布原貌,我们的祖辈从房舍定址、排水防涝、街路交通等诸方面都有了一个较为协调统一、科学合理的布局。无论从风水学或建筑美学的角度来看,都可以说是恰到好处、相得益彰。

古围墙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捻军作乱,为防御捻军骚扰,各地乡绅、团练督办各村修建围墙,因三村紧密相连且无明显界限、村民交叉相居,共同所筑的土围墙更将三村紧密的连为一体,型同一村,故称围子里。围墙下宽八米,上宽三米高约3米,就地取土筑墙、分层夯实而成。墙的南、西、北三面均是2米多深、5余米宽的大沟,东面围墙就是加固加高的阳河河坝,阳河俨然成了三村防务的护城河。

为方便人们出行和安全起见,围墙四周设立了5个大“寨门”:后街、前街东西两头各设一个,中街只在西端留有一个,南边另开有一个小门。两个东寨门都设有闸板、腰桄,以防阳河水满倒流。各寨门上方额匾刻有“人和寨”三个大字,寓意三村百姓和睦团结之意。寨门昼开夜闭,有乡丁村勇在围墙上站岗巡逻,围墙对防御强人骚扰、保障村民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正因为先民的勤劳智慧和团结,才有了“围子里”这样一个祥和的村落,才有了后人们繁衍生息的风水宝地!

通济桥:许王村位于老寿光县城的西部,地处交通要道,正冲后街东寨门的阳河滩里有一石桥,曰“通济桥”,是由莱州、登州通往济南府的最近路线和必经之路。无论是车马挑夫、行人客商,东来西去都要经过此桥。据村中老人记忆,此桥在清同治年间曾进行过较大规模重修,所立的桥碑在文革时期被毁。为修桥募捐者而立的两块功德碑,就砌立在本村“三官庙”的前墙窗下,上面详细的刻有捐资者姓名和捐银数目,捐资者大都为阳河两岸四里八村的百姓乃至寿光城里的商贾绅士,可惜这两块石碑现已不知去向。

大汶口文化遗址:1985年冬,青州市博物馆馆长夏明采,来许王村指导村级整党时,在村北的土湾周围村人称“后湾子”,发现了大量的反映古人类生产、生活的古文化层堆积遗存,后来被考古部门认定为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许王遗址”。其出土的陶器和砖瓦碎片样本现存于青州市博物馆。

科举文人:围子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明清科举时期,先后出了三十余位举子秀才:

李谦吉,庠生。

李书林,监生。

李玉魁,武生。

李锡畴,监生。

李墅清,李安之之父,监生。

李安之,字竹村,增生。

李向荣,庠生。

李 棠,列贡生。

李玉魁,武生。

李 炜,字维赤,廪生。

李温恭,增生。

李芳荣,庠生。

李儒林,武生。

李墨林,监生。

史元良,诰封宣武都尉,其妻为诰封恭人。

史佐青,字辅臣,庚午科武魁(即武举人)。

史元璋,字奉峩,敕封宣武都尉。

史元臣,字冠卿,敕封宣武都尉。

史元善,貤封宣武都尉。

史宗周,字公溥,太学生(在“国子监”读书进修的生员)。史 仪,字正国,登仕郎。

史自东,字蒲高,修职郎。

史宗儒,武庠生。

史在德,字懋官,庠生。

史辅清,字佐臣,武庠生。

史保清,字景辅,武庠生。

史万庆,字善亭,庠生。

史可美,字尊五,登仕郎。

史万珠,字媚川,庠生。

史万里,字鹏程,登仕郎。

商号作坊和贸易:清末民初,受洋务运动的影响,资本主义的萌芽在这个小小的村庄开始显山露水,短短几年中,围子里各村的小手工作坊、小商号已发展到10几家。有染坊、油坊、酒坊、铜丝箩网厂、卷烟坊、洋布店、饭店、馒头火烧房、还有赚取外汇的“发网坊”等等,村内林立的商号店铺,无不向人们昭示着昔日围子里的繁荣和辉煌,

许王大集:许王村历史上农粮兴旺,小作坊、小商号众多,加之周围村庄密集,又地处通济路要道,商贾过往频繁,实乃集市贸易之佳地。故有村内乡绅和热心人士出面组织,于1905年二月二正式立集贸易,每逢农历的“二、七”为集日,庙会期间,有马戏团、木偶戏、拉洋片等助兴,玩杂耍的、说书的、唱戏的、卖小孩玩具食品的、做卖各种当地小吃的都有,非常热闹。并约定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十月一为许王庙会(物资交流大会)。集市规模日益扩大,特别是粮食市和牲畜市,更是交易红火,远近闻名。远至垦利、临淄、临朐的客商都来赶会交易。文革时期集市被当作资本主义而被迫停止取消。改革开放后的1987年秋,许王大集重新恢复。

染 坊:许王有李东升(李昭胜的祖父)、李树田(李怀胜的祖父)两家染坊从事布匹印染生意。并且由自己制版刻制套版图案,印刷大花包袱(以前男女婚嫁必用)、被褥面料和衣料,产品图案优美、手艺精良,他们两家几乎承揽了方圆十几公里之内的整个印染生意,享有很好的声誉。现在他们的后人依然传承了他们的手艺,在现代化的文明进程中,继续为乡亲们营造着质朴而又别有风韵的美感!

