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上村

院上村 院上村地理位置 院上村隶属沿革 院上村自然环境 院上村自然资源 院上村人口姓氏 院上村基层组织建设 院上村经济状况 院上村农业 院上村工副业 院上村文教卫生教育 院上村卫生 院上村计划生育 院上村文化生活 院上村村民生活 院上村人物革命烈士 院上村人物名录 院上村荣誉 院上村古遗址 院上村大事记


元代高姓由 海阳县徽村迁来定居。院上村村名的由来,主要因村西有座庙名石岭院故名院上。院上村位于初村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东与乜家庄、西与龙口庵相连,东南与院下村接壤,北与辇子村为邻。全村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建村以来长期属文登县管,1960年划归威海市,1964年又划归文登县,1994年划归威海市环翠区,2003年划归威海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全村地形北高南低,地势向东倾斜,西南有平塘、河流、陡沿山,正西有水库、西北山,北有交顶石,东有水库。村北石资源丰富,有花岗石、青石等。另外还有松、槐、杨、柳等林木资源。有兔、野鸡、狸及鸟类、昆虫类、爬虫类等动物资源。药材资源有土元、黄芩、沙参、酸枣等几十种。建国前,全村28户,人口100人左右,共有7个姓氏,主要有高、王...

详情

院上村地名网_山东省威海市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初村镇院上村资料简介
  院上村是山东省威海市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初村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107110821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1071。院上村与驾前、蓝海社区、北山村、长夼店村、长夼村、小馆村、小河北村、西北道村、佃里院村、莱山村、远庄村、小产村、马石泊村、龙口庵村、院下村、乜家庄村、朱家寨村、宅库村、四甲村、东石岭村、岛子前村、纪家口子村、辇子村、西石岭村、冢子庄村、北店子村、西北村、西南村、东南村、东车门村、西车门村、靠山村、东北村、前双岛村、西山村、海庄村、店上村、廒上村、北郊村、卧龙村、东马山村、西马山村、环翠区初村镇大学城相邻。 还有14个地名与院上村同名


山东省威海市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初村镇院上村介绍

元代高姓由 海阳县徽村迁来定居。院上村村名的由来,主要因村西有座庙名石岭院故名院上。


  院上村位于初村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东与乜家庄、西与龙口庵相连,东南与院下村接壤,北与辇子村为邻。全村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


  建村以来长期属文登县管,1960年划归威海市,1964年又划归文登县,1994年划归威海市环翠区,2003年划归威海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全村地形北高南低,地势向东倾斜,西南有平塘、河流、陡沿山,正西有水库、西北山,北有交顶石,东有水库。


  村北石资源丰富,有花岗石、青石等。另外还有松、槐、杨、柳等林木资源。有兔、野鸡、狸及鸟类、昆虫类、爬虫类等动物资源。药材资源有土元、黄芩、沙参、酸枣等几十种。


  建国前,全村28户,人口100人左右,共有7个姓氏,主要有高、王、孙三大姓。2009年末,全村共有60户,总人口144人,均为汉族。高、王、孙三大姓占总人口的90%。


  1946年,成立院上村第一届党支部,高升顺第一个加入党组织,并担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历任党支部书记
  高升顺1946.3~1958.10
  王日丰1958.10~1960.11
  孙守仲1960.11~1965.3
  王振忠1965.3~1972.3
  孙守仲1972.3~1974.12
  孙法清1974.12~1981.12
  于国生1981.12~1985.11
  王永庆1985.11~2001.9
  王振忠2001.9~2005.5
  2009.8——2011.4由镇经管站站长苑圣飞挂职村支部书记。
  2008年末,全村共有党员16人,设2个党小组。
  历任负责人(村长、大队长、村委会主任)
  于连保 1944.2~1951.11
  孙守庆 1951.11~1964.11
  孙守仲 1964.11~1972.3
  孙守庆 1972.3~1974.11
  孙守仲 1974.11~1978.3
  孙法文 1978.3~1978.12
  孙守庆 1978.12~1980.12
  孙法文 1980.12~1983.6
  孙守庆 1983.6~1984.12
  高平安 1984.12~1995.9
  王永庆 1995.9~2001.9
  王振忠 2001.9~2005.5
  孙法洋 2007.8至今


  院上村建村后,便开始了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建国后,人们有了自己的土地,激发了劳动积极性,发展生产,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收入增加,经济繁荣。2008年,全村总收入达到179万元,人均生活水平达到3400元。
  1984~2008年经济状况简表

年份 全村总收入(万元) 人均分配(元)
1984 14 530
1985 16 610
1986 19 690
1987 24 750
1988 29 780
1989 32 900
1990 37 950
1991 39 1030
1992 45 1150
1993 67 1530
1994 88 1750
1995 102 2250
1996 152 2950
1997 168 3349
1998 166 3215
1999 170 3120
2000 175 3050
2001 178 3080
2002 180 3100
2003 179 3090
2004 181 3082
2005 179 3100
2006 182 3290
2007 180 3340
2008 179 3400
2009 181 3700
2010 184 3900

