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草夼村
贝草夼村 贝草夼村贝草夼村 贝草夼村文人眼中的贝草夼
贝草夼村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羊亭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位于老里夼东南,邓家寨西南,村北、东、西三面为200至300米的山峰环绕,属低山丘陵 地带。由于群山环绕,气候冬暖夏凉。村坐北面南,地势较高,顺山而下的两条小河把村子夹在三角地带,小河汇合处有1座容量为1万阐米的水库,村庄依山傍水。全村占地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全村现有人口170余人。2019年9月,贝草夼村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美丽村居建设省级试点名单。贝草夼位于羊亭镇北部,距羊亭镇驻地约2.5公里,背依青山,面向羊亭泊。其所依之山属于里口山系。从高空望去,里口山诸山如一张碧绿的荷叶平铺在城市中央,若依此喻,贝草夼则为一颗露珠,于里口山之阳晶莹生辉。贝草夼村三面靠山、南面向水,松涛滚滚,山泉如蜜,三季鲜花,瓜果遍地,野味山珍,处处可见,长寿高人闻名百里,是休闲疗养首选之地。 详情
贝草夼村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羊亭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位于老里夼东南,邓家寨西南,村北、东、西三面为200至300米的山峰环绕,属低山丘陵 地带。由于群山环绕,气候冬暖夏凉。村坐北面南,地势较高,顺山而下的两条小河把村子夹在三角地带,小河汇合处有1座容量为1万阐米的水库,村庄依山傍水。全村占地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全村现有人口170余人。
2019年9月,贝草夼村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美丽村居建设省级试点名单。
贝草夼位于羊亭镇北部,距羊亭镇驻地约2.5公里,背依青山,面向羊亭泊。其所依之山属于里口山系。从高空望去,里口山诸山如一张碧绿的荷叶平铺在城市中央,若依此喻,贝草夼则为一颗露珠,于里口山之阳晶莹生辉。贝草夼村三面靠山、南面向水,松涛滚滚,山泉如蜜,三季鲜花,瓜果遍地,野味山珍,处处可见,长寿高人闻名百里,是休闲疗养首选之地。
因遍植桃树,贝草夼村原名为桃花夼。相传,清康熙17年(1678年)的一天晚上,这个村的上空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第二天清早,村民在青龙山的前面发现一棵小擀面杖粗的“铜秆贝草”。贝草一般如芦苇粗细,能长的这般粗大真是罕见!当时正值威海改修南城门上的“魁星阁”,向所辖各村征集建阁的“宝物”,村民们便把这棵罕见的贝草献了上去。建阁者亦十分惊讶,以为是天降灵物,便在一根檩条上凿出一条木槽,将那棵精大的贝草镶了进去,架到屋梁上面。魁星阁上的贝草檩,从此成了威海卫民俗八大景之宝。而生长出贝草檩的村庄,自此改名“贝草夼”。
贝草夼 (12张)