酒 坊:在许王前、后街各有一家酒坊。前街店主叫李遴魁(李昭明的曾祖父),字号为:“万丰源”。后街一家是“泉盛永”,店主是李洪谟(系李星辉的祖父)。两家酒坊因规模较大,都各自设有厂房,自制酒曲,酿造各种粮食酒。酒质醇正芬香,从不掺假使水,常常顾主盈门供不应求,生意很是红火。

刘家胡同:在后街东头路南,靠近河崖有一条胡同,里面住着八户纯一色的刘姓人家,故人称“刘家胡同”。刘姓家族兄弟众多,人丁兴旺,所做生意也红红火火。有刘心田开设的铜丝箩网厂,专门制作用来筛面用的铜制箩底;刘勤书开的“卷烟坊”生产当时人们稀有而钟爱的“烟卷”;刘相伦开办的馒头、火烧房,生意相当红火(那时的馒头可不是咱老百姓的主食哦)。刘氏家族的这些产品,在当时可都算得上是与时俱进的时尚产品!刘家胡同口的大门上有两块大匾,分别刻有“五世同堂”、“五世同修”,印证了那个时期围子里百姓安居乐业、享受天伦的太平景象。

王 家 店:与刘家胡同毗邻的就是这有名的“王家店”,由店主王宪章和他的两个儿子王文昌、王文明父子三人一同经营打理。店门坐南朝北,店内房间宽敞明亮,后有大院和栓马棚,以利过路客商停车歇马。因此店紧靠通济桥,交通便利,又有许王大集为依托,特别是他们的饭菜可口、价格便宜、招待热情周到,过往的客商都愿意来此打尖留宿,是一处久负盛名的客栈。

戏 箱:李绍曾(李树东的祖父)经营戏剧演出道具的租赁业务,字号“万丰斋”。其子李洪文对京剧服装颇有研究,他秉承父业并更舍得投资购置新款时尚的戏妆、道具,每逢春节、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等节日,农村的社火庙会、戏曲演艺活动很多,戏衣道具租赁业务收入颇丰,50年代曾在寿光京剧团随团演出。万丰斋的戏箱最后发展到40多箱,能够满足三四个剧团同时开场使用。李洪文还经常为一些公益演出提供无偿服务,李姓老庄西李村起集唱大戏,他无偿提供戏妆使用三个多月,深得西李村父老的赞许。可惜这些宝贵的文化财产在文化大革命时被列为“破四旧”对象,被造反派的一把大火毁于一旦!

网 房:头脑精明的李洪文由于常随戏班外出,他见多识广,善于捕捉商机。当时他发现发网是一个热销品,这是一种欧美女性和我国上层名流女人罩发用的饰品,是用人发人工结扣织成,当地有丰富的人发资源和廉价的手工劳力,于是他很快就成立了一处专门从事加工发网的“网房”。为加快交货速度,他采取分散加工、集中包装销售的模式,围子里与周围村庄的农妇们都来领活加工,交货验收合格后即付现大洋。由于挣得是外国洋人的钱,原先叫挣“外块”,现在称“出口创汇”,并且是订单加工,无风险,利润很是可观。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大,“万丰斋”还发行了“乡票”,票额为3元、5元、10元三种,成为它的流通辅币,持此乡票可到“万丰斋”兑换银元、大洋。这在当时周围乡间所开的商铺是极为罕见的。

油 坊:李联甲(李树英的曾祖父)和儿子李本友,开办油坊,压榨豆油并酿制酱油、醋,豆油在当时除食用外,还用作点灯、照明,销路很好,生意很是兴旺。

洋布店:李来廷开设洋布店专营进口的洋布,生意也不错,后来被日本鬼子放火烧了。李来廷后来经大王西村的李耀阶(国民党师长)介绍去了济南的汽车运输公司当了主管会计,46年济南战役前去了台湾,后定居台中市