院上村地处丘陵,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作物。旧社会人们终日劳作,不得温饱。新中国农业合作化后,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在80年代,引进新品种,实行科学管理,使农业产量连年增加。1988年,40亩花生丰产方平均亩产达600斤,获文登县花生高产二等奖,并被评为县级农业生产先进单位。
  1984~2008年粮油产量增减表

年份 亩数 总产量(万斤)
粮田 油料 粮食 油料
1984 230 110 22 4
1985 240 100 24 4
1986 232 105 23 4
1987 235 90 24 3
1988 228 95 23 3
1989 230 92 22 4
1990 220 98 22 5
1991 225 95 23 4
1992 223 89 22 4
1993 226 88 21 4
1994 222 90 22 5
1995 223 92 23 5
1996 228 85 23 4
1997 219 86 22 4
1998 222 88 23 4
1999 240 78 24 3
2000 238 75 24 3
2001 232 79 23 3
2002 230 81 22 4
2003 232 82 23 4
2004 235 83 24 4
2005 231 81 23 4
2006 235 75 24 3
2007 230 80 23 5
2008 224 82 23 5
2009 220 83 24 5
2010 222 81 25 5


  林业 全村约有山岚300亩,松、刺槐、柞为主要树种。


  院上村历史上是以农业为主。70年代,有木匠铺、铁匠炉、采石场、代销店、磨坊、编制业等。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土地由农户经营,至今没有其他工副业项目,仍以农业为主。


  院上村民国时期就有学校,属县办学校,学制五年。建国后,成立了院上村中心小学,学制六年。1972年,成立了院上联中,1985年改为院上小学。到1997年,学校全部搬上东石岭学校。


  建国前缺医少药,卫生条件差,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健康。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卫生工作,经常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行“五灭一捕”。使全村卫生面貌大为改观。1965年村建起了卫生合作医疗室,1983年卫生室实行责任制,药费自理。2003年全村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民每年都由镇医院进行免费普查。


  从1965年实行计划生育。1987年村设有计划生育协会,定期检查,定期发放药具,多年来无一例计划外生育,无早婚早育现象。


  村中在冬闲时节,都要排练节目,在春节、元宵节互相串村表演。2009年村建立娱乐活动场所1处,并参加镇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


  建国后,人民的生活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特别是1980年代中后期,村民无论是吃的、用的、穿的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米白面成为主食。饭菜花色多,腥荤调配得当,讲究营养和口味,各种副食品名目繁多。家用器具电气化。


  高升福1924年生,在抗击日寇的战斗中攻打汉亭牺牲。
  高升吉1930年生,在解放战争中攻打云南牺牲。
  王日海1928年生,1948年淮海战役中牺牲。


  孙守林,原新疆建设兵团农七师政委,已退休。
  孙法富,济南军区后勤部某部师长。
  王 涛,空军后勤部蓬莱分部副营长。


  1988年,获文登县花生高产二等奖,并被评为县级农业生产先进单位。
  1998年,初村镇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
  2007年,初村镇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2008年,初村镇平安建设先进单位。
  2009年,初村镇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寿峰寺坐落于村西,是明朝所建。庙房有前殿、后殿、大殿三幢,特别是中间的大殿,宽大高矗,屋顶屋檐禽兽林立,姿态各异,步入回廊更是富丽堂皇,回廊下两根石柱承托,墙壁上画工的艺术,横梁上木工的雕刻,就足以证明古代我们的祖先高超的才艺和智慧。庙内那些泥塑的关公、小鬼、判官个个姿势严肃雄壮,面容生动逼真。除此三座大殿外,还建有寝阁、库、馆二十多间,所占地面积1800平方公尺。1950年改为学堂,今仅剩遗址可见。
  庙院正中有一棵周长约五米粗的核桃树,那高大的树头,可遮盖半个庙院,每年秋后,树上的核桃累累,压满枝头,每逢酷暑,树下能容几百人乘凉,当时算是本地一美景。可惜这棵树生长几百年的古树,在抗日战争初期,被县里的当权者以造枪托为名砍伐搬走。
  庙南有一大广场,约1750平方公尺。广场南端建筑有戏台一座,专供唱戏所用。山会之日,周围村庄男女老少,身穿新衣,前来赶山会、听戏,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1981年,全村户户用上电灯。
  1982年,修建平塘一座,解决灌溉问题。
  1983年,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口粮田分田到户,果菜园实行个人承包经营。
  1989年,自来水配套工程竣工,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
  1992年,全村安上直拨电话1部。
  1997年,全村安上程控电话。
  2005年,全村安上闭路电视。
  2009年,全村硬化主要街道2500平方米。

周边行政单位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东发敬老院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高区天津路19号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高区天津路19号

周边村民委员会

威海火炬绺哝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初村镇佃里院村村民委员会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

周边行政地标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