杏子是贝草夼村一绝。村庄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加上地势较高,是栽培杏子的理想之地。村里大力鼓励村民发展以杏子为主,葡萄、枣、无花果为辅的庭院经济。村里的杏树受霜期短,又有充足的水源,杏子成熟早,产量高而稳,且色香味俱佳。所以麦黄时节,山坳到处都是盛开的杏花,这时约三五个好友,一同到这世外杏源,钓几尾鱼,吃一顿农家小饭,是不错的选择。
贝草夼,原名桃花村,又称杏花源,都是诗意浓郁的名字。即使不见其容其貌,仅贝草、桃花、杏花六字,就禁不住神往。
一进村口,有湖如圆,不大,但水清冽可见,湖侧立一亭“水韵”。亭子倒还朴实,柱子上的中国红,给波光粼粼的水面平添了带着几分俏皮的鲜活。亭四周布满形状各异的石头,因岁月涤荡,流年映于其上,有的如微观山水,山色墨绿葱郁,水柔漫着山腰,其形之逼真,仿佛能闻其声;有的如李白醉酒;有的又如白云飘过水涧。
村里,几乎不见行人,只在一农家门口见一老翁,已93岁高龄,可仍耳聪目明,口齿清晰。他的房前种一石榴树,树龄也已60多岁了,树如其人,虽老犹健,满枝满头垂着一个个沉甸甸的红石榴。石榴树旁种有两棵枣树和一棵核桃树,也是硕果累累,核桃几乎还是一色的青,颜色形状如青杏,但个头比杏大些许,它们都藏于浓密的绿叶中,如不仔细辨认,难于寻得。而枣青红相间,从枝头到枝梢,一串串欢天喜地垂挂着,如珍珠,如玛瑙,禁不住摘一粒入口,清脆甘甜。再往村里,还是如初见,尽管没有犬吠深巷鸡鸣桑巅之境,但每家门口都是果熟飘香,只是不见主人踪影。
村尽头,远,山影重叠;近,狗尾草狼尾草于风中摇曳生姿。小心举步进园,想采取几株,给家中空置已久的长颈白花瓶带去一些田园气息,无奈草杆韧劲十足,草根又固如磐石。正欲放弃,农家窗户打开,一美丽女子稍探出头,不待她问讯,我们已羞愧难耐,毕竟我们是没经得主人同意而闯入菜园的。正踌躇,传来女子的声音,“你们需要剪子吗?”声音之轻之柔,让人止不住循声而去,尽管女子已属中年,但仍一脸的清秀,有些黝黑的肤色,映衬着她温暖的笑脸,短及齐耳的黑发,稍稍拢起,别于耳后,笑容似乎也跟着延伸,盈盈溢溢。多想再走近这美丽温暖的笑容一些,不期女子盛邀我们进家做客。欣欣然,我们绕过一小花园,就到了屋前,门头书有四字“杏源福第”。进大门,门内又是一小菜园,畦畦垅垅,整齐有序,菜势茂盛。屋内堂屋正中悬一画,画侧两旁的花瓶里插满了牡丹绢花,一屋的福气。厢屋是厨房,窗明案净,女子的干净利落显露无遗。寒暄几许,知屋主人退休后,在此购得一方屋宇田地,从此过起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日子。不忍扰女子美好宁静过久,我们告别出来,女子和夫一同送将出门,温厚善良的男子又引领我们参观他的两畦菜园,菜园里菜与花竞势争日,绿的滴翠,红的溢色。耐不住主人的热情,采得一枚千喜果,入口,一股隐酸的甜味满嘴氤氲。
走出些许,回头,那对夫妇还在屋前目送,笑容如初见。依稀中,我是她,爱人是他。
“心远地自偏。”心静了,哪里都是安宅。贝草夼尤其如是。
叶子,拥有足够的时间向树木告别,因为今天没有风的吹拂。 ――马・达尔维什
2014年9月21日,环翠区作协组织会员到贝草夼采风。
贝草夼位于羊亭镇北部,背依青山,面向羊亭泊。其所依之山属里口山系。从高空望去,里口诸山如一张碧绿的荷叶平铺在城市中央,若依此喻,贝草夼则为一颗露珠,于里口山之阳晶莹生辉。
那年我和金铭兄过羊亭去初村,于途中谈起当下居住地的命名,无非汇鑫之属威尼斯之流,折射出拜金崇洋的社会心态。谈笑间,又忆念起农耕时代孕育的一个个面目生动的名字,美如诗歌意象。
发云夼、凉水湾……念叨着这些清凉的地名时,“贝草夼”赫然入目。