药铺诊所:许王药铺系李锡诚、李东甫父子所开,字号“益元堂”。 李锡诚自幼攻读四书五经,少年时习中医,学成后自开诊所,并让儿子便抓药边学医。父子二人忠厚助人,医德高尚,对穷人格外照顾,无钱看病的先不要钱,等到年底或有钱时再结账。有很多邻村的人也仰慕他的美名请他去看病,他同样不计名利不图回报。四一年日寇包围村庄搜查八路的地下印刷厂,父子二人宁死不说出洞口的位置(因洞口就在所开药铺的东邻),双双被鬼子残忍地刺杀在街头。

红色围子里:

抗日战争时期,围子里是有名的红色堡垒村。由于处在益、寿、临、广四县边区,离敌人的控制范围相对较远,又有相对完整的防御体系——围子墙,因此我党和八路军的一些重要机关常设在村内,诸如下面将述的益北行署、益北完小、报社、兵工厂等。我党一些重要的军政负责人,如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杨国夫、渤海军区政委景晓村;渤海行政公署主任李人凤、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许世友等都曾率部在此驻扎、指挥战斗,四边县长赵治安及秘书赵子美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更是经常驻防围子里,巷里坊间都留下了他们战斗和生活的足迹。

益北行署、四边行政办事处:1939年10月成立抗日民主政权—益寿临广四边县行政办事处,主任杜振东。1940年4月,中共清河地委决定撤销四边行政办事处,成立益寿县委和益北行署(县级),属清河行政专员公署。辖胶济铁路以北的益都县各区及寿光五区。益寿县委书记韩洪甫,组织部长刘旭东,组织干事是郭华、郭民兄弟(南星落人);宣传部长张鲁泉,宣传干事赵子美、胡为新,民运部长李明村。李有典、史锡三(史延恩)为益北行署正副主任。

益北行署、四边行政办事处办公常驻史家村史绪纯家的二层小楼里(解放后改为村办民校)。同年7月原中共山东分局第一区委书记林浩视察益寿县期间,在许王村主持召开了清河、胶东两军区军队党的代表会议。1942年撤销益北行署,重建四边县行政办事处(同年8月正式改称四边县政府),县长赵治安,秘书赵子美。1945年8月益寿临广四边县撤销,复建益寿县。1954年益寿县撤销,所辖区域分别划归益都县和寿光县。

秘密兵工厂:一九三九年清河区委在许王村原小学学堂院内,设立一处秘密地下兵工厂,主要制造手榴弹和地雷,为打击日寇发挥了重要作用。兵工厂由20余人组成,分冶炼组、木工组、制药组、成型安装组。冶炼制造时,两人拉着大风箱,化铁汁灌入模型制作外壳。安装组负责装药、上柄、装箱等。此工厂生产的弹药主要负责供应渤海纵队三支队、独立营、县大队、特务营及各村“青抗先”的弹药补充。由于形势的恶化,一九四一年兵工厂迁移至河北斜里庄修械所。一九七四年,在许王小学学堂内的原兵工厂旧址发现一尊当年化铁汁用的坩埚,现存于青州市博物馆。

秘密报社印刷厂:一九三八年中共清河区委利用围子里有利的防御在许王、史家两村的交合处,秘密设立了一处地下印刷厂(即清河专署情报总站第一办事处)。主要承担中共清河区委机关报《群众报》的印刷任务。《群众报》于1939年夏秋之交创刊,开始发行不定期的油印小报。1940年4月在许王村南的葛家口村成立报社,刘洪轩任社长,印刷厂的日常工作由王世阶负责,报纸由原来的油印改为石印16开的日报。1977年许王村李昭明将其祖父保存的“清河专署情报总站第一办事处”一枚印章献给青州市博物馆收藏。

该报社印刷厂原址位于史家村村民史升安院中的地洞内(文革期间已塌陷)。地洞呈长方形,长7.5米,宽3米,高2.5米,操作间22.5平方米。通气口通到邻户史云仙家的水井中。分别有三个隐蔽性极好的通道,现在唯一能找到的一通气口在许王村李芝广家。报社分为通讯部、编辑部、发行部和印刷部,地洞内放置三台石印机,有23名工作人员日夜不停的进行排版印刷。印刷工人有:葛本胜(葛口村)、史世祥(史云涛之父)、邓洪德(大王邓家)等人。因小孩不会被人注意,所以组织上特地安排本村儿童团负责望风、放哨,史中奇(儿童团长)、史延春(儿童团宣传委员)等当时都能经常进入地下印刷车间。