贝草又称背草,为胶东山间常见,状似苇而细小,习生岭瘠,高可盈尺,秋冬之际直立如铜丝,以其质性坚韧,深入旧时乡间生活。夼为山间平地,威海地处胶东丘陵,不少坐落于山间的村庄以夼命名。如此,赫然入目的“贝草夼”又以其形义带我们遗世独立于草深烟浓的山野。
停车细观,“贝草夼”三字镌于高大的太湖石正面,字体取法于智永和尚,丹彩流溢。转至石后,见石背面丹书曰:
贝草夼位于环翠区羊亭镇驻地东北3公里处,坐落在海拔100多米的大山夼中,原名桃花夼,后因威海八大美景之一――贝草檩产之该村,故更名为贝草夼。以王姓、周姓居多,明朝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该村三面靠山、南面向水,松涛滚滚,山泉如蜜,三季鲜花,瓜果遍地,野味山珍,处处可见,长寿老人闻名百里,是休闲疗养首选之地。
文字简单,内容却令人神往。且不说几百年的村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单是贝草檩就以其神奇载入邑乘。
明末崇祯十七年,威海卫庠生《威海卫志》编撰者毕懋第于卫城墙东南角倡修奎星阁。三十几年后,江山易主,毕世隆等又加以整修,并向所辖各村征集建阁宝物。正巧原桃花夼村民在青龙山前,发现一棵小擀面杖粗(亦有载为鸡蛋粗)的铜杆贝草,极为罕见,遂作为宝物献上。建阁者将其视为至宝,以为天降灵物,便在阁檩上凿槽将那棵奇异的贝草镶了进去,名曰“贝草檩”。从此,贝草檩与鱼骨梁、文峰塔等入称威邑“小八景”。地以草名,桃花夼更名贝草夼。
凡异物者必出异地。贝草夼置身里口之阳,元气沛然,长出硕大的贝草,证此地钟灵毓秀也。王士任为威海卫籍进士,辞乡入京华,履职闽台,发配塞外,死于台所而归葬于贝草夼官帽子山前。如果传说属实,他也是看中了这块宝地,以此回归。人以地灵,地以人贵。
一棵贝草,吸纳天地元气,汇集山川灵气,长成异物,又嵌于庙檩,记于邑乘。无一不沾染农业文明的特征。想当时,生态尚未破坏,贝草檩不会是个例。而今工业文明大炽,技术主义与功利主义盛行,生态破坏,远逾前代。于此遭际中,农业文明时代之神奇,于今尚有残存意绪否?我等久有探访之志,惜哉几次于村碑前匆匆而过,这次作协组织采风,不知能否慰此心愿?
行前任主席嘱咐会员多关注新农村建设的情况,闻者雀跃。目睹了这座依山傍海的小城在城镇化进程中许多百年村庄于瞬间消亡,我对于所谓的新农村建设倒有几分文化疑惑呢,此去贝草夼,能消解此惑吗?
一行人于村碑处聚齐,往北向贝草夼而去。村碑显示,村庄由此往北1688米。1688米,颇有意味的数字,由闹区到静域,只有1688米。家国发展的历史之漫长,何止千里万里,细细思来,只有这1688米。
车随路转,青山由入目而在侧,流水由无声而有形,浮嚣渐避,静谧随生。及至寻路入村,风景已与山外不同。
我们先到水韵亭。站在这里,能看到贝草夼北东西三面环山,村后之山如胸膛,东西之山如两臂,将小村环拥大山怀抱,草树深茂其上。二水夹村而流,山水携山川惠泽,汇集到水韵亭畔的水库里,天光云影,于此徘徊,又顺流而下。那里旧河道宛然,村人称为下河,已辟为陇亩,草树繁盛,瓜果飘香。
亭畔沙洲,不见孤鸿,草蓼不生,惟遗石处处。一行人拣拾其中,各得心仪之物,不由心生欢喜。于其时也,秋高气爽,阳光流金溢彩,群山青翠湿衣,草树生息,村静如闻。于此之际,心灵的阴霾,似乎也与微尘散逸,足音复沓心音,亦日暖花香。如此浮生半日,乃人生乐事也。
有沙洲如巨蚌卧水畔。沙洲与水面接合处,因为少有搅扰,池水盛枯由时,日日陪伴沙洲消长,拥之入怀,吻之入唇,水纹线遂如树之年轮,怡然曲伸,饱满悠长,柔和细腻中平添沉静悠远的感受。水沙相依,水平面为横的延展,水纹线为纵的记载。贝草夼,水韵亭,微缩沧海桑田的历史。过往的赏心乐事,当下的良辰美景,于斯具足,如何不令人逸兴遄飞?
于宁静整洁的街巷间,得遇希全老人,也是此行最可感怀的经历。沐浴在秋光里的老人,耳聪目明,九十二岁高龄,全无迟暮衰飒气象,反而获得了岁月的敬重。他与我们谈村庄的过往,谈自己的经历,一言一语,听似淡然,却深含阅世的旷达与深远,从而使我们这些采风的人能深透到村庄静谧深处神会其魂魄。从交谈中得知老人姓王,始祖从王家钦村迁至贝草夼,早年逢年节他都要和长辈去王家钦村拜宗。祖先沿里口山十八里山路走来,后辈又在山路上留下了朝宗的足迹。如今岁月静好,天与仁寿,得以欣然与游客共话当年。老人很幽默,笑言年轻时从不知道过生日,如今年纪大了,却年年过上了生日。听老人言,油然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遥想,这当中应该有长寿之道吧。恍兮惚兮,不知今夕何夕。
告别老人,在贝草夼的街巷间漫行,村静疑无狗,宁静从满山草树间弥漫而出,呼吸之间,心灵重负融化在透明的光影里,灵魂染上了秋天静谧的清香。在一家农舍前,一棵枝干虬结苍劲的老石榴树吸引了行人目光。从主人处,知道这棵石榴树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一棵老树,就是一棵活着的历史,它用深邃和沧桑养育满树石榴红。我们向主人求购,主人说,石榴是留给在城里工作的孩子们回来吃,贵贱不卖,可以给我们一两个。村人纯朴,我等已经不知如何用言语夸饰了。主人门口摆置几个蜂箱,蜂声如梵音秘语。我等正与同伴分享石榴的甜美,一只蜜蜂飞扑到脸上狠命蜇我。到这里采风,有这样的意外,不免令人扫兴。农家大婶却笑道:“叫蜂子蜇了好啊!”轻轻一语,顿时点透了本来。我等本为村庄过客,于此美景中也抛却凡俗,从而心地光明,蜜蜂误以为花香乎?意外一蜇,火辣辣的疼,却使过客心游物初。在贝草夼,蜜蜂帮我站成一朵花,我听到了某种情绪扑棱棱飞到碧天里。天地初心,非此而何?
贝草夼不仅侈拥旧时的神奇贝草,名人穴定的风水宝地。从与希全老人和村人的交谈中,我们知道,贝草夼之过去街道狭窄,泥泞满街,堪为脏乱差的典型。后经过村民努力,改善居住环境,遂有游人眼前洁净整齐的村容与安详静谧的村境。尤为可贵,它恰好地把握了发展与保护的分寸,整治村容不以破坏山水格局为代价,发展经济却尊重自然伦理,遂给当世更多的启示与借鉴。立村庄而南望,即将通车的贝草夼高架桥横亘村庄之南,蓝色的钢瓦厂房鳞次栉比于桥南,它们像张狂巨兽与洪水,欲破山而入村,却被村东西两侧山岭推拒于外。这轻轻一拒,万千遗憾化为乌有,为村民和游客保住了这方静谧之地。又欣闻,贝草夼和其他两村列入羊亭镇级保护村庄,这方静谧可以依靠善政较长时间乃至长久存在了,若真如此,实乃官民之幸,区域之幸,社稷之幸也。
如此,在经济发展中富足前行,在环境保护中安然度日的贝草夼,不得不令人艳羡。如此,贝草夼值得抒写的东西太多了。天上的云可以写,地上的人可以写。大到青山,小至野草,春花秋月,炊烟饭香,无一不异于城市喧嚣。甚至村边一方挂满了鸟虫遗体的纱网,状如殉道墙,也和草树一起,深化静谧之境。
贝草夼以自身的努力与良善,不但挥手告别了村庄脏乱差的历史,寄以新农村建设崭新的面目,而且刷新了我们心灵的图景,赋予我们深透的感受和意义。凡心之迷,浮世之惘,于此尽可以月明风清。
不由得想到了那本书――《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其作者惯听自然之声多年,练就了灵敏的听觉,仅从水声就可以分辨出河流的年龄。如果此时,他也来贝草夼采风,该能听到贝草夼的深度寂静。唯一不同,这寂静远不止一平方英寸。它源自传统,和合天人,于此时此境,完成了形而上的对接。临闹市而沉静,处秋山而不媚,予取随人,安然自守。贝草夼的前世今生,非但用听闻《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的耳朵,更要用心去领悟了。
原本所谓的文化疑惑,也于此释然。灵魂清透,答案不就在其中?人类发展与保护的善良愿望,何曾脱离这方寸自然所孕育的贝草之心?