1940年8月1日报社在许王村召开了创刊一周年庆祝大会。《群众报》后改为《渤海日报》。她为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反对侵略、揭露日寇暴行、唤醒民众抗战救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九四一年,日伪军探听到有关情报后,多次搜剿围子里。妄图一举铲除摧毁地下印刷厂,由于洞口极为隐蔽及群众基础比较好,始终没有被敌人发现。但在敌人多次的围剿中,为了保护印刷厂的安全,围子里共有十余无辜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烧掉了十余户的房屋50多间。敌人把未能及时逃出村的老弱病残群众集中赶到一起,并把十几位老人捆绑起来,引逼利诱老人们说出洞口在什么地方,老人们都异口同声的说“知不道!”“不知道!”,敌人恼羞成怒,残忍地用刺刀把他们戳死在大街上!他们分别是史成学、史宗人、史美红、李相贤、李洪喜、李东义之祖母,李锡诚、李东甫父子及其女婿。此后围子里成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并企图扒掉用以掩蔽抗日军民的土围子墙,在以后日伪发动的三次大的扫荡中,又有数十位村民惨遭杀害!围子里人民为抗击日寇侵略做出了巨大牺牲!

与此同时,我地下党在前街史家村史延益家还开设了一家“大众药铺”,对外以诊所为名,实则是八路军的一处秘密地下交通站,药铺下面有一洞口,直通地下印刷厂。当时在诊所的医生和抓药的有花文海、李文山、王文汉等。

益北完小:1939年益北完小在许王村(今红星村)成立,直属益北行署管辖。校舍租用两宅相通的民房(刘相汤的北屋、刘世禄的东屋)。校长花杏村,教师有王凌文、王百琴、霍岷垣、刘法禹。最初招收了一个班,学生50人。以后扩大到2—3个班,达到10余人。学生一般在十六七岁,来自西到临淄卧石、东至寿光张高、南到马庄、北到刘集,方圆10多公里范围内的村庄。益北完小是我党在益都北部办学最早、规模最大的公立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大部分都参加了革命,成为我党在本地区军地工作的骨干人才。

北海银行及四边流通辅币:1940年北海银行清河支行曾在许王村和高家村分别设立秘密印钞厂,印制发行北海银行钞票和“益寿临广四边县流通辅币”(简称“四边币”)。货币面值分一角、二角、五角三种,在根据地范围内流通,也可兑换其他货币。该货币的发行为根据地的经济发展、粉碎敌伪经济封锁、方便人民生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43年该印钞厂迁至河北省田家庄。

革命英烈榜:围子里三村广大群众受革命环境的影响,都积极投身于抗击侵略者的正义战争中去,尤其是众多的热血青年,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抗日组织,有的为八路军跑情报(李佃元、李树梅),有的参军参战,英勇杀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抗战壮歌。全村有数十位优秀儿女先后为国壮烈捐躯,仅正式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10名,他们是:刘世荣、李子端、李书春、李秀英、史云骥、史世华、史世安、史延温、史延良、史绪贵。他们是围子里人的骄傲和光荣,历史和后人会永远记住他们。

刘世荣 青州市许王村人,一九二二年二月生,一九三九年九月参加革命,生前任渤海区直属团三营干事,一九四六年牺牲于广饶县河村。

李子端 青州市许王村人,一九三二年五月生,一九四○年九月参加革命,生前系四边县广二区区中队战士,一九四一年牺牲于广饶县大王镇菜园村。

史世安 青州市史家村人,一九二二年七月生,一九四○年四月参加革命,生前系胶东五旅独立团战士,一九四○年牺牲于莱阳县徐家夼。

史延良 青州市史家庄人,一九一八年十月生,一九四○年六月参加革命,一九四二年二月入党。生前系四边县寿五区武工队战士。一九四四年牺牲于广饶县。

史延温 青州市史家庄人,一九一六年九月生,一九四六年十月参加革命,生前系益寿县独立营战士,一九四七年十二月,牺牲于本县张裴村。

史世华 青州市史家村人,一九二八年四月生,一九四五年三月入党,一九四三年三月参加革命,生前任十六军四十六师一三八团班长,一九四九年一月淮海战役牺牲。

史云骥 青州市史家庄人,一九二○年二月生,一九四二年五月参加革命,生前任二十八军八十四师二五二团二营四连副班长,一九四九年四月牺牲于江苏姜塔区大坝村。

李书春 青州市许王村人,一九二一年四月生,一九四八年八月参加革命,生前系渤海纵队战士,一九四八年十一月牺牲于淮海战役。

李秀英 青州市许王村人,南下军转干部,解放后在上海工作时牺牲,

史绪贵 青州市史家庄人,解放后任无棣县税务局会计,1952年被国民党残匪杀害。

周边

青州市高柳镇许王村忠福葫役退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G516

周边乡镇

高柳镇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

周边村庄

许王村 地址:潍坊市青州市

徐王村 地址:潍坊市青州市

高柳村 地址:潍坊市青州市

范王村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王母宫街道

王明村 地址:潍坊市青州市

南王村 地址:潍坊市青州市

王小村 地址:潍坊市青州市迎宾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