“那时候,我们都还小,我们在荒野上徜徉。我们从来没有那么更精致的,更深透的秋的感觉。我们用使我们自己永远记得的轻飘的姿势跳过小溪,听着风溜过淡白色的长长的草叶的声音……”从贝草夼采风回来,读到汪曾祺老先生的文字,感觉我之前赘文三千,也实在抵不过老先生这几十个字。
我却没有羞愧。它只是写出了我未曾表达出的感受,丝毫没有淡化我对贝草夼的留恋与回味。真想再回到那里啊。那里,归葬于此的乡宦留下了“烟火万家连翠岫”“芦荻萧萧碧水流”的诗句。那里,叶落成尘,草蔓生烟,老河道满怀青山和村庄的嘱托,于草际天光里蜿蜒向前。
前方,是羊亭泊,是西海。
原以为,所有的行走,都是走马观花。从贝草夼村回来,我每日都在翻看那些照片。我一直在寻找答案。只是匆匆一面,为什么却如此念念不忘?我的父母是农民,我从小在农村里长大,按说不该有这样的情愫。但,我仿佛被它魅惑了一样。后来,我终于明白,原来小村有着和我一样的脾性。它干净,整洁,安静。
小村的安静,甚至可以用寂静来形容。我们十个人的脚步,都没有惊扰到小村的安宁。从入村,我没听见一声狗吠一声鸡鸣一声人言。若不是随行的赵女士到农家去买枣,也将见不到任何一个村人。小村安静到无,安静到让人疑是入了梦。
是的,我的确是入了梦。我喜欢那样的地方,它像我灵魂的归处。当大家围着一棵石榴树发出声声赞叹时,荒田却执意要我去拍村头那位坐在马扎上的耄耋老人。我猜,他可能要作为素材写点东西吧。
我颠颠地跑过去:“大爷,我能给你拍张照片吗?”
老人有点愕然,继而有点不好意思地笑道:“老得都不像人样了,还照啥像?照出来也没法看啦!”
我安慰他:“没关系的,我会把你拍得很好看。”
老人哆哆嗦嗦地要站起来。我急忙扶住他:“不用,你坐着好了,你坐着我给你拍。”
我从取景器里很清晰地看到,老人在我把镜头对准他时,立即把弯驼的背挺了挺,左手很自然地搭在膝盖上,右手则拄着拐杖,眼睛望向远方,有一种深远而宁静的味道。
就是这样的一张照片,在我每次翻看时,都无比动容。是他脸上的岁月打动了我?还是他拍照时的认真?我不知道,看着他,我想到了我83岁的姥爷,想到了我的父亲,还有我已过世的姥姥和公公。公公在世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坐在沙发上看电子相册里的照片。想到这里,我心里忽然生出一种冲动,我想把照片洗出来,我想去送给他。这个念想一经冒出,就再也抑制不住,似乎我若不去,心就不会安生一样。
9月25日下午,朋友放下工厂里的事,带着我和洗出来的照片,开始了一场浪漫而温馨的偶遇之旅。我希望在村口能再遇到那位老人,然后把照片给他。
还是那个位置,还是那样明媚的阳光,还是那个老人。他坐在篮球架下,我们远远地打量,却是那样的陌生。相对于一面之缘的他,我更熟悉照片里那个人啊!
但很快,熟悉的神态又从老人的坐姿里流溢出来。那种穿透岁月的定力不是随便一个人能拥有的。
我走过去,笑着问,“大爷,你还认得我吗?”
他盯着我的脸,茫然地摇摇头。
我提醒他,“前几天,有个给你拍照的……”
老人恍然大悟:“你就是那个闺女?”我用力点点头。老人乐呵呵地道:“本来就不怎么认识,你这又换了衣服,哪还能认得?”
老人的话像是嗔怪,却又分明透着欣喜。当我把照片递给他时,老人似有些意外地一愣,遂用双手接过照片,眯着浑浊的老眼,看了很久,最后却摇着头叹道,“眼不行了,看不清啦!”他身后一位六十岁左右的大爷,大声地告诉他,“照片照得不错,照得真不错!”老人听后,再把已装进信封的照片拿出来。可是,他仍然看不清。他,已经很老了。他,今年92岁。
我想,当他回到家中,戴着老花镜,在寂静的老屋里,借着明亮的白炽灯独自看这张照片时,或者日后当他的儿女亲朋问起这张照片的来处时,一定会有些记忆从照片里走出来,也一定有些画面隐现在他含笑的褶皱里。假如有那么一刻,他是因我而笑,因我而感到快乐,我便不虚此行,这也是送照片的全部意义了!
两个石榴
在贝草夼村,石榴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很多人家的门口都栽着石榴树。秋天的石榴树上,挂着一个一个红灯笼似的石榴。红红绿绿,那果看起来,倒更像一朵朵开在绿叶间的花了,甚是美丽诱人。
从村委往西一拐有个胡同,胡同左数第二排有一户人家,他家门口的石榴树是全村最粗最高最好看的一棵,像一株巨大的盆景,上面结着近三百个石榴。石榴又红又大,有的都裂开了嘴儿,一粒一粒晶莹剔透的石榴子,挨挨挤挤地挂在树上,朝着经过它的行人热烈地抛着媚眼儿。每一个从它身边走过的人,都忍不住驻足观望。然后那哈喇子就流啊流啊,直到把馋虫流出来。
走过它时我正干渴难忍,看朋友嘴唇皴裂,猜他也是渴的。可是小村又没有商店,无处买水。我便想着买几个石榴,分与朋友们吃。恰好,石榴的主人正坐在门口。我走上前问他:“大叔,你能卖给我几个石榴吗?”
他看我一眼,笑着道,“我们家的石榴不卖,你如果想吃,我可以摘几个给你。”
如果单是我一个人,这样的便宜我是不会占的。可想到朋友裂口的嘴唇,我只有说好。
那人便站起来。这时,我才惊讶地发现他原有腿疾。看着他一瘸一拐向石榴树走去的背影,我的心突然被什么揪了一下,有些隐隐地疼痛。我急忙跟上,却又不敢跟得太近,因为他家石榴树下养着蜜蜂。
石榴树高大,人想站在底下摘一个吃,是很难办到的,即使你一米八的个子,也只有望榴止渴的份儿。
大叔走到树下,“啪”一声,把左脚撂到了蜜蜂箱上。蜂箱因为突然受到撞击,“嗡”一下飞出一大群,在大叔的脚边不停地飞旋。那是怎样的一只拖鞋啊!丑陋,宽大,笨重,黑色的鞋底足有七八厘米厚。大叔倾斜着身子,用右臂撑着拐杖,把另一只脚也放到蜂箱上。看着大叔在箱子上摇晃的身体,我开始在心里责怪自己。这会儿,也不忌怕被蜂子蜇了,冲上前就去扶他,生怕他一个不小心从箱子上摔下来。大叔说:“没事,没事。就是我这条腿有点不方便,也没法上树。”
大叔站在箱子上,仰着头,用拐杖去够树上的石榴。哪个大哪个红,他就够哪个。够着了,就用拐杖慢慢地把树枝拉下来,然后摘下递给我。因为树太高,费了好一阵工夫,才摘到两个。捧着两个石榴,我心中的感动无以言说,走出好远了,仍回头不迭地说谢谢。憨厚的大叔依旧是那句话:“没事,没事。咱家的石榴这些年了从没卖过,都是谁走到这里,觉得不错就送几个。”多么淳朴的人啊!多么善良的心啊!这一棵石榴树,给多少人带去了温暖!
我把讨来的石榴欣喜地拿给朋友:“看,快看!石榴!”朋友眼里亦流出惊喜的光芒,连声问我:“哪里来的?你哪里来的石榴?”我说,大叔送的。朋友听后,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那个初秋的下午,我们都不约而同被小村人的质朴感动了。
石榴,朋友们没吃,给我装在包里,让我带回家。此刻,两个石榴正并排地站在我面前。每一个都碗口那么大,红红的像少女腮边的胭脂,又似东边天上浓郁的朝霞。
我静静地看着它们,看着它们。这哪里是两个石榴?分明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大叔的言行就如这浊世的一缕清风吹进了我的心田。我们的世界需要这样的清风,我要把它吹进更多人的心里,让爱和暖在更多人的心里发芽生长!
游贝草夼
贝草夼,距环翠区羊亭镇东北三公里,是很多威海人熟稔的颇具神秘感的村名。关于贝草夼的来历,两年前我和民俗学家梁月昌先生为编写《环翠地域文化》曾到该村调查采访,老人们说起这样一个典故:清康熙17年(1678)的一天晚上,这个村的上空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第二天清早,村民在青龙山的前边发现了一棵小擀面杖粗的“铜秆贝草”。贝草一般如芦苇粗细,能长得这般粗大真是罕见!当时正值威海改修南城门上的“魁星阁”,向所辖各村征集建阁的“宝物”,村民们便把这棵罕见的贝草献了上去。建阁者亦十分惊讶,以为是天降灵物,便在一根檩条上凿出一条木槽,将那棵粗大的贝草镶了进去架到屋梁上面。魁星阁上的贝草檩,从此成了威海卫民俗八大景之一。而生长出贝草檩的村庄,自此改名为“贝草夼”。今天,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寻找那有些传奇的贝草,也不是要探究那神秘动人的传说,而是游览村容村貌,看看村民的生活,感受新农村的变化。据说,这几年贝草夼村出名了,很多人慕名而来。
抵近村子,就见一排排规划整齐的民房,一座座红瓦绿树的院落,呈现着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抒发着文明和谐的喜悦。车刚停下,一群作家诗人早已鱼贯而出,奔向村前的一个小湖,这是一湾清澈的湖水,湖面水平如镜,湖边垂柳依依,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一切美不胜收。湖的东北侧建有一座“水韵亭”,亭子呈六角形,高约七八米,虽没有巍峨恢弘的气势,却也是雕梁画栋,朱漆彩金,上面画有“仙鹤起舞”“喜鹊戏梅”以及山水、鲜花等图画。其中临门的圆柱上题有一副金色对联:亭阁仙鹤云天外,星光云影共徘徊。抒发了贝草夼人的美好生活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
大家在湖边赏景、观石,拍照留念,好不惬意,招呼几遍才肯离开。逛罢湖亭,便是游览村容村貌。刚进村口,便见到一位耄耋老人静静地坐在凳子上看着我们。上前一问,这大爷姓王,今年竟已92岁。只见他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跟我们侃侃而谈。老人用自豪的话语告诉我们现在村里的变化:吃的喝的用的,那真是越来越好,没的说,现在自己每年还能从村里领到3800元的补助……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城里的人也心生羡慕。
跟老人道别,我们在村子里继续转悠,身边都是葡萄、大枣、石榴、杏树、核桃等等,就像进入了花果山。首先要提的是杏树。在村前的一座水库护岸坝上,我们就曾见到书写着“杏花源”三个红色大字,便想象着村子里肯定有很多杏树。果不其然,在村民的房前屋后,果然杏树遍地,这也就是贝草夼人把自己的家园称之为“杏花源”的原因吧。这些杏树有大有小,有的已经几十年,每到春天来临,一簇簇或洁白或粉红的杏花将农家院落遮掩起来,仿佛平平仄仄的诗句点缀着,你不仅能看到“纷纷碎玉清风乱,新杏悠然领上开”的景致,也会领略“鹤发杏花相映好,羡君终日醉如泥”的诗意。而到了夏天,金黄的杏子挂满了树梢,又吸引着不少城里人来采摘。一户村民告诉我们:每年的夏天,一些游客慕名而来,不论走到谁家,不管认不认识,主人都会马上摘上一大盘杏子来,热情地招待大家,直吃得你饱了为止。当然那是不要钱的,等大家吃好了再谈价钱买杏子。现在是深秋,金黄的杏子当然是没有了,我们想象着那诱人的金黄色的杏子放在嘴里咬上一口,酸中带甜,回味无穷,便感受到农家生活多么有滋有味。
村子里不仅杏树多,枣树也很多。当杏子黄过,挂满枝头的枣儿又成为村里一景。当年白居易有诗云:“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可就是这丛生的枣树,却也为村民带来喜悦。由于小枣又甜又脆,又是从树上现摘的,竟然卖到15元一斤,比市场贵上一倍。同行的赵女士最慷慨,立马买了几斤分给大伙品尝。我拿起一粒红枣,用牙一咬,咯崩一下,果真是又脆又甜,与城里买的不同。
再往前,走到一户院子前,一棵硕大的石榴树吸引了大家:那发白的树干扭曲着,一个个凸起的疙瘩,显示着岁月印记;树冠硕大,盖住了院前的大半个空间;红中带黄的石榴挂满了枝头。石榴树的女主人是姓姜的大姨,今年65岁,她介绍说,这棵石榴树已经有60多年树龄,现在年年硕果累累,至少结300个石榴!这些大大小小的石榴像一只只小灯笼,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仔细观看,石榴个个色彩艳丽,果形端正,有些石榴已经裂了口,露出红红的石榴籽来,晶莹剔透地诱惑着我们。爽快的姜大姨,见大家被勾起的馋虫在嘴边蠕动,就让大家去摘了吃。可大家都不好意思,执意要买,一来解解馋,而来也帮大姨销售了得点收入。可姜大姨嘴里只说:“不卖不卖,你们吃就尽管摘吧!”几次协商,大姨态度坚决,我们也不好意思去摘。但毕竟忍不住,有人还是摘了一个分给大家品尝。当红红的石榴籽放进嘴里,果然是甜酸爽口,味道佳美。在石榴树旁,我们还看到大姨家养的蜜蜂,有20多箱。大姨介绍说:她家养蜂已有多年,平时吃不了都是送给村里人,特别是那些孤寡老人等。我心里不由得赞叹:大姨真是个热心肠,朴实、善良,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却又幸福甜蜜。
徜徉在村落里,我们饶有兴致地欣赏着正在成熟的葫芦、南瓜,赞美着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花异草,大家细说着乡村生活的美好,充满了对乡土生活的渴望。当然,最不能忘的是留下一张张照片,留下美好的回忆。其实,不仅是我喜欢乡村,或许是因了我们这群人都曾生长在农村,与乡土结有不解之缘,久居喧嚣纷扰都市久了,产生了对人与自然和谐一体、风光旖旎和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的渴求,因此,喜欢看乡间风貌,体验乡情野趣,喜欢那份古朴、纯净,甚至世俗。在大家的眼里,既使那些世俗,也都那么亲切和可以容忍,它就是农家的生活之根,有承载人和艰苦的奉献,也有一点私利的纠结。
离开村子前,我再回望那一个个遮掩在浓荫下的农家小院,多像一幅幅油画,不禁为贝草夼的人自豪:这山这水这人,多么和谐生动,生活在此,多么幸福!
周边政府机关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羊亭镇羊亭村民委员会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S302(和兴路)
周边文化宫
艺源少年宫(府阳路)
地址:润河路东100米
周边村庄
贝草夼
地址:威海市环翠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